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酸的政府大楼让人心生温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8:02
寒酸的政府大楼让人心生温暖 2007年03月19日  15:02:28    杭州网
红色的屋顶,陈旧的灰墙,简单得像盒子一样的辅助楼……这就是德国北部城市不伦瑞克的市政厅的外貌。推开一间间官员的办公室,更让记者吃惊,看不到现代化的装潢和陈设,居然还没有空调、饮水机等设备。一位官员说,他们要喝什么得自己带。6层高的辅助楼里有一部电梯,是1956年产的,只能乘两人,遇到上下班大家还得跑楼梯。(3月18日《环球时报》)
恐怕只能用“寒酸”来形容这样的市政厅了。但是,正如当地市民说的,“作为城市日常事务的执行机构,我们没有感觉不方便的地方。更不会因为办公楼的老旧、办公设施的简陋,觉得形象不佳,相反,这值得骄傲。”寒酸的政府大楼,却成了市民的骄傲。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哲理,道理异常简单:大楼越寒酸,有限的公共资金就可以更多地投入到公共服务中——廉洁之于政府,本就是一种美德,本就是一种形象。
相形之下,我们一些贫困的地方也建起了相当气派的政府办公大楼,有的建成“天安门”,有点建成“白宫”,虽然打着“城市形象”、“政府形象”的旗号,但如果不把百姓的怨声载道也视为“形象”的话,实在让人看不到任何的所谓“形象”。试想,作为“主人”的百姓都没有形象,作为“公仆”的政府能有什么形象?事实证明,作为“政府先百姓之富而富”象征的奢华政府大楼在很多时候都最终沦为了腐败的见证——政府大楼越是气派,公共服务必定越是低级,这几乎是一个真理。
当然,并不是说,政府大楼就是越寒酸越好,关键是应该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并且以合理和节约为准则。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取之于民”的公共财政保持敬畏感:人们纳税不是为了给官员享受的,而是为了让官员更好地为公民服务的。
在德国,政府如新建办公大楼,建设部的工作主要是把关建设标准和基建程序:首先要明确使用部门的功能需求和人员情况,核定所需面积;二是要选址,一般只能在公共财产内;三是要根据选址地区房地产的市场状况,以及政府的财政状况,决定是租还是建,其标准就是要合理和节约。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于制度约束的“斤斤计较”,出于“经济”的考虑,不少欧洲国家的地方政府靠租房度日。
当我们把视线回转国内,公众不得不问:为什么政府办公大楼必然需要兴建,而且凡兴建必然要求豪华?兴建办公大楼究竟是因为公共服务的需要,还是为了兴建而兴建?面对高企房价下的“居者有其屋”呼唤,一些政府官员大谈,应该是“人人有房住”,而不是“人人有住房”。意思是说,买不起房子的人应该考虑去租房。那么,同样的道理,政府为何一定要建楼办公,而不可以租房办公呢?
《环球时报》记者去过很多小城镇,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教堂最好找,其次是学校,最难找的是政府的办公楼。而在我们这里,一些地方特别是中小城镇,最醒目、最漂亮的建筑几乎都是政府办公楼。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悲哀呢?
 
来源:红网    作者:舒圣祥    编辑: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