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辟谣:鲁迅拒绝是谣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52:07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教授第一次公开辟谣,指瑞典学院从来没有问过鲁迅愿不愿拿奖,而被鲁迅回绝。

  马悦然昨天下午在报业中心礼堂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与华文文学”讲座上,谈到鲁迅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时,作此澄清。

  他说:“我知道大陆出了一些谣言,说瑞典学院院士斯文赫定在1930年代初在中国的时候,问过鲁迅他愿不愿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说的是鲁迅拒绝接受。我查了瑞典学院的档案之后,敢肯定地说这只是谣言。瑞典学院从来没有问过一个作家愿意不愿意接受奖。”

  他指出,鲁迅之所以没有得到诺奖,第一、没有人推荐他;第二、他的文学作品是在他逝世后才被翻成外文。

  马悦然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委员中唯一懂得汉文及翻译华文文学的汉学家。他这回是应青年书局之邀,携同夫人陈文芬抵新。昨天他在题为“诺贝尔文学奖与华文文学”讲座上,也细说瑞典学院的文学奖评选过程,华文作家的得奖,翻译的重要性和他个人的翻译经验。

  演讲吸引了近300人参加,本报总编辑林任君为讲座主席,列席者还有马夫人陈文芬和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马悦然是以字正腔圆的华语发言,并以英文和外文报读历代的一些诺奖得主的名字。

  马悦然说,常常有中国记者问他,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一个文化发达的国家,为何就没有一个作家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已经有很好的文学作品,如《国语》、《左传》和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在这些作品出现时,设立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人还住在森林中,可见中国文学早已具备世界文学地位。他也把不能得奖的理由归于没有好的外文翻译和中国自己没有提名。

  他在介绍诺贝尔文学奖的组织和运作时说:“有资格推荐候选人的是瑞典学院的院士、同瑞典学院相等的外国文学院院士、各国作家协会主席、各国文学系教授和诺奖文学奖的得主。至于团体则没有资格推荐,作家个人也无法做到。”

中国文学不足 问题出在翻译上

  他说,翻译在得奖过程中非常重要,中国文学的不足就在翻译上。他说:“无论多么好的翻译,也不能反映原文的风格,尤其是有格律要求的诗词,根本无法翻译。瑞典学院常请专家评价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有时还请另外的专家评价我们专家的能力。”

  他也说,作家和诗人是在创作,翻译家是个注重雕造的工匠。好的文学翻译家,应该要对得起作者和读者。他本人在翻译时,是一读再读原文,直到最后听到作者的声音和呼吸才下笔。

  谈到鲁迅、沈从文和高行健时,他说:“我们肯定鲁迅的文学地位,他的纯文学作品不多,只有两部短篇集《呐喊》和《彷徨》,他的杂文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1949年以前应该考虑的诺奖得主,还有茅盾和老舍,他们比得上西方最优秀的作家。可惜他们的作品没有大量译成外文,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翻译,甚至还改为非常好莱坞式的乐观语调。”

  他说,沈从文的主要短篇小说译成英文、法文、德文和瑞典文,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巴金的《家》《春》《秋》,可说没有翻译;《寒夜》是他最好的一部小说。

  他强调,沈从文如果不在1988年逝世,他肯定会得到那年的文学奖。

  至于高行健的得奖,他说:“2000年高行健得奖,中国大陆有人说没读过他的作品,也说他简直没有资格得奖,高行健是法国人,因此作品不能代表中国。我想,他代表的是中文文学而不是中国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只颁发给作家,不是颁发给一个国家。中国有人甚至认为,瑞典学院对中国作家存有歧视,唯一要说的是,瑞典学院缺乏对中国文学的全面认识,我在1985年被选为瑞典学院院士的重要原因,是学院愿意扩大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了解。”

  马悦然教授对高行健得奖的评价是:“他的小说和戏剧,内容可以一样,他的突出在于:喜剧是当代法国荒谬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他在小说《灵山》中的长段文字的应用,采用了西方意识流的手法,这点他比王蒙高明得多,他也为中国小说开辟了新路。”

  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百年来,得奖者多为欧洲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分别为4名,他也语重心长地说:“世界好的作家成千成百,但每年只能颁给一名作家。”

  他说,他也努力把中国的作品译成外文,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翻译的队伍。

  讲座是由青年书局、本报和香港明报月刊联办、国立大学中文系和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