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多重两难”难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8:41
中国经济的“多重两难”难在哪?   作者:清水一滴可 于 2010-07-06 19:54:38 发表      只看该作者   中国经济的“多重两难”难在哪?

据报道:近日,温家宝总理在长沙主持召开了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之前的6月25~26日,温家宝还赴浙江调研,28~29日两天,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指出;要坚持远近结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调要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与此同时,6月24~25日,李克强副总理先后赴石家庄、保定等地调研。6月30~7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赴央企调研。都强调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些决策高层密集调研的背后,实际反映的是,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中国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难度和艰巨性。(来源:人民网、新华网—2010-7-5综合)


平心说,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无论宏观与微观确很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一点不假。但比较2008年如何?要平稳的多。没有了当时的恐慌状,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为什么现在感觉,反倒是困难越来越多?解决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呢?我试图把思路从旋涡中跳出来,换了一个视角,发觉“两难”问题增多,其实是个大进步,还真有“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味道。我不想回避问题,也无意唱赞歌,但这困难的透明和危机意识,确有让人窃喜之处。且容我道来,大家看是否成立?


“两难问题增多”是温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现在,新华社的述评把它归纳为“六大两难”。一个月前(6月8日),《中国经济周刊》曾刊载《中国经济六大矛盾详解 ;面临12个“两难”》的文章,梳理出了中国经济当前的“六大矛盾;十二个两难”问题,文章也介绍了各路专家的“会诊”和看法。我汇总了这些报道,看这些问题的纠结状态,可以说,都是“中国式、世界级”的难题。哪怕就把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克鲁格曼、菲尔普斯、威廉姆森….等等,经济学诺奖大师都请来,可能作用也不大。因不是同一个“运行系统”,没法直接灌注“程序”。中国的运行系统,还得“中国程序”。


这看似一个个独立的问题,其实都相互密密地缠绕在一起,如:出口与内需、人民币汇率、增收与通胀、环保与重化工、投资与就业、公平与激励、卖地与耕地、城乡二元制……等等,那一项都不是“牵一发动全身”?都涉及“取”和“舍”。决策难不难?难!但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即:这些“两难”问题是一朝一夕积成的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但为什么是现在才发觉和意识到呢?这就是我要说它的进步性。


我们“改革开放”走了30多年,各级政府一直在以“摸石头过河”为自己饰掩问题,一直在其乐融融的“莺歌燕舞”之中。或是看不到问题,或是根本不愿去面对,把“GDP”看成万能。很多问题其实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就明摆在那里。如:房地产、出口、环境、资源、民生、外汇、结构、分化….等等。但就是中央不逼;地方不动。这就是一个执政视野、责任意识的问题。现在认识到了,把问题摆透明了,也在动脑筋着手解决,我看这就是一个大进步。这比瞒着、掖着、哄着、骗着、拖着,是否要好得多?尽管这些问题还是存在而严峻,但我以为勇于直面困难,正是解决困难的关键一步!


中国的问题有很多,不只是经济的6个或12个“两难”,也许有多上10倍的“两难”。但中国这几十年风风雨雨走过来的实践,也证明了中国不缺人才和智慧,缺的是政府官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缺的是民生与责任的担当。现在有这样清醒、统一的认识,还得归功于这几年的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中国是一个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也是一个可以“将政令化解于无形”的国家。如果真能上下统一认识和思想,让某些已得益者,放弃一部分既得利益和眼前利益,何虑“二次探底”和“两难”。


“政策”都是政府出,“解铃还须系铃人”。欲解“两难”,重在大局观取舍,如果各级政府都敢跃上“虎背”,民众又有何利不舍?众多“两难”对中国是挑战,又何尚不是深化改革、转型的机遇?!今年财政预计收入8万亿,希望能做好“药引子”,别让它成为民众的“话靶子”。上下齐心,步步为营,何难惧之?你说那么多“两难”,其难在何处?吃饱了都想拍屁股走人,不难也难!2010-7-6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