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search:大众化、个性化、多元化——网民特征关键词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23:57
编辑:梁辛 日期:2006-11-09
字体大小:小中大

中国互联网服务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时间,涌现出了电子邮件、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社区等众多受到网民欢迎的网络服务;孕育并成就了盛大、网易、新浪、百度等知名的网络公司。互联网作为一种独立的媒体形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这首先要得意于整个网民群体数量的急剧扩张,甚至超过了广播的覆盖范围;其次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崇尚自由和重在交互的媒介形式,有其自身独特的传播规律和营销模式;最后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倡导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媒介形式,动态变化的传播形式衍生出不一样的传播路径。基于以上的原因,互联网研究势在必行。而网民作为网络服务的目标客户,从网民的结构特征和需求分析的变化路径中也可看到互联网的发展轨迹。
网民结构大众化
网民结构的大众化首先表现在网民整体数量的快速提升。根据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研究的结论,2006年中国网民数量将达到1.35亿,比2005年增长22%,网民普及率为10%.预计到2010年中国网民为2.32亿,普及率达到17%.而同期美国和我国台湾的普及率要高出很多。2006年美国的网民普及率超过七成,而我国台湾也达到60.8%.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网民数量的增长仍有很大的空间。

网民数量在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从目前而言,上网人群仍然还是有一些比较固定的群体,他们有一些共性。比如说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年龄段大概在24岁以下,超过50%,另外中间大部分人都是未婚的,所以这和年龄段也是相一致的。在职业方面,网民当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学生。关于网民结构的变化今后将向着一个合理的方向发展。因为从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来看,网民应该是在男女比例上、在婚姻状况上趋向于均衡,也就是说男女比例应该接近。现在中国的网民还是以男性为主,但是目前男女比例逐步靠近,在向合理化发展。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特征结构应该逐步去靠近,逐步走向合理,这样才是一个互联网发展成熟国家的一个特点。

根据上图的数据可以看出,25-30岁之间的网民比重增长趋势明显,从2001年的16.3%增长到2005年的19.3%.25岁以下年龄组的变化趋势呈现出纺锤型,在2002年达到顶峰后呈现出逐步回落的趋势。25岁以上的年龄组变化趋势不明显。
内容关注个性化
中国网民在由小众化向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内容的关注程度也呈现出不同于普通消费者和平面媒体的特性,特别是对于互联网所提供的新服务内容而言。根据艾瑞的调研发现,89.2%的网民使用电子邮件服务,在各项服务中渗透率最高。这首先是由于电子邮件服务出现较早,有较高的认可度。其次是由于它已经与网民的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粘度高。最后是由于电邮服务自身技术和产品不断完善,实现功能得到扩展,也吸引了更多用户的关注。收费和免费邮箱、企业和个人邮箱等多种细分产品的推出,也顺应了网民个性化内容服务的需求,保证了该产品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兴服务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web2.0服务的兴起,数字杂志、博客、SNS、网络交友和视频共享等产品也吸引了更多网民的关注和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随着Youtube在美国市场的成功,视频共享的网站也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于习惯了文字、图片等单一形式的网络内容而言,视频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给更多原创内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除了网民原创的视频内容,专业媒体和制作公司也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传播MTV和电影/电视剧。内容的丰富也促进了行业的整体发展。艾瑞研究认为,以视频为载体的视频广告、视频搜索和视频有偿下载等服务形式将互联网内容的一个重要形式。这种服务的出现从更大空间满足了网民的个性化需求,也促成了交互形式的多元化。
信息交互多元化
互联网信息交互形式的发展呈跳跃式演进和多元化趋势。它的发展特点表现为信息生产节点的增多,互联网作用和影响力也在逐步加大,而且网民作为个体对互联网的作用也在加大。这集中表现在近年来Web2.0服务的兴起。Web2.0更多的强调由用户参与,由用户来生产内容。以游戏、社区、Blog、RSS和SNS、宽频等为代表的Web2.0,改变了互联网用户浏览内容的角色,用户之间交互的增加提高服务的粘度,扩展了信息源,推动了“草根明星”的产生。
信息交互的多元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信息交流方式的角度看互联网,80年代电子邮件是互联网早期第一个普及的互联网应用程序,为网民提供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服务;90年代初期,网络浏览器、万维网成为重要的信息途径,这一阶段网络起到一个大众媒体的作用;90年代中期,日志和社会网络服务等形式的出现,改变了网民的生活方式,网络可以同时把一大批人联络在一起,用户的交流方式表现为多对多的网络式交流。

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方式称之为Web1.0,它的典型特征是用户只能从互联网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多对多的网络式交流称之为Web2.0,它的典型特征实现人与人的多对多的网络式对话,并且每个人既是信息的获得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Web2.0给予了每个网民平等发言的机会,实现让每一个人成为网络社会的真正主体,从而彻底释放网民的创造潜能,通过主体间内在的深层高质量联系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分享使得价值倍增。
大众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网民形态的典型特征。伴随着服务的兴起和营销的创新,网民作为一种独特的受众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将继续走向深入。
文章来自:iResearch
引用通告地址:http://www.admin9.com/trackback.asp?tbID=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