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杯、炫富及卓越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36:26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人们说,要有奢侈,于是有了奢侈品。也许,人们无法拒绝奢侈品的诱惑,就像无法拒绝光的照耀一样。
“日常的生活乏善可陈,如果有幸遇见一件令我刻骨铭心的衣服,就算它不幸是件贵得要命的奢侈品,为什么不浪漫地大撒把一次呢?这样,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没有因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也没有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MSN上和供职于外企的谢小姐说起奢侈消费时,她敲来如此诗意的一段话。该小姐在某外企做公关,身上穿的、手里拎的都是名牌,各种各样炫目的Logo很好地把她与周围的人区别开来。对于很多与她一样的年轻人来说,这些Logo已融入他们的血液:LV的包,Tod's的鞋,PRADA的裙装,TIFFANY的项链……
奢侈品这个词的拉丁文Luxus来源于Lux,即“光”———所谓的“奢侈品”,意即“闪光的、明亮的、美好的东西”。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人们说,要有奢侈,于是有了奢侈品。也许,人们无法拒绝奢侈品的诱惑,就像无法拒绝光的照耀一样。
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消费人群已达到总人口的13%,并且还在迅速增长中。杨清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
三个人的消费故事
故事一:向名牌看齐
“我平时工作紧张,也没有特别的嗜好,更没有经济负担,所以,一到周末几乎就是逛街,把收入的大部分都花在购买衣服饰物上了。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吧,近两年,我开始钟情于一些奢侈品牌,比如LV的包、GUCCI的服装什么的。穿戴配饰着这些东西出席朋友聚会或者逛街,总会自信满满的,这种感觉仿佛是拥有了全世界。”2005年7月23日晚,在皇马下榻的北京昆仑饭店,供职于某著名运动品牌的静姑娘,忙里偷闲,和笔者一起回忆了自己向名牌看齐的消费史———
“有人把奢侈品比喻作苹果,如果你已经尝过了这个‘苹果’的滋味,再想不吃它恐怕就异常困难。每一个像我这样在公司工作的女孩,都是有经济能力拥有至少一两件奢侈品牌的。而当你拥有了一两件大牌,知道了‘苹果’的滋味之后,再不想吃它就很难了。我第一次接触奢侈品牌,是在5年前生日的时候,有朋友赠送了一个LV的斜背小包。因为以前看到同事有拎过,知道它很昂贵,觉得是值得珍惜的礼物。但说实在的,那时我不觉得这个包包有多好看,因为市场上这类包包的假货比较多,而且式样也比较老气。然而,就因为它很昂贵,仍然很被这个礼物打动。之后生日,男朋友送我GUCCI的小包,同样是没觉得它有多好,只因为它很昂贵给了我异样的感觉。”
“我真正开始热爱这些品牌,是近两三年的事情。女孩到了二十七八岁,自然而然地就觉得自己需要一些好牌子的东西。买包、买鞋子和衣服的时候,都会这样想。我特意给自己订购GUCCI的包、拖鞋还有服装,专门前往恒隆广场预定。然后,要等待上半个多月时间,这个等待的过程也是很美妙的。现在我最追捧的一个品牌是LV的樱桃包和樱桃皮夹,它的每一款设计背后都有不少细节和故事,我迷恋这些细节和故事,不可救药。”
“在用了MIU MIU、GUCCI、CHANEL等品牌的包之后,现在对我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还是LV,因为发现还是它最经典,这个感觉是很有意思的。”
“同时,我还会追求一些有性格的大牌,像Vivienne Westwood的衣服,它不像LV那么招摇,知道的人不是很多,喜欢它的人也不是很多,可他的每一个设计后面又都有故事,令人迷恋……”
“每周我都会去恒隆广场名品廊穿梭,也会常看一些时尚杂志,以保持自己对时尚的敏感。名牌是商业社会中金钱力量的体现,奢侈背后的故事就是金钱的故事。对名牌的消费,每个人的心态会有不一样,有的人作为身份的象征,是为了炫耀;有的是纯粹喜欢。我相信青年人大多都是出于喜欢吧,但喜欢也是一种虚荣心的存在。我穿得很得体,搭配得很雅致,拎的都是大牌的东西,住的是最好的社区……这种感觉仿佛拥有了全世界———这说到底还是虚荣心作祟吧。”
故事二:寻找在路上的感觉
“对我来说,最初的旅行,纯粹是为了满足对外在世界的文化想象。”沈青的出国游历史算来已经整整13年———
1992年,她去美国学习。“一有机会,我就想去很多自己想去的地方。我去游览的第一个国家是法国,被卢浮宫、艾菲尔铁搭等地方所吸引。然后是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我的旅行一开始就是重质不重量的。每次去一个国家,都是在一个城市呆上很多天。以欧洲为例,一般是一去某个地方,在第一天转完所有的景点,剩下的时间就是在这个城市里闲逛,买东西或者发呆。”
“一开始我就没有特别考虑过经费问题。只要我的钱够买一张机票,足够吃饭和住宿,我就可以出去了。最开始出国游,也会住便宜的旅店,现在逐渐的住五星级酒店,而且,我的口号是:凡没有五星级酒店的城市不去。”
“每次出去也会购物,但十多年来,所购的内容已经有了重大改变。以前我去欧洲旅行,一般临行只带一个小小的背包,回来就会拖上一两口箱子。LV旗舰店的衣服、鞋、包,带上很多回来。现在基本上不购买这些东西了,因为这些奢侈品牌的东西国内也有,或者在香港都能买得到。现在我更倾向于买一些日常用品,比如说我家里使用的餐巾纸,不是来自纽约就是来自伦敦,前不久,我从伦敦带回了一个烤面包机,因为我知道哪些东西是国内买不到的。”
“我的旅行有自己的特色,第一是我从不跟旅行团,常常是一个人或者和朋友一起去。我去的城市必定都是我非常想去的城市,和朋友一块去,或者是那个城市有朋友在,可以带我玩。”
定期出游,沈青说为的是“寻找一种在路上的感觉”。今年下半年,她准备去南美,去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国家。再下一个计划,就是去印度、土耳其、埃及了。
“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过程。我喜欢一个人在城市里走来走去。欧洲的城市不像北京,北京现在到处都是大大宽宽的马路,不适合步行。欧洲是有很多小街,很多老店的。我到处走,不带地图。当然前提是我记住了酒店的位置。这样无拘无束地游弋和寻找,常常会遭遇到一些语言无法形容的奇遇。比如伦敦有一个古老的雨伞店,是1823年传下来的一个家族企业。店子中央有一把巨大的雨伞,置身其中的时候,内心的那种震动你无法用语言形容。虽然北京也有诸多老字号,但那种从未经历过破坏的氛围,是你的想象无法企及的。”
“世界越来越小,因为你已经走过,世界越来越大,因为你正在发现。这是一句鼓动人们到处走走的广告语,我对此深有体会。每过一段时间,我就觉得自己需要离开。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每一次离开总有不同的感觉。即使前往的是同一个城市,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通过旅行,转换场景。定期出游,为的是寻找一种在路上的感觉。而在路上,无论一个多么小的城市,你都有可能遭遇惊喜,我最近特别喜欢的两件衣服,就是从法国前往比利时途经的一个小镇里购买回来的。”
“以前大多用一线品牌,有一段时间更狂热地喜欢。有些品牌多年来一直钟爱,比如GUCCI和ARMANI。”
说到目前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沈青认为媒体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你说是推波助澜也好,助纣为虐也好,总之都是在成长。中国的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可是年轻人对于奢侈品的追捧,我认为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不是很大,倒是与个人的成长密切相关。”
故事三:当收藏已成习惯
“如果要计算我的收藏史,也许该从上小学之前开始。从小我就喜欢收藏一些特别的东西,扑克牌,纸烟盒、火柴盒、邮票等。多年来,收藏也就成了习惯。”在演艺圈内有着“千面小生”之誉的著名演员刘小锋,有着几乎与年龄相当的收藏史———
“开始收藏瓷器古玩,是在主演电视剧《天要下雨娘要嫁》时受到导演的影响。导演喜欢收藏瓷器和古玩,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家。他手把手地把我带入了瓷器古玩收藏这一行。各个瓷器在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烧制方法,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看瓷器该在什么样的光线,该从哪个角度辨别真伪等等。目前的我,虽然远远算不上瓷器收藏的行家,但大致的一些原则是清楚的。”
对刘小锋来说,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要旅游,各地的古玩市场、旧货市场,都是他最先想看、想逛的地方。“在旧货市场淘宝,对自己的品味、眼光也是一个严苛的考验。比如北京的潘家园,其规模之大,令我大开眼界。各项分区清楚、什货丰富。逛了一圈等于上了历史、地理、美术、社会的课。”
前几年我拍的古装戏比较多,懂点古玩的鉴别知识,对拍戏也很有帮助。比如说清代的瓷器有好几个年代的区分,乾隆年间的蟹爪纹,带有明朝遗风,道光年间的瓷器一般有几层花,花层的多少表示着品质的不同。还有,如果拍的是唐代的戏,就要避免在墙上挂宋代的画,类似的差错在古装戏里出现得不少,而有点鉴别知识,就可以避免发生这种事情。在《七品钦差刘罗锅》中,我饰演的和糰,他本人有很多藏品。怎样把玩这些东西,作为演员仅仅靠拍戏前临时的学习,是难以弄懂个中门路的。
小锋是个绝对以个人喜好为基准的收藏者,但凡自己喜欢的,就不会计较价钱。“我只是个演员,收入不是很高,但在这个方面很舍得花钱。”在上海,小锋刚刚装修完毕一套房子,整个三楼被作为了个人收藏室。这些收藏以瓷器为主,包括邮票、木雕、牙雕等。
“因为是以个人喜好为主的收藏,所以,有时我也会收藏仿制品。有一个明宣德年间的雪花蓝铀划云纹大碗,它的价格高达1600万,这样的东西若能收藏到仿制品,也是很美妙的。”
“我特别首肯的服装品牌是ARMANI的男装,但我在收藏方面的投入,远远要高于服饰方面的投入。”
“每得到一件藏品,其快乐总可以在心头盘桓很久,从这个角度,我原谅了葛朗台守着一满罐金币的吝啬。”
历史追究:更奢侈,更精彩
瑞士名表、宾利汽车、豪华游艇、私人飞机、私家别墅……我们看到当代广告用语中的“奢侈”与柏拉图时代的贬义用法相去甚远。在克里斯托弗·贝里所著的《奢侈的概念》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希腊人开始,奢侈一直被认为与欲望相连,是超出了满足固定的必需品的欲望的表现,是失去控制的表现。包括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在内的思想家对奢侈概念的道德批判几乎贯穿了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整个思想史。而在中国也有一句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与西方传统中对奢侈的道德判断没什么差别。
直到18世纪、19世纪,与人的欲望相连的奢侈一直被认为是有害无益的。
奢侈是一种病,一种权力,还是一种无节制挥霍时代的自由与幸福?社会学家研究15到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发现贵族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促进了工业水平的提高、进出口贸易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
福特汽车PAG集团董事会主席沃夫冈·拉茨勒在《奢侈带来富足》中更是为奢侈正名:“我相信,奢侈对于各种形式的国民经济会起到促进作用。奢侈刺激革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人们为打造奢侈品而追求并找到各种方案,而后所有的人都从中得益。”
“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L.V.米瑟斯早在1927年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就指出:“20年前拥有辆汽车是特别奢侈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今天在美国连一般的工人都拥有自己的福特汽车。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这就是经济历史的发展规律。”
而接下来我要讲一个关于奢侈的故事则更早,它来自中国的魏晋时期:有个叫王济(武子)的人是一个非常“闪光”(Lux,奢侈)的家伙,他的特点之一是很有钱,特点之二是非常奢侈。有一次,堂堂的晋武帝司马炎临幸王济家,结果这位臣子家中生活作风之奢靡,让晋武帝受到强烈刺激,一顿饭没吃完就走人了。其原因是“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此事见于《世说新语》“奢汰篇”,也见于《晋书》“王济传”,说是“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
这里所指的“琉璃器”,实际上就是在汉代通西域之后,经丝绸之路从东罗马、波斯而来的玻璃器,当时叫做“琉璃”。对汉晋人来说,这种玻璃杯像水一样清亮、像冰一样晶莹,绝对是前所未见的神奇玩意儿。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的状况可知,在魏晋时的贵族阶层中,有一件两件琉璃器并不难,难的是场面上清一色的全部使用琉璃器。异国玻璃产品经过遥远漫长的贸易路线到达中国,价格会变得十分昂贵,所以,王济家一下摆出那么多琉璃器,其豪奢直令晋武帝也大不舒服。
当年被认为是“豪奢”的玻璃杯现在可是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了,这个故事也许可以作为米瑟斯所论的一个脚注。
奢侈,从炫富到卓越人生
然而,伦敦的亿万富翁之竞购豪宅,阿联酋的奢侈酒店之争夺“世界最昂贵”之名,俄罗斯的富豪像购买玩具一样购置豪华游艇,中国某富豪一个人买下4辆宾利车……一切对穷奢极欲的追求让米瑟斯的话听起来也像是在为富豪的挥霍开脱。
好在这种炫耀式的消费也正被视为旧式奢侈而趋于“out”(过时)了。
DUNHILL(登喜路)2005年全面展开的“大使”活动中,中国商界名人王石、李景汉被作为新贵精神的代表人物。DUNHILL宣称:品牌将从人的精神层面与中国消费者作进一步沟通。与此同时,ARMANI、PRADA也开始着力在新富中宣扬奢侈品文化。对于品牌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强调,开始成为奢侈品品牌“到中国去”的路途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看到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在成长,新一代的消费者更有文化、更有阅历。他们对奢侈的理解,将不再仅仅是昂贵的价格和耳熟能详的品牌,将更强调奢侈背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银泰中心总经理尹筱周如是说。
花半年的积蓄去香港买下一枚在时尚杂志上心仪已久的名表,或者,把奢侈仅仅理解成身着价值不菲的晚装去参加外滩18号的时尚Party———在高盛的调查中,这样的奢侈消费所占的比例不可忽视。但是,中国人关于奢侈文化的学习进展迅速,全方位的奢侈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在财富拥有者们中盛行。
这些新的奢侈品消费者,本质上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自己的独立选择,而不是对社会其他成员特别是对传统富人阶层消费模式的简单模仿。他们确知自己希望在奢侈的消费中获得的精神愉悦,并将奢侈的范围扩展到所有能够带来这种精神愉悦的消费上来。
或许从单件的奢侈品转向360度的奢侈生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表明由彰显财富的奢侈向强调卓越人生的奢侈的转变。奢侈品是稀少的,工艺精湛、品质持久,并传达着自己独特的精神,它是奢侈生活方式的构成元素;而全方位的奢侈生活则意味着众多奢侈品和奢华服务所带来的自由的时间、安宁的氛围、稀缺的空间以及更多只属于少数人的生活方式。
———从物质上的满足到精神上的愉悦,试问,谁能不爱奢侈品?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