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夜惊魂》读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8:29

追着看完了紫金陈的网络惊悚小说《浙大夜惊魂》,总体感觉还不错,毕竟在网友的催促声中每天赶稿,确实有难度,如有时间细细修改一下,可能会更好。

小说我不去细评了,最大的感受是这样的实景小说很稀罕,完全是按浙大紫金港校区(还有杭州周边的地方)的实景写的,相信住在紫金港的学子,胆小的看了后都不敢去那几幢教学楼夜自修了,哈哈。

这样的小说,有讨巧的地方,那就是浙大的师生或者杭州本地人会感到很亲切,那些地名、建筑、景区、包括第七医院,写的就象我们身边的事一样。当然,反过来外地人看感觉会差一点。

虽然我没有在紫金港读过书,但是其中的一些场景,我还是觉得一点不陌生,因为我的父母亲原先就在浙大医学院的前身浙江医科大学教书,

浙大医学院的前身是浙医大,而小说里面的医学院范围,严格讲只是医学院的“人体解剖教研室”。

浙医大搬到紫金港后,曾经陪一个朋友去过紫金港医学院,因为朋友的父亲捐献遗体的事去办些手续。医学院在紫金港的西南角,那天是星期天,人很少,解剖教研室所在大楼里几乎没有人,一个个办公室门上有老师的姓名牌,几乎都不认识了,只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以前在医大是年轻的教辅,现在还未到退休年龄吧?和我父母一道的老一辈的教师都已经不在了,退休的退休、过世的过世。。。

过去的浙医大解剖教研室(最早叫解剖教研组),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还是很深刻的。

解剖,就是通过对尸体的解剖来了解人体的构造:骨骼、肌肉、血管、神经、器官、胚胎。。。。这是学医的必经一环。假如你怕尸体,那最好不要学医哦。

当时的教师,基本都是男的,早先还有几个女教师,后来都调走了,只剩我妈妈一个女的一直做到退休。现在医院里许多医生,都是她当年教过的学生。

解剖教研室是一幢三层楼,有办公室、标本陈列室、教学实验室、尸体房等。

尸体房在一楼的后面,地下用水泥砌的槽,福尔马林浸泡着尸体,平时是盖着的,要上解剖课的时候拿出来,有专人管的。标本陈列室里都是些制作好的标本浸泡在大大小小的玻璃瓶里,应该属于用人体做的“工艺品”了。在每个老师的办公室里,都会有几个“骷髅头”放在书架子上。小时候,经常有好奇的小伙伴想去看一下“死人”,我会带他们去参观一下。

年轻的男教师胆子比较大,夏天天热的时候,他们晚上会一人睡在一楼实验室过夜,那里比较荫凉(以前没有空调,连电扇也很少)。试想一下在标本和尸体的包围中,还能安然入睡,连我父母都觉得很佩服他们。

学医的学生可能也习惯了,哪怕是女同学,也会抱一个“骷髅头”回寝室学习研究。哈哈,说不定晚上就放在高低铺上。

尸体的来源,一直是很紧张的。捐献的毕竟很少(向遗体捐献者再一次致敬!),那是一些真正无私的人。

还有就是无名无主的人,如倒毙街头的乞丐等。在文革期间,很多被枪毙的“坏人”,家属为表示与他们划清界限,会放弃尸体,那时会有一些来源。现在死刑犯的家属一般也不会放弃了。

处理过的干尸或者标本,还不是很可怕,我觉得新鲜的尸体最腻心了!是不是觉得有病菌什么的?

记得小时候医大经常会放电影,那时看电影是很稀罕的事,我们小孩一般不会放过这种好事。电影在操场上放映,我们会到父母的办公室去搬椅子。记得有一次看完电影我一个人去还椅子,整幢楼里没有一个人,走到二楼走廊上,灯光昏暗,两边是黑洞洞的办公室,心里还是一阵阵发毛。

那时人还小,对死人啊、鬼啊什么的,还是没有很深的认识,只因生长在学医的家庭里,大体上是随着大人的意见走。每每问父母:世界上有没有鬼?他们也不会给你很肯定的回答,只是说:我们没有看见过。

 

回到小说,恐怖来自于哪里?那些僵尸、阴魂、小鬼,完全是迷信吗?能不能说“信则有,不信则无”?有些事情,用科学还不能完全解释。

其实学医的、学理科的,因该是唯物主义吧?但是世界上很多名的大科学家、大医学家都是信仰宗教的“有神论者”,这又怎么解释呢?

很好奇紫金陈对自己写的这些鬼啊魂啊信是不信?作者对中国民间鬼神传说和现代科学理论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部现代鬼神小说,实在是功力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