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组啦噪音下的中国制造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52:55

 

世界杯激战渐至尾声,绿茵场上一个长长的塑料喇叭吹出来的巨大噪声,也几乎“把全世界都吵死了”。这个喇叭有一个外国名字叫“呜呜组啦”,吹响了全世界的呜呜组啦,大都是由中国浙江的家庭作坊生产出来的。然而,浙江的作坊、作坊里的农民工却并没有因此大赚特赚。中国青年报6月30日报道,每做出一个塑料的半成品,农民工郭登翠能挣1角钱,而老板每只喇叭的利润只有一角钱,“基本上只是走走量”。

呜呜组啦中国造的现实,让很多中国人充满自豪。就像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女工邬金燕所说的那样:“没想到,中国的足球没进世界杯,我们的喇叭倒先进去了。”我丝毫不怀疑邬金燕话语里的真诚和豪迈,这个31岁的浙江女工,显然没有时间和精力调侃中国男足。然而,中国造的自豪,也仅此而已。大批的订单并没能给小厂带来足够的利润,出厂两元钱的呜呜组啦,到了南非立刻身价倍增,最高可以卖到60南非兰特,相当于人民币54元。

“无名”的呜呜组啦,折射出来的是中国制造的困境。

首先是所谓的低成本优势。一个出厂只卖两元钱的呜呜组啦,工人只能拿到1角钱加工费。一个辛辛苦苦干满一个月的女工,满打满算只能得到2000元的收入,而且,2000元已经涵盖了企业支付给她的全部报酬。劳保、医疗、补贴……这些与劳动者息息相关的待遇都在其中。就是这样,也并不是每一个女工都能有这样满负荷劳动的机会。如果呜呜组啦没有卖疯,如果企业产品少人问津,她们甚至连这一点收入都不可能有。可见,中国制造的盛名之下,是底层劳动者无可奈何的收入匮乏、劳动被侵占,以及企业长期在低成本压力之下的发展困境。

很多论者都盛赞中国奇迹背后的比较优势,而支撑这个理论的基础就是廉价成本。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当然需要有饭可吃,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对于低报酬异乎寻常的接受能力,给了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一种错觉,似乎工人们天然就应该接受这样的低工资、低福利。富士康跳楼事件或许给了这种理论一次撞击,但是,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比较优势”的理念。我们看到,企业不过是头痛医头式的进行了一点工资调整而已,其追逐廉价劳动力的冲动并没有停止。在此背景下形成的“优势”,只不过是数量优势,而并非质量优势,并不能构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再就是出口导向下的行业不正当竞争。事实上,这些产品雷同、进入门槛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制造,企业之间所进行的已经不再是竞争,而完全可以称为血拼。血拼的结果自然是超低的价格,只是为了“走走量”的大规模生产。从价格回溯,则是对劳动力低报酬的无休止追求。以呜呜组啦为例,因为这个东西“没有什么门槛,谁都可以做”,所以国内的工厂相互竞争恶意压价。最终伤害的只能是企业的、工人的利益。不止一个呜呜组啦,世界杯赛场上的座椅、服装等等,情形大同小异。

企业无序血拼,只能造成多输的结局。企业压低工人工资,工人低工资又难以刺激消费,消费不振导致中国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则必须依赖外需。于是,出口导向不可能发生大的改变。“中国制造”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必将造成极大伤害。如此,呜呜组啦不过是宏大背景的一点小佐料、一个小细节而已。无关中国制造,无关中国模式,只与具体的一些女工的生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