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技術與養生體育(行氣玉佩銘、引導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7 08:31:08
养生技术的进步与养生体育体系的形成
  
  作为中国古代养生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养生体育,是在融合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宁神入静,讲求锻炼实效的一种体育项目。它是随养生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和形成的。按照养生体育的特点,它主要包括以呼吸锻炼为主的行气术、以引伸肢体为主的导引术和以舒筋活络为主的按摩术。
  行气,又叫吐纳、服气、炼气、胎息等,是在意念指导下的一种呼吸锻炼。现存天津历史博物馆战国初期的《行气玉佩铭》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有关行气的资料。它所阐明的行气要领、过程及作用,与后世气功所谓“气沉丹田”及“周天运行”等理论与方法基本一致。反映出战国时期的行气技术已达到较为高深的水平{35}(彩版四,图三)。秦汉时期有关的考古资料也有大量出土。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却谷食气篇》就提出了一种辟谷食气的行气方法,强调在不同的季节行气时,应利用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别要保持空气新鲜。并对不同年龄的人在早晚行气时的“口句”、“吹”次数作了详细规定{36}。其中虽不免迷信色彩,但较之以前的理论更为详细、具体和系统,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值得提及的是,1993年在山东省邹城市面粉厂出土的汉代气功图画像石,其画像中部一气功表演者侧卧于案上,一手托头,现出从容不迫的样子,右侧另一人双手执锤正向侧卧的气功表演者击去。左侧有一人,似是侍者。画面反映的内容,为了解当时气功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形象的资料{37}(图六)。可以认为,后来中国传统的行气理论基础及其实践,就是在这时奠定的。
  导引术,其所强调的皆是以肢体活动为基础的养生体育形式。《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当是最早的导引术。秦汉时期,导引术已经成熟。其显著的标志是考古发现中有关导引术的资料已相当丰富,且已体系化。首先是长沙马王堆《导引图》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导引图解。这幅《导引图》所表达的术式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人体形态所提炼的日常生活动作;一类是模仿动物形态的仿生类,由熊经、鸟申等,发展到鹞、龙、猴、亶鸟、猿、鹤、燕、蟾等17个术式。其形式既有立式导引,又有使用器械的导引;既有配合呼吸运动的导引,又有纯系肢体运动的导引。特别是配合呼吸运动的导引,使我们看出,导引术已经跟行气互相结合了起来,反映出汉代的养生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地{38}(彩版四,图五)。
  上述《导引图》虽然反映的导引术式较为丰富,但由于客观原因,出土时,题记已有半数残缺。人物形象虽各具姿态,但究竟怎样运动,只凭单个图象仍难以完整地表达。1983年底到1984年初,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前期墓葬里,发现了一批汉简,其中有一篇被称为《引书》的竹简,它是用文字讲述导引的专门著作。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导引的各种单个动作,以及治疗诸般疾病的导引方法,对动作的解说相当细致{39}。据研究,《引书》和《导引图》有着相当一致性,这二件不同地区发现的同时代的导引资料,其一致性标志着当时盛行的导引术在体系化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展。
  按摩术,是在行气和导引术式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明清时期,与行气、导引术式一样,按摩术式日益成为养生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医研究院所藏《导引图》(彩版四,图四),既绘有导引的健身术式,又附有部分按摩术式{40}(彩版四,图六);特别是藏于中国医史博物馆的清人绘《十二度按摩图》{41}以及清代流传下来的按摩器{42},均是对这一时期按摩养生活动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