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派影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01:28
近距离接触《国家地理》 2005-8-3
——无所不能的背后
文:steve
如果你有幸成为了美国《国家地理》的特约摄影师,那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上一张头等舱的飞机票直飞巴黎,在那里定上一间五星级宾馆的豪华套房,再定制一套价格不菲的西装,然后——静下心来开始构思自己的拍摄任务。
这是一个摄影师们都很熟悉的笑谈,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证它是否属实,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国家地理》的理念是:给摄影师提供最好的条件,让他们没有任何拍不好照片的借口。这既是对摄影师的一种相当人性的态度,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为获得最好质量的图片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近日,《华夏人文地理》总编李永适(他也是《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的总编)来沪进行学术交流,也使我们获得了一个与《国家地理》亲密接触的机会,对于《国家地理》这本既熟悉又陌生的杂志有了更为详实的了解。

《华夏人文地理》总编李永适在活动现场
1888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版了会员刊物,名称为《国家地理杂志》,这就是现在《国家地理》的前身。当时报道的内容主要是“地质勘探的地理学方法”、“圣经创世纪里的地理形式分类”以及“1888年3月11日至14日的暴风雨”。从这些选题上我们就能看出:当时的《国家地理杂志》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国家地理》是大相径庭的。
时隔11年后,也就是1899年,当时23岁的吉尔伯特·哈维·葛罗夫纳出任了该刊物的第一任全职总编,他上任后,对《国家地理》杂志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学会的杂志,从报道冷硬的地理知识……扭转成记载我们这大千世界里的诸多活泼、生动的人生百态媒体。”现代《国家地理》的雏形基本奠定。不仅在选题上,葛罗夫纳作了上述转变,大量使用图片与插画的理念也是在那时形成的。



现代《国家地理》相关理念:
对摄影师的要求:
开篇的时候,我们就提到《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的“奢侈”,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为了拍摄好一组好图片,摄影师经常要在原始森林中“猫”上2个多月,为了拍摄到我们在杂志上看到的那些极富戏剧性的精彩画面,摄影师不仅要具备上乘的拍摄技巧,而且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也正是因为对摄影师的要求极为严格,所以《国家地理》在任用摄影师方面也相当谨慎。如果《国家地理》与某位摄影师达成了初步意向之后,还要考察他1-2年时间,并有专人“跟踪”他在此期间的创作、发表情况,然后才会决定是否正式签约。到目前为止,我国虽有为数不多的摄影师在《国家地理》上发表过自己的作品,但是真正得到其合约的仅有1人而已。



对于图片的要求:
对于《国家地理》的图片编辑来说,摄影师如果提供一张珍稀野生动物的肖像(比如一只婷婷玉立的鹈鹕),并不能算是一张好图片,但是如果是一条蟒蛇在跟鹈鹕厮打争斗,那就算是一张好的图片了!换言之,好的图片是要在图片中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
达成编辑与摄影师之间的沟通:
对于《国家地理》而言,摄影师和编辑之间的沟通相当重要。当编辑有了一个选题后,就会找合适的摄影师人选进行沟通,商讨拍摄事项。通常,对于一个特定的专题,并不是任何一个顶尖摄影师都能胜任的,由于拍摄风格、创作思路、关注焦点的不同,往往会使摄影师和编辑之间产生分歧,如果这种分歧不能及时化解并在编辑和摄影师之间达成共识,那么《国家地理》也会放弃这次合作,而另择人选。
找到合适人选后,也不是完全脱离关系,“放任自流”,他们会要求摄影师定期将图片传回总部——如果是用胶卷拍摄,《国家地理》会要求摄影师定期将胶卷寄回,并安排专人进行冲洗。这样既保证了胶卷能在一个相当专业的环境中冲洗成照片,避免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因素,同时,编辑也会对图片的质量、拍摄的思路进行分析,并随时与摄影师进行联系。比如:胶片上出现划痕或漏光现象,他们会及时通知摄影师,并要求他检查摄影器材;更重要的是,这样能保证整个拍摄活动能按计划进行下去,不至于因为缺乏沟通而导致拍摄出现偏差。
摄影师参与后期图片的编排也是《国家地理》较之其他印刷媒体的一个显著区别。在此期间,摄影师会对自己的图片做出解释,因为图片编辑有时并不能通过图片了解到一些背后的故事,如果这些故事特别精彩,那也会丰富内容。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被写入图片说明并一起刊发的例子,在《国家地理》并不少见。



追求顶尖并且适用的器材:
《国家地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器材库,这里的摄影器材全都是最专业的,摄影师可以根据拍摄主题以及自身的使用习惯任意挑选。
有时,为了拍摄一些特定的主题,《国家地理》还会请专人制作一些特殊的器材。为了拍摄一张与常见风格迥异的大白鲨图片,他们特制了一个外形酷似海豹的装置,并将相机藏在其中,整个装置被绳子拴在一艘游艇尾部,摄影师通过遥控的方式来控制相机快门。当游艇驶入大白鲨经常出没的海域时,一条大白鲨果然上钩,一幅张着血盆大口的大白鲨图片就这样得到了,并且被制作成当期《国家地理》的封面图片。
对于数码影像的要求:
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国家地理》也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数码影像,现在数码影像占其图片量的50%左右。对于数码影像,《国家地理》也有一定的要求:摄影师必须提供至少600万像素的图片,该图片采用Adobe RGB的色彩空间,并以RAW格式保存,即便是要对图片进行润色修改,也是由《国家地理》来完成。这些条件限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其刊发图片的真实性,同时也保证了图片本身质量的完美。
编者结语:
能和《国家地理》有这样的接触,机会的确难得,从中我们也看出了国内媒体与国际一流媒体在图片要求方面的差距。很多人说:如果我有《国家地理》提供的那些优厚条件,也能拍摄出跟他们水平相当的图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从我们了解到的这些信息来看,《国家地理》在选择摄影师、运作机制和图片理念方面都有我们值得借鉴之处,而从摄影师的角度来说,我们仍能找到一定差距。希望这样交流的机会能带给我们收益,早日能与国际水平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对话。
所有图片截屏均来自“国家地理”网站: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