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函照登@推荐一位心怀理想的朋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0:26
来函照登@推荐一位心怀理想的朋友 热烈而诚挚地向大家推荐网友赖捷,一位心怀理想的大三学生。为其文字,思想和情怀,相信他会成为未来中国新闻界或思想界的栋梁之材。经作者同意,特编发他的一封来信并附录两篇网文,以作见证。 ——思想国按 ----------------------------------- -----------------------------------熊先生,你好, 请谅解我冒昧地给你发邮件,我猜想你一定很繁忙。不过我想给你分享我自己小小的一点喜悦。可能你不记得了,去年我曾向你讨教过有关怎样投稿的问题,当时我之所以向你请教,是因为我特别渴望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能够印成铅字传播。当时我对写什么样的稿子,一无所知。不过我听了你的一个小小的建议,这个建议可能你也不记得了,你说我可以尝试把自己在网络上写过的文章,再补充的更加完整一些。这几个月我一直坚持将自己的很多想法记录下来,不管是完整的,还是零星的,关乎生活,还是关乎政治的。我在《中国社会导刊》的随笔发表了三篇文章,我也试图给联合早报网寄信,被发在了早报网的读者来信中(写有关邓小平的内容)。这对于我来说,算是一个小小的喜悦,回想去年向你提出问题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印成铅字,得到发表。只是现在的喜悦已经不是那时想象的那样,一来发表的媒体并不算好的,二来自从有文字印成铅字后,我开始考虑我的每一句话是否出自内心,是否不偏颇等一些更重要的问题,先前的喜悦被冲淡了。不管怎么说,我要谢谢你(也要谢谢网络),你的文字对我影响很大,一是思想上的,二是笔锋上的。以至有时我会刻意地不用你的某些语言方式去进行写作,我希望能够拥有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文字,不过如今我所经历的仍有限,仍然很难克服在文章中去发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长篇议论。我已经大三了,还有一年即将毕业,在这个时候,我所焦虑的,是即将失去完完全全的、自由宽阔的阅读时间,我甚至没怎么考虑过工作之类的事儿,我不知道以后是否会为了生计,而消耗掉我大量的阅读精力。我想到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事媒体,我大一时,便立志做一名记者。而你的经历,常常给我一些鼓励,其中这一段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多少年后,我一定不会忘记,某年的某一天,我带着一个面包一瓶凉水,夹一把雨伞,在这座西部小城孤独的行走了六个小时后,对Fnac书柜的小姐说:我太累了,我几乎找遍了全城所有的书店也没有找到我心爱的“Jean Christophe”时的情景。(《寻访罗曼·罗兰》) 我是在寝室,凌晨两点左右读到这段话的,当时我躺在床上,背后是一盏台灯。我们学校周围有很多卖报刊的地方,不过没有一家有《南风窗》出售,很多时候,我必须坐近一小时的车到市中心,去买这本杂志。我一直很渴望在某次回学校的公交车上,能碰上一位在车上读着《南风窗》或是《财经》的人,我会主动与他攀谈,可惜至今未能遇到。大多数时候,我只能和自己的内心交谈。 今晚不知怎么,我突然想向你写些什么。可能这个想法由来已久,也时不时的有这样的冲动。最近的一次冲动,可能是在我又一次看完《窃听风暴》之后,我也不能解释这究竟为什么。我觉得我的行为,就像电影《飓风The Hurricane 》里,那个给丹泽尔·华盛顿写信的黑人小伙子一样。我觉得我很幸运,我能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我所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 为此我会偶而感到幸福。 祝熊先生安好。 赖捷 2007年5月20日凌晨4时 ------------------------------ -----------------------------------附录(以下内容转自作者博客)http://www.blogcn.com/user72/laijie1985/index.html 南风依在 , 2006-8-13 赖捷 我怀揣着一个梦想,为之战栗,是从《南风窗》开始的。我与它热恋一年半,却最终分道扬镳。我一直感激着这份杂志,宗教般的虔诚。如今,一年半后的街头报亭,当我发现它冷冷清清的被遗忘在角落,我便有着再次拾起,拥抱它的冲动。逝去的旧情人,如今容颜未改,心却已冷漠。南风依在,只是那扇窗——新闻的魂却丢了。作为仅存的还有着良心的媒体,它一点一滴的堕落与自毁,使爱着它的读者,感到心痛。恋爱中的人神经总是敏感,哪怕对方的变化多么微小,他都会有着难以抑制的担忧。毕竟,它,和它的读者,那些被选择的与选择的,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够相遇,便证明了,我们都在同样的朝圣之路中,尽管有着不同的心情与琐碎,却都为着同一个目标,彼此百感交集。每一个同路者的渐行渐远,是意味着一盏希望之光的泯灭。如今,已很久不再拾起它的时间里,我只是偶然能想起,默数着它曾给我带来启蒙、带来理性、带来坚强的文字。我不会为之难过,我知道,生命中会有更多的事,值得你去难过。自由固然重要,难道生命本身不比这一切都重要吗?有时,我会为它想到一种最坏的结果:它,是否此刻正在出卖灵魂与理想、与权贵交媾。这是一个开始习惯麻木的年代,每当有媒体被“割喉”,我会设想,也许未来中国的新闻自由奋斗史,必将为那些勇敢的“男人”,记下重重的一笔。而毫无疑问,中国的新闻自由奋斗史,也必将为《南风窗》这三个字,刻下重重的一滴泪。这更是一个重构理性与梦想的年代。尽管有时我常怀疑,我们的分离,难道仅是因为它,放弃了当初那响亮的,对光明的承诺:要做一份有责任感的媒体。当我偶然再读着它的文字,我发现了誓言的荒唐。对于爱情,中国的新闻制度就是法海,那个可以无法无天,并且法海无边的臃肿老秃驴,那也是它们祖师爷的偶然自诩,却依然蛮横的在这个必将走向开放的时代中,不断地让我浮想起四个字:封建余孽。幸而,今年的春天,我们看到了一颗明亮冰点的绽放,那是一种难得的觉醒,更是一种赎罪,赎中国新闻制度的原罪。在这个也许不好也不坏的时代,对于理想,我们总有着如此的体验:不是我们不相爱了,而是我们不得不分开;不是我们真的要分开,而是我们坚信我们最终能够做到,没有爱,也能活下去。往后的岁月必将见证更多的新生与契机。我们年轻,我们怀揣着一个梦想,那是在你脱离了青年般的救世情怀与热血后,偶然遇见了我。你给了我这个梦想,可是你却气之将尽。像武侠小说一样,将一个老前辈毕生的武功内力,传授给一个向往着自由却又无所不在枷锁中的毛头小子。我看着你当场吐出黑血、内力空虚而倒地的样子,我愤怒了。我能理解,你将真功相传予我,相传予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或许年轻,或许已快等不到,梦实现的那一天。我曾对很多长辈说:你们未能实现的,终将由我们来实现。你们未能还原的历史,终将又我们来承接,给予未来一个真相。如人言,我能想到最残忍的事,便是陪这个制度慢慢变老。依稀记得十七年前的那个夏天,有个老头子为我们留下唏嘘的感叹:你们还年轻,我们老了,无所谓了。言罢,老人的背影消失在天安门昏黄的天色中。十七年过去了,曾经变着的依旧剧烈的蜕化着,没有改变的,依然被那无边的海吞噬着。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和解、激变或是流血冲突?我想,不管是一个好的、还是不好的社会,一切的宏大叙事与远景,都将回归于每个人生命中,那平凡而又执着的诉求。对于个人,我们总存在着希望,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那些被爱赋予的点点滴滴中,我们追寻自由的人生,体味过程的幸福。一份媒体、一种文字,它给予我们的希望,不仅仅是让我们懂得了世界是怎样、人生如何。更难能可贵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要去做,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是“事在人为”的自身实践,只有每个人都有一份参与时代的责任感与平常心,我们才能共同幸福。即使在一个奴役与被奴役的社会里,也能像一个人一样,有尊严的活着。今夜,偶然想起逝去的《南风窗》,想起我与理想的失恋,在那些启蒙的日子。 我常读的一些杂志 2007-5-16 赖捷 《南风窗》:这是唯一一本我每期必读的杂志。了解中国,读《南风窗》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它对国内政经脉象的判断与把握,十分到位。这本杂志的发行量好像不如前几年,但内容并不比秦朔时期有什么退步。它的内容与文字基本上延续了《南风窗》一贯的品格。文字严肃并且艰涩,一般我都会花一周的时间,逐次把它的每一篇文章读完。《南风窗》的口号是要做国内最好的新闻杂志,实际上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不过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份政论刊物,颇有一番当年文人论政的味道。新闻强调时效性,《南风窗》更强调的是思想性以及传播价值观。你很少能看到它的独家策划针对的是近期最热门的事件。相反,它关注的是中国转型期每一件值得关注的事,并用一种不事声张的情感和理智,将事件完整剖析。这是一份有担当、有责任感、有深度的杂志。相信目前国内仍然没有任何一份同类刊物,能具备《南风窗》的水准。《财经》:这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专业性不仅在于其所关注的领域,也在于它的新闻操作理念。《财经》有一期的广告是:值得复印的新闻。这句话来源于《纽约时报》的办报准则:All the news that fit to print。国内新闻学界对此话有几种不同的翻译,我觉得财经的广告最贴切的表达了做为一份严肃的媒体,应该刊登怎样的新闻。《财经》的新闻讲究品质和专业,其新闻语言和同类《经济观察报》一样,很接近于《经济学人》等标准的英语新闻语言。更多时候,我读《财经》,是读它的新闻语言,而非新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财经》我买的很少,一是因为自己不是经济类专业出身,二是因为在很多城市这本杂志都无法购买,并且该刊常因为“内容撞线”而被迫临时回收。《财经》是目前国内最敢言的媒体,拥有很强大的资源。其封面报道,常引发地震,引起海外媒体的关注。比如今年对于鲁能集团改制、《物权法》争议内幕的报道。应该说,《财经》在敢言的同时,也同样注意报道的准确与客观,避免新闻写作上引致不必要的麻烦。由该刊主编胡舒立执笔的每期相当于社论的“财经观察”,很有特色。总的来说,这是一份成熟的、专业、有独立见解的杂志,对于学新闻学的朋友来说,这是你能读到的最国际、最NB的用中文写的新闻了。在目前国内财经媒体中,《财经》是毫无疑问的NO.1。《三联生活周刊》:这本杂志的内容跨度很大,有时严肃,有时又小资。不过大多数时候是小资。基本上这是一本卖给中产阶层看的杂志。内容涉及投资、文化、收藏、汽车、时尚、电影、财经等,也时不时会来点政治猛料,犯点政治错误。它的很多记者在网络上都很出名,并且对于某些事务有自己近乎偏执的热爱和推崇。读这些记者的博客可能比读杂志本身好看,因为有时候你只需要看一个近乎偏执和才华横溢的人,而当很多这样的人揉在一起,你反而不知道他们集体想要告诉你些什么。《三联生活周刊》我常买,不过都买过期的,因为这一周买上一周的杂志,只用一元钱,省下七元,可以买本《南方人物周刊》之类的。并且这份杂志完全没有时效性,我常读他去年的文章。这份杂志会不厌其烦的向你唠叨很多细节,讲述很多特无聊的事儿,不过很多文章是我所喜欢的,很温柔的叙述中带着一点点绵绵的感情和人文主义精神。《三联生活周刊》有时关于文化事件的封面策划很成功,我觉得这是它的强项所在。总的来说,《三联生活周刊》的存在告诉人们,小资配上人文主义精神,加点反叛与颠覆,偶然再来点理想主义,也会显的很可爱。其它:《南方人物周刊》,偶尔买,这杂志有时很敢冲,很可贵。不过因为它总是为我们评选出什么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所以有时我对它印象很恶劣,其封面总让我想起南方黑芝麻糊。《中国新闻周刊》,买它是因为实在没有看的了,这杂志显得没什么深度,内容苍白,似乎对任何事情总是泛泛而谈。可能是七天就出一期杂志的速度让它的编辑记者们来不及有更深入的思考。《财经文摘》,所谓的高端杂志,其实也没多高,就是把国外的一些文章翻译过来印成中文,有时会出愚蠢的翻译错误,表明翻译的人明显不懂政治。这杂志没什么精神气质可言,只是老是强调自己的高端属性,让人觉得不靠谱。《Vista看天下》,这杂志老是碰一些敏感而又无聊的话题,它也标榜自己是高端杂志,其实也不是很高,它的很多内容更像是一种综述而缺乏实地采访的深入,此外它的封面让我特别不舒服,感觉总是悬在半空,不管人和事,特别轻浮的样子,真不知是些什么人在读它。《环球》,这算一份中央刊物,整个外观做的就像一本二流刊物,其实内容也差不多属于二流,不过它拥有国内其他媒体没有的强大资源,因此它的有些文章,是值得一看的,至少它比同类的《环球时报》和《国际先驱导报》之流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