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与争锋——毛泽东与鲁迅的征服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9:51

称毛泽东中华民族战神,应该没有多大争议,论军事指挥才能,他恐怕是世界范围内也少见的天才,不仅擅于战略战术,攻城掠地,以硬碰硬,打硬仗。更长于导舆论,造声势,不战而屈人之兵。化整为零,以弱胜强,打游击战是拿手好戏,三大战役、指挥大兵团作战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打内战所向无敌,抗外强来者不惧,是他,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军威,打出了民族的尊严,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泽东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战神。

那么鲁迅呢,他个子矮小,其貌不扬,据说有一次去会见一外国友人,因穿着太过朴素,竞被门卫挡住不让进。他没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夜晚不停地吸烟,不停地写文章,也就是一弄笔的文人。称他为战神,不是在开玩笑么?

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同样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战神——文化界和精神领域的战神。

在他的战场,不见硝烟,不见战火,不见金戈铁马,但遍地是阴兵鬼将,陷井深渊,到处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这是一个无物之阵。

身陷无物之阵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鲁迅。他一身黑衣,手执投枪,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黑暗邪恶势力,作殊死搏斗。

这是怎样的战斗啊!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也是一场意志的较量,一场持久消耗战。这比有形的战争更让人惊心动魄。更何况,这场战斗没有胜者。没有胜利还要参战,只有鲁迅才会。

他就是《铸剑》中的黑衣人,不为任何功利目的,生来就是为了复仇,而且复仇的一切意义都最终消解于人们的笑谈中。

他就是《过客》中的过客,知道目的地没有鲜花,是坟,也得走下去。

数不尽的鬼蜮伎俩冲着他来了,想抓住他的弱点击倒他,但最终都失败了,因为他没有弱点,他无所畏惧,他一无所求,如果硬要说有所求的话,他最大的希望是,与其被昏蛋称赞,还不如战死在他手里。

他炼就了金钢不坏之躯。一部《野草》就是他身历炼狱的真实写照。同时,他还炼就了一双火眼精睛,能穿透一切迷雾与骗术。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浮沉,屡遭游牧民族奴役,民性日惰,血气渐消,最终沦落到几近亡国灭族。直到鲁迅出,挽狂澜于既倒,血荐轩辕,以毒攻毒,大声呐喊,四面挥戈,一战惊醒梦中人,深深触动了沉默国民的灵魂,为民族崛起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能量。

也因此,毛泽东才会尊鲁迅为“空前的民族英雄,现代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林语堂在《鲁迅之死》一文中评价他:

鲁迅与其称为文在人,无如号为战士。

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鲁迅所持非丈二长矛,亦非青龙大刀,乃炼钢宝剑,名宇宙锋。是剑也,斩石如棉,其锋不挫,刺人杀狗,骨骼尽解。

萧红认为:鲁迅一旦写起杂文,便如元帅出征,腰佩翻天印,手执打神鞭,如入无人之境,取上将首级,如探襄取物毛泽东与鲁迅都能战,且善战。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鲁迅的拿来主义,都是壮大自己力量的策略。毛泽东擅用游击战,喜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鲁迅喜好壕堑战,能寸铁杀人,一击致敌死命。两人都会持久战。他们都具有战士的素质与心态,一旦进入临战状态,就不会感情用事,不会受情绪干扰。毛泽东明确表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鲁迅赞成“痛打落水狗”。 他在致萧军的信中说:“‘太不留情面’的批评是绝对不足为训的。如果已经开始笔战了,为什么要留情面?留情面是中国文人最大的毛病。他以为自己笔下留情,将来失败了,敌人也会留情面。殊不知那时他是决不留情面的。做几句不痛不痒的文章,还是不做好”。
    两人都不畏强暴,敢于面对挑战,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但最令对手胆寒的,还是两人无与伦比的思考力。两人思考问题的前瞻性、周密性、深刻性可谓超迈古今。谁能想到毛泽东还在战火硝烟中,就已经筹划了一整套建国方略。科学严密的组织理论先行,是中国共产党超越历史上农民起义局限,跳出历史轮回的决定因素。或者说是毛泽东的理论创造(有对同伴的思考成果的融会吸收)引导中国革命一步步取得了成功。毛泽东能有如此强大的思考力,得益于他对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吸收运用。当他的生活实践智慧一旦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相结合,就产生了可怕的威力。毛泽东一直对哲学,特别是对逻辑学兴趣持久不衰,就是因为他在这种结合(也可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见识到了逻辑思维力量的强大。
    鲁迅的思考力也同样受惠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与毛泽东相比,鲁迅留过学,受过西方科学思想的洗礼,对科学思想的膺服,成了他的基本信仰之一。他的文章对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除了深厚的文字功夫,最根本的就是他的思维方式与惯常的中国式思维有很大不同。中国人通常思考问题容易受情绪和道德意识的干扰,是价值判断式的。鲁迅指出问题用的是事实判断,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所以读鲁迅文章,给人感受最深的是作者的冷静与客观。鲁迅的翻译水平并非一流,但他对翻译情有独钟,也是因为自己对思维方式的改进有切身体会,希望通过翻译丰富中国的传统语言,从而改进中国人思维方式不够精密的偏颇。

没人能相信一支散兵游勇能征服全中国,但毛泽东以星星之火,终成燎原。
    没人能相信国民性还能改造,但鲁迅以点滴之功,执着似怨鬼,纠缠如毒蛇,终破铁屋。
    毛泽东改写了中国历史,鲁迅重铸了国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