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行记图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51:34

 

黔行记图集       

古朴的溪水侗乡 肇兴侗寨       

 

 

      侗族乡,素有“七百贯洞,千家肇洞”之说。七百贯洞,指的是从江县贯洞;千家肇洞,指的便是肇兴。

      如果想要感受黔东南侗族文化的根深叶茂,那就最好去肇兴侗寨这座全国最大的侗寨好好感受一番吧。

      这里距黎平县城68公里,之所以最大,是因为肇兴侗寨是由五座侗寨组成的。这五座侗寨分别属于五家房族,对外一律姓陆,内部另有各自不同的姓。这五个房族居住在寨子里不同的地段,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每个团都各自建造了本房族的鼓楼,分别是:智寨鼓楼、仁寨鼓楼、义寨鼓楼、礼寨鼓楼和信寨鼓楼,它们共同构筑起了肇兴侗文化的支撑点。

      到达肇兴侗寨时,正赶上大修,又正值雨季,整座寨子里看不到多少游人,但也因此免去了门票。找了间当地人开的木屋家庭旅馆住下,一个标间30元。放下行李,我便迫不及待地闲逛在侗寨的每个角落。 

 

[02]↓

今天的肇兴侗寨,

在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荡涤后依旧保留着它特有的原始风貌!

[03]↓

[04]↓

侗家“三宝”之一的鼓楼,

是侗寨村民共建共有共用的民俗建筑物,在侗族社会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年四季不论什么时候,鼓楼都是最热闹的地方,

村民们不仅经常在鼓楼里边议事、休闲,

还利用鼓楼打晒稻谷、吃社饭,

甚至老人去世后,丧事也要到鼓楼去办,

据说是为了让灵魂从这侗族人最喜爱的地方走向另一个世界。

 

[05]↓

  和通常的建筑设计师不同,

修葺鼓楼的掌墨师不用绘图,不用模型,只需描出一个正角,整个鼓楼就在心里了。

单凭一把木角尺,一支竹片,

千座鼓楼就这样在千百年间洒遍侗乡

[06]↓

鼓楼精美的雕刻与彩绘

[07]↓

[08]↓

 

[09]↓

[10]↓ 

 

[11]↓

侗族大歌的表演场地所在处

 

[12]↓

[13]↓

[14]↓

沿着寨子里肇兴河分叉出来的两条小溪缓缓地走着,

两边是紧挨着的木楼。

[15]↓

[16]↓

[17]↓

[18]↓

闲坐在家门口家长里短的邻里、

戏水的孩子、

忙着准备晚餐的主妇们.....

在肇兴,似乎世界只有这么大,似乎时间永远这么长

[19]↓

[20]↓

[21]↓

[22]↓

[23]↓

风雨桥上的老人

画面中左边的这位老人让我帮他们合张影,

可是另一位老人似乎不太乐意面对镜头,

还有一位保持中立

[24]↓

很逗的老人,要求再来一张合影

中间那位依旧不乐意  

[25]↓

住在肇兴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

坐在临河的木屋上,

左观,木楼人家的灯火若隐若现,

右看,摇曳灯光中的鼓楼忽明忽暗。

耳畔芦笙阵阵,脚下流水潺潺。

[26]↓

这些个行歌坐夜的夜晚,

就像暗夜中的点点灯光,

让人无数次地还原着肇兴侗寨的声光影色,

纷繁的人世也回荡着迷人的温暖。

 

[27]↓

[28]↓

[29]↓

风雨桥既为侗家人提供了过河交通便利,

也是他们劳作之余以及夜晚休息纳凉、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

[30]↓

 


   
  
一路“黔”行     

   

      说到侗族的民族精华,想必大家也都听说过“侗族三宝”这一说法,那便是:鼓楼、风雨桥以及侗族大歌。

      而在侗族大歌中,又以从江县城附近的有着“侗歌之乡”的嘎小黄侗寨最为著名,堪称举世无双。

      “嘎小黄”,在侗语中即为“小黄的歌”的意思。在小黄,历来就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这里的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古老的多声部侗族大歌。村里现有歌队20多支,队员1000多人,小孩从呀呀学语起,父母就开始教他们唱歌。每逢节日庆典,人们都会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鼓楼对歌,用歌传情,用歌讴颂盛世丰年。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小黄也不是天天都能遇上唱大歌的场景,除非是有旅游团来此或是恰逢节日庆典。一心奔着天籁之声而来的我不免有几分失落。

      “有土鸡吗?土鸡蛋、酸汤鱼....”同行的朋友迅速地转移了关注点,拿出了化悲痛为食量的架势。这个方法确实有效,一顿即将上桌的美味丰盛的农家饭很快又提起了我的兴致。等饭的时间里,我们在寨子里瞎转悠,女人们在家门前的小庭院里慢慢做着自己的手工活,有编篮子的、有纺线的、有箍桶的......有几家人正一起烧制着香醇的米酒、孩子们在鼓楼下的空地上快乐地玩着溜溜球,鼓楼外,安安静静地坐着四五位老人,他们不时轻轻交谈几句,抽小会儿烟。

      这似乎才是小黄最质朴、最原生态的一面。

      而时间在这里似乎也缓慢了下来,他们在朴实中优雅老去,宁静而安祥。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3]↓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7]↓

 

 

 

[29]↓

 

 

[32]↓

[33]↓

 

 

[35]↓

[36]↓

[37]↓

[38]↓

 

 

   另类江南镇远      

 

      在中国第一批加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中,有一座古城叫做镇远,那是一座形若江南水乡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古城地处湘黔驿道与沅江水路的交汇处,自古是水陆交通的要冲,由湖广经贵州到达云南乃至缅甸、老挝、泰国、印度等国的古驿道就通过这里,是西南大通道上的咽喉重地。

另类江南                                                                             

      贵州是一个十足的山的海洋,走到哪里都是山,抬头是山,低头是山,在这样的一个“山国”里,石头和树木自然成了贵州山地民居最主要的构筑材料。加上贵州的气候多潮湿阴晦,也就使得贵州的山地民居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形式:以石板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石板房和以木料为主的吊脚楼,这两种形式的民居都非常别致精美和实用。石板房多分布在省会贵阳市的近郊或地区,而吊脚楼则主要分布在东线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集中区域。

      可当踏上镇远古城的街道,你会发现,那里的楼房却与江南水乡的房舍极其相似。飞檐翘角的屋顶,淡灰色的墙体,一幢幢排列有序地依偎在清幽的舞阳河畔。

      形若江南水乡的建筑又怎么会出现在贵州这样的环境中呢?后来,一直到了安顺的天龙屯堡,我才算是大致搞清楚了个中原因。

      明洪武初年,明太祖为了将一直不肯臣服而踞守在云南的元朝巴扎刺瓦尔密一举扫平,发动了多次的“平滇战争”。明军每攻下一地,就留下一部分官兵在那里驻守,一边演兵练习,一边耕种田地,以防叛军东山再起,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屯田驻军”。这些官兵多驻守在贵州西南大驿道的重要位置,如隆里、镇远、天龙等地。

      官兵们有的是带着家眷来的,他们驻留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了,没有成家的后来也娶了当地的女子成了家。水乡和山地缘结在了一起,这是历史的因素,也是人为的因素最终导致的,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拓展了一个精彩的脉络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也就因为这个历史的,同时也是人为的因素而与贵州的山地民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风味别致的建筑。

 

青龙洞:儒、释、道三教合一                                                            

      在镇远古城中,有一处依山而建的庞大建筑群---青龙洞。青龙洞建筑群的独特之处并非全在它倚山而建凌空高峙的造势,还在于它曾经是儒、道、释三教文化的共同传播之地。

      在这里,你会看到观音殿、老君殿和圣人殿等代表着儒、道、释三教风格的建筑。不过据说,这里的三教似乎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差不多是一个教派走了,另外一个教派就随之而来的。先是一和尚来此修建了庙宇,再是张三丰来此修炼,紧接着王阳明也随后而来。

      这么个说法让人觉得还是说得通的,但后来在天龙屯堡内所看到的“三教寺”就让人难免感到有些纳闷了,儒道释三教本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可在那却竟然紧紧相挨着挤在同一座小庙里。自古以来,大凡是和尚占了山头,道士就得另外开灶,二者是几乎不可能凑在同一山头里的,而在贵州,我们却不止一次地见到这般的“亲密接触”。

      或许,王重阳的说法正好可以对这种三教合为一处的建筑风格做一个比较完美的诠释:“教虽三分,道乃归一”。

青龙洞

 

 

 

 

 

 

 

 

 

         西江千户苗寨   

 

      在青山环绕的一个环状的山谷里,有一条清澈的河流由南向北缓缓流淌着,河叫白水河,河的两岸,沿着山坡,一幢幢苗家吊脚楼向着山顶蔓延开去,在这规模庞大、错落有序的吊脚楼建筑群下,是熙来攘往的各方游客。

     这里,就是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

水牛角的崇拜符号                                                                   

      苗族人对水牛角图腾的崇拜和喜爱在西江可谓是随处可见。除了在所有吊脚楼屋顶正中央装饰上牛角形的造型之外,他们还喜欢用牛角杯喝酒,女人们将银饰打成宽大的牛角造型戴在头顶上,就连诺大的一片村寨整体布局都呈现出牛角的造型。

      据说,苗人们都是神农和蚩尤的后裔,他们对水牛角的图腾崇拜便来源于历史文献中“炎神农,人身牛首”、“蚩尤,人身牛蹄”的记载。二者都是牛耕稻作文明的君王,为中华民族历史作过开拓性的贡献。这是一种膜拜与装饰两全的具象符号。

      如今,“人身牛首”的装饰在庙族区还比较常见,“人身牛蹄”似乎不多见了。所说的“人身牛蹄”实际上就是一种自制的“水牛皮鞋”,可惜我也只是在图片上见过。

戴花的女子                                                                    

      每个到过西江的人,应该都对这儿的苗家女子盘起的发髻上那一朵朵硕大艳丽的花儿印象很深刻吧。除了盘头戴花外,女人们平日里多是一身绒布黑衣的打扮,黑衣的衣角、衣肩、衣袖钉着银花片,领口有色彩鲜艳的刺绣。很多时候,上衣还是民族服装,裤子往往就变成了牛仔裤,穿盛装的女子已经不多见了,而男子服装几乎完全汉化。

      服饰的衍变似乎多是遵循这样的规律,男人的服装最先改变,然后是女人。按照从脚到头的顺序,鞋子是最先受到冲击的,依次是裤子、上衣、发式,最后是文字和语言。等到了这一步,已经看不出多少民族特性了。

千余户倚山而建的吊脚楼,房舍或高或低,或侧或横,疏密有致,错落杂存

远远看去,房舍、农田、树木、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巧妙地布局构成了美丽。

白水河上有风雨桥六座,自上而下排列,相距不远

石头起拱成桥,桥面立柱成屋,屋上盖瓦成房。

三三两两的游客坐在桥面上专供小憩的一长溜木凳上,望着远处的房舍或街道指指点点,会心处相视一笑……

广场上的牛角柱

盛装的苗家姑娘

每个到过西江的人,应该都对这儿的苗家女子盘起的发髻上那一朵朵硕大艳丽的花儿印象很深刻吧

入乡随俗,过把瘾

用于芦笙舞表演的小广场

大小相称的鹅孵石铺在广场上,铺出一个又一个的凤尾形状,从街的一头延伸到另一头;

广场两旁是一律的木楼,楼下置有古朴的铺面,并不宽敞的屋子里面摆满了镯、环、簪等银饰,还有木制的小水车、小梳子,以及各种图案的苗族服饰。

正在修建的吊脚楼,原来构造是这样的

山坡上的民居

当夜幕降临,从山下往山上递减的灯光,在夜色中描绘出了另一种风情的画卷。

点点灯火浸润的西江,脱去了白天的装束,换上了妩媚的另一袭衣装。

 

          碧水如诗舞阳河      

 

      舞阳河景区分为上舞阳和下舞阳两个部分。上舞阳在施秉县境内,而我们是从镇远出发的,所以就近选择了去下舞阳河段。

      步入景区,是一条幽静的山路,山路的一侧,清澈的溪水静静地流淌。大约走个二十来分钟的路程,便能见到迎面的大山上开了一个洞,上有巨石覆盖,形似天桥,这就是所谓的“天生桥”了。一路行来,路边有不少烧烤摊烤些小鱼虾和土豆之类的小食品,听说是为了照顾景区内一个号称“小桃源”的山村人的生计的。

      游船码头就坐落在舞阳河的一条支流──回水湾,游船每隔半小时发一艘,无论游客是多是少,保证准时开船。泛舟在清幽幽的河面上,看两岸雄山峭壁,碧绿的河水在那崇山峻岭间蜿蜒而出,水面静得让人感觉不到河水在流动,两旁那青绿的山影倒映在幽静的水面上,处处是景,景中有诗,诗中有情。沿途不时有轻轻划过的小渔船,给人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以水系为纽带,游船继续在前行,像万花筒一样不断变化的风景让人目接不暇

      前方出现了一处飞泉,像是一道银练从百余丈高的山崖上直泻下来,

落到一半的时候被一处岩石挡而悠然折断了,随着惯性,继续向下流去,形成新的银练,直落入崖下的舞阳河中。

那银练,似西施浣过的轻纱,似嫦娥斟出的美酒。

这就是下舞阳景区的名景“三叠水”。

  再往前行不远,便能望见前方出现了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两根石柱,挺立于悬崖峭壁下,石柱的根部相连在一起。

小石柱大约四十米高,恰似孔雀的头部;大石柱给五十多米高,形如孔雀高高上翘的尾巴,活像一只正在振翅开屏的大孔雀。

 

小溪旁嬉戏的孩子们

 

        鬼斧神工天河潭   

01. 旱溶洞

天河潭                                                                       

      天河潭景区位于贵阳市西南郊23公里处,是一处集岩溶、悬崖峭壁、飞瀑、峡谷、深潭为一体的青山绿水的好去处,有着浓缩贵州山水之精华的美誉。虽说比不上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花溪的秀美,但天河潭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在这里,山水相连,山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有潭,浑然天成。置身其中有如置身仙境一般。

 

02. 进入景区,夹道的绿色扑面而来

山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水伴山则增加了伟岸

03. 环视四周,翠竹的身姿婀娜地摇曳着,

碧绿的湖水轻柔地荡着波纹,

苍绿的远山层层叠叠若隐若现

 

04. 穿行在满目的绿色里,忽听耳畔传来哗哗的流水声

只见数条大大小小的瀑布如玉带般汇聚在一起,横铺开来,层叠错落,美妙至极

瀑布下是一泓潭水,青翠碧绿,深不见底

05. 景区内出处小桥流水,时时诗情画意

06. 似刻意,又似随意的漫不经心,每一个地方都令人流连忘返

07. 每一处景色都是一幅精美的画卷,都是一首动人的小诗

08.

09.龙潭洞

龙潭洞由水溶洞和旱溶洞组成,洞前是峭壁环围的碧水深潭

 

10. 水溶洞为天河潭的暗河溶洞,长约两公里,藤状分布于山洞中

水溶洞的入口处极小,仅容一条小船进入

 

11.

12.

13.  进去之后才发现里面是如此丰富的一个世界

整个山体都被水流冲空了,曲径通幽

小船东一转西一弯,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奇妙的溶洞世界

14. 环顾四壁和洞顶,但见奇峰怪石,千姿百态

似瀑布奔泄,如莲花盛开,像珠帘下垂....

15. 柔软的流水能将坚固的岩石冲刷得千疮百孔,是大自然的鬼斧神雕吧

至于像什么,完全可以自己想象

16. 洞尽船出,眼前豁然开朗

17.

18.  悠悠清水,将世俗的浮躁与奢华慢慢沉淀,让人心无杂念

一种清新脱俗之感油然而生

19.

20. 弃舟登岸,进入旱溶洞

旱溶洞共有三层,满布这形态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21. 漫步向前,恍如进入神话世界

天然钟乳奇景,令人浮想联翩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贵阳市区

30. 贵阳的地标性建筑---甲秀楼

 

         天龙屯堡 凝固时光六百年    

 

      当大明帝国遍布全国的军屯哨所早已灰飞烟灭,人们却惊奇地发现,在安顺这一广袤土地上的屯堡人和他们的屯堡文化仍在坚强地证明着当年的讨伐厮杀,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留下的生活传统、服饰习惯、饮食口味甚至语音腔调。若是询问他们的家谱,多半会得到一个答案:南京应天府。

移民的历史                                                                    

      这是一段移民历史的记忆。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西征,军队就地军屯,紧接着又下令将守边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军营,所有军士都要安家立户,世代相承,不得改变。

      贵州屯堡人就是这样一些军户的后代。六百多年过去了,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娱乐方式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演绎着一幕幕明代历史画卷,形成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现象。

      从新建的牌楼进去,就进入了屯堡。转个弯,一处明代驿茶坊引人注目,一身"凤阳汉装"的妇女当炉烹茶,老式茶坊灶具和几条方凳、粗陶碗,让你领略真正的古茶坊韵味。茶坊后的演武堂里传来锣鼓声,那是在为游客表演地戏。一条小溪贯穿古镇,座座小桥,努力营造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沿溪多为石砌柜台的商户人家,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桥头闲聊。虽然整个镇区新老建筑杂陈,让人觉得遗憾,但跨过小桥钻入小巷还能看到军事机关重重的民居建筑概貌,其中的九道坎巷要穿过狭窄低矮、两边布置枪眼的过街门洞。

      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她们头挽发髻,名曰“凤头髻”,据说这是明朝世代江南女子的典型发式;身穿右衽布制的长袍,袖子尤其宽大,领子和袖子边沿均镶有彩色丝线绣成的花边;腰系黑色腰带,前有围腰;脚穿翘头绣花布鞋。她们的服饰多以蓝色为主,据说这也是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

屯堡入口处的石碑

屯堡妇女的服饰

传奇巨富沈万三故居

明代驿茶坊

天龙屯堡的特色,大大小小的手工绣花鞋

狭窄的九道坎

集佛道儒于一体的三教寺

 


           
屯堡地戏                                                                          

      地戏,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演的戏,一般每年演出两次,一次是在春节期间,称为“玩新春”,另一次是在7月半谷子扬花的时节,称为“跳米花神”。演出时,表演者将插着长长雉尾的面具仰戴在头顶,脸罩黑纱。表演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戏装一般分为两种颜色,白色为正面角色,蓝色为反面人物,表演者手拿短小的木制兵器和扇子,在锣鼓伴奏下以高亢的声调展开剧情。

      戴着假面的地戏比起描眉画眼、音韵悠扬的京戏、越剧来,少了很多精细,但其间的原始、粗犷却是与数百年前汉族文化更为接近的形态。很多学者认为,地戏源于军傩,是朱元璋部队入黔时从江南带来的。他们推断,屯堡人演出地戏,一是为娱乐,二是为敬神祭祀、驱邪纳吉,早年间还有训练武功、加强战备的作用。

屯堡地戏博物馆

地戏所使用的面具

屯堡地戏是贵州傩戏的演化

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古老文化,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

地戏源于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用于作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傩仪。

 

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天龙屯堡东面2公里处。天台主峰于万绿丛中拔地而起,高峻百丈有余,峰顶建有明代古刹伍龙寺,是屯堡军事城防建筑和宗教建筑的结合体。该寺结构严谨,在有限的悬崖峭壁顶,利用有限的建筑空间,形成了一座较大规模的石头和木结构建筑群体,虽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至今仍完好无损。

 

TIPS:                                                                       

      天龙屯堡距贵阳市72公里,可从贵阳客车站或新体育馆车站乘贵阳至安顺客车在天龙加油站下车,往南走老公路(黔滇公路)1.5公里即到天龙屯堡古镇。

贵阳周边景点                                                                         

镇山村,一座古老的村寨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石头垒起的城堡,连屋顶上覆盖的都是石片

镇山村一隅

依山傍水的镇山村美景

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的白天游人太多,古镇基本上成了购物小吃街

据说清晨的古镇感觉还是十分美好的,可惜在古镇里似乎没有发现住宿的客栈

如果到了那里,记得品尝一下美味的青岩豆腐和玫瑰冰凉粉

古镇里的工艺品

香纸沟,因承袭了两千多年前蔡伦发明的古法造纸工艺,专造祭祀用纸和香而得名。

可惜两年前的一场暴雨冲毁了部分村庄,由于没了设备,许多人家都不再造纸

听村里的人说,要看香纸沟的古法造纸,得骑马走上10来公里才能得见,目前还无法通车

途中的小插曲

当地人说,许多贵州人到了周末都喜欢举家驱车前往市郊游泳烧烤

不巧,那天正值是周六

惬意的周末

他们是惬意了,可这马路上的违章乱停车可苦坏了我们

仅有的两车道塞满了度假者们的车,将来来往往的车辆堵在了两头动弹不得

任凭我们如何按喇叭,河里的人们始终无动于衷,最终只能拨打110

三个小时后,这路总算是通了......

 

            六枝梭嘎 长角苗的故乡   

 

在贵州西部的六枝特区、织金县与纳雍县三地交界处,海拔1400至2000米的大山深处

世居着一支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支系---长角苗

他们散布在12个自然村寨里,总人口不足六千人

独特的长牛角状头饰是他们的标志

      据说清朝初年,平西王吴三桂奉命“剿匪”水西彝族宣使安坤,几经大战,安氏大败。许多依附于他的苗族群众为了躲避战乱而四处逃散。他们逃到三地交接处的箐林中,以狩猎为生,才得以保存下来。由于曾在箐林中生活,他们也被称为“箐苗”,意思就是躲在箐林中的苗族。为了吓唬林中野兽,他们在头发中扎上牛角状的木梳,再用麻线、毛线及逝去的先人的长发盘结成硕大的发髻,因而又被人们称为“长角苗”。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长角苗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直到挪威人约翰杰斯特龙来到这里,中国和挪威政府在此地联合建立了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长角苗现在仍然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上身是白底蓝花的蜡染短衣,下穿黑底、红白横边的百褶裙,身后还拖着条画绣片,她们的发髻据说是盘得越大则越美。这巨大的发髻只在节日盛装的时候才盘的,平日里,女人们通常只在头上插着个大木角。早在读书期间,我便曾在民族服装史的课上看到过关于长角苗的图片,而今,我是如此迫切地想要和她们来个零距离接触。

      由于夜里的一场雨,通往六枝梭嘎的那条公路已经变得泥泞不堪。经过数小时的颠簸后,我终于透过崇山峻岭的遮掩,看到了长角苗那古朴、神秘的身姿。

六枝唆嘎博物馆内展示的长角苗女子服饰与发型

博物馆外绘制蜡染图案的姑娘

走进村寨,脚下的山路越来越泥泞

令人欣慰的是,寨子里的人们都住上了政府修建的石屋,不再是过去难以遮风挡雨的茅草棚

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浪潮也逐渐渗透到大山里

长角苗人也开始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新鲜事物,这种影响的直接结果是,寨子里的男人们开始走出山外去打工。

地处大山深处的梭嘎水源匮乏,村内的这个自来水管是全村赖以生存的水源

女人、孩子和老人驻守在家中

她们也具有了商业意识,当远远看到我们走来时,她飞快端起乐器摆起了pose

我很希望能够看到她们盛装时的发髻

但平日里,女人们通常只在头上插着个大木梳

我走进了一户人家,表达了我希望能看到梳头全过程的意愿,主人欣然答应

这是一个六口之家,一位老人、三个孩子和他们的母亲,男人外出打工去了

这是她们家的厨房兼饭厅

这是她们家简陋的卧室,除了一张床和一个破旧的柜子,再也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家具

昏暗的灯光下,母亲开始为女儿穿上盛装

 

长角苗实行民族内部通婚,因此,婚姻成为维系长角苗12个村寨亲情关系的纽带。

在过去,曾经存在一夫多妻制现象,现在已开始按照国家法定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

梳头通常是由家族中年长的妇女来执行。

先要在头上固定上一根长约30厘米、形如牛角的两头尖尖的大木角,将头发盘在脑后

再在木角上把假发(由麻线、毛线、头发梳成)盘成巨大的“∞”字形

不过据了解,以前人梳头所使用的可都是真发

孩子们从小便会将母亲平日里掉落的头发收集起来,并一代代传下去

然后再用白头绳挽紧,束得干净利落,牢牢地稳置头顶

梳这样的头至少得耗费将近一小时的时间

  她们所穿的百褶裙色彩斑斓,最醒目的是背后垂下的那块绣片

所有的花纹都是一针一线绣上的,各种颜色非常协调地展现在布面上,非常精致

孩子的姥姥也来帮忙了

我给小姑娘拍照的时候,她很习惯性地就摆出这个叉腰的姿势望着我的镜头

看来给她拍过照的人一定很多很多

也许我们会暗自感叹“商业化”的脚步

但从旅游者的角度和从当地人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太穷了……

一家人的合影

          石头的王国 黄果树石头寨   

 

      从安顺至黄果树瀑布的途中,有一座石头寨。寨子依山傍水,四周有秀丽挺拔的群山,寨前阡陌纵横,寨后绿树成荫,寨旁有宽阔的石头河,河水碧绿清澈,常见白鹅成群,互相追逐,映衬着对岸的绿水青山,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一派独特的山村美景。

      石头寨内的住户大都是布依族。整村整寨不见一砖一瓦,房屋四周用石块砌墙,房顶以片石为瓦,室内间隔也以石砌成,院落的墙垣、寨中的通道、村前的小桥、家中的用具,如碓、磨、钵、槽、缸,全是用石做成。到了这里仿佛进入了“石头的王国”。

      石头寨的石屋建筑极有特色:石屋沿着一座岩石嶙峋的山坡自上而下修建,布局井然有序。不少石屋都采用了一正两厢的院落形式,有着石砌的围墙和拱门。由于附近多石头山和水层页岩,为石屋的建造提供了天然的石料资源。这些就地取材盖成的石屋,不仅造价低廉,不怕火灾,而且舒适耐用,冬暖夏凉。

[02]↓ 石头河畔的老人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黄果树瀑布          

 

      连日来总是不断看到关于西南旱情的报道,灾情影响面之广及严重程度看得让人揪心。然后才知道,这旱情竟然是从09年10月份便开始的,不免想起去年的7、8月份,贵州还依然是每日一场雨,满目青山绿水勃勃生机的那一幅幅画面……

      据报道,号称亚洲第一大瀑布的黄果树瀑布情形也不乐观,处于严重缩水状态,只能采用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少量放水供游客观赏,其余18小时则处于断流状态。而缩水前的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水汽弥漫,在两公里之外就可以听到大瀑布的咆哮声…

      

      [02]↓     

     [03]↓

    

    [04]↓

    

    [05]↓

    

    [06]↓

    

    [07]↓

    站在瀑布前,任由水雾散落发丝、身上,闭目仰脸,丝丝凉凉在脸上拂过,真实又朦胧。

    

    [08]↓

    

    [09]↓   

黄果树的神奇之处就是隐在大瀑布半腰上的水帘洞

从水帘洞内往外欣赏大瀑布,景色更显得神奇迷人

飞流直下的瀑布犹如几扇高大的帘子

听着响测耳边的瀑布声,湿润的水滴扑到身上,忍不住伸出手去触摸飞流直下的瀑布,

恍如走进神话般的美妙境界。   

    

    

 [10]↓ 

 一定要在涨水的季节去拜望黄果树瀑布,你一定会被她的神奇所折服,

即便你有可能会从头湿到脚。  

    

    

 [11]↓  

    

    [12]↓ 

    

    [13]↓ 

    

    [14]↓ 

    

    

    

      天星桥景区位于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下游6公里处,由天然盆景区、天星洞景区和水上石林区组成,集山、水、林、洞、根、滕、石、瀑为一体,溶汇了喀斯特地貌的精华。

      漫步在景区的水上石板小道上,抬头是景、低头是景,前后左右都是景,漫步其间,既领略山水之美、又可品味石林之雄奇。近处石林,远处群山,倒映碧水之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色彩淡雅景色协调的天然山水画。有的还可撑上竹筏,穿行于峡谷、石林之中,真可谓轻舟荡碧波,人在画中游。

      

      [15]↓  

     数生步是进入天星桥的第一个景点,

这里水上有石、石中有水,石上又长树,

脚下的石头散落在水中,形成了365块跳蹬,正好暗合了一年的周期,

它韵含了世界上每个人的生日。

这里因此得名“数生步”,又名“莲花踏步”。 

    

   [16] ↓

   你可以从第一个跳蹬开始数,

当数到自己生日的时候,看看四周围的景色,将有美不胜收之感。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天星湖

      从弯弯曲曲的水上小道沿着石林区一路走来,

      到了这,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里便是《西游记》中“高老庄”的拍摄所在地。

    

   [25]↓

 

   

    

      陡坡塘瀑布位于黄果树瀑布上游一公里处,高21米、宽105米,是黄果树瀑布群中面积最宽的瀑布,整座瀑布形成在钙化滩坝上。更为奇特的是洪峰来临前它总会发出深沉的吼声,故又称“吼瀑”。

      

      [26]↓

    

    [27]↓

    

    [28]↓

    

    [29]↓

    

    [30]↓

    

    [31]↓

    

    [32]↓

    
            马岭河峡谷 地球上一道美丽的伤痕      

 

        在安顺黄果树瀑布告别了大部队,我开始了独自一人在贵州的旅途。

        之前,我在MachinePig的博客里看到过关于兴义的介绍,那号称地球上美丽伤痕的马岭河峡谷和神奇俊美的万峰林着实让我神往不已。尽管之后我还打算继续往黔东南方向一路奔去,但这位于贵州最西南端的兴义诱惑力实在太大,对我来说,就算跑再多的冤枉路我也觉得值了。

        从安顺到兴义,汽车需要6小时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就是大半天的时间都在车上度过了。

       TIPS:兴义市区内前往马岭河峡谷,小巴士2元/人,打车15元/单程,交通非常的方便。

马岭河峡谷                                                                       

        马岭河峡谷,7000万年前地壳运动的产物,一条在造山运动中剖削深切的大裂水地缝,深达200至400米,人称“地球上美丽的伤痕”,以地缝嶂谷、群瀑悬挂、碳酸钙瀑布和原生态的植被形成独特的景观特色。

        

 [02]↓

 头上是绿色的垂蔓,脚下是奔腾的马岭河水

 青亮的石板路幽幽地通向峡谷深处 

    

    

     [03]↓ 

    

     [04]↓ 

       各种植物在峡谷崖壁上结杂成片,然后高高的垂下,

形成了崖壁上一幅天然的绿色垂幕,

垂幕下是深深的黑色,

仿佛那里隐藏许多的故事,

或者是某个奇人异士练功的地方,

或者那里还藏有什么高深的武林绝学呢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依峡谷两壁修建的茶马古栈道  

古栈道时而在崖壁之边,时而在崖壁之下,时而又穿进崖壁里。

可以想象,许多年前的人和马在这些古栈道里来来往往着

    

     [14]↓ 

    

     [15]↓ 

    

    

     [16]↓ 

    

     [17]↓ 

    

     [18]↓ 

    

     [19]↓ 

    

    

     [20]↓

     碳酸钙化的瀑布群 

       其形成的原因,一是年均降雨量较大,地表、地下径流充沛;

二是遍布可溶性碳酸盐岩地层,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并带走大量的碳酸钙,从而在岩壁上沉积大量钙化物;

三是钙化壁上灌丛茂密,碳酸钙就在枝叶上凝聚固结,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瓣状钙化体。

    

    

     [21]↓ 

    

    

     [22]↓ 

    

     [23]↓ 

    

     [24]↓ 

    

        万峰林:峰丛绿水织田园  

    

      “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处峰成林”。

      万峰林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从兴义市区有公共小巴直达景区,终点站为景区内的纳灰村口。

      万峰林长200多公里,分为东峰林和西峰林两大片,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是下五屯镇境内的西峰林。西峰林一座座奇美的山峦和碧绿的田野、弯曲的河流、古朴的村寨、葱郁的树林融为一体,构成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态环境,形成天底下罕见的峰林田园风光。

      

 [02]↓

 听从MachinePig的建议,我没在景区大门下车,而是直接坐到了终点站纳灰村口

说白了就是为了逃票。

一路上,绵延数百里的万峰林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徐徐地在眼前展开,

且画面越来越苍茫浩远,气势磅礴,丰富多彩,

让人目不暇接,心神摇荡。

心急的我不停地问小巴司机“八卦村在哪?快到了吗”

他的回答和MachinePig所说的如出一辙:

这路边的山坡随便找个地方爬上去,你就能看到了。

所以,既然什么角度都能看到万峰林的美景,

又何必花那冤枉钱买观景台的门票。

 [03]↓

 在纳灰村口下车后,忽然看到一个“万佛洞”的指示牌

 出发前没做足功课,顶着炎炎烈日步行了20来分钟还是不见万佛洞的踪影

 忽见后方有电瓶车驶来,正是开往万佛洞的。

电瓶车2元/位 

远远地看到了万佛洞,修建在一座山峰的正中央。

 [04]↓

 放眼望去,只见满眼皆山,奇峰如林,瑰丽挺拔

 [05]↓

 [06]↓

 万佛洞修建于明朝,后来被水冲毁

 现在的寺庙是后来重建的,于07年重新开放。

 寺庙不收门票,但上去要爬N多级台阶

 

 [07]↓

 [08]↓

 [09]↓

 [10]↓

 坐着电瓶车返回纳灰村

 在山脚下的一户人家问路,

正放暑假的小姐妹俩自告奋勇说可以带我上山

我许诺说我会给她们20元钱买学习用品

一路上,两小姑娘很开心地采着野果,还递了一大枝给我让我品尝

到了山上,我才发现自己兜里没有零钱,

我掏出一张50元递给姐姐,她两犹豫了一下说太多了不能要

姐妹俩玩了一会儿便下山去了

我把这事发短信告诉了一位好友

结果让人给训了一顿:

“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你应该坚持给人家,

50元对你来说不算多,但对那两孩子来说,那是件可以让她们高兴很久的事...”

说得我老惭愧了...

 [11]↓

 俯瞰万峰林,峰林屏障、万顷田园和点点村落交相辉映,

 组成一幅奇特、秀丽、开阔的自然画卷。

 [12]↓

 [13]↓

 这便是万峰林著名的“八卦村”

 [14]↓

    [15]↓  

“八卦”形同一个“圆”,由8块环状的小块田土环环相扣而成,

田土上的庄稼因颜色各异,有的是深绿,有的是浅绿,而有的又是淡黄,

所以它们的环形线条看上去十分清晰。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重重叠叠,高峻奇崛的山峰向遥远的天际无尽地绵延,

像大海里的波澜,起伏不平,浩瀚无边;

衬托着山脚下的农舍、田土、树木、竹林、池塘,

如同一幅用冷色浸染的田园风光图,

弥漫着一种朦胧、淡雅而宁静的气氛。

    

    [24]↓

    

    [25]↓

    

    [26]↓

    

    

    [27]↓

    

    [28]↓

    

    [29]↓

    

    [30]↓

   长长的观景台,约7公里路程

如果不愿意自己步行,可以在景区大门搭乘电瓶车,

半路是无车可搭的
 

    [31]↓

 

    [32]↓

    

    [33]↓

   万峰林景区入口处
 

    [34]↓

    

    

       岜沙苗寨 蚩尤的后裔 远古的部族   

    

     

      岜沙苗寨,位于黔东南从江县城南6公里的大山深处。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勇武之至。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衽青布衣,大筒裤,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捉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曾有日本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就是岜沙人。

      岜沙是苗语中是草木繁多的意思,如今的岜沙部落仅有2000余人,分住在月亮山麓的茫然林海中。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他们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生下孩子时要植树,至到孩子长成了老人去世,又用这棵树给老人做棺材,葬于黄土后并不立碑,而是在上再植一棵树,生死循环,人树一体。

      岜沙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风俗,如著名的镰刀剃头。当寨子里的男孩长到十六岁,要行成人礼,这一天要由村里有威望的长者用镰刀给他剃头。

      如今,岜沙已是比较知名的旅游景点,一拨拨的游客开着小车坐着大巴来到这里,火枪队长领着男丁们卖力地跳着传统舞蹈,吹芦笙、斗牛、镰刀剃头、打火枪,看得观众们津津有味。发展旅游给寨子带来了收入,可岜沙却再也不会是传说中的那个岜沙了。

      TIPS:从江大桥的桥头有很多摩托车,前往岜沙苗寨5元/人。

      

[02]↓

分布在从江两岸的小县城

    

    [03]↓

    县城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苗族、侗族妇孺

    

    [04]↓

 

    [05]↓

    

    [06]↓

    乘着摩托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

    山中气候多变化,浓浓的雾气夹着细细的雨丝,能见度很低,

    摩托车司机依然将车开得飞快,

山岚的雾气和频频的急转,让旅途多了几分刺激。

    

    [07]↓

    在寨子里,遇到了三位被我们超车的三个深圳驴友

    “你就是刚才从我们身边一路飘上山的那个?”

    一句玩笑话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之后的小黄侗寨和肇兴侗寨我们一路搭伴前行
 

    [08]↓

    寨子里的女子

    女子主要穿着自织的大襟上衣,下着百褶短裙

    

    [09]↓

    岜沙的男子到了16岁,就得举行一次成年礼

    行成年礼那一天,男孩邀约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

    上山打鸟,下田捉泥鳅,到山涧摸鱼.....

    收获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将来会有出息。

    然后,再由寨子里威望高的长者为他剃头,梳成“户棍”,

    完成祖上沿袭下来的严格仪式,

    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

    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10]↓

    刚巧有旅行团来此

    便有了这场丛林中的芦笙舞演出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没等看到镰刀剃头和打火枪便撤了

    因为表演不是免费的,总被催着付钱

    感觉不太良好...

    

    

    [19]↓

    

    [20]↓

    

    

    [21]↓

    

    

    [22]↓

    

    [23]↓

    

    

    [24]↓

    在村寨里闲逛,忽听到有人向我们打招呼

    并邀请我们进屋

    

    [25]↓

    一家三口,三代人

    男子也是岜沙人,但言谈和外貌已和汉族人没啥两样

    他说,村寨里除了从事演艺工作之外的男人多数都到广东打工去了

    他自己便在东莞打工,现在正是农忙季节,便请了几天假回来帮忙。

    他们一家还热情邀请我们共进午餐,

    为了避免给他们添麻烦,我们撒了个善意的谎

    

  [26]↓ 

  岜沙的传统习俗如今已成为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的方式

  岜沙,还是那个传说中的那个岜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