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公品书录(13)]毛泽东军队的壮大是蒋介石放纵的结果么? - - 和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1:16
笔公品书录(13)]毛泽东军队的壮大是蒋介石放纵的结果么?

 

基本上读完了《李宗仁回忆录》。

 

注意到了他的一个很鲜明的观点:中共的军队的壮大是蒋介石一手放任、放纵和阴险韬略的结果

 

他逐次地讲了三个依据:

 

一是长时间对江西共产党的发展不予重视。

 

自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上海“清党”、五二一许克祥兵变、七一五汪精卫“分共”之后,原来分散在国民革命各军中开展工作的共产党人被杀的杀、逐的逐,共产党不得不转入自己建立军队和政权的努力之中。

 

八一南昌起义钻了蒋介石、李宗仁、张发奎等北伐和宁汉分立的空子,但随即败于国民政府的留守部队陈济棠部和黄绍弘部,只落得朱德将军暂时为范石生所“收编”的份上。

 

广州起义钻了两广重开战的空子,但叶挺这个红军总司令并没有因此打下一隅江山,而叶剑英这位四军参谋长也从此放弃了优厚的高官待遇而跟定时时处在穷困和危险中的共产党。

 

秋收起义因为毛泽东采取了较为灵活的边界割据路线而得到保存和发展。不是职业军人的毛反而没有民国时军官们打不过就下野或被人收编的思维,他宁肯做山大王也要保有一支属于党的军队。因为蒋、李、汪、胡等正忙于北伐或解决内部争端,毛泽东在湖南和江西因为遇不上特别强大的敌人而获得了一段极好的发展机会。随着同路人的“输诚”和“附义”(这两个概念都是李宗仁回忆录中常用的),红军得到了日益的壮大。

 

朱培德(江西省省长)和鲁涤平(湖南省省长)却不能无视红军的壮大。在蒋介石还不能把精力用于在他看来远不如军阀(如孙传芳等)和新军阀(如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更有威胁的红军身上的时候,剿灭共军的主力只能由一些杂牌军和地方部队担当。在当时中国的军事主角主要由蒋介石、李宗仁、唐生智等充当的情况下,这种由地方势力组织的进剿、会剿根本不能构成对红色根据地的重大威胁。

 

而蒋介石迟迟没有对江西苏区发动致命一击。李宗仁答应派军协助朱培德等剪灭红军的计划也被他否定。在李宗仁看来,因为蒋介石曾经与日本人有过密约,他答应日本人在统一中国之后让日本人享受东北的“特殊利益”。他只要不把共军消灭,日本人就不能认为他已经统一中国。再说,他也并不把当量更多的擅长宣传和鼓动而并不擅长军事的共产党人放在眼中。

 

要李宗仁看来,就是蒋介石的这种态度直接造成了共军的坐大。到一九三四年蒋介石正式发动由自己亲自指挥且下了相当大功夫的第五次整体围剿前,全国的红军总数已经达到三十万人和十几个军团。

 

二是利用红军的长征大做剿灭异己的文章。

 

在李宗仁看来,红军被迫长征后,其转移方向也拜蒋介石所赐。如果在北、西、南把碉堡战术做得彻底一些,红军就会被逼向海边而重走当年南昌起义部队和广州起义部队的老路:被击溃或解散。

 

可蒋介石恰恰预留了让红军向西逃跑的路。这是一条可以对西部未彻底纳入中央版图的各省进行东冲西撞的路。因了红军的长征,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新军阀割据地地盘,都将成为红军的攻击方向。坐视红军与新军阀开战而作壁上观,并时刻准备着在双方消弱的情况下实施致命一击,这就是蒋介石的得意算盘。不过,因为湖南、广西、云南、四川方面的坚决拒红军于省门之外,蒋介石只是顺势拿下了一个贵州。广西人更是用他们的强大武力阻止了红军的入桂企图,《八千俘虏》的电影反映的史实不论是真是假都说明了他们坚决不让先生阴谋得逞的努力。

 

英国的一位研究毛泽东的女作家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说蒋介石因为顾及在苏联的儿子的安全而不敢对红军下死手。她的这种观点显然不如李宗仁的亲身观察来得准确。而蒋介石利用长征而剿灭异己的这种作法,也早就为不止李宗仁的许多人所知悉。

 

三是红军的早期根据地大都是在蒋介石的核心管理区而不是杂牌军的领地。

 

要李宗仁看来,是蒋介石而不是各路杂牌军在养虎遗患。他所举出的例子是,凡是在各路杂牌军境内出现的共患,比如李明瑞、邓小平(他一直没有提及这个名字)、张云逸在广西的百色根据地和红七军、红八军就被桂系成功赶走,而张国焘想在四川分一杯羹的努力也因各军阀的抵制而不能得逞,后来毛泽东期望在富庶的山西抢下一块根据地也被阎锡山驱逐。而在蒋介石可以直接控制的地区,比如江西、比如安徽、比如浙江、比如福建,反而是匪患丛生。

 

李宗仁的这一观点可能占不住脚。红军最终占住脚要的陕西根据地,同样是在杂牌军的控制范围内。而反蒋统一战线,则就是在同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磋商下实现的。

 

不论李宗仁的这些观点和论据是不是特别地准确,从最终的结果上看,毛泽东的军队就是在蒋介石的纵容下获得发展和壮大的,倒是不是虚言。

 

比如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因了西安事变的推动而形成。国共谈判改编红军的计划,也在最后发生了有利于红军的一面:蒋介石方面提出的只整编一万人的计划落空了,要求高级将领出洋的希望落空了,不准备在三师之上建立独立指挥部的计划落空了,希望在八路军中派驻政工人员的计划落空了,要求八路军担任正面战场的计划落空了,不允许八路军进入山东、河南等区域的计划落空了……一句话,蒋介石希望在抗日战争中借日本人之手消灭红军至少五分之三力量的想法彻底地破产了。让南方数省的红军在损失了十分之八的军力的情况下仓皇逃入陕西穷困之地,已经陷入最低谷的红军因为抗日战争这一外在因素而复活甚至强大,这肯定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策略的重大失败。

 

因抗日战争而让自己的部队大受损耗而让八路军新四军大受训练,一支一百多万的共军再也不可能轻易消灭的事实,更加说明毛泽东军队的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蒋介石一手“养”成的。

 

说共军是蒋介石养大的另外一个更加站得住脚的论据是:共军本来没有什么兵工厂、弹药库、飞机厂,大多是通过对蒋军的缴获而让共军战力大增。在华东,那威风八面的特纵,就是拜蒋介石一支坦克和装甲部队之所赐。东北共军那么多的火炮,又何尝不是因为共军抢先入关而得自于日本军火库呢?

 

蒋介石还是太轻敌了。他也许压根就想象不出曾经被他穷追猛打的共军,最后成为他的“苦手”。他用了太多的精力在军阀和新军阀的身上,却放松了对一支纪律严明、政治过硬、组织严密的共产党军队的警惕。一个用战争和权谋建立起了北伐和再北伐(指对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的绞杀)功业从而统一全国的强者,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为轻敌而败在了最初看来绝对是弱者的身上。

 

滴水穿石,绳锯木断,谁说弱者就总是弱者呢?

 

楚虽三户,灭秦必楚。蒋介石等各路军阀纷纷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之时,他们又何尝想过,最后收拾他们的,就是那些未被杀光的共产党人呢?

 

蒋介石算是半个军事家,他也许习惯了“穷寇勿追”的传统兵法。而毛泽东则是一个不按寻常套路出牌的战略家,他的原则则是“宜将剩勇追穷冠”。于是蒋介石屈尊到了那个小海岛上了此残生,而毛泽东却是实实在在地成为大陆之主。

 

2006年4月26日草稿

标签: 毛泽东研究    读评    笔公史论   
[笔公品书录(13)]毛泽东军队的壮大是蒋介石放纵的结果么? - - 和讯... [笔公品书录(13)]毛泽东军队的壮大是蒋介石放纵的结果么? - 公论 - 笔公 - 和讯... [笔公品书录(13)]毛泽东军队的壮大是蒋介石放纵的结果么? - 公论 - 笔公 - 和讯... [笔公品书录(13)]毛泽东军队的壮大是蒋介石放纵的结果么? [笔公品书录(13)]毛泽东军队的壮大是蒋介石放纵的结果么? [笔公品书录(13)]毛泽东军队的壮大是蒋介石放纵的结果么? 毛泽东军队的壮大是蒋介石放纵的结果么? [笔公品书录(14)]蒋介石的“派系”和毛泽东的“圈子” - 公论 - 笔公 - 和讯博客 笔公品书录(8):“山头”环绕下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 公论 - 笔公 - 和讯博客 笔公品书录(18):毛泽东的“草根”与蒋介石的“精英” - 公论 - 笔公 - 和讯博客 [笔公品书录(14)]蒋介石的“派系”和毛泽东的“圈子” [笔公品书录(14)]蒋介石的“派系”和毛泽东的“圈子” [笔公品书录(14)]蒋介石的“派系”和毛泽东的“圈子” 笔公品书录(8):“山头”环绕下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笔公品书录(8):“山头”环绕下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笔公品书录(8):“山头”环绕下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笔公品书录(8):“山头”环绕下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笔公品书录(8):“山头”环绕下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笔公品书录(12):蒋介石居然为毛泽东征兵 - 公论 - 笔公 - 和讯博客 笔公品书录(12):蒋介石居然为毛泽东征兵 - 公论 - 笔公 - 和讯博客 中共军队是如何壮大的 [原创]中共军队是如何壮大的 中共军队是如何壮大的? 笔公品书录(18):毛泽东的“草根”与蒋介石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