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际化浪潮:中国大都会本土个性萎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5:04

城市国际化浪潮:中国大都会本土个性萎缩

2010-07-13 10:06:20 来源: 北京科技报(北京) 跟贴 48 条 手机看新闻

与一些国外城市相比,许多中国的城市在走向世界时遇到了不少问题,首先就是一些城市虽然斥巨资打造城市形象,但却口号定位模糊,名不副实。另外,有不少城市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时丧失了自身优势,盲目学习所谓的“大都市”模式。

北京科技报7月13日报道  从《马可·波罗游记》第一次在欧洲激起了人们对东方的热烈向往,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解读已有了7个多世纪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作为介于国家与人之间的单位,其形象一直都代替着“中国形象”与“中国人形象”而被外界记述着。

近一段时间,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研究员裴增雨异常忙碌,因为他负责参与的一项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已近尾声,每天,他都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整理工作。

调查设计了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城市个性、城市国际化程度等十二项指标。调查的对象主要有驻华外国媒体的记者,国内驻华外资机构和外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到过中国的外国人,调查目的就是想要找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的城市,以及发现中国城市在打造自身国际形象时出现的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在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这个过程中,英国经历了120年,美国经历了40年,而中国仅用了22年。未来5年时间,预计中国将有超过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裴增雨和相关研究人员发现,目前中国众多城市都表现出想要急迫发展的态势,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城市提出希望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3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中心商务区,全国655个城市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世界”。

“我发现与一些国外城市相比,许多中国的城市在走向世界时遇到了不少问题,首先就是一些城市虽然斥巨资打造城市形象,但却口号定位模糊,名不副实。”裴增雨告诉《北京科技报》,例如,重庆市政府以重金策划出“没到过重庆,不了解中国”的口号。但这个宣传语却一度被网友评为“中国十大雷人城市口号”之首,因为可以把它安在中国任意一座城市头上,是句“假大空”的口号。而希望通过2012年亚运会,在世人面前呈现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广州,其城市口号“一日读懂两千年”,别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对其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摸不着头脑。“上海,精彩每一天”,这句口号在很多人看来则像一个护肤品广告,好像从电视直销广告中抄袭的一样。

而不少城市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时丧失了自身优势,盲目学习所谓的“大都市”模式。例如,宁夏就由于具有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和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成为我国200多种中药的种植基地。此外,由于与法国“葡萄圣地”波尔多处在同一纬度,银川当地葡萄的品质也非常高。不过可惜的是,由于盲目模仿沿海地区的建设模式,近几年,银川在适合种植农产品的土地上,大规模兴建经济开发区。在这些大型的开发区内,至今还有许多楼房只是个“空壳”,并没有多少人搬到那里去。这样不科学的城市发展定位和规划,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被闲置。

此外,还有很多地方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几乎是按照比伦敦、巴黎规划面积大出近10倍的规模,并照搬其设计发展框架,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裴增雨说,目前关于具体的“国际大都市”的指标,可能各个国家的研究者都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一些硬指标肯定是共通、不可缺少的。例如,这个城市是否是世界的政治权力中心,是否是世界经济的枢纽,是否是世界的交通信息枢纽,是否是世界的文化科技中心等等,更具体一点,还可以从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城市人口的数量与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衡量。

以目前中国城市的现状来看,已初具“国际大都市”影响或有可能形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从数量上来看,不会超过10个。从发展远景的角度来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之内,中国如果能够有10个以内的城市真正成为国际大都市,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裴增雨认为一些城市,在2小时的交通圈内,甚至连机场、国际航线都没有,也宣称要建成国际大都市,其目标与现实相差应该非常遥远。

除了很多地方城市在硬件条件上的缺失,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看来,甚至连北京和上海这样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市,这主要就体现在城市文化的消退和市民素质依然不高等方面。

拿北京来说,虽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城市自身的灵魂与文化正在一点点丧失。一方面,城市大规模建造“伪古迹”,另一方面,真正的文化传承却被大量拆毁,例如,改造后的北京前门大街,却陷入众多中华老字号小吃纷纷撤店的尴尬境地。而相比较之下,公认为世界文化艺术之都的巴黎,有着保护完好的3115座一流的古建筑,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良好的城市形象折射出来。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乔兆红也表示,学界曾对上海利用大活动提升城市形象充满期待。但根据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的《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塑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一年(2009)中上海的城市国际形象总体上未能得到正面提升,甚至还出现了倒退的趋势。”这主要就是因为为了打造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上海就兴起了“去上海化”的潮流,例如,有关部门将高速公路以编号命名,沪杭高速先改为A8,又改为G60。

此外,在城市文化积淀逐渐丧失的前提下,一些城市却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情况,一部分管理者看到了文化带来的商机,参与到争夺各类“故里”的混战中,带来了所谓“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笑谈。

而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为此,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其中要求,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识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实际上,北京和上海已有过全民学英语,最后不了了之地流于形式的失败经验。反观巴黎、东京,除非工作需要,巴黎人依旧说法语,东京人依旧说日语,这并未影响其成为“国际大都市”,在这里,各种各样的语言兼容并蓄。

那么,中国的这些城市应该如何走出国门,成为真正的国际都市呢?

“不能简单地认为中西部造城希望打造国际都市的愿望就是突击。”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指出,这些年来,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的工业化速度差距在缩小,但城镇化差距却在拉大。

“让中西部停下走向世界的脚步,很难。要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推进,必须因地制宜,吸取东部沿海地区以往的教训。”魏后凯说。

只是内陆二三线城市的长沙,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构想,这甚至比深圳还早,1994年,还专门召开了规格空前的研讨会,得出的结论是,“长沙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可能的”,定位在东亚或西太平洋“区域级”上,然而17年过去了,长沙的国际知名度仍然还很有限,当地的决策者也清楚地意识到,长沙城市国际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市民国际化意识不强;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缺乏国际性城市文化品牌等等,尽管如此,今年,长沙的决策者又再一次地提出“国际化”,但讲的不是建设国际化城市,而是讲提高国际化水平,并只限在若干领域,就好像瑞士小镇蒙特勒是著名的美容圣地,而未来,长沙可能要从动漫产业寻找“突破口”。

“一个城市国际形象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充实内涵,完善形象,并按客观规律积极运作的长期过程。中国城市应该大力开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从切实与‘人’相关的优势上寻找灵感,这样就可以提炼出至少一张或多张名片。”王衍用说,一个城市要“走向世界”,要个性化、要本土化,在他看来,个性化就是标准化,本土化就是国际化。许多城市靠旅游“走向世界”,希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虽然经过很多年的发展,但这些城市离国际旅游城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突出这个城市的个性化和本土化,才具有吸引力。

比如,经过反思,2003年宁夏提出了“神奇宁夏、西部之窗”的口号,囊括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地貌和风土人情,满足了国际国内游客的诉求。此外,作为回族聚居城市,宁夏银川将打造一个世界穆斯林城,为中国穆斯林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穆斯林之间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搭建一个友好合作平台。而银川也将发挥特长,建立花卉葡萄产业基地。

三亚也在因地制宜地打造国际旅游岛,发展它的独特性,有让游客,特别外国游客非来不可的理由。试想想,一个外国人到了三亚,他最想了解什么,一定是当地的文化,这包括特色餐饮、特色酒店,以及特色的交通工具。

王衍用说,个性化、本土化的同时,还需要以市场来定位,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打造什么。比如,贵州有很多封闭的落后区域,它们用同一服饰、同一种语言、同样的建筑等原生态吸引游客,同时,它又有很多的文化形态,我给它的一个新定位,叫“南国凉州、高原水乡”。

而旅游开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遗产保护,欧洲争名人故里的风气也很严重。瑞典有38个地方挂着“诺贝尔故居”、“诺贝尔小屋”、“诺贝尔学堂”等招牌,法国巴黎有3处巴黎公社社员墙,在德国,歌德有两个故乡,马克思有3个。但同样是为了吸引游客,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争的不是这些大师的故里何在,而是竞争谁对他们的遗迹保存得多、保护得好。而且,他们也不会动用纳税人的巨额款项率意而为,修建一些莫名其妙的仿古建筑。

裴增雨建议,推动城市发展,逐渐走向国际有很多好的方法,除了税收和政策的支持外,国家可以把更多的大学、研究院所、国企建设在县级城市。国外就有很多名牌大学,都远离超大城市而在中小城镇里,并非像我们这里一味挤在几个大城市里。而举办知名的国际会议也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国际形象。比如,博鳌原本是海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而自从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变得声名大噪,在全国、亚洲、甚至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正是因为博鳌论坛,使得这个城市从一个缺水、少电、路难走的小镇,变成如今十几家星级酒店云集,基础设施发达,并且拥有高规格的国际会议接待场所,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雷啸林说,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全新的要求就是必须具备国际视野的素质和品质。城市管理者的国际视野,以“民主、开放、透明、公平、公正”为基本特征的民主理念和价值取向,与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基础相匹配。国际化大都市的政府必须是服务型政府,既能集中全民的智慧,又能充分调动全民建设城市的积极性。

曾经在美国留学的张静对美国的服务型政府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她总结了3个显著特征:以人为本、权力弱小和政务公开。

张静说,她刚到美国的时候很怕出门走错路,但是后来她发现,美国的道路不管多窄、多短,都有一个名字让你在路口看到它,或在相应的地图上发现它。不仅如此,每条道路上的交通标识都很明确。比如在道路旁停车,哪儿可以停,哪儿不能停,哪儿能暂时停多少分钟,哪儿哪天因搞卫生不能停,标示得一清二楚。

第一次到丘拉维斯塔市市政厅参观,就惊讶于市政府办公场所的朴素。一前一后两排平房,中间由一条走廊连接。走廊靠街道的一边是停车场,靠里的一边是个小广场,中央有一个圆形的人工喷泉池,池边相当于上座的位置立着一根旗杆。没有围墙、没有保安,市民可以像逛公园一样自由地出入。

 

在美国游览的时候,她也有机会看到了圣地亚哥县政府办公楼和犹他州的州政府办公楼,虽然规模不一,但平凡、简单以及随意出入的特点是相同的。比如,长途奔波驾车经过州政府办公楼时,正好有方便的需要,就可以在办公楼前停下,进去方便,顺带参观。如果有幸能够碰到州长,还可以与州长合影留念。但是和办公场所的朴素形成对比的是,在政府管理和服务方面,美国人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让公民享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

北京、上海等这些已经具备国际大都市条件的城市,也在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北京在食品安全、医疗保障、气象、交通、信息等各个领域与国际进行科技方面的合作,为市民以及中外的游客提供科技的便利,打造国际化的形象。

“许多城市靠旅游‘走向世界’,希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虽然经过很多年的发展,这些城市离国际旅游城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突出这个城市的个性化和本土化,才具有吸引力。”

(本文来源:北京科技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