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练李开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0:44

创新教练李开复

王小乔 陈新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9年10月21日   第 07 版)

 

  李开复近影

 

  时隔4年,李开复又一次因辞职而成为公众焦点。  

  李开复过去20年中曾服务过四家公司——苹果、SGI、微软、Google,每一家都声名显赫。但真正令他关注度飙升的,可能要数4年前微软和谷歌那场因他而起的著名诉讼了,几乎没有哪个华人职业经理人能与他的“影响力”抗衡。  

  他不仅仅是职业经理人。10年来,他作了至少300场大学演讲,在“我学网”上为50万个注册用户释疑解惑,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了7封公开信,大学生们热情地给他写信,把他作为人生导师。现在,他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是如何热爱这个“青年导师”的形象,以至于他竟要舍弃谷歌的光环和高薪厚禄。

  他要做一个新的“天使投资”公司、创新产业平台。公司会招聘大约110名李开复认为最佳的创业者、工程师、创业团队人员,从他们的创意中筛选20个组建项目,投入资金进行不超过9个月的孵化,最后PK出5个项目,成立子公司,一年之后独立运营直到上市。在李的规划中,未来5年的投资总额将达到8亿元,它叫做“创新工场”。“我这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是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我个人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在苹果、微软、Google学到的创新、管理和企业文化。”他现在有机会在“创新工场”这个新事物中将这两者结为一体。

  9月7日的“创新工场”发布会上,李开复用他最喜欢的一首诗做了结尾,“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罗伯特·弗罗斯的诗《未选择的路》)

  病床上的奇想

  “创新工场”这个新奇并值得期待的新东西,是今年6月份李开复躺在病床上等着做手术时琢磨出来的。那时,李开复已经向Google的CEO施密特口头提出了辞职,当时4年合约已满。Google的高管希望他回去好好考虑,并给予巨额股票期权的承诺。

  他辞职的念头,是去年年中产生的。“Google已经足够伟大,如果给我任何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区的负责人去换,我都不会去。”“如果非要说谷歌中国有什么变化让我不再眷恋了,那就是他变大了,这不是谷歌的问题,而是我发现自己永远在创业时最有激情最快乐,1998年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候,2006年创办谷歌中国的时候,而现在我的兴奋度会降低。”

  李开复首先否定了创业的想法,因为太累,而且他的知名度太大,失败了压力也大;他也拿到过2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后来因为金融危机泡汤,而且太太也不是特别看好。直到“创新工场”的想法蹦出来,太太马上就说——“这适合你”。

  “华裔投资第一人”、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听了十分兴奋,他随即成为投资牵头人,其后陆续有9个投资人加入,其中包括联想总裁柳传志、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但当时恰好出了谷歌“涉黄门”事件,李开复只有先解决好此事,因此辞职推到了今年8月。

  “他变成了公众人物”

  知名IT评论人洪波说,他觉得李开复最适合去办一所大学。李开复的确做过这样的尝试,2000年左右,他计划在中国办一所私立大学,甚至有人同意拿出16亿元投资,但努力到2004年,这个计划夭折。“外籍人士不能办私立大学。”

  当时的李开复是微软全球副总裁,从.net(微软曾经的一个互联网计划)到MSN搜索到语音识别,辗转负责过好几个部门。1999年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有一次面向工科生演讲,从听众中传来了一个奇特的问题——“开复我想像你一样管人。管人很过瘾吧?”第一次听到文科生的这种逻辑,他觉得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需要被正确地引导。

  升迁回到微软总部后,李开复开始以个人身份给大学生写信——《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一封信》等系列,开始用Email回答大学生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人生规划、价值观、大学四年怎么过等问题上。直到2004年有学生提议他创办网站,以方便更迅速地沟通,这就有了如今有50万注册用户的“我学网”的前身——“开复学生网”。

  1998年第一次回国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之时,李开复更像一个科学家、技术天才。他关于“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博士论文10年前被《商业周刊》授予“最重要科学创新奖”,他组织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延揽了百名优秀人才,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为“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但微软总部出现了不少质疑,他们认为教育与微软的业务无关。

  2005年,李开复向施密特毛遂自荐加盟谷歌中国,从而引发了那场著名的IT巨头间的挖角诉讼;也恰好是在那个阶段,李有了一个空档期,时任《大学生》杂志记者、现已加盟“创新工场”的王肇辉为他密集安排了全国32场大学巡回演讲,每天一场,场场爆满。甚至在西安电子大学的一场演讲中,还设置了场外的同步视频。

  那一次辞职之时,他发布了一本新书——《做最好的自己》,销量过百万册。“他一下子从一个技术圈人物变成了公众人物。”王肇辉总结道。

  庞大的“开复学生”群

  既为一个软件工程师、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李开复又为什么要费力打造一个大学生人生导师的形象和个人品牌?他为什么要游走于这双重身份之间?这来源于他父亲李天民的影响。李天民曾经是南京《中央日报》总编辑、抗战中民族复兴运动的积极分子、台湾第一届“立法委员”、近代史研究学者,他的夙愿就是儿女中能有人回到中国内地发挥作用,并且认为小儿子李开复是其中最适合的一个。而李开复本人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就立下了“最大的影响力”这一人生信条。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告诉记者,自从大一时看了李开复的《大学四年应该做什么》那封信后,整个大学生活就是对照着一步步去探索的。他身边的开复粉丝,基本上都是刚入学、有迷茫、又从来无人指点的。“我自己就是,父母忙着做生意没时间,老师说的又不能打动我。”

  王肇辉多年跟随李开复做学生公益工作,他最惊讶的是李对于学生重复提问的耐心和儒雅外表下的惊人体力。32场大学校园演讲,几乎一天一场,早上坐6点的飞机,中午到了就开始安排采访、校领导会面、软件专业学生交流,然后是晚上7点的大型演讲,深夜还要大量地回复邮件,“似乎是不用睡觉的铁人”。

  在李的感召下,很多人投身于这项公益工作中。“我学网”搭建之时,得到了他在微软时的多位同事的帮助,其中包括现已转任腾讯研究院院长的郑全战,他们都是志愿者。

  “我的长处在于识才”

  “开复学生”形成了一个虚拟化的庞大群体,他们在写信或提问时总喜欢以“开复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来开头。很多重要人物与李开复的相识,竟然都是被自己的孩子所引导的。在“开复学生”中,最核心的一群人,是李开复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和谷歌中国时招收的软件和互联网业顶级人才。他们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过李开复的指点和帮助。

  郭去疾就可以算作一例。他和李开复是四川同乡,自从2000年在美国微软实习时与李相识,这个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学生此后的重要选择,都与李开复紧紧相连——去微软,不读博士读MBA,回国加入谷歌,甚至创业后李还给他引荐了两个风险投资商。郭戏称李开复当时在谷歌中国招了50个关门弟子,他应该是他的“开门弟子”。

  周杰,Google总部最年轻的技术总监,也是李开复从美国带回来的。当时他表示服务两年后要创业,李开复就把谷歌地图这个重要项目交给了他,如今周杰已经创办了一家与搜索引擎相关的网站。类似种种细致入微的关怀,也让李开复最大范围地得到了青年人才们的肯定。

  “我的长处在于识才……”李开复在向记者解释为什么自己适合做“创新工场”,下意识地也把“识才”放在了第一点来说。

  今年7月份,王晔在知名高校论坛水木社区上招聘兼职做一个“半公益半公司的网站”,正是“创新工场”的网站。据参与者透露,网站开发加一年维护费用仅7500元。王晔是李开复在谷歌任职时的助理,也是李这次离开惟一从谷歌带走的人。

  “我拿着别人辛苦赚来的钱,怎能不节约?你可以咨询(一下)过去几周我是如何砍价(的),无论域名购买、办公室租赁还是律师费用,都是我亲自出马,达到让人惊讶的低价。”离开谷歌中国的李开复这样说。

  眼下,李的手下只有王晔和王肇辉两个人。但新的办公地点已经选好,就在中关村清华科技园C座,距离原谷歌中国办公地点——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的科建大厦——仅仅只有几步之遥。

  (摘自2009年9月10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