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响境外中国企业和人员安全警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40:52
编者按: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我境外企业和人员的安全保障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上周,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对外经济合作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以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加强境外安全工作。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把脉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分析各类事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的放矢的解决方案,吁请各界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关注对外经济合作安全。
4月24日,中原油田勘探局设在埃塞俄比亚东南部地区的项目组遭武装分子袭击并抢劫。袭击造成中方9人死亡,7人被绑架。这起事件又一次凌厉地拉响了境外中国企业人员安全问题的警报。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别是实施“走出去”以来,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从传统的建筑行业发展到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合作方式灵活多样,从单纯提供劳务、设计施工发展到带资承包;市场多元化得到加强,施工队伍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达1732.1亿美元,签订合同额2632.9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达424.1亿美元,合同额469.2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8..3万人;对外设计咨询累计完成营业额达17.6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2..92亿美元。
可以预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踏出国门,在国际市场经受磨砺,一展英姿。同时,在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的新形势下,在我国境外市场不断拓宽、境外工作人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我国企业人员的境外安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国企业境外经营战略和市场布局,也会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产生负面效应。
谨慎进入高危地区从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信息来看,中国公民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遭遇的风险不尽相同。按照安全风险程度,可以将全世界大致划分为3类地区:一类是最高危地区。如南亚的阿富汗和中东的巴以地区和伊拉克。在中东,美国深陷武装占领泥潭,无力在短时间内扭转伊拉克的混乱局势,而巴以冲突、黎以冲突虽进入相对缓和期,但根本矛盾未见解决,且可能随时激化。南亚的阿富汗将继巴勒斯坦、伊拉克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凶险的地区。恐怖袭击、绑架、凶杀时有发生。专家提醒,对于上述区域,中国游客和商人当慎之又慎,如无特殊原因,不要前往。
次之的二类危险地带是非洲、南美洲和俄罗斯。这里虽不像一类地区那样危机遍地,但部分区域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在南美,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传统治安混乱的地区难以迅速改观,其国内治安状况仍旧堪忧;非洲贫富差距较大,情况复杂,各国国情千差万别;俄罗斯西部的光头党仍然猖獗,东部西伯利亚恶劣的工作环境仍然是最重要的安全威胁。
第三类则是欧美日韩和大洋洲,社会治安基本状况较为稳定,相对最为安全,但中国游人当防范扒窃、偷盗和抢劫,尽量少去城市特殊区域。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劳务输出“黑中介”活动中心点,偷渡、诈骗等犯罪行为高发。此外,南太平洋诸小岛国,近年来动乱时有发生,某些还带有排华性质,当小心提防。
认清“人祸”缘由关于境外中国企业人员遇险具体原因,撇开海难、车祸、病疫等“天灾”不算,导致安全事件的“人祸”才是最让人感觉不安的因素。针对中国企业人员的绑架、抢劫、殴打已不是个别偶然现象。总结近几年的案例,背后的动机存在某些“规律”:讹取赎金:把中国人当作有钱人盛产石油的尼日利亚流行绑架外国石油工人。跟在尼的西方国家工人一样,那里的中国工人也面临被绑之虞。原来,贫困的当地武装分子想靠绑架生财,在他们眼里,中国人和欧美人一样都是有钱人。虽然绑架都以赎金换人的方式解决,但高赎金让当地武装分子更加跃跃欲试。
政治图谋:拿中国人要挟政府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遭遇的绑架袭击多属这种类型。这些绑架袭击事件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政治背景。中巴关系友好,为了要挟巴政府,恐怖分子就盯上了巴的“铁哥们儿”,让巴政府投鼠忌器。加之中国反恐态度坚决,恐怖分子也对中国有所仇视。
种族歧视:排挤和敌视外国人排外思潮和种族歧视也是造成中国人在境外不安全的因素之一。在俄罗斯,由一些15至20岁的俄罗斯少年组成的“光头党”,他们袭击外国人的方式从来都是简单粗暴。在俄的中国企业人员如果3个人上街,就会非常危险;如果有六七个人,就可能有人朝自己扔石头;只有10个人以上,才能放心大胆地走在街上。
常规犯罪:中国人带现金最好抢在南非等国家,中国企业人员遭抢事件频频发生。由于中国人有随身携带现金的习惯,加之性格上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遭抢劫后大都忍气吞声。还有的是因语言不通而放弃报案。由此给犯罪分子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中国人是最安全、也是最出货的抢劫对象。
应当承认,许多境外中国企业尽管也意识到一定的安全风险,但是往往对威胁估计不足,或是在具体的应对措施上缺乏有效的手段。不少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收入,轻安全投入”、“重施工进度,轻生产安全”等现象,在应对紧急情况和恐怖袭击方面,防范意识、心理准备、物资准备、组织安排、应急措施等都显得不够。有些企业在进入一些国家和地区时,虽然与当地政府签订有由对方提供安全保卫的协定,可事实上,安全保卫不足的情况并不少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中方员工的安全问题难以保证。
防范措施是根本中原油田埃塞遇袭事件再次给我们一个沉重的警醒。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当前全球恐怖事件屡屡发生,境外中国企业人员已经深受其害的严峻形势下,提高境外中国企业及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安全保护工作,是维护国家利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也是维护企业外派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以往每发生一起中国企业人员的境外安全事件,国内舆论总是要求政府应当承担起法定的保障公民安全的义务,这自然是没有错的。事实上,近些年来,中国政府针对中国企业人员在境外的安全问题,无论是认识上,还是行动上,都可以说是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中国外交部曾经制定了“五项机制”,即包括协调、预警、应急、服务以及磋商等机制在内的综合性制度措施。应当说,近两年来,这些机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来自政府外交部门的努力不能代替相关机构和企业自己的安全举措。
为有力保障境外企业人员的安全,境外中国企业如何做到构建和谐安全的外部环境,我们认为,应当重点处理好以下两大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与驻在国各方面的关系
———与驻在国政府、警察建立良好联系。通过企业项目组首先与当地政府、警察建立良好的联系。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合作。
———与驻在国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且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助于危机的化解。
———与当地雇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当地雇员合作中,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
———与驻在国公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尊重当地政府规定,尊重当地宗教信仰与当地居民友好相处。比如在伊斯兰国家不饮酒,不买、卖酒,斋日期间不在公共场合抽烟或吃东西。
第二,加强与中国相关机构的联系
———到达驻在国后,应与项目组主管机构或负责人保持畅通的联系,并定期向其汇报安全情况。
———通过项目组与我国使(领)馆或经商处取得联系,及时通报情况。
———在同一项目上一起工作的中国劳务人员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团结互助、互尊互爱,遇有危机事件发生时,共同努力排解。
———牢记国内政府有关部门、外派经营公司、本人家庭的电话号码,必要时可直接与其联系。
总而言之,境外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逃避的。只要中国人持续不断地走出国门,安全事件就会有一个庞大的基数,不能奢望彻底杜绝。但是,只要我们正确识别风险,加强内外部安全防范工作,思想上重视,制度上健全,行动上落实,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防范恐怖袭击和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