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天涯沦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8:14
2010年07月07日 14:50:24  来源: 新华网




本文摘自《黄金档:温暖中国人心灵的40部电视剧》 李星文著 东方出版社

演员评论
【内容简介】
全书用章回体的形式回溯电视往事,重点介绍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30多部经典电视剧。全书共28回,每回大体有三部分内容:经典剧产生的时代背景,经典剧的创作秘闻和评论,主创人员口述史。
2008年,中国年产电视剧达502部14498集,平均每天生产40集左右,中国的电视剧播出频道也已达1800家。这三组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播出大国。跟中国的绝大多数行业和产业一样,中国电视剧是从三十年前真正起步的,是在改革开放的中乘风破浪、从弱变强的。好的电视剧给人一双远望千里和尽情想象的眼睛,制造着社会的流行风尚和热门话题,重构着人们的心理品格和思维方式。一句话,经典电视剧改变中国。
《敌营十八年》一声枪响,革命传奇从银幕转战荧屏。《万里长城永不倒》歌声一起,英雄豪情就灌满了少年们的胸膛。《西游记》美猴王一声尖啸,四大名著从想象空间进入凡尘。《上海滩》上的一袭风衣,改变了人们穿衣戴帽的惯性。《围城》里走来一群假人,始知道文人无行的丑陋。《水浒传》大河向东流,中国人该出手时就出手、、、
过去的30年,中国制造的电视剧车载斗量,只有经典电视剧才能拒绝时间的销蚀,放射出恒星般的光芒。这些剧当年有着怎样的震撼?经典是如何铸成的?电视剧和时代形成了怎样的互文关系?导演和明星们有着怎样的渊源和恩怨?时光倒流三十年,本书将从1979年起回溯那些依旧鲜活灵动的往事。
【作者简介】
李星文,199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士。1996年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获文学士。1996年进入《中国经济导报》,历任编辑,《投资周刊》副主任。1999年进入北京青年报,历任国内部编辑,文化版组执行主编,本报评论员。现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影评人,新浪/搜狐名博。曾在平面媒体上发表文章千余篇,八十万字。曾为北京电视台大型文化记事片《百花》担任撰稿。
【目录】
第一回:《敌营十八年》开新风,“赤橙黄绿”总是春
第二回:长江后浪推前浪 《武松》还是老的靓
第三回:《霍元甲》神拳迷踪 梁小龙铁腿抢戏
第四回: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
第五回:《排球女将》笑容甜美 “小鹿纯子”人生凄苦
第六回:《血疑》悲情感动中国 百惠恋家激流勇退
第七回:《上海滩》头说惶恐 润发情路叹零丁
第八回:武林至尊老《射雕》 佳人薄命翁美玲
第九回:《四世同堂》燃九城 两个汉奸最有型
第十回:十年一觉《红楼梦》 几多天涯沦落人
第十一回:满城争相说《渴望》 娶妻当娶刘慧芳
第十二回:《围城》大腕一个连 敢叫电视换新天
第十三回:无边调侃萧萧下 《编辑部故事》滚滚来
第十四回:王志文戏里戏外皆情圣 《过把瘾》表面贫嘴内心痛
第十五回:情景喜剧开天地 《我爱我家》全无敌
第十六回:导演文戏精武戏拙 《三国》收视高争议大
第十七回:冯小刚摆开《一地鸡毛》 陈道明收起一身傲骨
第十八回:电视剧跑到清朝反腐败 刘罗锅全靠脑筋急转弯
第十九回:秦子雄宁舍老婆不舍军装 军旅戏逆势飘红《和平年代》
第二十回:古典四名著完美收官 央视《水浒传》文武双全
第二十一回:小燕子选角一波三折 戏说风挑起专家怒火
第二十二回:《雍正王朝》大做翻案文章 官人商人狂学权谋之术
第二十三回:《永不瞑目》言情加破案 黄金组合海岩赵宝刚
第二十四回:贫嘴张大民何来幸福生活 一把辛酸泪牵动万家忧乐
第二十五回:激情亮剑历史的天空 军旅大戏谁人可争锋
第二十六回:内地金庸剧春去春又回 大侠张纪中无怨又无悔
第二十七回: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最无法无天的往事
第二十八回:《士兵突击》不抛弃不放弃,《潜伏》敌营有信仰无所畏

第十回:十年一觉《红楼梦》 几多天涯沦落人        1986年1月,邓小平的头像再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八十年代的前半程,中国的改革波澜壮阔,引起了世界的惊叹。从80年代中期开始,曾经抢手的布票、粮票、肉票、油票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不再短缺。普通人从切身处境的变化,感受到了经济改革的巨大威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得到了真正的贯彻。一份《高技术研究计划纲要》在1986年3月获得批准立项,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新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支持,史称“863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缩小了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文化艺术领域一样跃动着澎湃的生机和活力。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国际和平年音乐会上,摇滚歌手崔健穿了一身农装走上舞台,演唱了他的新作《一无所有》。歌曲结束时,被震撼的观众起立鼓掌。从此,他就成了青年人的音乐和精神偶像。
1987年,《当代电影》杂志连续三七刊登了关于娱乐片问题的大讨论,电影从艺术神坛上跌入民间文化的尘埃中。随后,拍摄娱乐片被官方作为一个重要的引导方向提了出来,一大批国产武打、破案电影进占影院。这一年,美国电影《霹雳舞》在中国年轻人中引爆了舞蹈激情,太空步、传感手、擦玻璃、肩转、背转,这些新奇的动作让人目眩神驰。也许是受这部电影的影响,导演田壮壮拍摄了《摇滚青年》,记录和这段都市青年投身热舞的时代风潮。由于影片新鲜、热辣、与年轻人息息相通,创下了300万元的票房纪录。
经济在机器的轰鸣中起飞,都市在多彩的舞姿中躁动,电影在娱乐的大旗下嬗变。在价值更迭的社会气息中,中央电视台投拍的两部古典名著电视剧《红楼梦》和《西游记》先后制作完成。古典名著是摹写中国人的最感性也最理性的教科书,从1982年到1997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将“三、水、西、红”四大名著全部搬上了荧屏。这几部剧无一例外地走了精雕细刻路线,也无一例外地成为中国电视宝库中的经典。
(1)争议《红楼梦》
早在1979年,导演王扶林去英国访问的时候,看到莎士比亚剧作被大量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就产生了拍摄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念头。回国以后,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电视台领导和红学家们的支持。1983年2月成立了筹备组,5月成立编剧组,8月成立顾问委员会。1983年2月成立筹备组;12月完成剧本初稿。1984年春夏,剧组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红剧演员学习班,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的一百多名演员在此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才艺。经过几次录象,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各自的角色,进入拍摄阶段。历时3年大功告成,于1987年在央视开播。此后,这部电视剧被称为87版《红楼梦》。
当时,《红楼梦》的拍摄不光是央视的任务,而成了整个红学界的大事。几乎所有的红学名家都参与其中,大师级的权威都成为这部电视剧的顾问。从开始做提纲,一直到剧本出稿以后,逐一征求专家意见。一直到后来选演员,办学习班,红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作。
导演王扶林头上始终顶着巨大压力,他回忆说,“我在电视圈工作了50年,从1958年5月1日投身电视事业,当时中央电视台还叫北京电视台,一直到现在。筹拍《红楼梦》时,央视既没拍过古典作品,也没拍过文学名著,大家怀疑能不能拍成、拍好。红学界有各种说法,争得面红耳赤,学术是非是多,投入到这个领域里头是自找麻烦。当时剧组的工作人员专业的少,东拼西凑,人家看不起。一看演员,十七八岁,十八九岁,有的专家问其中的演员说你看过《红楼梦》没有。他说我看过小人书,专家就说了,你看过小人书就来演《红楼梦》的十二钗,你这不是糟蹋《红楼梦》吗?但是我心里对这个问题是另有答案的,一件事情总是从无到有,他不是没看过吗,我办一个学习班,就教他读书,读一遍不懂,读两遍,读两遍还不懂,有专家辅导,给你讲人物,让你学习琴棋书画,让你选择接近你的角色,你做小品给我看。通过这个学习班,你了解了书里的人物,我们也了解了你这个演员怎么回事。如果这个《红楼梦》连80年代青年人都读不懂的话,它能成为名著吗?它早就失传了,我觉得没什么了不起。我虚心学跟着专家学,用他们研究成果武装自己,一方面战战兢兢,一方面又有一股志气,非得拍出来给你看看。当时没有那种我要通过《红楼梦》出名、得利的想法,我说把它拍完就不简单了,不挨骂就更不简单了。”
《红楼梦》的创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收尾。它本来是个大悲剧,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是后40回不是这样写的,沐皇恩、延世泽,兰桂其芳,成了大团圆的结局。周岭认为,“这实际上把《红楼梦》的高度降低了。我们改编到80回以后就写不动了,因为人物变了,矛盾不见了,接不起来了,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还有一个疯癫的贾宝玉,怎么办?我们非常佩服当时中央电视台的负责人戴临风和阮若琳,他们拍板同意我们的改变原则,就是根据人物发展、情节推进的自然逻辑,根据原著前80回正文的伏线,根据现在能看到的脂砚斋批点的版本,根据《红楼梦》学术界多年研究成果,尽可能合理地把80回以后部分构想出来。忠于原著,重视续作,凡是合理的内容一概保留,不合理的部分把它还原成素材,能用多少用多少,按照这个原则把剧本完成了,这个剧本是经过了全体专家的审阅。”
《红楼梦》于1984年9月正式开机,于1987年上半年制作完成。跟《西游记》相比《红楼梦》开机较晚,而完成较早。36集《红楼梦》播出以后引起巨大反响,但并非喝彩声一片。王扶林至今仍记得描述当时收视反应的两个词:毁誉参半,差强人意。有说好的,竟然把这个《红楼梦》拍出来了,不容易,但是一看呢不够深刻,味不够,叫毁誉参半。电影《红楼梦》出来以后,慢慢的舆论有点变了,觉得电视剧《红楼梦》不错,身价慢慢高一点了,到了中央电视台搞《红楼梦》剧组相聚20年再聚首,说已经播了700多遍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剧《红楼梦》的声望越来越高,被说成了“经典”,但谦虚的王扶林表示“不敢苟同”。他说,“我不是故意卖乖,你想我《红楼梦》也就是读了一年,研究它的学术成果,拍了两年半,后期制作一年,就这么一点时间,你说我对《红楼梦》能了解到一个什么样的深度?再加上当时这些演员都十七八岁,他们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理解,要把人物的韵味演出来差距很大。欧阳奋强出了一本书叫《记忆红楼》,扉页有一个作者介绍,说他创作的贾宝玉不可超越,我准备给他提醒一下,再版的话把这几个字去掉,你只能说比较尽心尽力完成了角色,说不能超越就太过了。87版的《红楼梦》只能按照冯其庸先生的评价:这是《红楼梦》小说有史以来最大的普及。当时确实书店里的书抢购一空,这是对的。以前都是折子的、片断的表演,我们是全本搬演,第一次把《红楼梦》的人物在屏幕上定了位。”
编剧周岭也说,“大家一边看电视剧一边看小说,实际上是全国人民在补古典文化课。周世昌先生在电视剧《红楼梦》播出之后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对这部剧最经典的评价,他说‘收尾全龙第一功’,说这是《红楼梦》改编以来唯一的完整作品。而且,《红楼梦》的意义超过了这部作品的本身,它给后边的一系列名著改编铺了一条道路,它是打头阵的,引发了一系列名著改编的现象。”
周岭不无遗憾地说,“现在回忆起来,毕竟是20多年前的作品,是一个时代转换期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着那个时代的痕迹,有很多缺憾。那个时候‘文革’结束不久,左的思潮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比较保守。按照当时的一个要求,这个作品只能拍成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作品,它的浪漫主义部分简直匪夷所思,这种新奇的想象力都没有表现,不可以表现,甚至连梦都不能写,绛珠仙草,神瑛使者,太虚幻境的故事都没有,更不要说所谓迷信色彩的东西,统统不许出现。这就使作破的完整性就受到很大的影响。”
87版《红楼梦》36集,国家出资350万,潍坊农民资助300万,总共650万把这个戏拍完了。那个时候物价便宜,好多地方都不要钱。剧组的一些老人曾说起,现在不比当年了,所到之处你别说是“中央电视台”的,就是把电视台去掉说你是“中央”的,也得交钱。如今,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已经关机,一共50集,总投资1.18亿元,每集平均200万元还多。
说起经济账,王扶林感慨地说:“如果《红楼梦》现在拍的话,我绝对是大富翁,但是那时我跟一般的国家干部没什么两样,除了一点补助,还有一点很低的稿费,大概一个月二、三百块钱。看着现在有些比我差的人都住在别墅里面了,我也有羡慕的感觉,但是我觉得他如果不努力就只能是昙花一现,事业这个东西是不饶人的,一部戏20多年了还在那里播,这对我是最大的告慰。”  (2)三个文学青年
87版《红楼梦》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首先是它在演员的选择上下足了功夫。当时,经过认真的研究,剧组确定了用无名新人而不用知名演员的原则。
编剧周岭回忆说,“刘晓庆演王熙凤就吃亏了,邓婕演王熙凤就占便宜了,刘晓庆要调用很多手段来说服观众这是王熙凤,这不是刘晓庆,邓婕不需要,她出来是个陌生的脸,大家只要根据自己的内心参照戏进行对比你接受不接受就行。《红楼梦》播出以后,大家虽然觉得很陌生但是耳目一新,虽然跟自己的印象不完全重合,看一段时间以后差不多就全接受了。根据周世昌先生的考证,从贾宝玉出生到故事结束,跨度是15年,书中人物多数是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年龄段,都是小儿女态。最早曾有这样的动议:从小学中学当中选演员,但由于各种困难没能实现。最后确定演员的时候,薛宝钗的演员争论比较激烈,张莉年龄感比其他人显得小,如果用她作为一个标准,其他人压成她的弟弟妹妹就好看了。”
王扶林更是为选角煞费苦心:“演员们当时都是中学毕业,受读书无用论影响,文化底子很薄,但是我选演员必须年龄小,因为宝黛钗她们在黛玉进府的时候,她们也就是十来岁左右,这个你不能违背。如果找一个20几岁的明星来演,很多戏没法演,它有很多打打闹闹,儿童嬉戏的那种东西,你要成人来演就变成调情了,味道就不对了。”
中央台要拍《红楼梦》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们纷纷想办法争取角色,有毛遂自荐的,有找人推荐的,有写信求角的,有跑到北京的,种种不一。
陈晓旭是辽宁鞍山话剧团的演员,当时18岁,她能入选是因为她的别出心裁的自荐信。信里有两张登有她自己作品的剪报,一张画报封面,还有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照片上的姑娘摆了一个标准的“文静”POSE:手抚着胸前的辫梢,一只手支撑在背后,坐在一片绿草坪上,显得恬静、秀美、纤弱。姑娘在信里表明自己想演林妹妹,而且对这个人物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也谈到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卑不亢,娓娓道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写的一首诗《柳絮 》: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家住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信息。
一看这封自荐信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个聪明而有心计的姑娘,知道怎么在人群中凸显自己。这封信打动了导演王扶林,陈晓旭获得了来京面试的机会,并顺利进入了红楼培训班。当时,竞争林黛玉角色的还有张蕾。论相貌,张蕾更漂亮一些;论气质,则是陈晓旭更接近内藏锦绣、多愁多病的林妹妹。剧组委决不下,一直寻找更合适的“林黛玉”。最后,天上没有掉下新的林妹妹,王扶林用了陈晓旭。
《柳絮》是陈晓旭14岁时的作品,意境和文笔不俗,可见她很有文学的天分。在《红楼梦》剧组,欧阳奋强和陈晓旭喜欢舞文弄墨,《红楼梦》刚刚拍完,他们就着电视剧播出的热乎气,出了一本书《宝黛说红楼》,把入选经历和拍摄花絮写了出来。此二人还经常串通一气“整蛊”别人。当时,导演给欧阳布置了一个功课:短时间内调皮起来,以找到宝玉的感觉。欧阳很想使坏,可是有想法没办法,每次都是陈晓旭帮他出主意。一会儿以表哥的名义骗一个女演员去看电影,害得人家呼朋引伴去了,在影院门口苦等多时也没见着“表哥”;一会儿以外地导演的名义骗扮演史湘云的郭宵珍去见面,害得人家大老远跑了一趟,怅然而归;最出格的一次,竟然把“老祖宗”身下的床板抽掉,害得老演员李婷躺下时着实吓了一跳。可见,陈晓旭那时就很有创意,也难怪她后来开办了广告公司,吃了创意产业饭,挣得千万身家。
欧阳奋强时年20岁,是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当时已拍了一些影视剧。有一天晚上,他从女友康莉家回来,看到了邓婕留下的字条,说导演王扶林来成都挑演员,想见他一面。因为第二天又要上戏,他连夜赶到王导下榻的锦江宾馆。会面以后,王导比较满意,要他来京试镜头。临出门还叮嘱他:欧阳,你一定要来,这是个好机会。本来,欧阳对自己的外形条件很不满意:天生一张娃娃,演小青年显得太老,演青少年岁数已超,总也捞不到太好的角色。可是在北京试戏时,扮上行头一照镜子,他没想到化妆能有此鬼斧神工的魔力,自己活脱成了宝玉。他信心十足地完成了表演。在进一步的考察中,欧阳遭遇了很大的压力。他的天性并不调皮,却被导演要求捣蛋。他只好求助于林妹妹,干了一系列不着调的事,而且一定要让导演知道。导演是满意了,他的伙伴们被他治得苦不堪言。在给央视领导审看的试录像中,欧阳发挥失常,导演郁闷不已,欧阳的信心几近崩溃。要不是长辈们的耐心开导,他已然打了退堂鼓。导演对“宝玉”不是很满意,只是直到开机,更强的人也没出现,欧阳最终当上了宝二爷。
当时,欧阳喜欢看三毛的书,有空就记拍摄日记,戏一拍完就出了书。在拍摄当中,他一度萌生了办杂志的想法,并且得到了其他演员的支持,后来被副监制胡文彬以经济效益为由拒绝了。拍完戏后,作为炙手可热的新星,欧阳只要开口,就能留在中央电视台,但他想到了日夜思念的女友,想到了以自己的外形条件做演员难有更大发展,想到了“贾宝玉”这个颠峰过后再难碰见更有光芒的角色,就决定回四川。回去之后,他从峨影调到四川电视台,改行当了导演。说起当年的选择,欧阳似乎有些悔意。演艺圈的大本营就在北京,没在北京,他错过了很多机会。他也没想到,导演之路如此艰辛,虽然国内的奖项都拿遍了,就是没有一部戏真正火起来,让人家说起他不再是“贾宝玉”而是欧阳导演。2008年,老文学青年欧阳奋强重新拿起笔,并且招呼剧组的其他成员,一起写了《记忆红楼》。
在拍摄中,王扶林和欧阳奋强结成了忘年交。王扶林说,“他把我看成老师,人家讲他的一举一动,他导演时那个味道、手势、方式都是从我这套过去的。拍戏过程当中,一般的演员一下戏之后都是聊天,开玩笑,他是认认真真记东西,所以他出了两本书了。他是四川电视台的首席导演,得了很多奖,但是到北京来以后,从来没有忘记到我这来看一看,聊一聊,请我吃一顿饭。这种在艺术实践当中结下的友谊是非常难得的,因为这里面没有利害关系,纯粹友谊的东西。《红楼梦》的制片主任,包括一些主要演员、职员,只要有机会总是要在一起相聚,这种友谊很难形容。虽然我跟他年龄有差距,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我的小学同学或者中学同学或者大学同学一样,很亲切。他们演这些角色并不是给我送了礼,也不是答应我什么请求,一种纯粹的学术、艺术上的交往,彼此都是一种坦诚。其实我跟他们父辈一样大,但是他们在我面前没有任何顾忌。”
第三个文学青年是邓婕。“宝黛钗凤”四大主演,四川籍的就占了三个:欧阳奋强、张莉和邓婕。他们每个人得到角色都经过了炼狱般的等待,但谁都没有像邓婕承受了那么多的心理煎熬。当时,邓婕自认是一个丑小鸭,又黑又瘦,身材矮小,人家都是一米六五的标准身材,惟独她一米五几,长相也只平平。可依凭者,是她的荧屏形象上佳,演技过硬。在成都录像后,北京方面甚为满意,制片主任任大惠急着要见邓婕,但在火车站一看见“小不点”,他就成了霜打的茄子。
进培训班后,邓婕的竞争对手有两个,一个是来自上海的乐韵,一个是后来扮演尤三姐的周月。前者天生丽质,后者美貌过人,两个人也都很有表演经验。每录一次像,邓婕就承受一次打击,幸亏有王扶林导演温言鼓励她。剧组上上下下都认为这个角色非乐韵莫属,化妆师不是忘了邓婕的存在,就是给她化妆时挑她五官的毛病;摄橡师李耀宗更是直接劝邓婕不要再想王熙凤,去争取秋桐;导演王扶林也问她想演什么别的角色。邓婕顽强地坚持着,事情出现了转机,乐韵的家长不同意她演凤姐,而且举家要出国,邓婕成了惟一的候选人。但角色仍没有直接落她头上,走了一个乐韵,又来了个于兰,身高1.69米,京剧演员,容貌出众。又是一番较量和等待,邓婕迎来了日出时刻。
后来,邓婕用饱含情感的文笔回忆这段经历,她用象征的手法写到了两只向上爬的蜘蛛,以貌不惊人的白蜘蛛自比,以美丽而强大的红蜘蛛譬喻竞争对手,一段磨难重重的心路写得摇曳动人。 (3)三对恩爱夫妻和三个凋零生命
《红楼梦》剧组从全国各地“选美”,从十几个省市及北京地区近万名的候选人中,筛选了近百名竞选者参加录像,从中产生五十名演员。从入组培训开始,到全剧杀青,主要演员和职员要在剧组生活三年。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一群青年男女们同堂学艺、朝夕共处,要不发生点什么那就太不正常了。
负责选角的王贵娥在南京的江苏省扬剧团一下看上了两个演员,一个是气质高傲、落落大方的沈琳,一个是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侯长荣。导演在北京看完侯长荣的录象后,兴奋地认定他就是宝玉。但王贵娥提出:“宝玉要是一米八多的话,给他配戏的黛玉又得多高?”导演只好放弃了原先的打算,派他演了柳湘莲。
“柳湘莲”在戏中深爱尤三姐,在戏外却狂追“苦香菱”陈剑月。剧组当时不许恋爱,他们只能深情暗藏。在一次小品练习中,柳湘莲毅然邀请了苦香菱给她配“尤三姐”,当“尤三姐”自刎倒地,柳湘莲含悲扶起的时候,“尤三姐”的脸竟然刷地红了。大家便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后来,导演也就默许了他们的关系。在三年的剧组生活中,他们不但谈了恋爱,甚至生了小孩!这是红楼剧组的一段奇闻,也是一段佳话。
沈琳开始是按“妙玉”录的像,回来以后被导演给否了,给她安排了“平儿”的角色。“平儿”在戏里最会“和稀泥”,是个八面玲珑的脚色,在戏外被扮演贾芸的吴晓东看上了。“平儿”当时已有一段不太幸福的婚姻,是剧组帮着解脱的。而吴晓东用王扶林的话说,“在剧组干了三加事:演戏,做场记,追平儿”。剧组理论上是不许谈恋爱的,吴晓东变着法儿追求平儿,终于抱得美人归。吴晓东后来还在王扶林导演的《三国演义》中扮演了孙坚和孙权,一脸英武之气,再也不复贾芸之低声下气。
第三对儿夫妻不是出在演员之间,而是“琏二爷”高亮和化妆师胡焰。高亮是舞蹈演员出身,拍完戏后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胡焰负责贾琏和宝玉的造型,是个很有想法的化妆师。宝二爷天生一张娃娃脸,贾家败落之后要求他出现落魄的感觉,怎么折腾都不行,后来胡焰想出了“留胡茬”的办法,效果奇佳。演员和化妆师耳鬓厮磨、日久生情是很正常的,何况是风流倜傥的“琏二爷”,不久这一对儿也成了。
2006年,“林妹妹”陈晓旭抛下事业和家人遁入空门,人们无比惊诧。后来得知,她患上了乳腺癌,饱尝病痛之苦,绝望于俗世的医术,决心落发为尼,以佛学来安慰心灵的苦痛,以修行等待生理的奇迹。奇迹终于没有发生,陈晓旭还是不幸病逝。闻讯落泪者何止千万人,无常感弥漫在人们的心中。出演了一身傲骨、半途飘零的林妹妹,毅然淡出娱乐圈在商界开创了大局面,人们在眼花缭乱间,把她当作了一段传奇。一辈子,一出戏,她不仅人戏合一,性格禀性像极了“林妹妹”,就连生命也像林妹妹一样中道枯萎。陈晓旭之死,是2007年5月间最令中国人心痛的事件。
在陈晓旭之前,已经走了两个“红楼”成员。一个是扮演贾母的李婷,病逝于1994年,终年73岁。这是自然规律作祟,也罢了。另一个更堪惋惜的是“贾瑞”马广儒。马广儒在《红楼梦》中只有一集戏《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他面如桃花,眉眼带钩,殷勤款款,几个表情和动作就把贾瑞给演活了。马广儒是安徽省安庆市黄梅剧团的小生演员,作为贾宝玉的候选人被剧组相中。当时他一脸青春痘,剧组让他治好了脸来京报到。可他心如热碳,没过多久就坐着火车来了。
马广儒12岁考取的安徽安庆黄梅戏学校,一入校就成为佼佼者。他天生多愁善感,演起戏来全情投入。15岁时马广儒演“贾宝玉哭灵”,表情悲绝,令人目不忍睹。演完之后,他仍啜泣不已。扮相俊美,擅长惨戏,年纪轻轻的马广儒成为剧团的头牌小生。马广儒从小学戏,没怎么正经读书,也没在社会上闯荡过,才子佳人的戏文主导了他的精神世界。他在生活中也以“宝玉”自命,闻歌生悲,见月伤心,感情丰富。他带着满心希望来京演“贾宝玉”,却在帮人搭戏后阴差阳错地成了贾瑞。从男一号到跑龙套,从心目中的王子到下三滥的可怜虫,简直就是当头一棒,马广儒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这时,心细的陈晓旭对他进行了鼓励和解劝,把他从愁云惨雾中拉了出来。多情的马广儒得到了“林妹妹”的关心,就此情根深种,难以自拔,几次割腕表明心迹,把“林妹妹”吓得花容失色。
这是一段没有结果的单相思。22岁的马广儒深受打击,开始了以酒自毁的悲剧。电视剧《红楼梦》播出后,马广儒的演艺之路陡然开阔。此后的4年是马广儒演艺生涯的高峰期,他陆续演了《西厢记》、《玉带缘》、《聊斋》、《汤显祖与牡丹亭》、《腾阁秋风》等电影及电视剧,与他配戏的演员有马兰、涂玲慧等大牌明星。后来,他与南昌的一个戏曲演员相爱,并随着她来到江西。
他在江西的起点很高,一上来就在南昌电视台的大片《滕阁秋风》中扮演王勃。大获成功后,他又接连主演了其他一些电视剧。可是,生活中并不仅仅只有演戏,还需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马广儒渐渐应付不来,变得意志消沉。他和女演员的感情也出了问题,终至分手。从此,马广儒在南昌孤独一人,好酒如命。他对《红楼梦》的越来越沉迷,见人就谈宝黛钗,沉浸在贾宝玉的感觉中神思恍惚。后来,又有一个女孩爱上他,并成了他的妻子。为妻子的贤惠感动,他一度喝酒少了些,但不久就故态萌。酒精严重地损伤了他的身体和精神,他倒在病榻上,满嘴戏剧台词和唱腔。1995年,染病多时的马广儒走了,年仅32岁。
不疯魔不成活。马广儒用他的一生为这句话做了新的注脚。表面上,是酒毁了他。实际上,是情作践了他。他的人生与贾瑞何其相似,都把一颗心错放在一个人身上,在无尽的相思中消耗了全部生命。这是谁的过错吗?细说起来谁也没有错,只能怪造物者的安排太过拧巴。
还有一个更年轻的生命在今年年初因车祸而去,他就是在戏中扮演小板儿的李玥,他才29岁。在剧中,他只是个小角色,在戏外,他是个能干的小伙子。他在英国读完硕士后,回国办了一家文化公司。2003年,红楼剧组在《艺术人生》栏目中重聚,小板儿曾出现在台上,与刘姥姥相拥而泣。
按概率来说,参加过红楼拍摄的那么多台前幕后的人员,有几个人出意外不算反常。不过,看看这几个人和他们的角色,又不能不让人感叹命运的蹊跷。陈晓旭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在俗世那么成功,还是逃不脱“林妹妹”的阴影。马广儒由贾宝玉而贾瑞,角色的转换使他精神异变,虽然后来有过灿烂的高点,终究还是跌入了为情陨命的深渊。而板儿是剧组最年轻的一个(如果不算没怎么见脸的襁褓之中的巧姐的话),他的人生画卷刚刚展开就永远截断,像板儿一样不会有老去的一天。世上总有一些事情是神秘莫侧的,比如“红楼梦”中这三个飘零的人。 (4)几个女强人和奇女子
要论荣国府中的女强人,首推凤姐,然后是探春。凤姐一直是府里的当家人,而探春曾在凤姐生病时代行其职。就在短短的几天里,探春兴利除弊,大刀阔斧,把那些嘴刁心滑的丫鬟、婆子们治得服服帖贴。在戏外,这两人也都出落成了“管家婆”,在剧组里担当制片人的要职。
“凤姐”在戏外也擅长理财,走出红楼不久就靠“走穴”挣得了一笔小钱,然后她把其中的一万元投入股市,没过多久就变成了七万元。众所周知,她后来“下嫁”给了张国立,当时张国立还没能在全国范围内叫响,而邓婕已名满天下。再后来,张国立成了著名的演员、导演,邓婕不但在他导演的戏中出任角色,更为他掌管剧组财政大权。他们夫妇同心,其利断金,拍摄了一系列收视不俗的清装戏和民国戏。
东方闻樱进组时19岁,是武汉儿童艺术剧院演员,最初以场记的身份加入“红楼”剧组,因为好强的个性而被王扶林提拔为“探春”。她是剧组中惟一敢跟导演顶嘴的演员,她来演探春几乎就是演她自己。拍过《红楼梦》后,东方从武汉儿艺调到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88年到1994年,她主要在长影拍戏,拍了很多警匪、打斗、枪战片,扮演武艺高强的女英雄。东方认为自己不是个好演员,转而去做幕后工作。她自导自演了《红粉行动》、《血亲大仇亲》、《白莲艳事》等剧,也一口气做过三部电视剧的制片,最终选定了制片人的职业。东方觉得制片人既要面对市场,又要对质量把关,还要驾驭制作团队,很适合她这个强悍的性格。她虽然是个女人,但从小就喜欢阳刚戏、男人戏、政治戏,对家长里短的故事没有兴趣。前两年热播的《省委书记》和《陈赓大将》都出自她之手,而刚刚获得金鹰奖优秀电视剧的《戈壁母亲》也是由她制片的。这些高质量的大戏,体现了她作为制片人的能力。
什么是奇女子?要么是有着特殊的人生跌宕,要么是有非同凡人的个性。扮演迎春的金莉莉原是杭州乡下的接线员,没什么表演经验,来组以后演了“二木头”迎春。她是个有心人,一边演戏,一边学习,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戏还没拍完,她愁眉苦脸地找到导演要求放行,导演考虑到她的前程问题,咬牙放她走了。这一去,她成了和巩俐、史可、伍宇娟并称的“中戏四朵花”,毕业之后演了很多大戏。能从一个乡下丫头而一跃成为中戏金花,她算得奇人一个。
扮演晴雯的安雯原名张静林,因为喜欢角色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安雯10岁进入中国戏曲学院,是科班出身的京剧演员。凭着导师张君秋的举荐,安雯进入《红楼梦》剧组。她很有个性,在剧组时就独来独往,拍完戏后参加了一个歌手大奖赛,没能获得名次。时任评委的作曲家苏越对她一见钟情,请她到自己的工作室,给她唱歌听。安雯当时很崇拜这位写了《血然的风采》和《黄土高坡》的音乐人,对他的表白有些诧异。一个月后,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后来,他们远赴东瀛留学,并在日本结婚。回国以后,安雯既是歌手,又做编剧,也当演员。一人多能,传奇爱情,安雯可谓世间的奇女子。 (5)她们的平淡生活
扮演史湘云的郭霄珍当年跟“贾瑞”马广儒一样,也是安庆黄梅剧团的演员,当时刚从戏校毕业,是团里重点培养的对象。选角的王贵娥在安庆见着她,觉得她挺可爱,想专为她录像,当地没条件,想带她到合肥,她又要演出,走不开。后来,王贵娥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当时,郭霄珍已经拍了一部电影《杜鹃女》,王贵娥把她的几张漂亮的剧照带到北京交给导演。王扶林一看剧照就拍板把她要到了北京。拍完《红楼梦》之后,郭霄珍很想留在北京继续演艺之路,连续两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都因文化课成绩不高而落榜。少小学戏,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当时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她不愿意做没户口的“北漂”,就回到了老家安庆。可是,她在团里的位置早已被别人顶替,那段日子真是非常迷茫。后来,郭霄珍遇到一个医生,医生是她的影迷,两人相恋结婚。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10岁,生活幸福而平静。
扮演惜春的胡泽红出身越剧世家,曾师从越剧“林妹妹”王文娟,身材娇小的她在舞台上总演小花旦,比如晴雯、紫鹃。北京红旗越剧团的老师极力把她推荐给了剧组,开始试的是黛玉和宝钗的戏。由于生性活泼,既不悲切,也不雍容,她演了年龄最小的惜春。如今,胡泽红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也过上了“平淡幸福”的生活。
扮演鸳鸯的的郑铮后来考进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在中戏学习表演后留在北京儿艺,一直演戏。在与李保田合作的家庭喜剧《万家轶事》中,她还做了制片人。近年来,在《军人机密》《家有九凤》中,郑铮都有精彩表演。扮演宝蟾的阎青妤后来也成了知名演员,演了很多影视剧。扮演贾蓉的杨俊勇作为特型演员演过陈云,也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演过坏蛋。
扮演妙玉的姬玉原本是北京市皮鞋厂的工人,因为幽怨的眼神被导演看中。姬玉原名姬培杰,因为演了妙玉,把名字改成了姬玉。走出红楼之后,她去中戏进修,继续当演员,同时也经商。扮演李纨的孙梦泉原是中国广播电视剧团的演员,多年来勤勤恳恳地拍戏。扮演夏金桂的杨小玲如今是黑龙江电视台舞蹈编辑。扮演傻大姐的张海燕后来投身英达的公司,在诸多情景喜剧中出镜。现在,张迎久(金钏)是北京电视台制片人、主持人,袁玫(袭人)是影视广告公司老总、制片人,沈璐(秋桐)是深圳电视台制片人、主持人。罗立平(贾蔷)和陈洪海(薛蟠)下海经商。李楠(焙茗)一直做演员,几年前在《康熙王朝》中演过少年康熙。
老一辈的沙玉华(刘姥姥)、周贤珍(王夫人)和夏明辉(邢夫人)都已退休,“邢夫人”当年在遴选演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颉(贾赦)、马加奇(贾政)、李志新(贾珍)也已退休,李颉(和李婷)是全剧年轻演员的表演老师,如今又在新版《红楼梦》中扮演了焦大。郑乾隆(林如海)后来在《渴望》中扮演了罗刚,去年不幸病逝。
《红楼梦》当时有个配音班子,绝大多数角色都是配音。在配音演员中,不乏今天的明星大腕:给贾母的是人艺的台柱子演员吕中,给贾政配音的是人艺的老演员周正,给晴雯配音的是央视女主持人王雪纯,给袭人配音的是央视女主持人刘纯燕。 (6)红楼音乐无可超越     没有比《红楼梦》的音乐更加美妙的电视音乐了。
作曲是中国电影乐团的作曲家王立平。王立平为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少林寺》和电视剧《聊斋》等作品写过音乐,留下了《牧羊曲》《驼铃》等深入人心的歌曲。他自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红楼梦》。如果说《三国》《水浒》《西游》的音乐很优秀的话,那《红楼梦》音乐就很优异。其他三大名著唱响了部分歌曲,像《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而红楼十二曲几乎都是精品,以集团军的形式广为传唱。其他三大名著的音乐只是起锦上添花的作用,而红楼音乐是全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少年以后,人们可能会淡忘其中的片段,但那些凄凉、缠绕的音乐总能浮上心头。没有王立平,电视剧不会那么悲。没有音乐,这部电视剧的艺术价值和品位要下降很多。
王扶林回忆说,“那之前电影拍的古典戏不少,用的音乐都是以昆曲为基调的,一出来都是笛子或者二胡,给你一种历史遥远感,很苍茫。这种音乐提供了背景,真正留在观众印象中的旋律没有。《红楼梦》既要让它有古典美,又要为80年代的青年人接受,这个结合好了就成功了。王立平我不认识他,当时他有一点小名气,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找到我家里去了。他说我要把我音乐创作的黄金年代献给《红楼梦》,他当时40岁左右,说写一个曲子,要认为行你们就用,不行我自己走。我用他有几个理由,第一个他的旋律为青年人喜欢,《太阳岛上》等歌曲很风靡,第二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他创作功底、素质理论,第三他主动请缨,是憋着劲来的,我想他会写好。这个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一位处级干部就给台长写了一封信说:我真怀疑这这个导演能不能导《红楼梦》,他怎么叫王立平一个写流行音乐的人来写《红楼梦》音乐。台长很民主,把这封信转给我,说你决定吧,我决定就不变。音乐写完以后,所有人都认为好,是《红楼梦》里面的东西。当时我们办学习班,王立平提出来要培养一个歌手,这个歌手是他在吉林一个晚会上看中的,名叫陈力,是长春汽车厂化验室的一个工作人员,业余唱个京戏或者唱个地方戏,也唱唱歌。我们请她进学习班来学《红楼梦》,进入《红楼梦》的境界。还没有开拍,就请陈力到五一晚会上唱了《红楼梦》,那位处长听了表示收回意见。”
谈到创作,王立平的体会是“一朝入梦,终生不醒”。他小时候不喜欢琐碎的《红楼梦》,在阅尽人间的悲欢后才读懂了这部小说。之前,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别人找上门来请他写的,惟有《红楼梦》音乐是他找到剧组主动请缨的。在翻阅了《红楼梦》的所有版本后,他确定了音乐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在这个大原则下,他尽心竭力地写了四年多。电视剧中的歌曲都是陈力演唱的,只有《红豆曲》《聪明累》男声版是王洁实唱的。多年以后,王立平筹备红楼梦音乐会,演唱者变成了他的老搭档郑绪岚。相比而言,陈版刚劲,郑版凄婉。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以一句概括的话展开全剧的大悲大喜。《好了歌》是剧中的跛足道人念的顺口溜,带有看破红尘、劝人出世的意味。
《晴雯歌》写的是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凄惨命运,曲调轻灵优美,宛如贾宝玉怀想故人时的轻轻叹息。《聪明累》唱的是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字里行间一唱三叹,带有鲜明的警示意味。以上这两首歌是比较不悲的两曲。
最悲的是《葬花吟》。曹雪芹的词写得悲苦,王立平的音乐写得伤情。这段音乐的创作耗时一年零九个月,是王立平写得最苦的一首。他说,“按现代人的观点林黛玉是个个头不高、老爱生气、整天病恹恹的,哪个男孩会喜欢她?那为什么曹雪芹会对她倾注那么多感情?我每天反复琢磨。有一天,我突然想到那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就是一个女子在叩问苍天啊!这是一种悲鸣,是呼号,瘦弱的黛玉刹那之间,突然就高大了起来。顿时,激情来了,旋律也就油然而生。写着写着,我甚至泪流满面。”
《秋窗风雨夕》和《题帕三绝》也是林黛玉写的伤身悼世之作。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写成《秋窗风雨夕》。“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由一个高亢声调急转直下进入低声的哀歌,至美。《题帕三绝》用凄切哀婉、缠绵悱恻的笔调,表白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一唱三转,拧得人心疼。
主题歌《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揭示了宝黛爱情的主线;“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预示了分断的结局。这一曲配上词是一首好歌,去掉词便是优美的主题音乐。
《叹香菱》是香菱的判词,也是一个谜面,“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说的是香菱的身世和命运,“自从两地生孤木”,两“土”加一“木”是个桂字,暗示着夏金桂出现逼死香菱,“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首歌字不多,音乐也简单,婉如淡淡的离歌。为探春远嫁写的《分骨肉》,一上来就“一帆风雨路三千”,预示了从此永别的悲凉。唱到“奴去也,莫牵连”时,直有撕心裂肺的感觉。《红豆曲》是宝玉在冯紫英家的酒宴之中行酒令时所唱的小曲。这首歌唱出了宝玉身处钟鸣鼎食之家却充满了相思泪水的无奈。
抄检大观园之后,二小姐迎春亦搬出了大观园,即将嫁人离去。宝玉到迎春所住紫菱洲一带徘徊,但见一片廖落凄惨之景。宝玉触景生情,作成《紫菱洲歌》。迎春喜爱下棋,宝玉在紫菱洲畔看到了棋枰,追忆迎春在时的欢乐时光。“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一片惆怅尽在其中。
可以说,《红楼梦》音乐树起了一座丰碑,一道高墙,几乎是不可超越的。王扶林说:“《枉凝眉》这个曲子是流传比较广,而且都认为是经典,但也有人曾经说过,这个《红楼梦》的曲子确实是不错,但是没有人会唱。这个问题我要提一个反问题,帕瓦罗蒂唱的歌谁会唱啊,你们承认他是世界顶级的歌唱家吗?我觉得《枉凝眉》就是这样的东西,就是它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它不是一般的流行音乐。这个歌会流传下去,靠它的艺术价值、品位,靠它和剧情、人物、环境气氛的深度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