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54:38
 

中国的塔

上海松江西林塔 

 西林塔又名千佛塔,在庐山东林寺西,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曾重修。塔呈六面七层,均有佛龛。正门向南,塔的南面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屋题额为"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为“金刚”、四层为“灵就来”,五层为“天上清”,六层为“聪雨花”,七层为“元明藏”。此寺原为沙门竺昙禅堂,自晋至唐一直处于鼎盛时期,元毁于兵火,明予修复,清咸丰四年再毁,十一年重建,又毁,现仅存一栋殿宇。 

 

 

天津苏县观音寺白塔  

天津苏县观音寺白塔在天津市苏县城内西门里。因塔身色白,塔前原有观音寺,故称作观音寺白塔。塔始建于辽代,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30.6米。塔的下部为花岗岩石条和砖砌的须弥座。座上用砖仿木构做出斗拱、栏杆和装饰花纹。须弥作上建两层八角形密檐式塔身。塔身南门内设佛龛。龛内壁绘壁画。东、西、北三面设假门,拱门两旁雕有飞天。塔身的八角作三层小塔,饰宝盖、莲花。塔身施短檐两重,上置八角形高大台座。太座上置喇嘛塔式覆钵。再上是相轮十三重和铜制刹顶。此塔下部为密屋檐式,上部喇嘛式,造型奇特,在我国古塔形制中甚为罕见。

 

 

广东韶关南雄(三影塔)    
  三影塔位于南雄市区永康路,原是延祥寺的一座建筑,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广东省仅有的有绝对年份可考的北宋早期砖塔。该塔为九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高50.2米,塔檐的每个檐角的梁头下,悬挂着一只铜钟,全塔共挂了48个铜钟,塔内设有木梯,每层楼筑平座建栏杆,每层楼筑平座建栏杆,游客可逐层登临塔顶,俯瞰雄州景色。   
关于三影塔,《直隶南雄州志·古迹略》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详符已酉年,有一个怪异的人建了一座塔,又在塔旁建一座庙堂,其塔的影子有三个,不管睛天还是阴天,庙堂的堂壁上都可以反射出三个塔影,一影向上,两影倒悬,如影塔影照在厅堂则为吉,照在房壁则为凶。因此,塔被称为"三影塔",庙堂被称为"三影堂",现"三影堂"早已不复存在,但"三影塔"却屹立至今。  
 塔檐上每条檐脊的端部各蹲伏着一只酱红色的陶貔貅。关于三影塔的陶貔貅,民间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南朝时候,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隐居在始兴傅大士那里读书。有一年,始兴,南雄一带瘟疫流行,死人甚多,只有用貔貅角磨水喝才能治好这种病。萧统为了给百姓治疗这种病,从始兴到南雄追捕一只貔貅,直追到三影塔下才把貔貅抓住。百姓得到了救治,而萧统因劳累过度不幸病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萧统这位心地仁慈的太子,同时也为了寄托对祛灾托福的心愿,建塔时就将陶制貔貅放在塔的檐角.

 

 

北海白塔北海白塔     
 位于琼岛之巅,它始建于1651年,后因地震破坏而重建。塔高35.9米,下承折角式须弥座,座上为覆钵式塔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藏文咒语。塔顶置双层铜制伞盖,其边缘悬14只铜钟,最上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整个永安寺从山门至白塔,层层递高,上下串连,构成琼岛景区的中轴线,给人以层出不穷,壮丽宏阔之感。  
  北海白塔—藏传喇嘛塔 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龛,内塑红底黄字的藏文图案,含"吉祥如意" 之意。此龛俗称"眼光门",又叫"时轮金刚门"。1679年该塔被地震所毁,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 北京,塔顶被损。在修复时,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舍利",证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该塔矗立于琼岛顶峰,绿荫拥簇,巍峨壮美,引人瞩目。这种象征神权的建筑物--白塔和永安寺,设置于琼岛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园的气势,以体现"君权神授"的封建思 想,此是帝王宫苑的一大特色。

 

 

浙江.义乌 .双林寺铁塔[五代]    

浙江义乌双林寺,又名“宝林禅寺”,自梁普通元年(520年)达摩指点义乌人傅大士结庵建寺,已逾1500多年,该寺比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国清寺还早55年。 

1958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中,这座江南名刹毁于一旦,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人工挖掘的双林水库,寺址湮没于一汪碧水当中。而最能说明双林寺之古的,就是这残存两层的双林铁塔。1997年,被列入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铸造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塔。塔高约2.20米,共三层,铸有人物、楼阁、动物、花卉和象征“九山八海”的山峰与海的图案,塔外还设有铸着花卉的八面铁围栏。铁塔上的图案,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结构严谨。

元代白塔━━半截塔

 


半截塔,位于围场县塔镇村东北角,距县城37.5公里。 塔基占地面100平方米,塔高40米,塔座为正方形,边长10米,高8米。该塔为空心圆形,系单体建筑,为砖、木、石结构。塔正面为圆形拱门,用青灰石精细加工,砌筑而成。塔座上砖砌三层,椭圆形塔身。每层正面均留拱门。塔身上端置宝珠形塔顶。    
从拱门进去,内装三层楼板和楼梯,供游人上下。    
据考古工作者实地考察,元代白塔建于元朝年间(公元1264年至1294年),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塔前有寺庙遗址,至今基石尚存。据其寺庙遗址出土的瓷器、陶罐、陶瓶以及砖瓦等遗物考证,当时因连年战争,大批兵卒为国捐躯。这座元代白塔是为了祭祀疆场死者的亡灵而修建。因此,元代白塔又叫“祭骨塔”。    

 

为何又叫“半截塔”呢?相传,当年此塔是一个出家人刘僧人所建。这刘僧人很富贵,决心在塞外建成一塔。而刘僧人有一个同胞弟弟也是僧人,欲在南方修建一塔。于是,兄弟二人打赌,限定时间内将塔建完。哥哥听说南方的弟弟即将按期峻工时,便焦急的将未修完的塔封顶,于是便成了“半截塔”。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到塞外木兰围场狩猎时,正好经过此塔时,听当地一位蒙古人说:此塔叫做“藏龙塔”,蒙古人说:“皇上请看,这坐塔的四周,正对着四条长谷,每逢雨天,沟谷之水,都冲着这座塔流来。这是四条龙藏居在塔下。群龙在此相聚,说不定总有一天,这白塔被群龙拱塌!”康熙皇帝听罢大怒:“朕才是唯一的真龙天子!如孽龙得呈,朕大清江山难保也!”于是康熙忙下旨意,命众多民工从塔座旁掏此一洞,将一口铁锅扣在塔座之下,使群众永无出头之日。康熙龙颜大悦:“此塔,就叫“镇龙塔”吧!”

 

 


 

 

柏林寺多宝塔   位于宣化城南35公里的柏林寺村西小环山北坡上,其地大树成阴,花繁草密,灌木密集,环境幽静。柏林寺北魏时建寺,殿堂和石窟大多数建于明正德七年,明隆庆元年至四年进行大修。柏林寺是一座佛道共居的寺庙,寺庙由三座石窟,一座石雕和一座多宝佛塔组成。

  多宝佛塔,塔高12米,八角形七层实心石塔,第一至第四层为在岩石上凿刻而成,第五层用八块石料雕刻后安装,塔顶和塔刹也为石料雕刻后装配而成。

  柏林寺1982年被河北省公布为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衡水舍利塔  

景县舍利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位于景县城内西北角的开福寺内,原有寺院建筑已毁,仅塔犹存。塔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八角形,外檐十三层,通高63.85米,底层边长6.31米。塔内为穿心式结构,首层自塔身正中直穿塔心登至二层,然后每层均变向上登,直达顶层。每层四面辟门,内部回廊环绕,外檐施五铺作斗拱,上出叠涩塔檐。塔身高及边长自下而上逐层逐减收分。塔刹为三个大小不同的铜制葫芦相串。景县舍利塔高大雄伟,挺拔清秀,为中国古塔中的重要实物。据碑文记载,此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后经历代修理。

 

 

 

妙应寺白塔


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元世祖崇信佛法,迎释迦佛舍利,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城西南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参加设计和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敕名“大圣寿万安寺”,是元朝皇室在大都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1368年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毁,仅白塔幸免。明宣德八年修复,改称妙应寺。清康熙、乾隆帝间又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喇嘛塔实物。白塔耸立在院中央,四周各建小角亭一座。白塔塔基高9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塔身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高50.9米。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 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1978年对白塔进行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帝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 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帝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

 

宣化-塔村之-塔  


 塔---辽代天庆7年 公元1117年建的砖塔。石条基八角形墩台高1.9米,周边长33米,南面有石阶通基面,基上筑有13层6棱实体砖塔,塔高20米,周约6米,每棱檐角原有风铃一枚。塔下部内镶方砖一块,镌刻阴文;佛真猞猁迤逻 塔,维天庆7年岁次。现基本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