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 講 漢代的度量衡制和經方藥量換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10:45
大家好,我們上課。
  這個,我們上一次主要討論了關於傷寒兼證的三個方證,一個是葛根湯的適應證,一個是大青龍湯的適應證,一個是小青龍湯的適應證。那麽應當說葛根湯的適應證,我們把我們以前所學過的內容歸納起來的話,葛根湯的適應證主要有三種情況。
  那麽第一種情況,是我們《傷寒論》講義上沒有仔細描述過的,就是那個陽明經脈受邪的,陽明經表證。我們引用《醫宗金監_傷寒心法要決》中的一段歌訣,那就是,“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痛,發熱惡寒身無汗,目痛鼻幹臥不寧。”那麽這個證候是葛根湯的適應證之一。
  那麽葛根湯的適應證之二,那麽就是“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這是講的寒邪在太陽經脈,所以用葛根湯發熱散寒,疏通經脈,這是葛根湯的第二個適應證。
  那麽可見葛根湯這個方子,即可以治療陽明經表受邪,也可以治療太陽經表受邪,太陽經氣不利,因此呢,它就也完全可以治療太陽和陽明合病。
  那麽太陽和陽明合病在什麽情況下可以用葛根湯治療呢?那就是太陽和陽明合病,必自下利。在《傷寒論》中,關於太陽和陽明合病,有兼見喘而汗出的,有兼見下利的。兼見喘而汗出的,我們用麻黃湯來治療,因為麻黃湯本身就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如果太陽和陽明合病,兼自下利的,我們用葛根湯來治療。一方面因為下利是中焦裏氣升降失調的表現,那麽中焦裏氣升降失調,提示了陽明的陽氣抗邪於表,而不能布敷於裏的這個癥狀比較突出,所以我們用葛根湯解陽明經表之邪為主。另一方面,葛根這個藥,又有升陽止瀉的作用。所以太陽與陽明合病自下利的,我們當然要選用葛根湯了。當然,太陽與陽明合病,正氣抗邪於表,不能布敷於裏,出現胃氣上逆,不下利而嘔吐的,那我們就在葛根湯裏頭加半夏,來和胃降逆止嘔,這就是葛根加半夏湯。
  那麽以上我們所講的葛根湯的適應證就是這麽三個方面,其中第一種情況,陽明經表受邪,是我們根據後世醫家的研究給它補充的。
  關於大青龍湯的適應證,我們講得已經很清楚了,那就是寒邪閉表,陽郁化熱,不汗出而煩燥,這是第38 條的內容。至於第39 條,我講的是濕邪郁表,陽郁化熱,郁熱撓心。但是這兩種證候,無論是寒邪郁表也罷、還是濕邪郁表也罷,那麽都有陽郁化熱,郁熱撓心的心煩,在外面呢都有不汗出而煩燥,都有不汗出這個癥狀,那麽這是大家應當需要註意的。
  大青龍湯是《傷寒論》中發汗力量最強的一張方子。要用大青龍湯的話,它一定要有表證,沒有表證,不能夠用大青龍湯。所以在大青龍湯適應證的第38 條,第39 條,都提到了和少陰病相鑒別,為什麽?因為少陰病本身當真陽衰弱的時候,弱陽勉強和陰寒相爭,爭而不勝的時候,它可以有肢體燥動不寧的燥煩。而大青龍湯的適應證呢,它是煩燥。煩燥和躁煩在臨床上有時候癥狀容易混淆。所以你千萬不要把一個真陽衰微躁煩證誤認為是陽郁化熱的煩躁證。如果誤用大青龍湯的話,那麽後果將是不甚設想的。當然,對大青龍湯適應證的第39 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也有人把它解釋成在表的寒邪有一種化熱的傾向,所以身就由身痛而變成了身重,身重是熱邪壅塞氣機的表現。但是這種在表的寒邪有化熱的傾向,變成了由身痛而變成了身重,但是邪氣仍然在表閉郁,所以仍然是無汗的。像我們的講義還有許多醫家就是這麽解釋的,那麽這個觀點呢,也是提供大家參考。
  關於小青龍湯的適應證,大家也非常熟悉,它是治療寒邪閉表、裏有水飲、外寒飲入內陰,內外合邪,水寒射肺而見到的咳喘。那麽這種咳喘,我們上次課也談到了,以咳出大量的白色泡沫痰為特征,這才提示了是個水寒內勝,水飲犯肺,由於水飲之邪內盛,水飲之邪又是變動不拘的,所以他常常可以隨著三焦氣機的升降出入而隨處為患,因此呢,小青龍湯的適應證有許多或見的癥狀,就是有的人可以見到這樣的癥狀,有的人可以見到那樣的癥狀,像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這都屬於水邪浸漬不同的部位所造成的或見證。
  這個小青龍湯這張方子以溫化水飲為主;大青龍湯這張方子,以解表發汗為主,那麽大青龍湯用到了石膏。小青龍湯在臨床上應用的時候,如果寒邪閉表,水飲內阻,陽氣郁扼,兼有心煩的話,也可以在小青龍湯中加石膏,這就是後世所說的小青龍加石膏湯。小青龍這張方子呢,桂枝、麻黃、細辛,我上次說過還有幹姜等等並用,辛溫燥烈有余,盡管它用了五味子,用了芍藥這些養營,這些保護陰液的藥物,但是畢竟辛溫燥烈有余,所以在臨床使用的時候,對於水寒射肺的,咳喘急性發作,那麽用上三付五付,咳喘急性發作緩解了,就不要繼續用了。因為這些辛溫燥烈的藥,有傷陰動血的弊病。其中的細辛,我上次說,細辛作散劑不過錢,也見於《本草綱目》,也用宋朝人的《本草書》,那是作為散劑不過錢,因為如果量太大的話,可以引起一些中毒的反應。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如果必要的時候,細辛也可以適當的用量大一些,10 克20 克,你看臨床報道,有用10 克的,20 克的,也有用30 克的等等,治療寒飲射肺的咳喘,還有人治療心陽不足,心動過緩,西醫診斷為病竇綜合證的,這些都有報道。但是我應當補充強調的一點是,細辛這個藥裏頭,含有黃樟醚,黃樟醚是一個已經公認的一種致癌的成分。所以用細辛的時候,必要的時候,確實是寒邪閉表,疼痛等等,你量可以超過錢,做湯劑,量可以超過錢,但是還是不能常用,不能久用,這是我們應當補充的。
  下面是文中談到的度量衡與當今的關系,原文不再整理。
  漢 代
  清 代
  1 石(讀shi,後來讀dan )=四鈞=29760 克
  1 石=120 斤=70800 克
  1 鈞=三十斤=7440 克
  1 斤=16 兩=590 克
  1 斤=248 克
  1 兩=10 錢=36.9 克
  1 斤=16 兩
  1 錢=10 分=3.69 克
  1 斤=液體250 毫升
  1 分=0.37 克
  1 兩=15.625 克1 兩=24 銖1 升=液體200 毫升1 合(音ge)=20 毫升1 圭=0.5 克1 龠(yue)=10 毫升1 撮=2 克
  1 方寸匕=金石類2.74 克1 方寸匕=藥末約2 克1 方寸匕=草木類藥末約1 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 克一錢匕=1.5-1.8 克一銖=0.65 克一銖=100 個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 克梧桐子大=黃豆大蜀椒一升=50 克葶力子一升=60 克吳茱萸一升=50 克五味子一升=50 克半夏一升=130 克虻蟲一升=16 克附子大者1 枚=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15 克強烏頭1 枚小者=3 克強烏頭1 枚大者=5-6 克杏仁大者10 枚=4 克梔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蔞大小平均1 枚=46 克枳實1 枚約14.4 克石膏雞蛋大1 枚約40 克厚樸1 尺約30 克竹葉一握約12 克
  1 斛=10 鬥=20000 毫升
  1 石=2 斛=100000 毫升
  1 鬥=10 升=2000 毫升
  1 斛=5 鬥=50000 毫升
  1 升=10 合=200 毫升
  1 鬥=10 升=10000 毫升
  1 合=2 龠=20 毫升
  1 升=10 合=1000 毫升
  1 龠=5 撮=10 毫升
  1 合=100 毫升
  1 撮=4 圭=2 毫升1 圭=0.5 毫升
  1 引=10 丈=2310 厘米
  1 丈=10 尺=355 厘米
  1 丈=10 尺=231 厘米
  1 尺=10 寸=35.5 厘米
  1 尺=10 寸=23.1 厘米
  1 寸=10 分=3.55 厘米
  1 寸=10 分=2.31 厘米1 分=0.231 厘米第19 講 表郁輕證、太陽蓄水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