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不死的战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5:02:12
[导读] 他的敌人曾对他发动过50多次暗杀和袭击,但每次均无功而返。九死一生的经历成就了阿拉法特谜一样的“不死神话”,人们称他是中东政坛的“不死鸟”。

2004年10月29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病重前往巴黎接受治疗。消息传开,举世震惊。各国政要纷纷发表声明,对阿翁病情表示关注;关心、支持他的人们燃起蜡烛,为他祈祷。然而,11月11日,这位奋斗了一生的战士还是永远闭上了双眼……

络腮胡子,双眼炯炯有神,身穿墨绿色军装,头扎花格巴勒斯坦缠头巾,几十年来,随着中东局势风云变幻,阿拉法特的形象在世界上早已妇孺皆知。据说头巾的形状酷似巴勒斯坦地图,因此,人们称他为“头上顶着国土的总统”。

他的敌人曾对他发动过50多次暗杀和袭击,但每次均无功而返。九死一生的经历成就了阿拉法特谜一样的“不死神话”,人们称他是中东政坛的“不死鸟”。

今天,他再次与死神遭遇。不同的是,这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逃脱的自然规律。

 阿翁乘鹤而去,却把谜一般的身世与传奇留予后世解读。

英雄阿拉法特

让全世界都知道,都听到,我们坚强的人民将用他们的鲜血、灵魂、财产和他们拥有的每一样东西来保卫这片圣地,因为这是圣地,是坚强的人民的土地。

 ——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诞生的时候,以色列尚未建国,自然,也还没有阿以冲突问题。但是,中东和平的最大障碍、国际社会持续数十年的热点问题——阿以冲突的祸根却已经埋下。当时,巴勒斯坦地区处于英国委任统治时期,英国殖民当局在巴勒斯坦采取“扶犹排阿”政策,纵容犹太复国主义者,而对阿拉伯人的要求和意见则充耳不闻,由此导致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阿拉法特尚未降临人世,一个让他南征北战、纵横捭阖、尽展抱负,却又让他扼腕痛惜的舞台已搭建好了。时事造英雄,阿拉法特应时而生。

1929年8月4日,阿拉法特出生于耶路撒冷的一个逊尼派穆斯林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出身圣城的名门望族,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代。像其他阿拉伯小孩儿一样,阿拉法特有一个长长的名字: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这一年,阿犹冲突进一步激化,海法、特拉维夫等地都发生了阿拉伯人同犹太人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巴勒斯坦的形势风雨飘摇。阿拉法特呱呱落地之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刻对于巴勒斯坦和他的人民是怎样伟大的瞬间;也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会成为巴勒斯坦人民的领袖,中东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

阿拉法特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母亲在他刚刚4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但苦难的生活使他从小就具备了一个战士和英雄必不可少的品质:勇敢、坚强。10岁左右,阿拉法特就显示出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独立精神和超乎常人的组织能力。“二战”爆发后不久,他把许多小朋友组织起来,分组进行操练。他手执棍棒,对那些不服从他命令的人严加管教,“军纪严明”。晚上,小阿拉法特常在自家院子里搭起帐篷,体验军人生活。

1944年,阿拉法特在耶路撒冷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巴勒斯坦民族运动领导人侯赛尼。侯赛尼勇敢、聪慧,有明确的战略思想,是巴勒斯坦人心目中的传奇英雄。阿拉法特对他无比崇拜,决心要像侯赛尼一样,做一个为祖国勇敢献身的英雄。1948年4月,阿拉伯人在同犹太人的冲突中失利,侯赛尼在武装激战中阵亡。当时,阿拉法特正在埃及读书,心目中英雄的殉难让他悲痛万分。阿拉法特向他的同学们大声呼喊:“现在已不是读书的时候了!”“我们的家园将被别人夺走,如果失去了祖国,读书还有什么意义?!”阿拉法特和同学们一道,拿出火柴,点燃课本,决心投笔从戎,回国参加战斗。但他们既没有签证,也没有任何正式证件,没法通过海关人员和警察的检查。于是,他们找到一条小船,在夜幕降临后横渡苏伊士运河,踏上了返回加沙的征途。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第二天,埃及、外约旦、伊拉克等阿拉伯联盟成员国军队开进巴勒斯坦,中东战争爆发。阿拉法特投入到了战斗中。他在战场上表现勇猛,又机智灵活,很快引起以色列人的注意,成为以军重点搜捕对象之一。然而,以军费尽周折,却连阿拉法特的人影也没有找到。阿拉法特夫人苏哈曾这样描述过她的丈夫:“无眷恋之情,无固定住所,行踪神秘莫测,总在最后一分钟敲定行程。阿拉法特之谜,符合他传奇般的人生。”阿拉法特的传奇人生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就已初见端倪。

1957年,阿拉法特在科威特筹建秘密小组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后成为巴解组织主流派别)。这个后来在中东变幻莫测的局势中历经风风雨雨,声名显赫,在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力量,成立之初连同阿拉法特在内仅有5名成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凭着坚强的信念、不屈的精神,阿拉法特和他的同事们使法塔赫由一条小溪,最终汇合成汹涌澎湃的巨流。1964年12月31日,阿拉法特领导法塔赫游击队打响了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巴勒斯坦革命由此爆发。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领土,游击队被迫撤到阿拉伯邻国,继续开展武装斗争,并在约旦境内的战略要地卡拉马建立根据地。

1968年3月21日凌晨,以色列军队兵分三路,在大批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攻卡拉马城。以军决心要将法塔赫游击队彻底清除,以军将领摩西·达扬甚至放言:一定要抓住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首脑”阿拉法特,将他拉到耶路撒冷游街示众。

情况万分危急!当时,法塔赫游击队只有300人,如与以军正面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难逃灭顶之灾。伊拉克驻约旦司令官向阿拉法特建议: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是战是逃?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阿拉法特身上,阿拉法特久久沉思。自1967年阿拉伯人战败后,以色列战无不胜的神话越传越神,气焰愈发嚣张,阿拉伯世界陷入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之中,巴勒斯坦解放事业更是跌入低谷。在这紧要关头,必须有人挺身而出,鼓舞人们的斗志,坚定必胜的信念。阿拉法特对他的同事们说,“我们决不撤退!只有拼死一战,才能为阿拉伯民族做出榜样,并以此证明,我们阿拉伯民族中是有人战斗到底!”

阿拉法特领导他的游击队浴血奋战,最终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幸亏约旦及时参战,才使得法塔赫没有全军覆灭。然而,阿拉法特决死一战的壮举却使他声名远扬,威望大增,大大提高了他在“法塔赫”、巴解组织及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1969年2月,他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成为巴勒斯坦事业的最高统帅。

阿拉法特英勇无畏的气概使他的人民为之倾倒,也让他的敌人胆战心惊。为了杀死他,他的敌人处心积虑,阴谋使尽。然而,阿拉法特总是有如神助,经历50多次暗杀仍有惊无险。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中,一名以色列狙击手已经瞄准了阿拉法特,可就在扣动扳机的一刹那,他鬼使神差地犹豫了一下,从此永远失去了杀死阿拉法特的机会。这次战争后,阿拉法特的死对头、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被迫辞职,而阿拉法特则骄傲地说自己是“惟一没有战败过的阿拉伯将军”。

智慧阿拉法特

我是带着橄榄枝和一支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阿拉法特

倘若阿拉法特沿着“铁血勇士”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他的形象必然定格于“不败的阿拉伯将军”,抑或战死疆场,升华为阿拉伯的“战神”。但这些并非阿拉法特所求,他梦寐以求的是巴勒斯坦的解放。阿拉法特审时度势,以一名政治家的智慧和远见卓识,左手端起枪的同时,右手伸出了和平的橄榄枝,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找到了一线曙光。从一名无所畏惧的铁血勇士,到一位雄韬大略的政治家,阿拉法特的角色嬗变恰逢其时。

这个转变准确地讲应该是发生在1973年。1972年,一名意大利女记者采访阿拉法特时曾问他,如果参战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你怎么办?阿拉法特回答:“我们将继续单独同以色列打仗,直到收复巴勒斯坦。以色列的灭亡就是我们斗争的目标,这一斗争既不容调解,也不容妥协。”这句铁骨铮铮的誓言,是阿拉法特以武力收复巴勒斯坦领土“英雄意识”的最后象征。一年后,一场战争改变了阿拉法特。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一洗此前三次中东战争中蒙受的耻辱。以色列向美国紧急求援,高呼“救救以色列”。关键时刻,美国给以色列送来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最终致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优势,不得不止戈罢战。

战争结束后,阿拉法特开始深思巴勒斯坦民族的未来及解放运动的出路。几十年转战南北,巴勒斯坦的领土不仅没有收复,反而越战越失,自己也四处漂泊,没有一寸立足之地。阿拉法特冷静地看到了不可回避的严酷现实:阿以冲突已经演化成一场政治游戏,可悲的是游戏的主角既不是以色列,更不是巴勒斯坦,而是幕后的大国。大国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使中东长期处于一种“不战不和”的状态:美国把以色列当作其中东战略的一个盟友,自然不会让其湮没在阿拉伯国家的海洋之中;苏联支持巴勒斯坦,但绝不会为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和美国直接对抗。同时,几十年的武装斗争,以色列的军事力量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越来越强,武力“消灭以色列”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惟一的出路就是和平谈判,政治解决争端。当然,和平谈判的前提是不能丢掉手中的武器,能战方能言和,武器是谈判的最后一张王牌,久经沙场的阿拉法特心知肚明。

透过中东政治格局的重重迷雾,阿拉法特似乎看到一个独立、自由的巴勒斯坦国正在不远的前方踟躇而行。但他不能马上“昭示天下”,在阿以矛盾激化、巴勒斯坦激进派民族运动愈演愈烈的时刻,如果他冒然提出与以色列谈判,必然会遭到大部分巴勒斯坦人的唾弃,巴勒斯坦激进分子也不会放过他,更重要的是刚有点起色的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也会毁于一旦,他必须慎之又慎。

为了让自己的同胞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决策,从1974年到1979年,阿拉法特花了漫长的5年时间,与300名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的成员逐个谈话。他从现实的角度对巴勒斯坦面临的形势条分缕析,指出在大国博弈、巴以实力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巴勒斯坦别无选择,并提出在适当妥协的情况下,建立“小型巴勒斯坦国”的主张。300名委员听到阿拉法特的想法后,反应不一:有人感叹,有人理解,有人支持,有人疑惑,有人愤慨,有人反对,但阿拉法特成竹在胸,他把每一个成员的意见记录下来,并约好再交流意见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以296票赞成、4票反对的结果授权阿拉法特在建立小型国家的基础上与以色列进行谈判。阿拉法特喟叹:“这是一个奇迹,5年时间我们走了多么远的路程啊!”回顾这段历史,想到1981年10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被伊斯兰极端分子暗杀,1995年11月以色列总理拉宾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死,我们就不能不为阿拉法特的敢为人先的勇气所感动,更为他过人的政治智慧而折服。

和平建国的意愿仅得到巴勒斯坦人的理解还远远不够,还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1974年10月,第七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召开,阿拉法特说服了与会各阿拉伯国家首脑,使会议决议明确指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惟一合法代表”。这就意味着虽然巴勒斯坦还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但它实际上在阿盟已获得了主权国家的地位。赢得阿盟支持后,阿拉法特马不停蹄,又把目光投向联合国,因为只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巴勒斯坦才能扭转与以色列抗衡中的弱势地位。

1974年11月13日,联合国的讲台上出现了一位头戴花头巾的特殊代表。他一入场,各国代表纷纷起立,鼓掌相迎。阿拉法特——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传奇人物,第一次有机会向世界人民讲述巴勒斯坦人民蒙受的苦难和和平的意愿,并呼吁世界各国支持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阿拉法特动情地说:“我是带着橄榄枝和一支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阿拉法特的坦诚和魅力感染了在场的绝大部分代表,场内掌声雷动。11月2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联合国享有观察员地位,“巴勒斯坦人民在巴勒斯坦取得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权利不可剥夺。”

此后,为了争取更多国家、更多力量的支持,阿拉法特不辞劳累,几乎跑遍了世界各国。据西方媒体报道,阿拉法特是世界上最繁忙、与各国领导人交往最多的政治领袖。有人这样说,阿拉法特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杂技演员,在动荡的局势中,在各方面的冲击和压力下,小心翼翼地走钢丝。他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非常艰难的,随时都有摔下去的危险。但他又是幸运的,当然,这“幸运”来自他超人的政治智慧。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在阿尔及利亚召开,阿拉法特在会上庄严宣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诞生。尽管巴勒斯坦的领土还被以色列占领着,但毕竟,数十年来无数巴勒斯坦人为之奋斗的梦想实现了。1993年9月,巴以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因此,阿拉法特、以色列总理拉宾和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共同荣获199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5月,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开始实行自治。7月,阿拉法特结束27年的流亡生活,回加沙定居。1996年1月,巴勒斯坦举行历史上首次大选,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的政治生涯步入巅峰。

孤独阿拉法特

没有人可以把我赶走,我会永远留在我的国家和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

 ——阿拉法特

高处不胜寒,阿拉法特是孤独的。随着岁月流逝,阿拉法特就像一头暮年的雄狮,他的雄威正一点点褪去,他的领地正一点点被蚕食,他日渐羸弱的身躯终于不堪肩上的重负。

作为个人的阿拉法特是孤独的。

在伊斯兰社会,一个成年男子可以娶5个老婆,可阿拉法特在60岁时还没有成家,没有孩子,没有私生活。阿拉法特并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作为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他曾经恋爱过,也动过结婚的念头,但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他忍痛割爱,做出终生不娶的决定。他深知,天降大任于他,就是要他把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终生目标去追求。他不止一次地说,“我已经同一个女人结了婚,她的名字叫巴勒斯坦。”

1990年,一位巴勒斯坦女子敲开了阿拉法特封闭多年的心扉。这年7月,61岁的阿拉法特与27岁的苏哈秘密结婚。苏哈说,她5岁时就知道阿拉法特这个名字,是他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她;而对于阿拉法特来说,尽管他多次信誓旦旦地宣称终生不娶,但苏哈有如一缕春风,让他重新燃起了爱情的火焰。一个风华正茂,一个日暮黄昏;一个秘书小姐,一个国家元首。一切似乎那么不可思议,一切似乎又那么理所当然,职位、年龄、阅历等差距都没能阻挡他们结合。因为 巴以之间冲突不断,阿拉法特表示,“我目前所进行的是长期而艰苦的斗争,让任何一个女子和我共患难都是不公平的。”因此,阿拉法特希望他的夫人和女儿能够远离战乱的巴勒斯坦。“顺应”丈夫的“请求”,苏哈带着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出走巴黎。阿拉法特又恢复了孑然一身的生活。

作为政治家,晚年的阿拉法特同样孤独。

200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9·11”恐怖事件爆发。事件发生后,美国的中东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可以说,这一事件改变了美国,改变了巴以局势,也改变了阿拉法特的命运。美国宣布哈马斯、杰哈德等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为恐怖主义组织,布什公开指责阿拉法特支持恐怖主义。不仅如此,美国进一步偏袒以色列,声称以色列有权对“恐怖主义”采取自卫措施。在美国的怂恿和支持下,沙龙有恃无恐,放手对付巴勒斯坦人和阿拉法特。沙龙甚至称阿拉法特是“以色列的本·拉登”。2001年12月3日,以色列军队入侵拉马拉,并将阿拉法特围困在总统官邸之中。从此,阿拉法特失去了行动自由。这只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飞在空中的“巴勒斯坦之鹰”,成了以色列的“笼中之鸟”。

照理说,此刻的阿拉法特已经是以色列的掌中之物,他的生和死只在沙龙的一念之间。然而,以色列深知,此时的阿拉法特已不单单是一个个体的阿拉法特,他身上蕴含了太多的政治意义,他是巴勒斯坦的民族之魂,在巴勒斯坦人民的心目中,他的影响力、感召力无人能及。杀死阿拉法特,以色列将永无宁日。以色列要做的,就是剥夺阿拉法特的政治舞台,让他在困境中自然消亡,让他的光环一点点消逝殆尽,从而自动退出中东政治舞台。

对于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将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阿拉法特而言,“碌碌无为”才是对他最致命的打击。

在美以的战略围困之下,阿拉法特遭遇到他政治生涯中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美国明确表示不与阿拉法特打交道,美国访问巴以的要员故意不见阿拉法特,甚至扬言要阿拉法特出走或下台,小布什在八国首脑会议上索性呼吁其他国家支持推翻阿拉法特的主张;在美国的压力之下,西方国家为避免引火烧身,也逐渐疏远阿拉法特;更让阿拉法特心寒的是,一些阿拉伯国家也跟着凑热闹,据阿拉法特本人透露,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的援助,无论是在物资上还是精神上都在逐渐减少;而在巴勒斯坦内部,库赖、阿巴斯等新一代领导人的崛起已经对他的地位构成了现实挑战,由于腐败传闻和在中东和平进程上无所作为所导致的民意支持率下降,更是直接威胁着阿拉法特的领导权威。在这种情况下,阿拉法特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直线下降,从前宾客如云的总统官邸如今门可罗雀。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阿拉法特的故事演变成了一场“独角戏”。

为了对阿拉法特实行心理和精神打击,以色列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围困阿拉法特官邸,并采取了断水、断电及摧毁官邸内建筑物的极端手段,向阿拉法特施压。2003年9月11日,沙龙办公室发表公告称,阿拉法特已成为和平进程的绊脚石,以色列将搬除这一障碍。

面临威胁,阿拉法特在公众面前仍然气宇轩昂,大义凛然:“我们是高山,绝不会被狂风撼动。”“没有人可以把我赶走,我会永远留在我的国家和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但内忧外困之下,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已身心交瘁,健康情形每况愈下。2004年8月4日,阿拉法特在拉马拉官邸的断壁残垣之中,在满地的沙包、遍布的弹痕的陪伴下,没有任何庆祝活动,平静地度过了自己的第75个生日。前往采访的一位记者这样写道:往昔叱咤风云的英雄已然不在,雄心壮志已成过眼云烟,年过古稀的阿拉法特,像迟暮的夕阳,正在孤独地老去。惟一没变的就是他衣服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徽章,还在提醒着世人,这位伟大的领导人将一生献给了巴勒斯坦的和平事业。

如今,斯人已去,但是“不死鸟”的传奇必将在巴勒斯坦人民中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