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设计考验国人审美观和财富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13:13

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不断有人惊呼:中国成了“洋设计”的“实验场”!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蛋壳”、“鸟巢”、“央视塔楼”……洋人经典之作已纷纷出笼。据有关专家透露,各地请来的“洋设计”,虽然其中不乏“真神”,但也有不少三流“假神”混入其中。为什么要花高昂的价格追求这种“时尚”?“洋设计”究竟给中国建筑市场带来了什么影响?
距离
现场报道:本土设计师,你在哪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濮婕/北京报道
在电影《大腕》里,那位地产大腕曾说过的精典调侃相信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的设计师,建出最高档次的公寓……做房地产就得这么做—‘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这段话充分体现了目前中国建筑业拼命“求洋”的奢华之风……
的确,不知从何时起,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标方案公布之时,已经很少能够看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从奥运场馆到CBD建设,从世博开篇到城市建筑、从城市规划到住宅布局,甚至就像浙江金华这样的小城,也请来了“鸟巢”的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如今,“洋设计”在中国建筑业的确已经成了“时尚”,全国各地几乎都可以见到世界知名设计师的身影。
5月20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的建设工地。登高俯视,央视新址后面的右侧建筑是国贸中心,左侧是中服大厦和惠普大厦。从设计效果图上看,两座主体大楼像“利剑”,直刺苍穹;外形建筑呈“Z”型,更是匠心独具。确实,这座耗资50亿元聘任国际上早已享有盛誉的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新楼,以其独特的构思、倾斜的外形、鲜明的个性,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记者突然想起我国建筑泰斗—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院士说过的一段尖锐的话:“一个建筑不仅要考虑美观,还要考虑花多大的代价得到什么样的美观,以及是不是只有惟一的途径才能得到美观,我们对此表示怀疑。建一幢房子就得50亿元甚至还要追加投资,50亿元是个多么了不得的数字,中国现在并没有富到不在乎这50亿啊!”
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人民大会堂旁边的国家大剧院建筑工地。这座由法国人安德鲁设计、花费了至少30亿元的“蛋壳”,从工程立项、设计招标到开工前期的准备,几乎每走一步都能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争议。顺着这枚前卫的“蛋壳”,向东侧一带放眼望去,是中央领导人用于庆典检阅的天安门城楼、迎接外国首脑仪式的广场、召开各类政治性大会的人民大会堂,政治气氛十分浓烈。与此一比,“蛋壳”似乎设计得太超前了。一位记者熟悉的建筑学家曾这样评述“蛋壳”—“这无疑只是使天安门这一政治性极强的地带,多了一座‘坟’,多了一座怪怪的建筑。”更让人担心的是,眼看“蛋壳”快要向世人展现了,而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直到目前,在国家大剧院178亩的地盘上究竟谁可以拍板决定大剧院的演出和经营尚无人应答。已有不少专家担心,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这项“世纪大工程”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漏斗”,纳税人的钱就会通过这个“漏斗”,流到深不见底的“无底洞”里……
除了资金的考虑,还要思考的是这些“洋设计”是否真的就代表着时尚?
近日,一位刚从欧洲回国的朋友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谈起自己的感慨:看到自家附近一片每平方米1万多元的楼盘,风格全是欧洲传统建筑,他感到很奇怪,因为在欧洲,真正住这样房子的全是穷人。很显然,国外有钱人与国内有钱人追求富丽堂皇的欧陆建筑风格的心理恰恰相反。
望着一幢幢“洋设计”在视觉上玩足了“吓人一跳”,数着那些一个个城市,为了面子光鲜,硬着头皮地不惜花费是国内设计单位的3-4倍、甚至是10-20倍价钱请来的“洋大师”,记者心中充满苦涩之感。就算国际设计大师技艺精湛,可是在我们的官员、商家们如此大笔一挥时,不知有没有深思过这个问题—过分追求“冲击力”,所带来的盈利回收到底有多少?望着中国已成为一个个洋建筑设计师的“试验场”,回味他们在中国的“攻城略地”屡屡得手,我们的确需要冷静反思:既能代表中国又能代表国际最高建筑水平的优秀本土建筑设计师,你在那里?!
对话:“洋设计”吃香 莫非更懂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