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之《西游记》第二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4:56
2007-06-06 08:26:26 来源:网易原创
核心提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张国风教授作客网易新闻中心网上大讲堂进行第二期“解读《西游记》”系列讲座。这一讲中,张国风教授就将为您解读孙悟空的“身世”之谜和他取经路上体现的独特性格。
西游记第二讲——与妖奋斗,其乐无穷
关于孙悟空的来历有三种意见
张国风:下面我们讲《西游记》第二讲,“与妖奋斗,其乐无穷”,这主要是讲孙悟空这个形象,与妖奋斗,其乐无穷。孙悟空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当然也是《西游记》里最令人喜欢的人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怎样的来历呢?关于这个学术界是有争论的,简单说一下有三种意见:一种说孙悟空这个形象是中国的特产;一种说是进口的,受了外国的印象,特别指印度佛经里猴子的影响;第三者是综合说,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既有中国猴子传说的影响,也有印度佛经里神猴的影响。
张国风:本土说,认为中国历代传说中有很多关于猴子的故事,到最后就酝酿出来孙悟空这么一个形象,本土说的代表人物是鲁迅;外来说的代表人物是胡适和季羡林,季羡林现在还在,年龄很大了。鲁迅在他的名著《中国小说史略》里提出这个看法,认为孙悟空是中国的。胡适认为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而是从印度进口的,因为印度的佛经故事里确实有很多猴子,而且有一只神猴。有只猴子叫哈奴曼,他认为这个就是齐天大圣的原型,印度的史诗里有一只神猴,这只神猴神通广大;第三种意见,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吸收了中外传说,可以说各方面的意见都有,谁也说服不了谁,相持不下。
张国风:客观地说,孙悟空这个形象经历了几百年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是兼收并蓄,很难说它单独是从哪一个猴子变来的。就像我们说《聊斋志异》,里面小翠这只狐狸是从哪里而来呢?文学形象很复杂,很难说得非常实、非常具体。以前我的导师跟我说过,我的导师叫吴祖相(同音),我问吴先生是受了朱自清的影响还是闻一多的影响?他说影响是无形的,很难说得非常具体,就像一个人吃饭,中午吃了鸡,你能说这块鸡肉长在你的腿上还是胳膊上了吗?
张国风:应该说,从孙悟空的气质来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完全是中国文化浇灌出来的形象。但它的神通广大、它的变化,显然也受到了佛经故事的启发,也有印度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小说史上,《西游记》是很特别的,孙悟空也是一个艺术,《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也是写英雄,三国也写英雄,但孙悟空和别的小说里的英雄有点不一样,《三国演义》写的是历史上的英雄,帝王将相,或以智慧取胜,运筹帷幄之中,或以武艺取胜,决胜疆场之内;《水浒传》写的是江湖上的英雄好汉,仗义疏财,劫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西游记》写的是神魔中的英雄,孙悟空神通广大,不是历史英雄、江湖英雄可比,但这种区别还是表面的,它的超现实的想象力没有全部用在战斗上,而是给作者塑造人物非常广阔的空间。
孙悟空取经的目的和动力
张国风:一般来说,英雄都有奋斗目标,刘备、诸葛亮要恢复汉室,一统天下;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吴用,也是要替天行道,铲除令天下不平之事。《西游记》好象也替这些人设计了一个具体的目标,那就是取经,取完经目的就完成了,九九八十一难目的就是为了取回真经。但我们看取经的目标完全是故事结构的需要,要讲故事必须要有一个目标,你说不是为了取经,打那么多妖怪干什么呢?这就是结构上的需要。
张国风:故事从唐代一直传到明代,这么漫长的陈述过程中,取经这个故事,这个宗教性的最后目标,终极目标,在演变的过程中一步步虚化,变得虚无了。不是那么重要,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结构上西游故事还是一个宗教性的故事结构,但主题已经不是宗教性的主题了,人物也不是宗教性的人物了。唐僧当然是念念不忘取经,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在财物、权势、美色的面前无动于衷。但小说里唐僧的宗教虔诚并不动人,而是经常在嘲笑他的怯懦无能、人妖不分,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受骗,嘲笑他百无一用是书生,迂腐无能。唐僧在里面简直就是一个废物,百无一用,一点不重要。孙悟空说了,“我那个师父不听我劝,弄死他也不亏”。唐僧有时候把孙悟空气得要命。
张国风:唐僧的原型玄奘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为了取到佛经宁可死在路上,决不东退半步。但是《西游记》这个小说没有强调唐僧的坚韧不拔,《西游记》的读者也没有被唐僧的宗教信仰所感动,而是觉得他偏执、顽固,读起来觉得非常愤怒,觉得唐僧顽固不化。我们在《西游记》中可以看到,取经这个目标实际已经虚化了,书中唯一一个一心一意取经,真正把取经当回事的人,也是小说花了最多文字讽刺挖苦的人,可见取经这个目标还有多大意义呢?在孙悟空的心中,取经更是不太重要了,没那么崇高伟大,孙悟空之所以同意跟着唐僧取经,不是因为归顺了佛教,不是因为世界观经过了脱胎换骨的改造,而是因为护送唐僧取经是他获得自由的一个条件,是一种不得已的妥协,要是不同意就压在五指山下出不来。观音跟他讲条件,要同意去取经就把他放出来,所以他要得到自由必须同意去取经,所以并不是他本心愿意去取经的。
张国风:当然了,孙悟空是很认真的。他既然同意了条件还是信守诺言,负起自己的责任,送佛送上西天。但在这个猴头的内心深处,对佛教从来没有什么敬意,我们看到孙悟空每次去见如来佛都是嘻嘻哈哈,没什么正经。可惜的是,当孙悟空从五指山下解放的同时,又戴上了新的枷锁,就是他头上的紧箍,不听话唐僧就要念经,用紧箍咒,这就是英雄的悲哀。孙悟空几次打死妖怪、打死强盗,唐僧谴责他杀生,要赶他走,孙悟空不愿意走,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惦记着取经这个神圣的宗教任务没完成,而是因为他对观音有了承诺,答应了,另外唐僧的救命之恩还没报,要报恩的。用他的话说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徒之情难以卫报,孙悟空说:“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小说把孙悟空的师徒之情写得非常动人,在三打白骨精里,唐僧说他连续杀了三个人,杀生,要赶孙悟空走,但孙悟空不走,要拜唐僧,唐僧不让他拜,孙悟空就变了四个孙悟空绕着他向他下跪,走的时候也很伤心。从这些点点滴滴的描写,我们不难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的精神。
张国风:有的人说《西游记》写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人人都有一条西天之路,人人都有要取的经。《西游记》是写猴子怎么进步,怎么走上正道的,但《西游记》的具体描写不支持这种说法。我们看大闹天宫这一块,一开始就看到了一个体制外的英雄,充满了反叛、造反、叛逆的色彩。作者显然是带着赞扬、同情的口气写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带着微笑来写他的好名、好吹、好听奉承,孙悟空喜欢别人给他戴高帽。取经路上也看不出孙悟空对两次大闹天宫有什么忏悔的意思,我们看孙悟空是指哪儿打哪儿。在取经路上觉得对大闹天宫那一段很自豪。打得“九曲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一根如意金箍棒,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孙悟空是心高气傲、自信自负,诙谐乐观,天不怕,地不怕,蔑视权威,推倒偶像,这些都没有变。他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那种高傲的性格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他行动上参加了取经的队伍,而且成为了取经队伍真正的灵魂,但他的思想和性格没有根本的变化,如果不被小说浅层面的描写所迷惑,就不会简单地把孙悟空的同意取经看作《水浒传》里宋江的招安,一个人说孙悟空也被招安了,同意去取经了,要被放出来,这还是不一样的。
张国风:《西游记》主要是写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不是写孙悟空怎么样成长为一个英雄,孙悟空一直是这个样。从大闹天宫到取经,他的性格没什么变化,九九八十一难,先打这个妖怪还是后打那个妖怪,都没什么关系,先打黄袍怪还是先打黄风怪,都没有什么影响,你说孙悟空有没有变化?也有变化,他的变化只是战斗经验越来越丰富,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了。唐僧几次要把孙悟空撵走,孙悟空打死妖怪以为他打死好人了,孙悟空耿耿于怀的是头上的紧箍没有去掉,但唐僧说他只会念紧箍咒,不会念松开的咒,因为观音没有告诉他。这说明猴头最珍惜的是个人的自由,因为头上有紧箍不自由,他干了什么别人一念,几千里以外、几万里以外,他的脑袋也会疼。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他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这和以往小说里的英雄人物也有区别。这里面当然也有江湖上讲名头的成分,所以他很喜欢说一句话“不要坏了老孙的名头”,不要坏了他的名气,这当然有江湖上的自尊,讲名气的成分。这个猴头一生就是不能受别人的气,不做笼中之鸟,不做辕下之驹。平生不爱被人管,念念不忘的不是取经,鼓励他到西天取经的真正动力不是取经,用他的话说“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这不是一时的牢骚,而是猴头内心的想法。鼓励他真正的动力是降妖伏魔的战斗本身。
张国风:他非常地智慧、机敏,有一种永不缺乏的乐观、诙谐,可以说到西天取经,只是为孙悟空提供了一个施展他的才能的大好机会。鼓励他的动力就是战斗本身,而不是取经的这个宗教目的。有一次打妖怪回来,唐僧慰问他“徒弟辛苦了!”唐僧是领导啊,就这么说。孙悟空怎么回答他呢?“不辛苦,倒好耍子,真好玩。”“好耍子”也是孙悟空最喜欢的另一句口头禅,他说谁能多做成老孙的买卖(多找几个妖怪来打),就是我老孙的好朋友,以后多做成几个,还要谢谢你呢。记得老人家有段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孙悟空是那个“与妖奋斗,其乐无穷”。孙悟空享受的不是结果,而是奋斗的过程,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重在参与。在他的心目中,取经是微不足道的,战斗便是一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有一首歌,可以说是一首“孙悟空之歌”。歌中唱道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这是蒋大为唱的,很优美,但歌词的作者并不理解孙悟空,孙悟空没觉得取经多么艰苦,他觉得很好玩,“真好耍子”,《西游记》里这首歌就像是一首《勘察队员之歌》,整天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披星戴月,餐风露宿,走遍荒山野岭,为祖国找石油,多辛苦也不怕。但孙悟空不觉得打妖怪有多么辛苦,而是觉得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张国风:取经的奖赏就是成佛,取经小组的四位成员都成了正果。猪八戒成了“净坛使者”,这是对猪八戒的调侃。看来佛祖心也很细,考虑到猪八戒饭量大,分配了这么一份工作,让他近水楼台先得月,一路很辛苦,取经也作出了贡献,就让你做这么一个工作,整天提供祭品,自己顺便也吃个饱;孙悟空成了“斗战胜佛”。斗和战根本就违背佛教的宗旨,佛教是教人忍,教人让,没有佛教教人去斗、去战、去杀的。孙悟空那种热烈的战斗精神和佛教宣扬的教义完全背道而驰,佛教是“忍辱,无争”,别人侮辱你你也要忍着,不要去争。所谓斗战胜佛并不是说明孙悟空皈依了佛教,归顺了佛教,而恰恰成为小说对孙悟空战斗精神的肯定和赞扬。孙悟空的形象就是一曲英雄主义的凯歌,也是当时的时代对英雄的呼唤,呼唤要出现这样降妖伏魔的英雄人物来力挽狂澜,来解决国家、社会的危机。
孙悟空的性格
张国风:孙悟空的性格当然也可以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克服人间一切困难的精神。当然孙悟空身上也有缺点,好名、好吹、好听奉承,又是对知识分子的清高孤傲、孤芳自赏习气的温和批评。孙悟空有一次对唐僧说,“你莫生忧虑,但有劳损,就是天塌下来,可保无事,怕什么虎狼。”这说明只有靠斗争才能消灭一切豺狼虎豹,孙悟空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英勇顽强,不畏险阻。特别是九九八十一难,每次碰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猴头并没有一点害怕之心,总是洋溢着一种旺盛的战斗激情,一双火眼金睛能够识破敌人的一切花招,智慧机敏。孙悟空的叛逆精神当然也是反映了民众对封建秩序的憎恨情绪,反抗的要求。
张国风:就《西游记》对孙悟空的具体描写来看,孙悟空也很难或某个具体的社会人物对号入座,猪八戒、沙僧倒是可以归纳为某种社会类型,孙悟空可以说是灌注了民族文化的血肉之躯。不是某种社会人物的复制再现,在孙悟空身上我们看不到猪八戒那种一如既往的世俗欲望,当然我们倒是看到了他对名头的重视,对名气还是很重视的,“不要坏了老孙的名头”,孙悟空无所不在的诙谐机智,加上猪八戒农民式的狡黠,就造成了《西游记》里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孙悟空战天斗地,用自己的战斗迫使天上的神仙、佛祖不能不承认他的存在,多少次濒临绝境,九死一生,多少次他的金箍棒也被妖怪拿去了,只能赤手空拳。但孙悟空从不气馁,永不言败,总结经验教训,抖擞精神,重振雄风,最后总能绝处逢生,赢得胜利。用孙悟空自己的话说“老孙的买卖本来就是这么做,一定先输后赢。”先输没关系,最后还是我胜利。有一次孙悟空跟妖怪斗,妖怪一看不行了,挡不住了,一下变成了唐僧。孙悟空不知道哪个唐僧是真的,很难下手,后来猪八戒出了个馊主意,怎么办呢?让师父念念那个话,念紧箍咒,看谁念得有效就是真唐僧。我和沙和尚一人搀一个,不会念的就是唐僧。妖怪一看不对,赶快跳到云端里。孙悟空被念得头昏脑胀,疼得要死,看到妖怪要跑还是跳到云中和妖怪厮杀,他的牺牲精神很令人感动。
张国风:孙悟空藐视上下尊卑等级的制度,天宫威严的礼仪他根本就不管,天不怕、地不怕,酷爱自由,希望破除一切的拘束。所以他到了阴间把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勾掉了,不但把自己的名字勾掉,把花果山上猴子的名字都勾掉了,要破除所有的拘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张国风:有一次在平顶山上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手里有很多法宝,有一个葫芦,一叫孙悟空,孙悟空一答应就被吸到葫芦里,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成脓水,妖怪很心急,过一会儿就摇摇葫芦,看看孙悟空是不是化了。孙悟空在葫芦里想哄妖怪开盖,自己好跑出去。你看他在生死存亡时怎么想的呢?猴头开始想撒泡尿,妖怪一晃,葫芦里有水,以为他化了。他说不行,把衣服弄脏了,他的衣服是虎皮裙,打死一只老虎时把虎皮剥下来时做成的裙。那怎么办呢?吐点唾沫吧。大家看,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猴头想的是不要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考虑的还是这样的事情。所以他总是洋溢着一种旺盛的激情。孙悟空又好动成性,一刻也不能安静,好名,好揭人短,当然主要是揭猪八戒的短。跟妖怪打,最恨妖怪看不起他,最恨妖怪骂他弼马温,他以前当过弼马温,开始不知道弼马温怎么回事,知道弼马温原来就是马夫以后,后来不干了。当然我们知道,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但他觉得太委屈他了,这样的才能让他整天看看马。
张国风:看他的自尊心强到什么样?有一次他变成了小妖怪请老妖怪赴宴,妖怪抓住了唐僧,但妖怪很有孝心,要请他妈吃唐僧肉,被孙悟空听到了,把小妖怪打死,自己装成小妖怪去请妖怪的母亲赴宴。在老妖怪的山洞外放声大哭,为什么哭呢?他心想,我要进去请老妖怪就得向她磕头,因为自己是扮成小妖怪,他说,我孙悟空为人做了一场好汉,只向三个人跪过,西天拜佛祖(向如来佛跪);南海拜观音,师父救了我,拜了他。一卷经能值几何,今天却要我去拜这个怪,所以他大哭,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觉得这种无名的妖怪还要向她磕头,太委屈他了。
张国风:在天上的神仙中,孙悟空和观音的关系最好,看他遇到什么难题,没什么办法时就去找观音。这当然和观音在民间的信仰也有关系。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悟空骂过观音,有一次观音叫了两个上面的童子下来考验他们,孙悟空觉得给他找麻烦了,骂观音“该她一世无夫”,该她一辈子没丈夫。一般情况下跟观音关系特别好。《西游记》的语言没《红楼梦》这么高雅,是另外一种语言风格。特别《西游记》写一座山,形容这个山“好一座大山”,写妖魔就是“好一个妖魔”,什么脸像锅底,眼像铜铃之类的。孙悟空就是心高气傲,对龙王说,“你想老孙可是受得闷气的!”他第一次到天宫时,知道了弼马温不是什么官,不入流的,知道了玉皇大帝这么看不起他,所以他就大闹天宫。当然这里面也可以说包括了玉皇大帝昏庸无能,不能礼贤下士,爱惜人才,让这样一个人才去看马,不是大材小用嘛。
张国风:第二次大闹天宫是封了一个齐天大圣,封了一个虚名,本来挺高兴的,整天优哉游哉,跟天平了。但他一看是个虚的,为什么知道的呢?举行蟠桃会,玉皇大帝没请他去参加,这一次就闹得更凶,见了玉皇大帝也不下跪。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士大夫重名节,自命清高的意思。“不要折了老孙的名头”嘛。有一次他碰到了盘丝洞的蜘蛛精,蜘蛛精正在湖里洗澡,他在上面一看,他说我要打死她们不难,把金箍棒在湖里一搅就解决了,只是低了老孙的名头,传出去不好听,为什么不好听呢?偷袭啊,另外因为是女妖怪,可能还有男不和女斗的意思在里面。孙悟空顾名头不要紧,后来惹出了不少麻烦,蜘蛛精一个个上来了,后来就把唐僧、猪八戒抓去了。
张国风:有一次孙悟空从妖怪山洞里救出了猪八戒和唐僧,猪八戒害怕,说“哥哥,从后门走吧。”孙悟空说“后门可是长进了?还是从前门出去。”孙悟空同妖怪斗,总是举重若轻,大将风度,任何奇迹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好象理所当然。有一个镇元大仙,他把人家人参果的仙树给弄死了,让他医活那个仙树,要不然就不干,其实孙悟空没什么把握,但他一口答应,还嘲笑镇元大仙“你这个先生这么小家子气,要树活有什么难的?早说不就省了一场争论了?”把什么都看得不严重,同时又把什么做得很轻松漂亮。孙悟空总是有一种成功的预感,应付一切的幽默,一种永不满足的战斗欲望。出生入死的经历对他来说就变成了一个游戏,轻松有趣。他斗妖怪都是即兴之作,我们没看他整天苦思苦想,事先有什么精心策划。孙悟空的形象就是这样。
张国风:他是西游故事里写得最精采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当然完全是艺术的创作,在历史上不可能有这样一个猴头。这个创作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我们前面讲了,《西游记》在漫长的成熟过程中,一步步地塑造出了这么一个形象。特别重要的是,孙悟空这个形象和别的英雄不一样,他享受的是战斗过程,奋斗过程,不是斤斤计较目标的实现,而是重在参与这个过程,享受过程中的快乐,所以这是和以往、以后的很多英雄不一样之处。这就是我们的第二讲——与妖奋斗,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