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志的致病机制zx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9:13
[摘  要] 情志致病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因方面,祖国医学认为情志致病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次与个体适应性有关。在病理机制方面,认为情志异常可导致体内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的破坏,以致正气虚弱,邪气入侵而致病。   

    情志致病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七情内伤病因学说及病理机制。本文仅就情志的致病机制做一粗浅探讨。
一、情志致病的病因学说
    情志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体验。这种体验与人的整个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包括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文化修养、生活习惯以及个人理想、信仰、性格、能力、情感、意志等。因此人的情志活动做为心理因素的反映,一般可分为愉快的或积极的情志,不愉快或消极的情志两大类。凡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就能引起人的肯定态度,产生愉快,积极的情志,这种情志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能起良好的激活作用,从而激发机体的潜在能力,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使人保持健康。凡是不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引起否定态度,并产生不愉快。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这些情志的产生,一方面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反应,另一方面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稳,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对机体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宋·陈言在《三因方》中把这种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志明确规定为致病的三大病因之一,即“内因”。指出“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可见情志不仅是人体正常的心理反应,同时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1.情志致病的必要条件
    情志之所以能够成为病因,这与情志刺激阈值的大小及个体适应性有直接关系。如《灵枢·口问篇》中云:“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其中“大”即指刺激的强度,“卒”指刺激发生的方式。说明情志刺激作用于人体能否成为病因,与该种刺激的类别,强度及产生的方式有直接关系。    
(1)强度  不同情志刺激对同一个体具有不同的强度反应,同一情志刺激对不同的个体强度表现也不尽相同。情志刺激具有强度,这一点无可置疑。如失窃10元钱与失窃100元钱,其感受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感受就是刺激强度作用于人体的结果。一般而言,只有那些在强度上超过了机体耐受能力的情志刺激才有可能致病。能直接成为病因的强烈恶性情志刺激有突发的天灾人祸,事业上的严重受挫,至亲突遭不幸等,均属此类。这种刺激可激发人的劣性情绪反应,如愤怒、惊恐、焦虑、忧伤、失望等,这些强烈的不良情志对人体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作用。如有人在盛怒之下突发脑溢血、急性心肌梗塞或耳闭、耳聋等。
(2)持续时间  强烈的情志刺激只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就可使个体表现出病态,但为数更多的疾病是在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逐渐发生的。这些刺激本身的强度虽小,但由于持续时间长,产生了积累效应,便可成为致病因素。如家庭不和,同事之间有矛盾等。其强度虽小,但事件作用时间长,频率大,就可以成为严重的情志刺激。这就是说,情志刺激的量变在时间上的延续,最后可导致质的变化。
(3)不良情志刺激产生的方式  不良情志刺激产生的方式不同,对人体的影响在强度上也不一样。突如其来、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外界因素刺激效应最大。反复出现,事先已经预料,做好了精神准备或自己已能控制的外界刺激作用较小。
2.情志刺激与个体适应性
    如上文所述,具备了一定强度的不良情志刺激,只是具备了致病的可能性,是否引起疾病,主要还取决于个体对刺激的耐受力及适应性心理调节机能,这也就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对不同的个体给予相同的情志刺激,有的安然无恙,有的则大病不起。这就表明了个体素质的差异。个体素质主要取决于先天禀赋、后天营养、性格陶冶、文化修养、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云:“尝富后贫者,其心屈辱,神气不伸,虽不中邪,而病生于内”。所以说,加强心理锻炼,提高个体的社会心理适应性及心理承受力,对于预防情志致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情志致病的病理机制
1.气机升降失调
    情志所伤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就是体内气机升降失调。如《素问·举痛论》所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广……思则气结”。可见不同的情志活动,对人体的气机影响各有不同,但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气滞不行、气机紊乱及升降反作.如怒则气上即是说过于愤怒可使肝气过度上逆,气逆于上,血随气升,便可见面红目赤,青筋怒张,甚或眩晕,昏厥,发生中风一类的病症;喜则气缓,指心情过于兴奋喜悦,可使心气弛缓,血气涣散,不能上奉于心,神不守舍,而出现失神乃至狂乱等症,悲则气消,是说悲哀过度,可使肺失宣发肃降,出现气短、喘息等病症,恐则气下,是指心中害怕,精神过度紧张,使精气下陷,肾气不固,出现面色苍白,二便失禁等。另外,长期的情志不遂,亦能引起气机郁滞的病理变化。如《内经·本神篇》有“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的论述。可见愁思长期不解者,可使气滞血瘀,以及湿聚痰生,化火动风等。
2.脏腑功能紊乱
    情志致病可内伤脏腑,使脏腑功能紊乱。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肝喜条达,主藏血。大怒气上,血随气涌,可见呕血卒厥,郁怒不解,肝气不舒,导致满闷胁痛,气滞化火,肝阳上亢,可致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心为阳脏,神之舍也。大喜伤阳,或喜怒不节,情志过激,使气缓不收,心失所主,出现精神错乱,狂笑不休,劳神过度,化源不足,使血不养心,神不守舍,可出现心悸、易惊、失眠多梦;郁怒伤神,闭塞心窍,则神识痴呆,精神抑郁或神志昏蒙。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思虑过度,气结不行,可使脘闷纳呆,腹胀便溏,水津不布,聚湿生痰。如郁思不解可致脾胃气虚,运化失司,生血不足而使四肢肌肉失养消瘦。肺为华盖,气之主也。思忧气闭,上焦不通,可见胸闷太息。肾为先天之本,精之所藏。恐惧不解,精亏肾虚,可使气下精却,精失固涩,二便失禁。久伤七情,使肾阳暗耗,可导致脑髓空虚,出现眩晕健忘,耳目失聪,足软无力。
3.阴阳平衡破坏
情志内伤,可损阴伤阳,使体内阴阳平衡失调。《素问·疏五过大论》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祖国医学认为,机体的阴阳保持平衡,即标志着健康,平衡的破坏则意味着生病。健康既包括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亦包括机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如阴阳平衡一旦被打破,即可出现“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4.伤正邪侵
    长期强烈的不良情志反应易损伤人体正气,正气虚则不能抵御外邪的侵入而诱发疾病。如《灵枢·寿夭刚柔》云:“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孙思邈也说“怒甚偏伤气……气弱病相萦”。这里所说的气,主要是指人体的正气。《养生论》说:“喜怒悖其正气”。祖国医学一向都很重视人体正气对疾病的抵抗作用。《内经》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即现代医学所指的机体免疫系统。大量的科学研究已证实,不良的情志反应能破坏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影响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病程和预后。
综上所述,祖国医学的情志学说不仅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为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创立了新领域,更为现代心身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董少萍
职称:副教授
任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联系地址:山东济南经十路53号
电话:0531-2614573   0531-2973231
邮址:ddsspp22@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