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玉:一个人的行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8:24
[导读]剥离了看客的七情六欲,也令自己远离被物化的命运,对于习惯直来直往的现代社会,她确是一个为数不多的梦中人

几小时车程,张曼玉回到京城西侧的酒店,接受访问时,蜷身于沙发之中,端着蛋糕与茶,一路的疲惫丝毫没有影响她言语之中的热情。

香港回归10周年,Maggie的国际化转型也渐渐有形可遁,虽然走过世界各地却仍然觉得自己对中国了解不够。

“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将来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这里。”

这位出生于香港、闻名于世界镜头前的明星,脸上洋溢着柔和的表情,张曼玉式的优雅就这样自然地散发出来。

剥离了看客们的“七情六欲”,也令自己远离被“物化”的命运,对于习惯了直来直往、主题明确的现代社会,她的确是一个为数不多的“梦中人”。

“时间”的艺术

蔡明亮邀请Maggie出演新片《脸》,由于欣赏导演对于空间的处理方式,法国文化部破天荒地允许卢浮宫开放全馆,并在馆旁为剧组租下一幢公寓以供拍摄期间往返居住。尽管对于“莎乐美”这个象征着“爱”与“死亡”的角色饶有兴趣,Maggie仍坚持看过完整的剧本再给答复。

事实上,拒绝了《艺妓回忆录》、《如果·爱》、《长恨歌》……自2004年的《清洁》之后,张曼玉未再接受过任何片约,对于大银幕前的消失,她似乎并没有什么悔意:“我不想让自己听上去很高傲的样子,我也从来不希望给人这样的感觉。只是,已经拍过这么多部电影,如果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就没有愿望再在电影清单上加一条了。我现在只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蔡明亮笑称,如今必须边逛卢浮宫,边奋笔疾书写剧本,希望能尽快交到旅居巴黎的张曼玉手上。与此同时,他亦描绘出了自己在电影之中的“愿景”——起用所有尊敬的演员,让张国荣的影像在卢浮宫里和张曼玉重逢,并找到他唱的《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

幽静神秘的卢浮宫里,引发无数艺术灵感的“莎乐美”,利用七纱艳舞,展开自己的复仇计划……古今交织、生死相隔,一个又一个奇特的隐喻构成与“时光”有关的故事,如若这个故事与“时光”有关,便如若每一个导演对于她独一无二的期许,蔡明亮欲借Maggie回溯自己意象里的神话空间。

有关“时间”的艺术,Maggie身体力行,是最好的解说者。

事实上,四十岁的年纪,也是张曼玉的艺术灵感最为丰富的时期,不似大多数年轻艺人,希望别人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作品,于是,时刻强调“I am an actress”。Maggie则在抵达了表演艺术的巅峰之后,主动拥有了更多其他的期许。

“有时觉得为什么花一年的时间在一部电影上,不值得,因为我可以做其他更多的事情,现在感觉自己潜在的创作兴趣正渐渐成长起来,从其他角度来丰富自己,最后发展了其他的兴趣,多好。”?

与Maggie聊起客居北京这几天的经历,这个城市最令她感动的是“变化”与“艺术”,“二十五年前香港就如这般,现在看北京,每次回来每次都有惊喜,这是新的、那是新的……变化简直太快了!”?

对于渴求了解北京的张曼玉而言,在生气勃勃的城市景象里寻找一切有创意的东西,挖掘不同的艺术视觉,北京浓厚的艺术气息与文化认同,令她欣喜不已。这里有许多的艺术家让Maggie着迷,她会主动约他们出来聊天,想更多地认识、了解他们。

仍旧保留“拍电影”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但时至今日,Maggie对于艺术的追求,已明显地超越了“电影”的范畴。“如遇到敬仰的电影人,也许仍会考虑出演,比如David Lynch, Martin Scorsese……我尊敬的艺术大师们,事情会变得不同。因为那不在于我多拍一部电影,而在于我能了解他们

——就像我现在身处北京,就想着怎样去了解那些艺术大师,他们是如何工作的。能看着其他艺术家工作感觉真好!”

“行走”的自由

六十岁的戛纳电影节,作为主竞赛单元的评审,Maggie拒绝所有媒体的采访,在戛纳严格恪守了一个评审的身份。直到今日,她才轻松地打开话题,与我们分享了当时的心境。

“戛纳组委会的这个邀请非同小可,在我心里是件大事。因为所有评审团成员的背景大相径庭,不可能每个人都赞成同部电影,很容易在心理上屈服了,所以在会上,你必须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要肯定自己的选择。

当我认定参加戛纳,好比要参加一生来钻石般的辉煌时刻,我就决定玩一次装扮,好好乐一番。借来了尽可能多的钻石饰品,我把它们一次全都戴上!好夸张的装备啊——这样我就再也不会羡慕配戴钻石了。那晚一只手上就戴了150克拉!感觉实在好极了!”

其实,Maggie夸大了自己的虚荣。时尚方面,更多时候,不加修饰与渲染,她保持的是一种清新独立的风格。有时候,会不顾形象之差,刚下飞机,拎着三个手提袋;或者总喜欢穿网球鞋赶路,因为可能已经晚点,所以想走快些……她有符合自己要求的穿着方式,她也为了自己的生活而选择衣服。

轻装行路,人如衣裳。

这几年,鲜少感到张曼玉会有落脚之时,已是目前唯一获得两个最重要欧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华人演员,Maggie只身一人轻盈的生活之中,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重量,充斥着一种自在随性的处世态度。

出走、回归……“在途中”的游走姿态,为她带来他人无法轻易获取的美感,亦寻觅到了崭新的成长契机。

“我觉得去巴黎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当年离开香港走出去,是迈了非常大的一步。不过在别人眼里,我在法国的感情与之后的离开可能被看作是更大的人生决定。”?

巴黎的生活,改变了张曼玉作为一个香港演员的“感知”与“视域”,她享受着法式生活,每天都在不断去发现新事物,拥有了在香港无法得到的自由。

“在巴黎,学会了如何去当一个真正的‘人’,我的生活轨迹和选择也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我没有去过巴黎,那我不会选择和现在一样的电影。对我想做什么、已经拥有什么和还能达到什么……都会有一份不同的认识。”

Maggie亦坦然,以前在香港拍戏,自己像是个公主,所有大小事都有人帮你处理好,什么都有了,反而没有了自由,而没有好好吸收人生,不容易成为一个好演员。如今,她在左岸的咖啡馆里消磨时光,行走在香榭丽舍大道,一个人去卢浮宫看画展,每天都不断去发现新事物。

“现在,我有四个好朋友,我们住在一起,玩在一起。”

如同小王子说起自己的星球,甚少谈及私下生活的Maggie,神秘顽皮地展现给了我们这样的私人时刻,看到了她小心翼翼、独自快乐的童心,也笑着由她点到为止,未舍得继续追问。

自爱的“神化”

早在张曼玉的“Hong Kong Times”,成龙就有评价,“她的成就并不主要在演艺方面。重要的是做人方面。她是我所见过的最成功的一个女人,也是最快乐的一个女人。她活得很自我,因此,她也就显得与众不同,显得比任何人都可爱。我从没有见过像她那样乐天知命的人。”

不似看客在大多数时候,对于一个“公众尤物”进行自身欲望的投射。Maggie身上,极少会被那些不清洁的词汇与想法沾染,繁乱的物质世界里,被当作了一种精神寄托的同时,每个女人似乎都想问她,如何避免被“物化”。

“我认为处事风格与别人看待你的方式,到最后就可以归结为个性。所以,自我本身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这么多年生活的经验教会了我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跟从自己的心,忠于自己,喜欢做自己。不论对婚姻、事业我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什么样一个位置。”

其实,无论对于香港类型电影还是华人娱乐世界,张曼玉如今的出离,都在无意间揭示了探测一个女人“自由度”的最好方式——审视她在世俗生活之中经历过什么。

“以前会觉得每个人都必须需要结婚,现在回过头,发现那一纸婚约也没有什么,包括名分、承诺。”

婚姻、孩子、另一半……众人尚还迷失在那些“不得不”的禁锢之中,不敢决心“一个人”来去往返,她却早去早回,放下了许多“世俗的标准”,对于“多数人的选择”与所谓的“Must have”,早已无暇顾及。

“我自己的容貌和内心世界也是随着生活的前进而变化的。我绝对有过我的‘八十年代’风格时期!随着我的电影,我也渐渐地成长。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我才开始敢于表达自己,并且只穿我真正喜欢的衣服,选择我喜欢居住的城市,选择自己欣赏的剧本,选择合适自己品味的设计师。”

陈可辛褒扬现在的张曼玉——“如今的她最可贵之处在于,不会只是一个人好,而是能够让周围的人都好。”其实,在Maggie自我的天地里,一切已经清减到了本源与内心的姿态,面对传媒与众人把她“神化”,她也真实地表示,那个人不是自己,那里,‘张曼玉’的名字是个空壳,没有实际意义。

“投入的时候不顾一切,下定决心的时候没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

时至今日,“纯粹”渐渐成为了Maggie的生存标签。作为日益完满、自爱的独立体,她未曾借用太多的外物力量,是张曼玉自己令自己神化。

分离的时刻,凝视着传说中Maggie的背影,我们坚信,拜时光所赐,越发懂得坚定与自爱的张曼玉,必定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