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推拿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48:31
(移)概述】
本病泛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含关节囊、滑液囊、肌肉、肌腱、腱鞘、韧带等)的无菌炎症或退行性改变而致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日趋受限的一种慢性病变。中医称之谓“漏肩风”。日本称“五十肩”、“冻结肩”等。常见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较多于男性。但近10年来发现本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倾向。
肩关节周围炎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肩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肩部外伤或慢性劳损,肩部活动减少,局部寒冷刺激及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劳损和气血不足,再加上风寒湿外邪的侵袭,血不养筋,筋脉拘急废用所致。
【临床表现】
多为单侧发病,极少数患者双侧同时发病。
初期从肩部隐痛,发展到持续性疼痛。疼痛范围广泛,剧烈者呈刀割样,常可放射至臂部,昼轻夜重,夜间常可因睡眠体位不当而痛醒不能人睡。白天常可因劳累、牵拉、碰撞、受寒等因素而肩痛加剧。
肩关节活动受限是全方位(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及环转)的,逐渐加重。患者常可因肩痛和活动受限失去正常梳头、穿衣、系腰带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十分痛苦。
后期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粘连,关节僵硬、运动功能丧失,出现肩部肌肉萎缩,尤以三角肌最为明显。
在体征方面有“扛肩”现象(图123),在肩峰、喙突或肱二头肌长头等肩关节周围有明显压病。

【诊断和鉴别】
1.诊断要点
(1)中年以上患者,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呈缓慢性发展无其他原因者。
(2)经肩关节X光摄片排除骨关节病变即可明确诊断为本病。
2.鉴别诊断
对年老体弱、进行性消瘦、精神萎顿、肩痛剧烈伴夜痛者,应高度警惕,怀疑肿瘤时,必须作进一步的肩关节和全身检查。
【治疗】
1.治疗原则 舒经通络,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2.常用穴位及部位 肩髃、肩内陵、肩贞(此三穴亦称肩三穴)、天宗、肩并、曲池、阿是穴等及肩部。
3.常用手法 滚法、指揉法、掌根揉法、拿法、搓法、抖法、摇法,及关节运动法。
4.操作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立于其右侧(以右肩关节操作为例),在上臂的前缘用滚法(或掌根按揉法)至肩前,并上下往返3~5次,可适当配合做肩关节外展和外旋的被动运动。继而滚法移至肩外侧三角肌部,在一手做滚法时,另一手托肘部配合做肩关节内收的被动运动。
(2)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医生立于其身后,一手在肩外侧部作滚法治疗,另一手握住患肢的远端作肩关节后伸、内旋臂、屈肘的被动运动(图124)。

(3)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其患侧,指揉肩三穴、天宗、阿是穴,搓肩,拿曲池,摇肩关节,抖上肢,拿肩井结束治疗。
【自我保健】
1.拍肩捶腰法 患者两足分开与肩等宽,双手自然下垂,以躯干的左右旋转带动上肢拍肩和捶腰的运动(图125)。向左旋转时,左手以空拳的拳背捶腰,而右手以手掌去拍肩关节。反之向右旋转时,右手以空拳的拳背捶腰,而左手以手掌去拍肩关节。左右交替做四个八拍。

2.背后拉腕法 患者取立位,患肢向后并内旋手臂做向后摸脊的动作;健手亦同样向后去拉患肢的肮部,并尽可能地向健侧、向腰、胸段方向—一拉动。或做爬墙高举(图126)、牵拉滑轮(图127)等各种方向的关节运动方法。

【注意事项】
1.肩部注意保暖,夏季不要冲洗冷水澡,冬天应加用肩袖。
2.坚持关节的功能锻炼,一定要持之以恒。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肩髃透极泉,天宗透秉风、肩贞、条口透承山。
配穴:曲池、尺泽、肩陵、肩井、合谷、阳陵泉。
肩陵穴位置:阴陵泉下8~9分。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嘱病人垂曲肘。宜以28号针,长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感。条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阳陵泉均宜针对侧穴,为提高疗效,可先针此类穴,待明显得气后,令患者活动肩部,内外旋转、前伸后屈等;然后再针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48例,结果痊愈226例,显效100例,有效111例,无效11例,其总有效率为97.5%[1~5]。
电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
配穴:条口透承山、臂(骨需)、阿是穴。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配穴,病程<30天者,加条口透承山;>30天者,选余穴。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气后,再向极泉方向刺入3~4寸,行针2~3分钟,余主穴用常规刺法,然后接通电针仪,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针3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如病程<30天,先取患侧条口透承山,针深2.5寸,得气后通电针仪之正极;手握负电极,电针法同上。>30天者,针其余配穴,方法同上。选2穴行穴位注射,药物用丁公藤注射液或5%当归注射液,每穴1毫升。电针每日或隔日1次,穴注每周2次。电针、穴注不同日进行。
(三)疗效评价
共治226例,结果痊愈或基本痊愈135例,显效45例,有效4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6%[6,7]。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内陵、曲池、阿是穴。
配穴:肩贞、肩髃、天宗、臂(骨需)。
肩内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纹端与肩髃连线中点。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激光仪照射,输出功率为7毫瓦,波长6328埃,光斑直径4毫米,治疗面积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离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钟,痛点可8~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3~5日。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57例,结果,痊愈95例,显效50例,有效10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3%[8~10]。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肩部压痛点(下同)。
(二)治法
首先在患肩上进行按压,找到压痛点,在最明显的一处用三棱针或铍针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针。如此上、下、左、右,进行点刺,共5针,呈梅花状,范围以稍大于罐具口径为宜,点刺处则应血出如珠。如痛点较分散,每次刺络2~3个痛点。用闪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钟,拔出1~3毫升血为度。去罐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并行被动活动5~10分钟,每隔2~4日一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 患者平时加强功能锻练。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28例,结果痊愈120例,显效54例,有效3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3.5%[11~13]。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尺泽、曲池、曲泽。
配穴:肩贞、肩髎、肩内陵、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一穴,配穴据症酌取,均为患侧。先在穴位及其周围仔细寻找有瘀血现象之静脉,然后用消毒三棱针刺破血管,出血10~20毫升,血止后拔罐5分钟。每10~20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30例,经1~3次治疗,痊愈28例,显效2例,总愈显率达100%[14]。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肩、锁骨、神门、肩关节。
配穴:肝、脾、皮质下。
肩关节穴位置:在肩穴与锁骨穴之间。
(二)治法
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点或阳性反应物后,用5分普通毫针快速刺入,得气后,行捻转手法,中强度刺激,约持续半至1分钟。在运用手法的过程中,令病人适量活动患肩。疼痛较剧烈者,肩或肩关节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毫针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78例,结果临床痊愈37例,显效28例,有效6例,无效4例,其总有效率为94.4%[15,16]。
割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以左手食指、中指绷紧阿是穴,右手持锋钩针迅剌入皮下组织,病人有酸、麻、胀感时停止进针,然后上下提动针柄,钩割数下,出针。加拔火罐,10~15分钟。每周2次,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