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升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7:27

诸葛升坛

(2010-07-04 16:27:41)诸葛升坛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

诸葛升坛

── 诸葛升坛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亮的北伐,对,还是不对?易中天: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刘备死后,曹魏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主动挑衅?《出师表》的说法,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当然是实话。但曹魏并未进攻,吴蜀又已修好,请问威胁从何而来,益州又何以“疲弊”?结论也只有一个,就是内部出了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蜀国,有问题吗? 易中天:问题大了。我们必须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一个“鸡尾酒结构”。上层,是“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中层,是“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下层,是“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这样一个结构,肯定是要闹矛盾的。就算诸葛亮自己道德高尚,执法公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打的是国内战争。因为只有让国家处于紧急动员状态,才能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他不断北伐,政治口号是中兴汉室。但更现实的考虑,是解决国内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呢? 易中天: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我在《品三国(下)》有详细的分析。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跟着那些酸腐小文人起哄,说什么诸葛亮是为政治理想而献身。作为个人,他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作为政治家,他不能因此绑架一个国家的人民。当时蜀国人民负担极其沉重,九十四万人供养十万两千军士,四万官吏,怎么负担得起?这恐怕不是“执政为民”吧?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6月28日第346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要? 易中天:因为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易中天:对!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三个代表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推崇,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 易中天:忠诚和廉洁绝无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执法如山等等。总之,诸葛亮确实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和地位,被夸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军事上,刘备更信任的,文为庞统、法正,武为关羽、张飞。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诸葛亮的感叹,便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三国志·法正传》)。这说明什么呢?诸葛亮说话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没说。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夸大呢? 易中天:因为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制造偶像,先要从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诸葛亮本人道德比较高尚,曹操却有不太好的记录,所以把这些都放大。但是,光讲道德,并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过大众文化传播。除非这位偶像,像岳飞那样被冤杀,还可以煽情。诸葛亮又不是。这就要把他从“忠臣”变成“智圣”,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瞭望东方周刊》:三顾茅庐,总是真的吧? 易中天:是真的,但具体过程史无记载。《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完全可以虚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诸葛亮说成不想出山,就不对了。诸葛亮是一个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大丈夫,他怎么会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显然,罗贯中表现的,是下层知识分子的理想。罗贯中本人,曾经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诸葛亮身上。说难听一点,就是意淫。 对于理想,要做分析 《瞭望东方周刊》: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是寄托了理想的。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吧? 易中天:当然不可否认。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们肯定什么呢?蝇营狗苟、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吗?但是,对于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理想,就说他什么都对。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例说明?比如诸葛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要? 易中天:因为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易中天:对!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三个代表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推崇,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 易中天:忠诚和廉洁绝无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执法如山等等。总之,诸葛亮确实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和地位,被夸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军事上,刘备更信任的,文为庞统、法正,武为关羽、张飞。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诸葛亮的感叹,便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三国志·法正传》)。这说明什么呢?诸葛亮说话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没说。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夸大呢? 易中天:因为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制造偶像,先要从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诸葛亮本人道德比较高尚,曹操却有不太好的记录,所以把这些都放大。但是,光讲道德,并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过大众文化传播。除非这位偶像,像岳飞那样被冤杀,还可以煽情。诸葛亮又不是。这就要把他从“忠臣”变成“智圣”,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瞭望东方周刊》:三顾茅庐,总是真的吧? 易中天:是真的,但具体过程史无记载。《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完全可以虚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诸葛亮说成不想出山,就不对了。诸葛亮是一个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大丈夫,他怎么会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显然,罗贯中表现的,是下层知识分子的理想。罗贯中本人,曾经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诸葛亮身上。说难听一点,就是意淫。 对于理想,要做分析 《瞭望东方周刊》: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是寄托了理想的。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吧? 易中天:当然不可否认。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们肯定什么呢?蝇营狗苟、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吗?但是,对于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理想,就说他什么都对。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例说明?比如诸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诸葛升坛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要? 易中天:因为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易中天:对!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三个代表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推崇,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 易中天:忠诚和廉洁绝无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执法如山等等。总之,诸葛亮确实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和地位,被夸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军事上,刘备更信任的,文为庞统、法正,武为关羽、张飞。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诸葛亮的感叹,便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三国志·法正传》)。这说明什么呢?诸葛亮说话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没说。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夸大呢? 易中天:因为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制造偶像,先要从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诸葛亮本人道德比较高尚,曹操却有不太好的记录,所以把这些都放大。但是,光讲道德,并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过大众文化传播。除非这位偶像,像岳飞那样被冤杀,还可以煽情。诸葛亮又不是。这就要把他从“忠臣”变成“智圣”,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瞭望东方周刊》:三顾茅庐,总是真的吧? 易中天:是真的,但具体过程史无记载。《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完全可以虚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诸葛亮说成不想出山,就不对了。诸葛亮是一个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大丈夫,他怎么会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显然,罗贯中表现的,是下层知识分子的理想。罗贯中本人,曾经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诸葛亮身上。说难听一点,就是意淫。 对于理想,要做分析 《瞭望东方周刊》: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是寄托了理想的。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吧? 易中天:当然不可否认。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们肯定什么呢?蝇营狗苟、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吗?但是,对于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理想,就说他什么都对。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例说明?比如诸葛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诸葛升坛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亮的北伐,对,还是不对?易中天: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刘备死后,曹魏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主动挑衅?《出师表》的说法,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当然是实话。但曹魏并未进攻,吴蜀又已修好,请问威胁从何而来,益州又何以“疲弊”?结论也只有一个,就是内部出了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蜀国,有问题吗? 易中天:问题大了。我们必须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一个“鸡尾酒结构”。上层,是“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中层,是“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下层,是“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这样一个结构,肯定是要闹矛盾的。就算诸葛亮自己道德高尚,执法公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打的是国内战争。因为只有让国家处于紧急动员状态,才能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他不断北伐,政治口号是中兴汉室。但更现实的考虑,是解决国内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呢? 易中天: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我在《品三国(下)》有详细的分析。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跟着那些酸腐小文人起哄,说什么诸葛亮是为政治理想而献身。作为个人,他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作为政治家,他不能因此绑架一个国家的人民。当时蜀国人民负担极其沉重,九十四万人供养十万两千军士,四万官吏,怎么负担得起?这恐怕不是“执政为民”吧?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6月28日第346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亮的北伐,对,还是不对?易中天: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刘备死后,曹魏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主动挑衅?《出师表》的说法,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当然是实话。但曹魏并未进攻,吴蜀又已修好,请问威胁从何而来,益州又何以“疲弊”?结论也只有一个,就是内部出了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蜀国,有问题吗? 易中天:问题大了。我们必须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一个“鸡尾酒结构”。上层,是“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中层,是“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下层,是“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这样一个结构,肯定是要闹矛盾的。就算诸葛亮自己道德高尚,执法公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打的是国内战争。因为只有让国家处于紧急动员状态,才能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他不断北伐,政治口号是中兴汉室。但更现实的考虑,是解决国内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呢? 易中天: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我在《品三国(下)》有详细的分析。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跟着那些酸腐小文人起哄,说什么诸葛亮是为政治理想而献身。作为个人,他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作为政治家,他不能因此绑架一个国家的人民。当时蜀国人民负担极其沉重,九十四万人供养十万两千军士,四万官吏,怎么负担得起?这恐怕不是“执政为民”吧?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6月28日第346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要? 易中天:因为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易中天:对!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三个代表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推崇,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 易中天:忠诚和廉洁绝无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执法如山等等。总之,诸葛亮确实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和地位,被夸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军事上,刘备更信任的,文为庞统、法正,武为关羽、张飞。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诸葛亮的感叹,便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三国志·法正传》)。这说明什么呢?诸葛亮说话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没说。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夸大呢? 易中天:因为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制造偶像,先要从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诸葛亮本人道德比较高尚,曹操却有不太好的记录,所以把这些都放大。但是,光讲道德,并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过大众文化传播。除非这位偶像,像岳飞那样被冤杀,还可以煽情。诸葛亮又不是。这就要把他从“忠臣”变成“智圣”,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瞭望东方周刊》:三顾茅庐,总是真的吧? 易中天:是真的,但具体过程史无记载。《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完全可以虚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诸葛亮说成不想出山,就不对了。诸葛亮是一个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大丈夫,他怎么会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显然,罗贯中表现的,是下层知识分子的理想。罗贯中本人,曾经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诸葛亮身上。说难听一点,就是意淫。 对于理想,要做分析 《瞭望东方周刊》: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是寄托了理想的。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吧? 易中天:当然不可否认。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们肯定什么呢?蝇营狗苟、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吗?但是,对于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理想,就说他什么都对。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例说明?比如诸葛

 

要? 易中天:因为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易中天:对!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三个代表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推崇,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 易中天:忠诚和廉洁绝无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执法如山等等。总之,诸葛亮确实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和地位,被夸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军事上,刘备更信任的,文为庞统、法正,武为关羽、张飞。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诸葛亮的感叹,便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三国志·法正传》)。这说明什么呢?诸葛亮说话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没说。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夸大呢? 易中天:因为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制造偶像,先要从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诸葛亮本人道德比较高尚,曹操却有不太好的记录,所以把这些都放大。但是,光讲道德,并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过大众文化传播。除非这位偶像,像岳飞那样被冤杀,还可以煽情。诸葛亮又不是。这就要把他从“忠臣”变成“智圣”,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瞭望东方周刊》:三顾茅庐,总是真的吧? 易中天:是真的,但具体过程史无记载。《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完全可以虚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诸葛亮说成不想出山,就不对了。诸葛亮是一个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大丈夫,他怎么会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显然,罗贯中表现的,是下层知识分子的理想。罗贯中本人,曾经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诸葛亮身上。说难听一点,就是意淫。 对于理想,要做分析 《瞭望东方周刊》: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是寄托了理想的。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吧? 易中天:当然不可否认。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们肯定什么呢?蝇营狗苟、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吗?但是,对于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理想,就说他什么都对。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例说明?比如诸葛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亮的北伐,对,还是不对?易中天: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刘备死后,曹魏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主动挑衅?《出师表》的说法,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当然是实话。但曹魏并未进攻,吴蜀又已修好,请问威胁从何而来,益州又何以“疲弊”?结论也只有一个,就是内部出了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蜀国,有问题吗? 易中天:问题大了。我们必须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一个“鸡尾酒结构”。上层,是“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中层,是“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下层,是“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这样一个结构,肯定是要闹矛盾的。就算诸葛亮自己道德高尚,执法公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打的是国内战争。因为只有让国家处于紧急动员状态,才能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他不断北伐,政治口号是中兴汉室。但更现实的考虑,是解决国内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呢? 易中天: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我在《品三国(下)》有详细的分析。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跟着那些酸腐小文人起哄,说什么诸葛亮是为政治理想而献身。作为个人,他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作为政治家,他不能因此绑架一个国家的人民。当时蜀国人民负担极其沉重,九十四万人供养十万两千军士,四万官吏,怎么负担得起?这恐怕不是“执政为民”吧?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6月28日第346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要?

亮的北伐,对,还是不对?易中天: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刘备死后,曹魏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主动挑衅?《出师表》的说法,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当然是实话。但曹魏并未进攻,吴蜀又已修好,请问威胁从何而来,益州又何以“疲弊”?结论也只有一个,就是内部出了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蜀国,有问题吗? 易中天:问题大了。我们必须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一个“鸡尾酒结构”。上层,是“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中层,是“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下层,是“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这样一个结构,肯定是要闹矛盾的。就算诸葛亮自己道德高尚,执法公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打的是国内战争。因为只有让国家处于紧急动员状态,才能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他不断北伐,政治口号是中兴汉室。但更现实的考虑,是解决国内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呢? 易中天: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我在《品三国(下)》有详细的分析。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跟着那些酸腐小文人起哄,说什么诸葛亮是为政治理想而献身。作为个人,他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作为政治家,他不能因此绑架一个国家的人民。当时蜀国人民负担极其沉重,九十四万人供养十万两千军士,四万官吏,怎么负担得起?这恐怕不是“执政为民”吧?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6月28日第346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

易中天:因为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诸葛升坛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 

《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要? 易中天:因为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易中天:对!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三个代表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推崇,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 易中天:忠诚和廉洁绝无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执法如山等等。总之,诸葛亮确实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和地位,被夸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军事上,刘备更信任的,文为庞统、法正,武为关羽、张飞。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诸葛亮的感叹,便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三国志·法正传》)。这说明什么呢?诸葛亮说话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没说。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夸大呢? 易中天:因为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制造偶像,先要从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诸葛亮本人道德比较高尚,曹操却有不太好的记录,所以把这些都放大。但是,光讲道德,并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过大众文化传播。除非这位偶像,像岳飞那样被冤杀,还可以煽情。诸葛亮又不是。这就要把他从“忠臣”变成“智圣”,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瞭望东方周刊》:三顾茅庐,总是真的吧? 易中天:是真的,但具体过程史无记载。《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完全可以虚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诸葛亮说成不想出山,就不对了。诸葛亮是一个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大丈夫,他怎么会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显然,罗贯中表现的,是下层知识分子的理想。罗贯中本人,曾经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诸葛亮身上。说难听一点,就是意淫。 对于理想,要做分析 《瞭望东方周刊》: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是寄托了理想的。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吧? 易中天:当然不可否认。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们肯定什么呢?蝇营狗苟、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吗?但是,对于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理想,就说他什么都对。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例说明?比如诸葛

易中天:对!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三个代表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诸葛升坛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推崇,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

易中天:忠诚和廉洁绝无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执法如山等等。总之,诸葛亮确实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和地位,被夸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军事上,刘备更信任的,文为庞统、法正,武为关羽、张飞。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诸葛亮的感叹,便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三国志·要? 易中天:因为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易中天:对!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三个代表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推崇,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 易中天:忠诚和廉洁绝无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执法如山等等。总之,诸葛亮确实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和地位,被夸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军事上,刘备更信任的,文为庞统、法正,武为关羽、张飞。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诸葛亮的感叹,便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三国志·法正传》)。这说明什么呢?诸葛亮说话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没说。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夸大呢? 易中天:因为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制造偶像,先要从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诸葛亮本人道德比较高尚,曹操却有不太好的记录,所以把这些都放大。但是,光讲道德,并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过大众文化传播。除非这位偶像,像岳飞那样被冤杀,还可以煽情。诸葛亮又不是。这就要把他从“忠臣”变成“智圣”,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瞭望东方周刊》:三顾茅庐,总是真的吧? 易中天:是真的,但具体过程史无记载。《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完全可以虚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诸葛亮说成不想出山,就不对了。诸葛亮是一个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大丈夫,他怎么会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显然,罗贯中表现的,是下层知识分子的理想。罗贯中本人,曾经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诸葛亮身上。说难听一点,就是意淫。 对于理想,要做分析 《瞭望东方周刊》: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是寄托了理想的。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吧? 易中天:当然不可否认。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们肯定什么呢?蝇营狗苟、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吗?但是,对于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理想,就说他什么都对。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例说明?比如诸葛法正传》)。这说明什么呢?诸葛亮说话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没说。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夸大呢?

亮的北伐,对,还是不对?易中天: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刘备死后,曹魏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主动挑衅?《出师表》的说法,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当然是实话。但曹魏并未进攻,吴蜀又已修好,请问威胁从何而来,益州又何以“疲弊”?结论也只有一个,就是内部出了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蜀国,有问题吗? 易中天:问题大了。我们必须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一个“鸡尾酒结构”。上层,是“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中层,是“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下层,是“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这样一个结构,肯定是要闹矛盾的。就算诸葛亮自己道德高尚,执法公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打的是国内战争。因为只有让国家处于紧急动员状态,才能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他不断北伐,政治口号是中兴汉室。但更现实的考虑,是解决国内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呢? 易中天: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我在《品三国(下)》有详细的分析。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跟着那些酸腐小文人起哄,说什么诸葛亮是为政治理想而献身。作为个人,他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作为政治家,他不能因此绑架一个国家的人民。当时蜀国人民负担极其沉重,九十四万人供养十万两千军士,四万官吏,怎么负担得起?这恐怕不是“执政为民”吧?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6月28日第346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 易中天:因为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制造偶像,先要从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诸葛亮本人道德比较高尚,曹操却有不太好的记录,所以把这些都放大。但是,光讲道德,并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过大众文化传播。除非这位偶像,像岳飞那样被冤杀,还可以煽情。诸葛亮又不是。这就要把他从“忠臣”变成“智圣”,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亮的北伐,对,还是不对?易中天: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刘备死后,曹魏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主动挑衅?《出师表》的说法,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当然是实话。但曹魏并未进攻,吴蜀又已修好,请问威胁从何而来,益州又何以“疲弊”?结论也只有一个,就是内部出了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蜀国,有问题吗? 易中天:问题大了。我们必须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一个“鸡尾酒结构”。上层,是“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中层,是“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下层,是“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这样一个结构,肯定是要闹矛盾的。就算诸葛亮自己道德高尚,执法公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打的是国内战争。因为只有让国家处于紧急动员状态,才能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他不断北伐,政治口号是中兴汉室。但更现实的考虑,是解决国内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呢? 易中天: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我在《品三国(下)》有详细的分析。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跟着那些酸腐小文人起哄,说什么诸葛亮是为政治理想而献身。作为个人,他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作为政治家,他不能因此绑架一个国家的人民。当时蜀国人民负担极其沉重,九十四万人供养十万两千军士,四万官吏,怎么负担得起?这恐怕不是“执政为民”吧?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6月28日第346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

《瞭望东方周刊》:三顾茅庐,总是真的吧?

易中天:是真的,但具体过程史无记载。《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完全可以虚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诸葛亮说成不想出山,就不对了。诸葛亮是一个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大丈夫,他怎么会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显然,罗贯中表现的,是下层知识分子的理想。罗贯中本人,曾经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诸葛亮身上。说难听一点,就是意淫。

 

对于理想,要做分析

要? 易中天:因为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易中天:对!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三个代表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推崇,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 易中天:忠诚和廉洁绝无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执法如山等等。总之,诸葛亮确实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和地位,被夸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军事上,刘备更信任的,文为庞统、法正,武为关羽、张飞。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诸葛亮的感叹,便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三国志·法正传》)。这说明什么呢?诸葛亮说话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没说。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夸大呢? 易中天:因为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制造偶像,先要从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诸葛亮本人道德比较高尚,曹操却有不太好的记录,所以把这些都放大。但是,光讲道德,并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过大众文化传播。除非这位偶像,像岳飞那样被冤杀,还可以煽情。诸葛亮又不是。这就要把他从“忠臣”变成“智圣”,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瞭望东方周刊》:三顾茅庐,总是真的吧? 易中天:是真的,但具体过程史无记载。《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完全可以虚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诸葛亮说成不想出山,就不对了。诸葛亮是一个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大丈夫,他怎么会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显然,罗贯中表现的,是下层知识分子的理想。罗贯中本人,曾经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诸葛亮身上。说难听一点,就是意淫。 对于理想,要做分析 《瞭望东方周刊》: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是寄托了理想的。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吧? 易中天:当然不可否认。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们肯定什么呢?蝇营狗苟、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吗?但是,对于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理想,就说他什么都对。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例说明?比如诸葛

 

诸葛升坛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 《瞭望东方周刊》: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是寄托了理想的。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吧?

易中天:当然不可否认。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们肯定什么呢?蝇营狗苟、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吗?但是,对于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理想,就说他什么都对。

要? 易中天:因为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易中天:对!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三个代表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推崇,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 易中天:忠诚和廉洁绝无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执法如山等等。总之,诸葛亮确实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和地位,被夸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军事上,刘备更信任的,文为庞统、法正,武为关羽、张飞。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诸葛亮的感叹,便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三国志·法正传》)。这说明什么呢?诸葛亮说话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没说。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夸大呢? 易中天:因为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制造偶像,先要从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诸葛亮本人道德比较高尚,曹操却有不太好的记录,所以把这些都放大。但是,光讲道德,并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过大众文化传播。除非这位偶像,像岳飞那样被冤杀,还可以煽情。诸葛亮又不是。这就要把他从“忠臣”变成“智圣”,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瞭望东方周刊》:三顾茅庐,总是真的吧? 易中天:是真的,但具体过程史无记载。《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完全可以虚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诸葛亮说成不想出山,就不对了。诸葛亮是一个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大丈夫,他怎么会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显然,罗贯中表现的,是下层知识分子的理想。罗贯中本人,曾经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诸葛亮身上。说难听一点,就是意淫。 对于理想,要做分析 《瞭望东方周刊》: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是寄托了理想的。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吧? 易中天:当然不可否认。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们肯定什么呢?蝇营狗苟、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吗?但是,对于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理想,就说他什么都对。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例说明?比如诸葛

 

诸葛升坛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例说明?比如诸葛亮的北伐,对,还是不对?

易中天: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刘备死后,曹魏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主动挑衅?《出师表》的说法,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当然是实话。但曹魏并未进攻,吴蜀又已修好,请问威胁从何而来,益州又何以“疲弊”?结论也只有一个,就是内部出了问题。

要? 易中天:因为都需要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又都一眼就选中了诸葛亮。皇帝老儿喜欢,因为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群众喜欢,因为他廉洁,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知识分子喜欢,则因为他待遇太好。宋朝科举制度已非常成熟,所有的读书人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这个“官”能不能做,能够做成啥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做官以后,还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体面、独立性,就更是玄乎。唯独诸葛亮,好像都做到了。所以,宋以后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像诸葛亮一样,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必信,计必行。这实在是太让人向往了! 《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都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易中天:对!统治者需要忠臣,老百姓需要清官,读书人需要样板。三个代表三个梦,朝野上下一条心,就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推崇,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 易中天:忠诚和廉洁绝无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执法如山等等。总之,诸葛亮确实是正人君子、道德楷模。他的个人品质,无可挑剔。但他在刘备那里的分量和地位,被夸大了,也被神化了。至少在军事上,刘备更信任的,文为庞统、法正,武为关羽、张飞。所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诸葛亮的感叹,便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三国志·法正传》)。这说明什么呢?诸葛亮说话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就没说。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夸大呢? 易中天:因为偶像都是制造出来的。制造偶像,先要从道德上做文章。碰巧,诸葛亮本人道德比较高尚,曹操却有不太好的记录,所以把这些都放大。但是,光讲道德,并不好玩,也不完美,不太容易通过大众文化传播。除非这位偶像,像岳飞那样被冤杀,还可以煽情。诸葛亮又不是。这就要把他从“忠臣”变成“智圣”,给他“增光添彩”。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便都是虚构的。 《瞭望东方周刊》:三顾茅庐,总是真的吧? 易中天:是真的,但具体过程史无记载。《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完全可以虚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把诸葛亮说成不想出山,就不对了。诸葛亮是一个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大丈夫,他怎么会不想出山?他不出山,呆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显然,罗贯中表现的,是下层知识分子的理想。罗贯中本人,曾经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投射到诸葛亮身上。说难听一点,就是意淫。 对于理想,要做分析 《瞭望东方周刊》: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是寄托了理想的。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吧? 易中天:当然不可否认。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他值得敬重、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也不能否定。否定了理想,那我们肯定什么呢?蝇营狗苟、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吗?但是,对于理想,要做分析。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理想,就说他什么都对。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举例说明?比如诸葛

 

亮的北伐,对,还是不对?易中天: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刘备死后,曹魏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主动挑衅?《出师表》的说法,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当然是实话。但曹魏并未进攻,吴蜀又已修好,请问威胁从何而来,益州又何以“疲弊”?结论也只有一个,就是内部出了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蜀国,有问题吗? 易中天:问题大了。我们必须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一个“鸡尾酒结构”。上层,是“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中层,是“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下层,是“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这样一个结构,肯定是要闹矛盾的。就算诸葛亮自己道德高尚,执法公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打的是国内战争。因为只有让国家处于紧急动员状态,才能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他不断北伐,政治口号是中兴汉室。但更现实的考虑,是解决国内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呢? 易中天: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我在《品三国(下)》有详细的分析。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跟着那些酸腐小文人起哄,说什么诸葛亮是为政治理想而献身。作为个人,他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作为政治家,他不能因此绑架一个国家的人民。当时蜀国人民负担极其沉重,九十四万人供养十万两千军士,四万官吏,怎么负担得起?这恐怕不是“执政为民”吧?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6月28日第346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蜀国,有问题吗?

易中天:问题大了。我们必须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一个“鸡尾酒结构”。上层,是“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中层,是“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下层,是“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这样一个结构,肯定是要闹矛盾的。就算诸葛亮自己道德高尚,执法公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打的是国内战争。因为只有让国家处于紧急动员状态,才能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他不断北伐,政治口号是中兴汉室。但更现实的考虑,是解决国内问题。

 

诸葛升坛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 《瞭望东方周刊》: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呢?

易中天: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我在《品三国(下)》有详细的分析。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亮的北伐,对,还是不对?易中天: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刘备死后,曹魏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这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主动挑衅?《出师表》的说法,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当然是实话。但曹魏并未进攻,吴蜀又已修好,请问威胁从何而来,益州又何以“疲弊”?结论也只有一个,就是内部出了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当时的蜀国,有问题吗? 易中天:问题大了。我们必须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一个“鸡尾酒结构”。上层,是“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中层,是“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下层,是“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这样一个结构,肯定是要闹矛盾的。就算诸葛亮自己道德高尚,执法公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打的是国内战争。因为只有让国家处于紧急动员状态,才能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他不断北伐,政治口号是中兴汉室。但更现实的考虑,是解决国内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应该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北伐呢? 易中天: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我在《品三国(下)》有详细的分析。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跟着那些酸腐小文人起哄,说什么诸葛亮是为政治理想而献身。作为个人,他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作为政治家,他不能因此绑架一个国家的人民。当时蜀国人民负担极其沉重,九十四万人供养十万两千军士,四万官吏,怎么负担得起?这恐怕不是“执政为民”吧?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6月28日第346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不能跟着那些酸腐小文人起哄,说什么诸葛亮是为政治理想而献身。作为个人,他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作为政治家,他不能因此绑架一个国家的人民。当时蜀国人民负担极其沉重,九十四万人供养十万两千军士,四万官吏,怎么负担得起?这恐怕不是“执政为民”吧?

 

诸葛升坛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 2010 诸葛升坛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二)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 易中天: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第二个原因呢? 易中天: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瞭望东方周刊》: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易中天: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是诸葛亮呢? 易中天: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又截然相反? 易中天:对!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推崇诸葛亮,是朝野上下的共同需年6月28日第346期 责任编辑牛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