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劝刘学伟回国呆一段时间再写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21:01
好心情:劝刘学伟回国呆一段时间再写文章作者:好心情来源:读者留言来源日期:2010-6-2本站发布时间:2010-6-2 2:45:08  

读完大地网友此文最后一段“多余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也续貂一段“更多余的话”。

  刘学伟先生的诸多文章和留言为什么会充满偏见,不顾常识,缺乏逻辑性、客观性、全面性?是否是以下原因所致?

  第一,信息的匮乏与片面。比如他喜欢谈论中国的事情,但对国内情况缺乏了解,没有亲身感受,又忙于经商,对有关国内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十分有限,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在与国内实际隔膜很厚的情况下,只依据道听途说和极其有限的信息就忙于做结论,发表看法,肯定会屡屡出现在国内的人看来,是驴头不对马嘴、错误百出的笑话,频频得出与实际大相径庭的结论。刘先生30年前在大陆生活过,他那时对国内的体验、感受和有关知识,无疑大部分是符合实际的。但去国30载,中国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仅如刘先生想象的那样,都是向好的方面变化,其中许多事情是向不同的方向变化,或者对刘先生来说是向完全陌生的方向变化),在这种情况下,30年前的经验、意识乃至观察角度,大部分已经过时或者失效了。还以老思路来套新现实,就难免套不上了。以笔者的经历,在国外的许多中国留学者,获取有关中国信息的重要渠道,是通过使领馆的介绍与宣传品,但那种东西是非常片面和不客观的。只相信那种材料会导致严重的信息偏颇综合症。现在网络发达,通过上网也可以获取海量的信息。但一份对互联网受众的研究报告指出,对许多有一定文化层次、且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很稳定的网民来说,他们阅读的选择性很强,通常多浏览自己喜欢的信息(好像是一句废话),更愿意阅读符合自己意愿、观念与倾向的文字,这些文字更能得到他们的共鸣,同时也在强化他们固有的意愿、观念与倾向。这就是说,上网并不能解决信息接受片面的问题。不知刘先生当属此例?

  第二,经历的局限性。据刘先生的自我介绍,他是第一批改革开放后公费留学生,在法国读了博士,后来下海经商做电脑生意多年,但并不很成功,仍在小康阶层徘徊。从这段经历可以解读出什么?其一,具有强烈的精英意识,甚至有留过洋的高等华人意识,从他许多文章留言中流露出来的傲慢口吻就可见一斑。

   其二,他得过学位,但多年脱离学术界,对学术已相当生疏,但却想打着学术的幌子指点江山,动辄提出什么“我的理论”,并自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可以指导发展中国家脱离苦海,实现政治转型。口气之大,令人诧异。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或经商者,则不会有此举动。

   其三,他在国外的处境并不尽如人意,又天天接触西方社会那种密集的报忧不报喜的新闻(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报道模式),内心的失落感与怨恨感交集,极易把那里看得或想象得一团糟,抑或那里社会的前途暗淡,以使心中的郁闷、失落和负面情绪有所缓解。

   其四,有浓厚但却空洞的爱国情怀,在进入老年之际愈加强烈,加上接触的信息十分片面,并经过了自我的无意识筛选,使得其在脑际形成的关于中国的影像,全部是正面的、鼓舞人心的、让人热血沸腾的,而中国存在的问题和令人沮丧的诸多方面,却有意无意地予以忽视、屏蔽和拒绝。如果刘先生真能像缪一轮先生所说的那样回国呆一段时间,静下心来对中国加以全面深入的考察,去看看西部的实际状况,去看看贵州某些山区的小女孩十分惊异城里人一天要吃三顿饭(她那里一日只有一餐),刘先生的许多看法可能会有所改变,当然也可能会像曲啸先生一样崩溃。

  虽然刘先生的文章有极大片面性,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个真诚厚道之人,他对这个遥远国度的惦记与关爱还是诚挚的,至少是笔者是能够理解与感受到的,而且他在选举网的存在也确实是对此网多元化的贡献。因此,笔者也在此向刘先生致意,近来与笔者日夜隔空大战,耗神颇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请多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