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永远的噩梦:从珍珠港到911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39:30
-美国人永远的噩梦:从珍珠港到911事件!!-2009年02月09日 星期一 下午 11:46

-美国人的噩梦:从珍珠港到911事件!!-

二十世纪迄今,美国曾经两次站在国运的转捩点上,一次出现在1941年的珍珠港,一次是在2001年的9月11日.

应当承认,珍珠港事件给美国所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它为这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它促使美国从相对封闭的新大陆国家变成一个与世界密不可分的大国。而911事件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国土安全,还是在人们的心理上对美国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以说,911事件之后美国并没有完全有效地打击恐怖分子,恰恰成功地孤立了美国自己。

     从珍珠港到911,这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改变了美国——珍珠港让美国摆脱了孤立主义和中立的桎梏,成为一个头等世界大国,并从此奠定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作为领导者的地位;911则让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倒退,从克林顿时代的多边主义走向孤立的单边主义,美国已经显出了疲惫的老态和内里的虚弱。

-从珍珠港到911-

二十世纪迄今,美国曾经两次站在国运的转捩点上,——何去何从,成了美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这两个转捩点,一次出现在1941年的珍珠港,一次出现在2001年的9月11日。

  让我们来看看转折是怎样发生的。

  1940年代,二战初起,欧洲、亚洲两个大陆都陷于战争的水火之中,而此时,依仗着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个“两洋堡垒”的天然掩护,美国以中立的姿态独立于新大陆。其时,美国的国力、军力,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大萧条时代的阴影,依然在懒洋洋地打着盹,奉行着保守的孤立主义政策,似乎这样就可以远离欧亚大陆的战火。甚嚣尘上的孤立主义,让罗斯福这位实行了新政的总统无法让国家进入反法西斯战争的轨道,虽然他清楚地知道美国必须一战。

  1941年12月7日,作为日本称霸太平洋野心的重要一步,日军突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军遭受重大损失。投向珍珠港的炸弹,把弥漫于美国的孤立主义炸得无影无踪,同时也炸醒了这个沉睡的工业巨人。日本人做了一件罗斯福想做而一直未曾做到的事情,至此,怀有深刻分歧的美国人团结起来,投入到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去。

  此时的美国拥有丰厚的工业潜力和军事潜力,当生产一旦转上战争轨道,很快就变成了谁也打不倒的军事巨人。于是,美国就这样走入战争,并且以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二战的领导者,并因此奠定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基础,一步一步地走向超级大国。放弃了孤立主义的美国,在战后此消彼长的国际社会中,以它的实力获取了最大的利益。可以说,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促使美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新大陆国家变成一个与整个世界密不可分的大国。应当承认,珍珠港事件给美国所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它为这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国际政治格局风光不再,世界多极化成为二十世纪迄今的国际政治发展趋势。在克林顿当政的两个任期里,美国成功地施行多边主义政策,与世界发生广泛的联系。当小布什从克林顿手里接过总统大位的时候,他接下的是一个经济繁荣、政治多元化、国际影响力空前巨大的美国。

  布什上台之后,调整对外关系的一系列政策,改变了克林顿时代相对柔软与灵活的身段,从而导致对外关系紧张,加剧了文明之间的冲突。

  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策划并发动了针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这是珍珠港事件之后,历史上第二次外部势力对美国造成的伤亡惨重的袭击。911事件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六十年前珍珠港事件的死亡人数。

  911事件对美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国土安全,还是在人们的心理上。之后,美国迅速做出了一系列反应——建立世界性的反恐联盟、调整军事战略、以反恐的名义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美国放弃了多边主义政策,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它不仅绕开了联合国这个二战之后其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也不理睬反恐联盟各国之间的协调一致,一意孤行。

  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许多国家支持美国打击全球恐怖分子并为动荡的中东带来稳定的计划。如今这种外交上协调一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事实上,布什政府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外交政策危机和孤立,而这要归咎于它实行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这种政策让最坚定的支持者也疏远了美国,而且损害了美国对世界大事施加影响的能力。曾几何时,布什总统以反恐领袖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声望,但现在,这已是明日黄花。

  人们普遍认为,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是美国外交政策发生转变的标志性时刻。自此,美国的政策,从前几届政府奉行的外交接触,转向单方面采取先发制人式行动和对“敌人”进行遏制。布什政府内部的鹰派利用了911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冲击,在中东乃至整个世界,把美国推到了一个危险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政策道路上。可以说,911事件之后美国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并没有完全有效地打击和孤立恐怖分子,恰恰成功地孤立了美国自己。

  如今的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的泥潭,可以说,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现时的中东政策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匣子,所有的灾难性问题都出现了,唯独没有希望。而911事件之后,布什所期望看到那个强大无比、纵横无敌的美国,也并没有出现,相反,我们所看到的今天的美国,国运似乎正在衰竭下去;与此同时,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让对手的力量反显得增强了许多。这一点,让美国在面临新的威胁和挑战时,显得捉襟见肘,步履蹒跚。

  从珍珠港到911,相隔一个甲子的这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改变了美国,——珍珠港让美国摆脱了孤立主义和中立的桎梏,成为一个头等世界大国,并从此奠定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作为领导者的地位;而911,则让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倒退,从克林顿时代的多边主义走向孤立的单边主义,虽然现时的美国依然保持着唯我独大的架势,但是已经显出了疲惫的老态和内里的虚弱。

珍珠港:孤立主义破产和美国的全球触角

 1937年12月12日,美国炮舰“帕奈”号在当时仍是国际航道的中国长江被日本两架战机击沉,甚至死里逃生的人坐救生艇往岸边划时也被机枪扫射,结果造成两名水兵死亡,十一人重伤,一名侨民死亡。

当时的美国驻日大使在得知炮舰被击沉的消息后以为,这回美国要向日本宣战了。但结果是,美国欣然接受来自日本的解释和道歉,美国国务院同意,这次袭击是一个“误会”。

  这次的事件日后被解释为日本在试探美国的胆量如何,结果日本发现美国只是一只纸老虎。虽然当时存在着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但孤立主义是令美国避免向日本开战的最大原因。

  美国建国后,出于巩固政权、在美洲扩张自己势力的需要,确立了孤立主义政策。美国历史上有一位总统,叫约翰?亚当斯,他有一句著名的经典口号:“美国用不着到国外去搜寻怪兽并将其消灭。”

  然而,在当时美国盛行的孤立主义并没能保佑它避开六十年前的那场世界大战,就在“帕奈”号沉没后的第四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了。在1941年12月7日的这场一个多小时的海上、水下、空中闪电式立体袭击战中,日军共投掷鱼雷40枚,各型炸弹556枚,共计144吨,击沉、击伤美军各型舰船总计40余艘,美军伤亡惨重,总计2403人阵亡。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赢得了这场赌博,这是他最为冒险、收益最大的一次赌博,这一赌使他名震世界海战史,也将一直避免参战的美国推到了战争的最前端。

  当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当天晚上20时30分(华盛顿时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秘书丽海狄的搀扶下,臂戴黑纱走出白宫,向在深夜里仍然聚集在白宫外面草坪上的无数民众说:“美国公民们,我向你们宣誓:我与我的同事,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上帝保佑美利坚!”

  12月8日中午,罗斯福走进国会大厦,向国会发表宣战演说。他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代表全体美国人民的思想在此讲话。由于美国在昨天——12月7日——这个遗臭万年的日子,遭到了日本军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我要求国会自日军进攻时起,宣布国家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他的演说赢得了热烈掌声。最后,参议院以82票对0票,众议院以388票对1票通过了宣战决议。就这样,罗斯福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地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了。事后有人猜测,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在施“苦肉计”。

  种种迹象表明,罗斯福事先就知道了日本要偷袭珍珠港,并且为了避免因偷袭而造成人员与财产损失作了部署。罗斯福认为只有美国遭到攻击时,美国民众才会同意他宣布参战。

  美国是一个两洋国家,南北邻国都是弱国,它享有天然的安全感。自从1814年结束的美英战争后,美国国土没有落下一枚敌人的子弹。罗斯福清楚,只要希特勒或他的盟友的炸弹不落在美国头上,美国很难参与到这场战争中。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美国因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因此未能加入国联,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全球主义遭到了失败,孤立主义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现象。30年代中期,美国参议院通过的一系列中立法案,使孤立主义达到高潮。

  正因深深了解孤立主义在美国政治的作用,罗斯福希望他的敌人都犯错误,自己也要为敌人犯错误提供机会。让敌人犯错误,就是让敌人将炸弹投在美国人的头上;而给敌人犯这样的错误提供机会,就是即便知道敌人要投炸弹,也装作不知道,造成美国遭受侵略的既定事实。如果这个事实出现,那么,自己身上的孤立主义绳索,就会不解自开了!

  日本对珍珠港太平洋舰队的偷袭,给了具有极强心理安全感的美国人以极大的冲击。他们实在是弄不明白,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竟敢与美国开战!震惊过后,是愤怒。美国人一反原来的对日态度,坚决要求政府对日宣战。

  在欧洲与希特勒军队奋战的丘吉尔,听说美国参战了,高兴地流下了眼泪,他说:“今晚我会睡得很香很香!”而希特勒却狂怒道:“日本人真是太愚蠢,为什么要惹那个美国人!”希特勒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避免美国参战,曾给海军下了死令,不得主动攻击美国船只。

  可以说,这一切努力都随着珍珠港事件而消失了,宣告了孤立主义的破产,一个孤立的美国也从此消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并将其影响力伸向世界各地。美国这时一反过去的传统,与许多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在海外承担广泛的政治、军事义务。“全球干涉主义”成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和主流。

  但是,根深蒂固的孤立主义并没有在美国消亡,美国在“911”事件后开始实施单边主义,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美国人的噩梦:珍珠港和911事件!!-

珍珠港事件的后果是美国亲自发动对日作战,貌似一副救世主,让美国赢得了世界头号大哥的头衔,珍珠港的事件美国损失了大量的战舰及军队,但美国赢得了整个世界,并且赢得了长达60年的经济,政治,军事的绝对霸主地位。

珍珠港事件的背后究竟日本人有没偷袭,是罗斯福一手导演的,还是日本人偷袭的,谁也不敢说真话,谁也不会说真话,历史的真相也不会被大白天下。

911发生于2001年9月11日,事件的后果是美国世贸大厦被毁,美国紧急发起全球恐怖主义打击运动,美国攻打伊拉克,全球国家响应美国恐怖主义打击的号召,所有的国家再一次被迫继续活在以美国为首的大哥阴影之下。

911究竟是不是布什一手导演的,还是拉登同志一手策划的,还是这个拉登只是个幌子。911的真相会不会被揭露,谁也不敢说真话,谁也不会说真话,历史的真相也不会被大白天下。

珍珠港和911的真相什么时候会揭露,除非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一样的结果,也很有可能是一样的起因

在“911”事件过去近七年之时回想起此事件仍然感想颇多。两次事件都是美国本土遭受的袭击,两者确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战爆发后,罗斯福一直寻求战争机会。德国的潜艇实施群狼战术大规模袭击英国商船,企图统治北大西洋。美国此时就为英国商船护航,为的就是要一个战争的理由。希特勒知道一旦美国的国家机器一旦启动,任何国家都会被他拖死,所以对美国的护航舰只避而不击,避免和美国有正面冲突。美国找不到和德国开战的理由,那只有找日本下手了,频频给日本石油禁运,逼急日本。“珍珠港事件”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出现的----罗斯福为了让处于中立态度中的美国人看到日本的威胁,从而顺理成章的参战----珍珠港遇袭前,仅有的两艘航母出海巡逻;医疗队在遇袭前一个月撤离;罗斯福和马歇尔在接到可能遇袭的情报之后便显得异常冷静;甚至在电影《珍珠港》里一位军官也在反复提醒可能的袭击,但是上级根本不予理会。结论是:“珍珠港”事件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偷袭”而是“苦肉计”,在那之后美国理所当然的获得在战争中出手的机会,获取了远不止被炸毁的几艘老式舰只所能衡量的利益。

再看看“911”事件之后,人们往往在悲惨的经历中“健忘”,据调查,很多被用刀挟持的人往往很难回忆起凶犯的长相,即便是靠的狠近。被挟持的人的注意力往往是放在了凶器上。911是美国民众被挟持了。这时“据证实”是拉登干的说法就会很快被刚刚经历灾难,心灵大受创伤的美国民众接受,甚至不愿回忆行凶者的样子。这一过程又好像假如你有个邻居道德败坏,经常干坏事,当某一天小区里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大家会下意识认为是这个邻居干的,即便这件事不是这个邻居做的。在关于是否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动武的问题上,美国政府从未顺应过民众,而是引导民众——先给出既定事实,请出情报机构提供有却凿证据表明伊拉克正在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像“珍珠港事件”给人的感觉一样:美国正在遭受外来敌对势力的威胁!所以美国民众当然就会义愤填膺,很多人支持对伊动武。这两场战争美国得到的不必多说,但两次事件结果如此相似,起因不值得怀疑吗?——911也很有可能也是预先知道的。

世界上确实有一部分“捣乱分子”,但这并不能说伊斯兰教就是恐怖宗教。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这些“捣乱分子”是否是真正虔诚的穆斯林;甚至无法知道他们的动机是善是恶。“伊斯兰”的本意为“和平”,“伊斯兰”主张归顺从真主的意志。美国人自然也知道“欲取之必欲之”的道理,先让伊斯兰世界的形象无法翻身,成为“野蛮”,“恐怖”的代名词,成为“邪恶轴心”。西方国家情报机构通过招募阿拉伯后裔,学习《古兰经》,再安插到伊斯兰国家并摇身一变成为学者,教长,教唆人们携炸弹在闹市引爆,无疑这样最终的结果是伊斯兰教被丑化成为了恐怖宗教。

世界上并不存在本.拉登,那不过是一个鬼,一个普通的阿拉伯农民,拍了不少讲话,射击的视频,以及编造出来的身世经历和一大堆亲戚。毫无疑问本.拉登永远不可能被抓到,美军可以随便去苏丹,利比亚就因为“有证据表明拉登在那里”。如果本.拉登存在,那么凭借美国的技术是不可能捉不到的。电影《国家公敌》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美国人的“盯梢”能力,荒郊野外里打个电话马上就会被跟踪并且拍摄出卫星照片。在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俄罗斯发射火箭搞定杜达耶夫就是因为杜大爷错接了手机通话信号被侦测。

我时常羡慕美国人,世界上最牛的导演美国占有不少,美国政府也是世界上最有导演天赋的政府。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每次我跟别人沟通伊斯兰文化,都要顺便解释很多负面的信息,的确很累。我很不喜欢阿拉伯人。从我交往过的伊斯兰国家的人中,从来没见到过能诚实守信守时的,是安拉让他们不守时守信的吗?从地理上说,西亚这个地带不会出强国,天热,人懒,加上一天N次礼拜,工作效率自然高不了。想想印度的火车天天撞,巴西的火箭十发九爆炸就明白了。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其实就是科学,信仰,艺术。对信仰的执著产生的结果是与科学艺术脱离得越来越远,也就难以思想解放。其结果就是偏执的执行《古兰经》的只字片语:人们毫无自由和快乐,人性得不到尊重,妇女地位很低。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国家也一样。

但愿人长久,相安无战争。

对比“911”与“珍珠港事件”

几个月前,好莱坞巨片《珍珠港》风靡一时,票房一路长红,影片中狂轰滥炸、血肉横飞的战争场景,逼真而震撼人心。不过,观众毕竟是手捧饮料、爆米花,坐在舒适的影院里体会战争气氛。料想不到的是在9月11日,那由梦幻工厂复制的历史场面竟然分别在纽约与华盛顿重现。而且更场面更浩大、更残酷,结果更难以预料。

  也难怪,“911浩劫”(这一天与美国的急救电话日相同,不知是巧合还是恐怖分子刻意选择)发生以后,从学者到政府官员都将其比喻作“珍珠港第二”。然而“911浩劫”究竟不是“珍珠港事件”再版。两者有可比性,但是无法比较的是时空背景,尽管两次突袭都为美国人带来巨大创痛,都在每一个人内心燃起仇恨的火焰。

  间隔60年发生的两次惨剧,的确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与美国有关;袭击者都是为了先发制人,以制造大量死亡为目的;都是有预谋、有准备的突然袭击;都被称为是“战争行为”,带有向美国宣战的意味;都是自杀式的空中攻击,区别在于日军驾驶的是零式飞机,恐怖分子驾驶的是劫持的民用客机;甚至都是为了搬掉美国这个绊脚石,集科技、资本及先进工业于一体的美国,是当年阻碍日本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的障碍,更是今日粉碎世界恐怖主义者疯狂欲念的强大动力。

 

两者之间根本不同

 

  两次突袭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心理恐慌、社会动荡。这种恐慌就写在每一个纽约人、华盛顿人,以及每一个美国人脸上;这种动荡从无数个破碎的家庭、从冷冷清清的商店门前,乃至从股市图表上都可以看到。珍珠港事件几乎使美国除航空母舰之外的太平洋舰队沉入海底,而这次恐怖袭击事件,则重击了美国的军事中枢五角大楼,并将纽约标志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幢大厦,两栋110层大楼夷为平地。而每天都在自由女神眸子里闪耀的纽约世贸大厦,又被认为是美国自由经济的象徵,资本主义的象征以及财富的象征。

  “911浩劫”究竟不是“珍珠港事件”再版,无论从形式上、内涵上,都不可同日而语。首先是两次袭击的方式不同,袭击的地点不尽一样,伤亡人数也非常悬殊。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了两千多名美国人丧生,“911浩劫”初步估计会有1万人死亡,数倍于珍珠港死难人数。而且珍珠港被炸死的多是职业军人,在华盛顿与纽约两地被炸死的却几乎全部是平民百姓(在五角大楼殉难的许多文职人员,并非军人)。

  日本为了称霸太平洋、争取所谓“圣战”的胜利,试图一举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选择了远离美国本土的珍珠港进行袭击。而这次恐怖分子袭击的目的地是美国本土。尽管两者都是卑鄙怯孺的不宣而战,但至少珍珠港还是军事基地。在历史上,即便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本土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战争交锋,但这次恐怖分子却将战火烧到山姆大叔的家中。恐怖分子选择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作为袭击目标,肯定是经过精心选择,前者是美国经济实力的立体形象,后者是美国军事力量的基本标志,而炸毁这两座建筑,等于打击到这个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国威痛处。

  仅此一点,便远远超过了珍珠港事件的意义,更何况珍珠港远在太平洋中心,美国鞭长莫及,而纽约则是“世界之都”,联合国所在地,全球经济的心脏。

  其次,两次袭击事件带来的影响也很不一样,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国对日开战,“911惨剧”恐怕会迫使美国对既定的军事、外交、贸易等政策重新检视,不排除修改其和平时期的防卫概念。其他国家也会作相应调整。倘若美国会调整它的对内对外政策,世界政治结构会因此而有一定改变。正如当年“珍珠港事件”对美国军事战略发生影响一样,这场打击美国心脏要害部位的恐怖袭击也将对美国的本土防卫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改变美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

动员力量去应付新威胁

  再其次,两次浩劫对美国总统的影响也有差异。珍珠港事件之后,罗斯福总统面临的局面没有如此复杂和困难,因为当时的敌人和路向都非常清楚。而布什总统却要同时评估威胁,防止进一步攻击;要团结全国民众树立信心,查出罪犯,提出快速、有效而持久的反应;要领导全国度过悲痛时期。

  还有,两次袭击事件为袭击者带来的后果也会很不一样。“珍珠港事件”不但没有击垮美国,反而全面激发了美国民众反击法西斯联盟的斗志;世贸大厦被炸只会令美国上下同仇敌忾。换句话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迅速对日宣战,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且有两颗原子弹落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那么,这次事件当然会导致美国在全球各地重拳出击,给各个以美国为敌的恐怖主义组织降下灭顶之灾。

  只是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目标是谁,联邦调查局锁定的几个所谓目标也不过是猜测。美国是否会理性以对,是否会准确无误地寻找到主谋,主谋的背景又是如何,这将决定美国的打击力度。而对恐怖者的任何打击,都可能招致更大的反扑。这又是两次事件的不同之处。不管怎么样,美国人已经体会到面对历史相似性的感觉,当年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国动用整个工业力量去打赢一场战争,11日的灾难恐怕也要迫使美国动员全国力量去面对新的威胁。问题在于,这是一种更隐密、危险性更大的威胁,它追求的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而是复仇的满足,不是对手举起白旗而是政治效应。如此一来,美国社会承受的直接打击也将比当年对日宣战的负面效应更持久,更沉重。

 

珍珠港与911之比较

美国当年牺牲区区一颗“珍珠”,毁灭一个太平洋上迅速崛起的“太阳”,确立太平洋霸权。这次则是牺牲双子楼,毁灭伊斯兰极端势力,确立中东霸权。

在控制海洋,控制石油的过程中,逐步打造出超一流的21世纪军队,巩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一方面制造政治动荡,为自己的强大军事霸权(海外驻军,外国基地)制造依据,另一方面制造经济动荡,如同对前南的战争打压了欧元一样,这次战争对中东国家经济发展将造成沉重打击,迫使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最明显的就是各国军费都将飑升,拖动美国军火工业以及NMD的发展。

拉登萨达姆等人充其量不过是和当年的日本人一样,愚蠢的给美国人制造了夺取霸权的借口。美国还没有傻到用800亿只为赶萨达姆下台的程度,当年是为了控制海洋霸权,今天则是控制石油霸权, 每一步都是为了巩固加强它世界霸主的宝座。

区区伊拉克平民伤亡或者几百几千的自己人误伤在这样的“宏伟目标”面前简直“微不足道”,战争决不会很快结束的,因为美国的真正目标不是萨达姆,而是中东霸权。

 

 

 

911:反恐新时代与一个单边主义美国

 

  布什总统曾经是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六年前的9月11日,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恐怖组织“基地”劫持了四架美国的民航客机,用了一种任何军事天才都难以想象的方式袭击了美国经济和军事的中心。纽约曼哈顿的世贸大楼在全世界的惊呼中轰然垮塌,几分种后五角大楼一角也被撞塌,美国的安全神话瞬间破灭。

  公关班子很快把布什带到曼哈顿,在冒着浓烟的世贸废墟上,布什拿着话筒,向全美国人高喊:我们不会被打垮!那一瞬间,美国民众被征服了,他们庆幸有一位强力的战时总统。这是布什最成功的一个形象。布什一夜之间从一个缺乏治国经验的“州长”变成全民拥戴而又颇有魄力的“最高统帅”。即使经济不景气持续不变,股市空前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都不能撼动布什的高支持率。

  六年过去了,现在的局面是布什未曾想过,也不愿见到的。“911”让美国盛极而衰,在国外,为了伊拉克疲于奔命,中东局势陷入混乱;中国、印度等国家崛起,俄罗斯虎视眈眈,美国一极世界一去不回头。在国内,共和党输了中期选举,民主党把持国会,与布什展开一场场的周旋。到现在,布什依靠的火神派、德州帮渐渐离开内阁,现在的白宫,已有人去茶凉的沧桑味,布什还有一年多的任期,可谓晚景萧瑟,颇感凄凉。

  “911”让布什达到了权力的巅峰,“战时总统”风头一时无两。它改变了美国,影响了世界。2001年9月20日,布什宣布,美国将开展”反恐”怖主义的全面战争,并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全球”反恐”联盟。从此,美国这个全球惟一超级大国庞大的资源在反恐的旗帜下开始重新聚拢起来,美国外交史中一个以反恐为中心的新时代开始了。

  布什政府2003年入侵伊拉克是美国外交政策发生转变的标志性时刻。自此,美国的政策从前几届政府奉行的外交接触转向单方面采取先发制人式行动和对敌人进行遏制。这种单边主义政策让布什政府在外交领域越来越孤立,让最坚定的支持者也疏远了美国,损害了华盛顿对世界大事施加影响的能力。如今,就连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都已经将驻伊英军撤出巴士拉宫殿基地,准备逐步撤军。

  “911”事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与亚洲的关系,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其与亚洲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关系。美国的反恐战争以及美国在伊拉克陷入泥沼,使中国有时间去推进经济发展、进行军事现代化和在亚洲展开外交魅力攻势。美国为了扩大在亚洲地区的联盟,开始对印度示好,美印两国签署了一项协议。该协议允许印度扩大其核武库。

  从美国国内来说,布什非但没有很好地帮助伊拉克现任“傀儡”政权控制国内局势,反而引火上身。伊拉克各派系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恐怖主义的盛行,让民众深感朝不保夕的恐惧;而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国大兵更成为袭击的目标,驻伊美军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在“911”中的死亡人数。

  美国民意是民主、共和两党政策的试金石和风向标。共和党在2006年11月中期选举的惨败,就是对白宫所制定的伊拉克政策失败的最好诠释。就在中期选举投票结束的第二天,布什撤换了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由中央情报局前局长罗伯特?盖茨接任。拉姆斯菲尔德的下台,既是白宫中东策略调整的一个信号,也是布什承认伊拉克政策失败的一个佐证。

  在民主党掌控国会的十个月中,对布什政府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副总统切尼的办公室主任利比涉及特工门,被判入狱三十个月;布什首席顾问罗夫因为检察官门、特工门挂冠而去;司法部长冈萨雷斯也因未处理好检察官门而辞职。

  布什从上任以来,内政上最器重的是追随他多年的“德州帮”,罗夫就是德州帮的灵魂人物。在外交上,布什在第一任期依靠以副总统切尼、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火神派”。而如今,只有副总统切尼和国务卿赖斯是从2001年留任至今的高层官员。随着布什任期接近尾声、在2006年11月的中期选举中的惨败,以及在伊拉克政策上的不得志,白宫内大有树倒猢狲散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