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笔记::郑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6:10
郑重
《汉·王莽传》称:“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注云:“郑重,犹言频烦也。”《颜氏家训》亦云:“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此真得《汉书》之意。
近沈存中《笔谈》言石曼卿事云:“他日试使人通郑重,则闭门不纳,亦无应门者。”即以郑重为殷勤,不知何所据而言然?不尔,曾谓使人通频烦可乎?
《魏志·倭人传》云:“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亦有频烦之意。今人有以郑重为慎重上三字原缺,据他本校补。——恶人谷珠楼哈哈儿注。者,又误矣。
--------------------------------------------------------------------------------
孙中山当选为广州军政府大元帅(1917年)
1917年9月1日,国会非常会议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以
84票当选为大元帅。翌日选举元帅,唐继尧、陆荣廷当眩余一名
元帅预定为程壁光,但程表示不愿居此名义。同日下午,众议院
议长吴景濂及国会议员数十人,乘舰至黄埔,举行大元帅授印仪
式。
吴景濂致大元帅颂词道:“民国不造,倪、张倡逆。国会解
散,大法扫地,以后清廷复辟之变,段祺瑞与张勋,同恶相倾,
迭为起灭。屠清斯覆,而大总统亦被废斥。景濂等依准法国前
例,开非常会议于广州。金谓大盗移国,非武力不能熔治,西南
各省与海军第一舰队,兵力雄厚,士心效顺。而部曲散漫,未有
统帅,殊不足以取齐一之效。决议置海陆军大元帅一人。前临时
大总统孙先生文,手创民国,内外瞻仰,允当斯任,即日赍致证
书,登坛授受。悃忱未尽,复申是言。所愿我大元帅总辑师干,
歼灭群丑,使民国危而复安,约法废而复续,不胜郑重期望之
至。”
孙中山致答词说,“文以不德,忝为共和先导。民国成立,六年于兹,而枭雄畔换,频烦不已,文不能救,自念无以对我邦人兄弟。今者叛督倡乱,权奸窃柄,国会解散,元首迁废。此诚勇夫志士发愤倡义之时也。而迁延数月,大兵未举,政府未立,内无以攘寇乱,外不足以示友邦。文以国会诸君不释之故,不得不统摄军政。任职以后,唯当竭股肱之力,攘除奸凶,恢复《约
法》,以竟元年未尽之责,雪数岁无功之耻。责任在躬,不敢有
贰,诸所举措,亦唯国会诸君实匡逮之。”
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海陆军大无帅,正式另立政府以与
北京政府对抗。他发表就职宣言表示:“艰难之际,不敢以谦让
自洁,即于六年九月十日就职。冀二三君子同德协力,共赴大
义。文虽驽钝,犹当荷戈援枪,为士卒先,与天下共击破坏共和
者!”
邑部 12畫 共15畫
鄭  粵音:zéng    拼音:zhèng  簡體=郑;
[1][名詞][1]縣名(在河南省)。
[2]春秋時國名(在今河南省新鄭縣)。
[3]隋末國名。
[4]姓(鄭為韓滅後,其子孫以國為姓,望出滎陽)。
[2]姓。
[副詞]
審慎。《例》鄭重。
[助動詞]
與「重」字連用,見「鄭重」條。
【詞典】
【鄭重】[1]小心謹慎。《例》鄭重處理。 [2]頻煩。《例》然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也(漢書)。
【鄭衛之音】鄭衛,春秋時代國名。原指春秋時鄭衛地方的俗樂,與雅樂的莊嚴隆重不同。東周時,鄭衛兩國因交通便利、工商發達,所以產生很多情感奔放的情歌,儒家重禮教,反對這種淫靡的音樂。後世泛稱淫蕩的音樂或文學作品。
│ 七修类稿 │ 明·郎瑛
频烦
《汉书》曰:“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瑞之意。”师古曰:“郑重,谓频烦也。”杜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亦谓郑重之意。或以频烦为频数之频,古无是训,近俗有之。《九曜斋笔记》 清·惠栋
○汉字会意错
郑重,《王莽传》“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云,意犹言频烦,世以尊重会之。偃蹇,相如《子虚赋》“掉指挢以偃蹇兮”,注曰:委曲貌,世以不得意会之。皆误矣。乾没,《张汤传》“始为小吏乾没”。师古曰:乾音干,遂以财货干人而没之。又以干心没入官也。殊不知射利成败,故如淳曰:“豫居物以待之,得利为乾,失利为没也。”阴重,《周仁传》“其人阴重不泄”,谓暗密性重而不泄人言,或以为阴囊重大而不泄,可笑可笑。国学网--子部--笔记--七修类稿
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
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二门)
注释 “三顾频烦天下计”,出自杜诗《蜀相》。频烦,此当做郑重解。《汉书·王莽传》师古曰:“郑重犹言频烦也。”《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注引“是以频繁为婚”,也作郑重解。杜诗在这里用的是古义。昭兹来许:语出《诗·大雅·下武篇》“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昭,明也;兹,此也;来,指后世;许,进也。只有用德与贤,方可使人心悦诚服;刘备很郑重地三顾茅庐,以德和贤,求得了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刘备与诸葛亮犹如鱼水,相互依存,亲密不可分,君臣典范,昭示后世,上下一堂享受人们的祭祀。清蒋攸銛 题。蒋攸銛,《清史稿》有传,嘉庆二十二(1817)年至道光元年(1821)任四川总督。今人魏传统补书。若雨中文网-三国情思
卷第三 勉学 《颜氏家训集解》  作者:王利器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勉学第八〔一〕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二〕,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三〕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四〕,少者不失诗、论〔五〕。及至冠婚,体性〔六〕稍定;因此天机〔七〕,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八〕;无履立〔九〕者,自兹堕慢〔一0〕,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一一〕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一二〕,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一三〕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一四〕不能穿札〔一五〕,笔则纔记姓名〔一六〕,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一七〕,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一八〕,得一阶半级〔一九〕,便自为足,全忘修学〔二0〕;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二一〕,如坐云雾〔二二〕;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二三〕,欠伸而已〔二四〕。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二五〕。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二六〕!
guji.artx.cn
〔一〕吴从先小窗自纪一曰:“颜之推勉学一篇,危语动人,录置案头,当令神骨竦惕,无时敢离书卷。”朱轼曰:“此篇反复晓谕,真挚剀切,精粗具备,本末兼赅,凡为学者,皆宜熟玩。”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事类篇曰:“尝谓文章之功,莫切于事类,学旧文者,不致力于此,则不能逃孤陋之讥,自为文者,不致力于此,则不能免空虚之诮;试观颜氏家训勉学、文章二篇所述,可以知其术矣。”
中国古籍全录
〔二〕靖康缃素杂记二:“汉书王莽传称:‘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注云:‘郑重,犹言频烦也。’颜氏家训亦云云,此真得汉书之义。近沈存中笔谈言石曼卿事云:‘他日试使人通郑重,则闭门不纳,亦无应门者。’即以郑重为殷勤,不知何所据而云然?不尔,曾谓使人通频烦可乎?魏志倭人传云:‘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亦有频烦之意。今人有以郑重为慎重者,又误矣。”黄生义府下:“予谓汉书、颜训是也,然得其意而未得其声,盖郑重即申重(平声)之转去者尔。三国志云云,颜氏家训云云,此用郑重字,皆与颜注合。至白居易诗:‘千里故人心,郑重又交情。’郑重字相似。沈括笔谈云云,此又用为珍重之意,非本指也。”案:卢文弨、郝懿行并据汉书王莽传为说,无烦复緟也。
www.artx.cn
〔三〕卢文弨曰:“启,开也;寤,觉也,与悟通。”器案:说郛本“启”作“终”。
〔四〕器案:本书序致篇:“虽读礼、传。”钱馥曰... ...
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有关的两个故事是什么?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5-11-3 20:50
提问者: 354977823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源出杜甫的名篇《蜀相》,全诗是这样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诗人初游成都武侯祠时。诗前四句写祠堂之景,“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后四句议丞相之事,“就公始未以寓感慨”(《唐诗摘钞》)。前四句写得疏洒,后四句议得沉郁。
诗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辅国功业,大笔如椽。三顾,三次拜访,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屡屡,多次,指刘备屡屡跟诸葛亮商讨。天下计,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开济,指辅刘备开创基业,佐刘禅匡济危难。《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就是“老臣心”。“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周汝昌语,见《唐诗鉴赏辞典》)天下计,可见诸葛亮的匡时雄略;老臣心,可见诸葛亮的报国苦衷。诗句属对工致,沉郁顿挫,反映了诗人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无比崇敬而又无限惋惜的感情。“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回答者:问题户 - 经理 五级 11-3 20:37
其他回答共 2 条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清代沈德潜曾经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 ……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开侯;亦如鎔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的
参考资料:http://www.cnradio.com/library/ydyxs/200303140249.html
释“郑重”兼及其他

“作”与“做”   2007-03-20
笔者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以下简称《现汉》)查阅“郑”时忽然发现,《现汉》是这样解释“郑”的:“1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新郑一代。2名姓。”下面列了两个词条“郑重”和“郑重其事”。笔者有些疑问,“郑”在《现汉》中的两个义项与下面的两个词条中的“郑”好像没有直接联系,作为词典,应该给予交代的,不能让读者云里雾里,故而《现汉》的此处注释有些欠妥。那么,“郑”在这两个词条中到底有没有实在意义?如果有,该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一些辞书,试图作详尽阐释,以使读者明了。下面先看一下以下几种辞书的解释:
《现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郑重】zhènɡzhònɡ形严肃认真:~其事|~声明|话说得很~。
【郑重其事】zhènɡzhònɡ qí shì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1版,以下简称《规范》):
郑 zhènɡ  名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新郑一代。
【郑重】zhènɡzhònɡ 形庄重严肃 ~其事|~声明。跟“慎重”不同。“郑重”指态度庄重;“慎重”指态度谨慎。
【郑重其事】zhènɡzhònɡ-qíshì 形容说话、做事的态度非常认真严肃。
《汉语大词典》(普及本)(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第1版,以下简称《汉大》):
郑 1古国名。……2指春秋郑国民间歌乐。……3见“郑重”。……
【郑重】1频繁,反复多次。……2殷勤切至。……3犹珍重。……4庄重。……5慎重;认真严肃。
《古代汉语词典》(陈复华主编,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郑:zhènɡ1春秋战国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左传·隐公三年》:“王子狐为质于~。”2姓。
【郑重】zhènɡzhònɡ1频繁。《汉书·王莽传中》:“然非皇天所以~~降符命之意。”2殷勤。白居易《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诗:“千里故人心~ ~,一端香绮紫氛氲。”
《古代汉语大词典》(徐复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古汉大》):
郑:1古国名。……2犹言重。《广雅·释诂四》:“郑,重也。”参见“郑重”。3姓。
【郑重】1反复切至之意。《汉书·王莽传中》:“然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颜师古注:“郑重,犹言频烦也。”《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殷勤郑重,欲必觉寤陛下。” 2认真严肃。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万事根本君心,而用人理财,尤宜郑重。”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第1版):
郑:zhènɡ一周代诸侯国名。……二[郑重]双声联绵字。频繁,反复多次。汉书王莽传中:“改元初始,欲以承塞天命克厌上帝之心,然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此时偏于经史,吾亦不能争中,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尔。”引申为殷勤,热情周到,(后起义)。唐白居易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诗:“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又为严肃认真(晚起义)。朱子语类卷九一:“大抵前辈礼数,即周详郑重。”
《汉语大字典》(简编本)(李格非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郑:zhènɡ1古国名。……2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后与所谓雅乐对举。……3严肃而认真。《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殷勤郑重,欲必觉悟陛下。”
《新华成语词典》(缩印本)(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版)、《汉语成语大词典》(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版)、《中华成语大辞典》等对【郑重其事】的注为:zhènɡ zhònɡ qí shì 郑重: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办事态度谨慎严肃。
纵观各类辞书都认为“郑重是严肃认真”,“郑重其事是对某事的态度严肃认真”,除了《汉大》《古汉大》对“郑重”(“郑重其事”)的“郑”的意思进行单独处置外,其他的辞书没有涉及。而注音都是zhènɡzhònɡ。笔者认为这些辞书对“郑重”“郑重其事”的注释都有商榷之处。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释义。《现汉》《规范》等没有对“郑重”中的“郑”和“重”注释,或许跟《王力古汉语字典》一样,把“郑重”当成联绵字(或者叫联绵词),联绵字就是有两个字连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理解的双音节单纯词。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是两个音节的标志,它们各自的意义与这个词的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郑重,郑重的最初意义是频繁,反复多次。《说文解字注》(上海书店出版,1992年6月第一版):“重,厚也。厚者,高也;厚,斯重矣。引申之为郑重、重叠。”《汉大》:“重:chónɡ ,1重复;重新;重叠;多。”由此,我们可以推出“重”的意义与“郑重”这个词的意义是有紧密联系的,也就是说“郑重”不是联绵字,即不是单纯词,而应该是一个合成词。那么应该它究竟应该是什么类型的合成词呢?就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郑”,由《广雅·释诂四》:“郑,重也。”我们可以知道,郑与重同义,故而“郑重”应是联合式合成词。在这里笔者想谈一下对上述辞书中的几种的注释的一点儿看法。
笔者想谈先一下《规范》对“郑重”与“慎重”的区别的看法,我们认为态度庄重也好,态度谨慎也好,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吧。在《现汉》中“庄重”解释为:“(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谨慎”为:“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二者都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没有看出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或许我们见识浅薄吧。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汉大》(普及本)中“郑重”的“殷勤切至”、《古汉大》中“郑重”的“反复切至之意(按:此处的‘意’应为‘义’)”,笔者产生了疑惑,“切至”是什么意思呢?“切至”,在《现汉》《规范》《古汉大》中都没有找到,用这样一个词来解释“郑重”,似乎不妥吧。这违背了词典注释要通俗易懂的原则,《古汉大》用一个在该词典里都找不到的比较生僻的词语来作注,更是不应该的。我们认为《汉大》中“郑重”的第二个义项释为“热情周到”即可,最好不用“殷勤”来作注,因为“殷勤”还有“情意深厚”、“中青,心意”、“关注”、“频繁,反复”、“恳切丁宁”、“勤奋”(《汉大》第1754页)到底该选择哪一个,读者还得仔细斟酌,有的甚至理解会有偏差。《古汉大》所举的“殷勤郑重,欲必觉寤陛下”中的“郑重”似乎应该是频繁、反复的意思,而不是热情周到。书证不妥。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汉语大字典》“郑”的第三个义项“严肃而认真”,此义项不妥。原因有三:其一,此义项语焉不详,实在让人费解,“郑”与“重”在“频繁,反复”的义项上相同,但并不代表在其他义项上也是同义词;其二,“严肃而认真”是“郑重”的引申义之引申义,并不是本义,它不是“郑”与“重”语素意义的简单加合,如果是加合的话,也就是“郑重”的本意了;其三,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该书证中的“郑重”是“频繁,反复”的意思。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读音,上述所举辞书都注为“zhènɡzhònɡ”,这很值得商榷。首先《说文解字注》中“重”:“古只平声无去声。”这说明古代“重”只能读为“chónɡ”。其次,由上面论述我们知道“郑重”是联合式合成词,而“重”作“重复”“反复”理解时应读为“chónɡ”,而不是“zhònɡ”,由此我们可以推知,“郑重”的读音应为“zhènɡchónɡ”,而不是“zhènɡzhònɡ”。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字头“郑”应该加上:郑  频繁,反复,犹言重,见“郑重”。郑重:zhènɡchónɡ 严肃认真。郑重其事|郑重声明。注意:不要读作zhènɡzhònɡ。
释“郑重”兼及其他- 未央宫主0621 - 新浪BLOG
--------------------------------------------------------------------------------
工具书的运用工具书的运用
请利用下列字辞典,查询自己的姓名,并将其字形字音字义罗列於后:
1.大辞典 三民书局
2.国语活用辞典 五南图书公司
3.国语日报辞典 国语日报出版社
4.正中形音义大字典 正中出版社
5.辞海 中华书局
6.辞源 商务出版社
7.重编国语辞典 商务出版社
工具书名称:大辞典【三民书局】
『郑』
字形:
字音:ㄓㄥヽ.Jeng cheng 直正切音政 敬韵.
字义:Ⅰ:国名《一》,‘姬‘姓.西元前806年,‘周宜王‘封‘季弟‘友‘於‘郑‘
《今‘陜西省"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
公见‘西周‘将亡,将财产,部族,家属连同商人迁移到东号‘
和‘郐‘之间.‘郑武公及即位,先后攻灭‘郐‘和‘东号‘,
建立‘郑国‘《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之地》,都‘新
郑‘.『郑武公‘,『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在‘春秋‘
初为一强国,后逐渐衰弱,西元前375年,被‘韩国‘消灭.见
"史记 郑世家″.
《二》,‘隋朝‘末年,‘王世充‘战拜‘李密‘以后,自立为王,又僭,
称帝,国号"郑",建都‘洛阳‘.后被‘唐‘所灭.见"隋书
王充传″.
Ⅱ:慎重,谨慎.参见郑重条 2 .《广雅 释诂》『郑,重也.』
Ⅲ:姓.‘郑氏‘姓源出自‘姬‘姓.自‘周宣王‘封季弟‘友‘於‘郑‘,后‘郑‘
为韩所灭,子孙散居‘陈‘‘宋‘之间,以国为姓.见"通志 氏族略二″.
工具书名称:国语活用辞典【五南图书公司】
『郑』
字形:形声;从邑,奠声.
地名,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
字音:ㄓㄥヽ.
字义:名:Ⅰ:[地]周代诸候国国名【西元前八0六年一西元前三七五年】,在河南新
郑县一带,建都於今河南新郑,后为韩所灭.
Ⅱ:姓.副 谨慎地;例:郑重.
工具书名称:国语日报辞典【国语日报出版社】
『郑』
字形:郑.
字音:ㄓㄥヽ.
字义:Ⅰ: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Ⅱ:县名,在河南省.
Ⅲ:见「郑重」.
Ⅳ:姓.
工具书名称:正中形音义大字典【正中出版社】
『郑』
字形:
《形声》:甲文郑字阙.金文郑与小篆郑略同.小篆:郑从邑,奠声本义作「京兆县」解,
《见说文许著》乃指汉时属京兆之郑县而言故从邑.
字音:稚盛切 音政 ㄓㄥヽ Jenq 去 敬
字义:名:Ⅰ:古国名:
《一》,周厉王子友所封国,初在周都畿内地,今陜西省华县西北,即其故地;平王东迁,郑随之徙从於济西洛东河南颍北四水间,是为新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县;春秋时之郑国指此,战国时为韩为灭,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皆其地.例:『郑姬姓周厉王之子宣王母弟桓公友封於咸林今京笊郑邑是也;幽王无道,乃徙其人於号郐之间,遂有其地,新郑是也.』《国语 郑语注》.
《二》,隋末,王世充破李密后,自立为王,又僭称帝,国号郑,都洛阳后为唐所灭.
Ⅱ:姓,郑为韩灭后,其子孙播於陈宋以国为氏,望出荥阳.
副:郑重:《一》,频烦之意.例:『然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也.』〈汉书˙王莽传〉
《二》,处处审慎.例:此次考试,关系重大,必须郑重将事免得事后
悔恨.
工具书名称:辞海【中华书局】
『郑』
一,字形:郑
二,字音:ㄓㄥヽ.稚圣切,敬韵.
三,字义:Ⅰ:国名.有二:
A.本周西都畿内地;宣王封弟友於此,在今陜西省华县西北;平王东迁,郑徙於
济西洛东河南颍北四水之间,是为新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县.春秋时仍为郑国
;战国时为韩所灭.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皆其地.
B.隋末,王世充破李密后,自立为王,又僭称帝,国号郑.都洛阳.后为唐所灭.
Ⅱ:重也,见广雅释诂.参阅郑重条.
Ⅲ:姓也.周厉王子友封郑;后灭於韩,子孙播迁陈,宋间,以国为民.见唐书宰
相世系表.
工具书名称:辞源【商务出版社】
『郑』
字形:
字音:ㄓㄥヽ.【稚圣切敬韵】
字义:Ⅰ:国名.《一》,本周西都畿内地.宣王封弟垣公友於此.在今陜西华县境.后
迁於新郑.为春秋郑国.即今河南新郑县.战国时为韩所灭.
今自河南之开封以西.自成臬故关.皆其地也.
《二》,隋末.王世充受恭第禅.建元开明.国号郑.都於今河南洛阳
县治.后并於唐.
Ⅱ:姓系出姬姓.战国时郑为韩.灭子孙播迁陈宋间以国为氏.
工具书名称:重编国语辞典【商务出版社】
『郑』
字形:
字音:ㄓㄥヽ. Jenq jeng
字义:名:Ⅰ: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
Ⅱ:【历史】隋末王世民充自立称王,旋称帝,国号郑,在今河南省洛阳县.
Ⅲ:姓,如宋进士郑向.
副:重,见广雅释诂.工具书的运用
--------------------------------------------------------------------------------
学术探讨
《注解伤寒论》释误考
页http://www.shouxi.net/journal/pdf/debc87b3-ecc9-4e4d-8808-5c0fa840162a.pdf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济南, 250014) 李玉清 指 导 张灿
摘要:本文指出《注解伤寒论》释误之处有失于运用本训,未详脉象名误,不明词义致误,训诂无据及当释未释
等几种情况,堪为注释古医籍之借鉴.
关键词:《注解伤寒论》 释误 文献考证
《注解伤寒论》为金 聊摄成无己所作,由于成
氏首注《伤寒论》,《注解伤寒论》成为明清之际最常
用的版本,然其注文亦有欠妥之处,故在肯定其成就
的同时,亦需指出其误释之处,为今后注释古医籍提
供借鉴.今聊述如下.
失于运用本训
成氏于注释病名,方药,字词中,间有失误之处.
有些由其失于运用本训所致,现详述如下.
11释肺痿例
成氏于19条释"肺痿"曰:"吐脓血,谓之肺痿.
《金匮要略》曰:热在上焦为肺痿.谓或从汗或从呕
吐,重亡津液,故得之."莫枚士于《研经言》中提出异
议,其谓:"肺萎,肺之大叶不举也,其外症以咳而唾
白沫者为真,《病源》或兼欲咳不能咳及呕逆,小便言
之,成无己注《伤寒论》,则以咽喉不利,唾脓血为肺
萎,皆非的候,惟《外台》引许仁则云:肺萎之状,‘唾
白如雪,细沫稠粘‘,此八字深得仲景言外之意,最为
的当.若巢,成所说,乃其兼症,或有或无,未可必也.
肺萎病当属六极,气极之一也.多在久嗽之后,骨蒸
之余,其甚者,白沫中带血,且或带脓焉,故《金匮》
云: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萎,数实者为肺痈,仲景
以脉之异,辨其症之同,亦可知脓血不独肺痈有
之." 1 按《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中论及
肺痈与肺痿之区别时云:"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
有浊唾涎沫者何 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
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2 成氏之误明矣.
21释郑声例
成氏于210条注中云:"郑声者,郑音不正也.
《论语》云:‘恶郑声之乱雅乐‘,又曰:‘放郑声,远佞
人.郑声淫,佞人殆.‘言郑声不正也.今新差气虚,人声转者,是所谓重语者也.若声重,亦声转之故."但后世医家多有异议.
楼英于《医学纲目》中提出异议:"谵语者,谓乱
语无次第,数数更端也.郑声者,谓郑重频烦也,只将
一句旧言,重叠频言之,终日殷勤,不换他声也.盖神
有余,则能机变而乱语,数数更端.神不足则无机变,
而只守一声也.……成无己谓郑声为郑卫之声,非
是." 3 舒诏亦以为成注训"重"为"众"是错误的.其
引李肇夫语曰:"重字读平声,重语,当是絮絮叨叨,
说了又说,细语呢喃,声低息短,身重恶寒,与谵语之
声雄气粗,身轻恶热者迥别也." 4 按郑声,淫声也.
《刘宾楠正义》:"乐记云:郑声,好滥淫志,宋音,燕女
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熬辟乔志,此四者,皆淫
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是四国皆有淫声."然《伤寒论》经文中有自训曰:"郑声,重语也."是则可知,淫乱之义,古有明训,重复之义,经有自训,故成氏释"郑声"为郑卫之音欠妥.后世各家从文字考
证,病机分析上指明成注之误,与临床实际相符.故
郑声为郑重频烦之义为妥.
未详脉象名致误
成氏于"辨脉法"中释"此名为革"句曰:"所谓革
者,言其既寒且虚,则气血改革,不循常度."方有执
承此说,但认为革义有二,其曰:"革,言革易常度也,
妇人阴血充足而能化,则得坤顺之常,半产漏下,则
不足以言坤之资生矣.男子阳精充盛而能施,则得乾
健之常,亡血失精,则不足以言乾之资始矣.天地之
大德曰生,男不足以言资始,女不足以言资生,则人
道大坏,故曰革也.一说革读亟,变而促迫也,亦
通." 5 按《脉经 卷九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
腹中诸病证第五》中载:"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
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脉则为
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6 此句与《伤
寒论》中句相似,《伤寒论》中无"寸口"二字及"旋复
花汤主之","脉则为革"作"此名为革","虚寒"作"寒
虚",较《脉经》多"男子则亡血,失精"七字.可见,革
当为脉象名称,非为气血改易之义.
不明词义致误
"支"字,成氏于146条训"支"为"散".王肯堂驳
成注曰:"支节,犹云枝节,古字通也.支结,犹云支撑
而结,当活看,不可拘泥文字,若训作散,则不能结
也.南阳云:外证未解,心下妨闷者,非痞也,谓之支
结." 7 钱潢亦谓"支"应训作支撑,其谓:"愚谓:成氏
以散字训之,固误,而方氏以支饮博聚为解,亦未中
,《尚论》谓邪结于心下偏旁,而不中正.若如其说,
则仲景不谓之心下矣,诸说之中,当以支撑之解为近
是." 8 按支字本义为去竹之枝.《说文》:"支,去竹之
枝也,从手持半竹."有柱,掌之义.《国语 周语下》:
"无之所支,不可坏也."注曰:"支,拄也."此条之病
机为邪入少阳,而太阳证未去也,既有表证又有少阳
证,详少阳证之表现之一为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食,即胸胃部有支撑之感觉,故此处训"支"作"支撑"
义胜.
训诂无据
成氏释"辨脉法"中"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
也",曰:"萦萦,滞也,若萦萦惹惹之不利也."按诸
字,辞书中均未载此义.《说文》:"萦,收卷也."《广
韵》:"萦,绕也."故成氏此释为训诂无据.
当释未释例
仲景332条中有"索饼"一词,成氏未作注释,不
仅读者不明,后世注家亦众说不一,或以为素常所食
之饼,或以为无肉之饼,或以为麦饼,如方有执曰:
"索,当作素,……素,常也.谓以素常所食之饼饵饲
之,以颐其情也.一说无肉曰素,谓不令犯食禁
也." 9 钱潢曰:"索饼者,疑即今之条子面及馓子之
类,取其易化也." 10 王先谦曰:"成蓉镜曰:‘索饼,
疑即水引饼,今江淮间谓之切面.‘"按索,原意为草
绳也,《说文》:" , 有茎蒿,可作绳索."《释名 释
饮食》中有释索饼者:"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
之饼,皆随形而名之也."宋金时有索粉,《老学庵笔
记 一》谓:"集英殿宴金国人使九盏,第七奈花索
粉." 11 即以绿豆粉制成之条形食品,亦称粉条或线
粉.由此可见,饼前冠以"索"字,为表其形状,索饼当
为条形饼,即面条之类的食品.
虽成氏之注尚有许多不足之处,然其首注《伤寒
论》,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其为后世学者的再注解
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 莫枚士1研经言[M]1第1版1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5:
181
2 张机1金匮要略方论[M]1第1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
印, 1982: 221
3 楼英1医学纲目[M]1第1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13331
4 舒诏1新增伤寒集注[M]1大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卷五: 111
5 方有执1伤寒论条辨[M]1第1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 1721
6 王叔和1脉经[M]1第1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6: 841
7 王肯堂1证治准绳1见四库医学丛书[M]1第1版1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 1991: 7691
8 钱潢1伤寒溯源集[M]1第1版1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7: 2571
9 方有执1伤寒论条辨[M]1第1版1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 1221
10 钱潢1伤寒溯源集[M]1第1版1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7: 3421
11 陆游1老学庵笔记1丛书集成初编[M]1第1版1北京:中华
书局据津逮本影印, 1985: 27661
(收稿日期:2003- 03- 27)
—92—
中医文献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