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人生大课堂(时代先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01:12

永远的人生大课堂(时代先锋)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矢志传播延安精神纪实

本报记者 冯春梅《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14日   01 版)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宝库。

  1978年,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成立。建校之始,“延安现地教学”就是该校的必学课程。

  建校32年,传承延安精神32年,弘扬延安传统32年。目前,393批共15万余名部队、地方学员到延安接受了革命传统的洗礼。

  如果说延安精神是不灭的火炬,西安政治学院就是一个播火的集体。

  刚从该校“延安教学基地”归来的学员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同样是唱《延安颂》,在延安会唱得人热血沸腾!延安,是我们永远的人生大课堂!”

  把学员带进精神的殿堂

  让“圣火”点亮心中的明灯

  一条不懈追寻32年的信仰之路

  1978年,军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推进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科学探索和科学发展,培养大批优秀的思想政治建设人才,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建立西安政治学院。

  这一年,刚刚宣告成立的西安政治学院党委,做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以延安精神治学、育人、办校,把学院办成“抗大式学校”!

  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1978年6月,十几辆解放牌大卡车满载着300多名军校学员,高唱着“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奔向心中的圣地——延安。

  那是一段相当艰苦的路程。

  从西安到延安路途400多公里,当时的交通还很不发达。道路崎岖、翻沟越壑,老式大卡车颠簸得厉害,有些路段还要组织进行奔袭演练,时常出现一些惊险场面,让人捏着一把汗。

  那是一次收获极大的教学。

  被称为“寻根之旅”的教学活动,历时12天。进窑洞、坐土炕、观看木桌、油灯、历史文献,一个个历史事件和精神遗产,更加鲜活地呈现面前,强烈撞击着学员们的心灵。“延安十三年”、“艰苦奋斗”、“共产党员标准”、“三大作风”的专题讲解,让所有学员深思、振奋。

  学员、教员、带队干部席地而坐,激情的讨论回荡宝塔山下。

  “我们走进了一座精神的圣殿!”

  “一个拥有延安精神的党,必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

  “我军为什么能够夺取伟大战争的胜利?延安这里有答案!”

  “新的人生,就从学习延安精神开始!”

  听着、看着,有两个人在一旁热泪纵横!他们就是此次教学活动的首倡者、西安政治学院的第一任校长陈赤红、政委张鹤田。

  大家的发言,学员们面对延河集体宣誓的举动,在这对“抗大”老战友心中掀起巨澜:延安,你的事业后继有人啊!

  从此,这个跋涉千里的特殊教学活动延续下来,传承至今。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时代的变迁、风云的变幻、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让一些人感到迷茫。思想的困惑,同样反映到部队、学员和学校中来。

  “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还重要吗?”

  “怎样回答‘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这类社会问题?”

  “大变革大发展时代,什么才是军队建设的主线和灵魂?”……

  此时,学校党委班子已经调整,教员队伍也在更新,还去不去延安、讲不讲延安?这样的“嘀咕声”传到了校领导耳边。

  “延安精神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更是全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它的价值是永恒的,它的力量超越时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赴延安教学都要坚持下去!”

  1989年5月中旬,学院如期组织312名学员,乘坐13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奔赴延安。

  宝塔山下,讲课声清晰洪亮。群众纷纷驻足凝望。一位老红军动情地说:“看到了你们,就看到了我们这支军队的希望。”

  延河边上,又一次开怀畅谈。有一种体会特别令人震撼:“延安的‘圣火’能够点亮人生。越是困难和迷茫,越要来延安看看!”

  32年过去,去延安的路渐渐被称为“铸魂之旅”和“信仰之路”。在前往延安的路上,学院先后出动车辆17840台次,累计车队行程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    

  专家队伍接力钻研延安传统

  教学人才深情传播延安精神

  一群活跃在圣地32年的“热血歌者”

  深得教书育人精髓的西安政治学院人,也明白一个教学的规律:要弘扬延安精神,就得有一大批善于热情讴歌延安传统的专家、人才!

  1990年5月,院党委作出《关于新形势下深入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决定》,号召教研人员围绕讲得更深刻、教得更有效、研究出更适应时代要求的成果,展开新的攻关。

  7月,西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杨玉玲,毕业特招入校,进入中共党史教研室。领导交给她一项任务:担纲延安革命传统教学,讲好《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一课。

  她从没有上过现地教学课,害怕讲不好。在教研室同志的鼓励和帮助下,她找来大量资料刻苦钻研。抓住历史细节,结合现实需要,几经修改完善,完成了讲课准备。

  正式讲课那天,几位老教授一起到现场为她鼓劲。一位当年在延安战斗生活过的河北离休干部听完她的课后,激动地对她说:“你的课,把我这个‘老延安’讲得掉了眼泪!”

  此后6年,杨玉玲把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所有课程讲了个遍,成为教研室第一位“全能型”教员。她还积极向社会传播延安精神,被延安干部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一堂延安课,一生延安情。现在已经是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的杨玉玲说,正是这堂课,让自己这一生与传播延安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有人说,时代环境变了,延安精神不好讲。可西安政治学院的教授们说,延安精神是甘洒热血为人民、一往深情干革命的精神,只要倾注强烈的感情,必定能够打动人心!

  在延安,有个“四八”烈士墓。为讲好《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这一课,一茬茬教员在烈士墓碑前备课,含着热泪一遍遍追溯先烈事迹,尤其是感悟他们那种慷慨从容、视死如归,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战友,为革命胜利英勇牺牲的崇高情怀。

  在教学中,安排学员亲手做白花、扎花圈、写挽联;在烈士墓前默哀致敬、重温入党誓词、召开党小组会。

  这一课,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默哀完毕,年轻的学员们抬起头来,一定会有那么多已经泪流满面的动人脸庞!    

  以延安精神立身做人办学校

  靠模范实践增强教育说服力

  一种不懈践行优良传统32年的崇高风尚    

  怎么教人,就怎么做人。讲延安传统,做延安传人。这是西安政治学院师生们教与学、知与行、讲与做的真实写照。

  延安精神是忘我奋斗精神。32年来,学院涌现的艰苦奋斗模范层出不穷。

  “践行延安精神先进集体”中共党史教研室、“延河抢险救人”先进群体,“满脑子都是事业”的王也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侯敬智、“三尺讲台献青春”的吴教练、余子明,“延河岸边一纤夫”张万斌等,就是代表。

  原党史教研室副教授顾芳,出生在上海,在“孔雀东南飞”的年代,曾经三次放弃调回老家的机会。老同事、老战友气得说他“冒傻气”、“脑子不开窍”,他一概淡然视之:“这里有我钟爱的事业。”

  延安精神是艰苦创业精神。32年来,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就遵循了这样的传统。

  延安革命传统教学,是学院办学的“自选动作”,没有专项经费和场地。学院坚持开源节流,积累资金近千万元,在延安市北约3公里处的河庄坪,建造了2600平方米的窑洞式楼房和1000平方米的大饭堂,一次可接待500余人共同学习。近年来又新建了多媒体教室,并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侯沟门村等处设立了14个实践性教学点。

  在这个占地70亩的教学基地,有一片小森林,那是前来参加现地教学的学员们坚持32年种树不止的结果。要知道,在这片黄土地上植树造林,不下一番艰苦的功夫是不行的。

  延安精神是大胆创新精神。32年来,全校围绕传播延安精神的教学创新,成绩显著。

  学校有一个延安革命传统教学教材编委会,有全军首家“延安学研究所”。现已出版《延安革命传统现地教学教程》等15部教材。编写的《革命的熔炉——抗大》等案例教材,制作《延安革命传统教学》2部网络课程,《延安——我们的课堂》等8部电视教材,形成了由文本教材、案例教材、电视教材、网络教材组成的教材体系。

  延安精神是服务人民的精神。学院热忱服务全国各院校的延安精神学习活动。先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中专学生、北川中学、驻陕大专院校、党政企业等160多个单位和团体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在军网上开辟的“延安革命传统教育”网站,累计点击率已达560余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