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辨证//《易经》之智:变通?趣时?知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6:12:41
易道辨证 // 《易经》之智:变通•趣时•知几
2010年07月13日 13:39:04  来源: 太原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周易一书古奥难懂,是一部卜筮之书,但精华不在卜筮,而在其内蕴的哲理,特别是具有丰富的辨证思维内涵。周易,古人称为六经之首。与老庄并称三玄,周易被称为三玄之冠,又称为大道之源,宇宙图式。研究者诸说纷呈,各有胜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解释,向称理难穷诘,义易附会。或之言天道,或之言人事,或之附会高科技,或之预测个人吉凶命运,举凡天文、地理、历算、医学,皆可以易理解释,可谓无所不包,不一而足。
周易中言人事多举商周,故研究者认为此书成于商周之际。原本单称易,后称周易。亦有认为作于西周末幽厉之世,因其多忧患之词,是衰世的产物。
后人应用周易哲理指导解释诸多学科的原理,是广大悉备,几无所不包。《易传》称周易的核心概念即易,即变易之道。释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道涵盖天下万事万物:“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就是说,易道是天地之准则,是综合规范天地、贯通万物的真理。正是因为易道已上升为普遍真理,所以它可以解释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在周易中确实涉及了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内容,诸如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水旱、风霜、地震,既反映经济上的渔猎、畜牧、农耕、手工业等,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斗争。由此可见,易道总结出来的辩证法,是基于殷商时代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物的客观运动变化过程,这与西方辩证法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只是从抽象概念(理念)自身运动中发现的一般形式的唯心辩证法,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就很不相同。也就是说易道辩证法来自对客观物质运动变化的考察,而不是对精神现象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的求实精神,这是易道辩证法高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之处。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是他不懂易道辩证法的缘故。顺便说一句,学界讨论中国智慧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易道辩证法和《老子》辩证法,二者参合融汇可统称老易辩证法,这是西方哲学家从来没有认真对待的,只是在近现代,西方哲人才稍有领悟,如海德格尔等人。 易之哲理主要讲变化,司马迁论六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此变非谓事物的简单重复,实为不断发展即螺旋式上升,《系辞》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整个宇宙是大化流行,是 “革故鼎新”、“变化日新”、“与时偕行”的无限辨证运动过程。在周易书中随处可看到有关这种辨证发展的论述,这不仅可以从每卦六爻的转化来说明,也可以从乾卦到未济卦的周期性运转来说明。最明显的命题即“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云:“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充分体现了变革创新的积极进取精神。但这种积极进取不是一味求强求霸,而是坚持中道,不走极端,稳步前进。研究者指出,六十四卦的排列,非覆即变。覆指整个卦画上下颠倒,变指两卦六爻的每一爻阴阳相反。这种排列清楚地表现了一种反反覆覆、波浪起伏、连贯演进的理念。比如前后相承的卦,如乾与坤、泰和否、谦和豫、临和观、剥和复、蹇和解、损和益、既济和未济等等。这种排列,皆由对立转化、物极必反的规律所决定,反映出事物一种波浪起伏状态的发展。特别是篇末以既济、未济结尾,是提醒人们万事无尽头,完成一个段落,又会有新的开始,不可自满自足。龚自珍有感于此,作诗云:“未济终焉心飘渺,万事皆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所谓君子以自强不息,功成不居,急流勇退,不懈奋斗,可持续发展,才是为人处世的正理。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唯有一卦六爻皆吉,那就是谦卦,其辞大倡谦风,云:“天道亏盈而兼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这与《尚书》所云“满招损,谦受益”实质相同。今之有人竞争取胜,小有所成便狂妄自大,肆无忌惮,以谦虚为没出息,老实为无用,其终无佳局,皆可拭目以待。
关于秉持中道者,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大抵六爻之中爻(即二、五爻),皆吉卦,是强调居中守中的重要,过犹不及,凡走极端均有吝悔凶兆。如乾卦九五是吉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然继而上升,到上九,即“亢龙,有悔。”《文言》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肯定终有悔忧。只有圣人能把握适中,“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又如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五:黄裳,元吉。”但上升到上六,则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征意义是“其道穷也。”
通观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大抵凶卦多,吉卦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古代私有制社会,世路险恶,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苦难多于安乐。易理启示人们要面对困难,防患于未然,不逃避、不灰心,迎难而上,终有福报,如此而已。(降大任)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中”是什么?
2010年07月12日 08:50:04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自本刊于2009年4月在国内率先刊登述及周文王政治遗嘱的清华简《保训》篇释读文章以来,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特别是《保训》反复提到的“中”,引得各种解释。2010年3月19日,在美国东海岸的达慕思大学图书馆的一间会议室内,十余位欧美学者对《保训》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讨论。下午,当话题进入到如何理解“中”时,一场唇枪舌战不期而至——

主持人:(C o n stan ce A .C o o k ,L e h ig h U n iv e rsity ;美国理海大学柯鹤立):什么是“中”?某个对象或者文本?它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吗?那么,“河”又是什么?你用“中”来对有易复仇,有易屈服或者接纳了,或者为自己的罪行负责,于是微就无害了……
瓦格纳(R u d o lf G .W ag n e r,H e id e lb e rg U n iv e rsi-ty;德国海德堡大学):没有伤害,就是“无害”。这里有特别的意思。
主持人:没错。实际上,有人将这一段与《周易》相比较,认为“中”指的是六爻的中间,是获得抽象意义的某种方式。上甲微没有忘记他的使命,所以他把这个传给了后代。
(魏克彬举手)
主持人:魏克彬,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魏克彬(C risp in W illiam s, U n iv e rsity o f K an sas;美国堪萨斯大学):如果他把“中”还给了河,那他还拿什么传给他的后代呢?
瓦格纳:我认为,他还是回去了,把“中”安置好以后,存放起来,然后把它拿回来,再传承下去。
主持人:也有人说是在“河”中进一步琢磨、推敲“中”。
顾史考(Scott C ook, G rinnell C ollege;美国郡礼大学):可不可以是他写下来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在第9枚竹简上端的“志”字读作“他写下来的”意思……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说,“志”是指“写下来的东西”?顾史考:是啊,作为一种记录,或者纪念、活动什么的。
主持人:所以,这有可能是微把它记下来的原因。如果你用《周易》对三德的理解来考虑,这里是三种不同的统治方式。“中”应当是正的,而微的方式应该是刚的,而舜应该是柔的。
1234下一页
1234下一页
搜索更多中 的新闻
国学解惑 所谓上古、中古、下古指什么
国学班:时髦的奢侈品? 收费不菲课程只是大杂烩
老宅里的国学大师
博士生给导师寄贺卡竟称"先师收"? 学者析国学热背后
武大国学院院长:国学热背后是常识缺乏
搜索更多易道 的新闻
国学解惑 所谓上古、中古、下古指什么
国学班:时髦的奢侈品? 收费不菲课程只是大杂烩
老宅里的国学大师
武大国学院院长:国学热背后是常识缺乏
办国学班不妨用现代大学理念
铁槛内外陶铸国魂 黄海东西讲存国学
《易经》之智:变通•趣时•知几
2010年04月14日 15:59:35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易经》是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结晶,蕴藏着许多智慧,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变通”是《易经》的灵魂
《易经》以阴阳为基因,以八卦为象体,以六十四卦为系统。而阴阳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八卦,八卦的不同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所以阴阳是《易经》系统赖 以形成的基因。阴与阳是一物两体,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易经》既然以阴阳为基因,那么“变”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其中了,正所谓“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地万物以阴阳之道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从根本上说,大自然的运动变化,是《易经》的变性的蓝本。《易经》系统的内在变化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易经》的变性虽然繁杂,但又是有规可寻的。如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既济未济等共三十二对阴爻阳爻完全相反卦的策数相加之和均等于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从卦序系列的义理来看,仅以上经三十卦而论,从《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共十二卦,其间经过混蒙、开发、动乱之变而后达到安定兴旺、繁荣之变,《易经》之变在逻辑上反映出它和历史之变的统一性,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易经》的变通,就是强调人们要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机警灵活,不拘常规地运用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恰当有利的位置。而“变通者,趣时者也。”趣向合宜的时机变通为最好。
“趣时”是《易经》的脉搏
《易经》中所论及的“时”,不仅仅是时间的延续,还包含着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以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境况综合的抽象,即“宜於时通,利以处穷。”《荀子·修身》蕴含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演化、时境的变迁和时宜的把握。
趣时,就是对时势的认识,对时机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趣”同样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人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去探求,去把握,叫顺之;被动适应,叫由之。由之不是不好,得看什么时候,分什么事情。我们还是要强调“趣”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强调要做有心人,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通过积累和凝聚,让这种感觉成为随机应变,“承天而时行”的悟性。
对趣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刻地理解与时偕行,我们就会发现,其根本精神在于追求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之宜的理想境界,在于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与时偕行,就需要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灵动自如,昂扬健行,生生不息。同时,与时偕行不仅意味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于时代,而且也意味着不要“豪迈地”超越时代。在这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期待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那一刻。那一刻,便是我们与时偕行的“时”。“违时不进”的保守主义,“超时而进”的激进主义,都不是“与时偕行”的准确诠释。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过”与“不及”都不行。
12下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