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奖励的最后伤了谁的心?中国最专业的建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58:23
如今,奖励成为一种重要激励机制。必要的奖励,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焕发起工作热情,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有人称奖励为“神奇的一滴蜜”。 然而,现实中也有“不甜的蜜”,最近,就发现几件奖励不当,反受其乱的事。 例一,某厂奖励了一位看起来最忙碌、日工作时间最长的员工,却收到一封自称是 “愤愤不平者”的来信,说是获奖者一天的工作量,他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而且工作质量更胜一筹。 例二,某企业为了留住一位欲“东南飞”的“孔雀”,连续三次奖励其万元以上,然而,换来的却是不于耳的“早晚还得走”,这就伤了那些忠诚于企业、安心于岗位者的心,他们憋不住地说:该奖的不奖,不该奖的大奖,再这样,我们不干了! 例三,某经营陷困境的公司,为了安定人心,给予十名坚守岗位的员工千元奖金,这一奖,让另一些人受了伤害,一位虽偶然脱过岗但却事业有成的广告创意因此不辞而别。 诸如此类的奖励,导致了一些人心浮动。 我想起了一则“渔夫、与蛇”的寓言故事。一次,渔夫出海,偶然发现他的船边游动着一条蛇,嘴里还叼着一只。渔夫可怜那只,就俯下身来从蛇口救走了。但他可怜这条饥饿的蛇,于是找了点喂蛇,蛇快乐地游走了。渔夫为自己的善行欣慰。时过不久,他觉得有东西在撞击他的船,原来,蛇又回来了,且嘴里还叼着两只。 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奖励得当,种瓜得瓜,奖励不当,种瓜得豆。经营者实施激励最犯忌的,莫过于他奖励的初衷与奖励的结果存在很大差距,甚至背道而驰。 环顾为数不少的停产、亏损企业,为什么一些员工冒下岗的风险磨洋工而不劳动生产率?为什么拼设备、拼资源、拼员工体力的短期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奖励制度不够完善,就象那位渔夫,奖了不该奖的角色,挫伤了一些人的积极性。如今,企业改革正在深推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因而,激励不能简单从事,需要周密考虑:企业搞得红火,除了厂长有功外,企业技术骨干的作用不能低估;工作时间长、勤勤恳恳的人,不一定是企业的栋梁;学历高的人是人才,但不一定是改变企业面貌的关键人物。仅凭表象实施奖励,就有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