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淮军的营制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47:15

淮军营制

众所周知,淮军发源于湘军,因此创建之初淮军也基本上承袭了湘军的营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与湘军一样,淮军编制的基本单位是营,其具体编制为。

步队:每营505人(含营官),设营官一名。分4哨,每哨108人,设哨官一名,哨长一名,每

哨分8队,每队12-14人。加上营官的亲兵,全营共有38队,劈山炮2队,抬枪8队,小枪

9队,刀矛19队。此外又有长夫180名。

马队:每营511人(含营官),设营官1名,帮办1名。分5哨,每哨102人,设正哨官1名

,副哨官1名,马勇50名,散勇5棚,每棚10名。此外又有伙夫长夫共81人。全营有马27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6匹。

从同治二年(1863)开始,淮军改装洋枪,劈山炮队改为开花炮队,人数有所增加,步

队每营加长夫大约700-800人不等。

营,是淮军最大的固定编制。营官以上即为统领,每个统领辖军少则数营,多则十数营

以至数十营不等,无定规,全视该统领地位,实力而定。

从淮军的营制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装备了近代火器,采取了西式训练方法,但淮军的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本组织结构仍然没有跳出旧式勇营的窠臼。与同时代西方的编制比较一下,我们不难发

现这种编制在近代战争条件下的不利之处。

(以下主要分析步队)

首先,在基层组织方面,缺乏排一级编制,基层指挥员严重不足。

淮军中,营即相当于现代的营,哨相当于连,队(棚)相当于班。这些都可以在淮军和

现代军队之间找到一一对应,但是,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现代军队中最重要的基本战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单位,也是培养基层指挥员最重要的岗位——排,在淮军中却找不到。哨下面直接就是

队了。

此外,淮军中也没有营部的概念,一个营官竟然没有任何辅助他的指挥员,连个副营官

也没有!更不要提参谋长什么的了。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淮军的基层指挥员严重不足。一个700-800人的营,只有9名军官,

不到现代军队的一半。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种编制,无疑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冷兵器时代,远射火力稀疏,主要靠步兵的白刃

冲击,因此只有密集队形才能保证足够的突击力量。而这在当时的火力条件下也是许可

的。



随着火器的出现和其威力的逐渐增加,密集的队形既不利于发

挥己方的火力,同时又成了敌人的绝好靶子,慢慢走向衰亡。

步兵的队行一步步趋向分散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与许多人想当然的想法相反,分散

虽然是大的趋势,但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在

火器性能尚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过于前卫反而会出问题。

18世纪末,欧洲的火器应该说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各主要国

家均基本上实现了火器的普及化和制式化。其发达程度远远超

过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时期。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沃洛夫大元帅仍然提出了“子弹是笨蛋,刺刀才是好汉”的

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并不是苏沃洛夫对武器装备进步的反

动,恰恰相反,这正是由于他对当时射程仅有60-70米,装填

手续极其烦琐(俄军火枪兵的标准装填程序据说有十余步之多)

,射速极慢的火枪认识极为透彻的缘故。因此,俄军并没有照搬

普鲁士人的线式战术,而是采取了队形相对密集,利于白刃战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纵队队形。

实践证明,苏沃洛夫的这一论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18世纪后

半叶到19世纪初,俄军猛烈的白刃突击一度曾打遍天下无敌手。

土耳其被大大削弱,波兰被瓜分,普鲁士更几乎亡国。到拿破

仑战争时期,俄军成为了唯一一支能与法国陆军一决胜负的军队。

但是,历史是在不断前进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沃洛夫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论断开始过时了。但守旧无能的沙俄将领抛弃了苏沃洛夫“制

胜的科学”的活的精神,而只记住了一些教条。他们仍然机械

的坚持着密集的纵队队形,而丝毫不考虑物质条件的变化。在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事情发生了逆转。在使用新式

火器,采取利于发挥火力的宽横队队形的英法联军面前,俄军

的纵队往往还没有冲到敌人面前就遭到了重大损失,最终一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涂地。



中国也有着与欧洲类似的情况。虽然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从唐末就开始使用火药和火器

,但其威力始终有限,没有能够达到取代冷兵器的程度。

事实上,直到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交战双方除了极少数的"洋枪队"之外,使用火器的质量

与规模都远远不及18世纪末的俄国。“子弹是笨蛋,刺刀才是好汉”的论断对于这一时

期的军事斗争无疑是适用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因此,曾国藩在组建湘军的时候借鉴得是数百年前戚继光的营制,采取以冷兵器白刃战

为主,火器为补充的战术。依然保持着密集的队形,一个哨的正面和纵深都不大,在这

样的队形下也不需要士兵和下级军官发挥多大的积极主动性,有一两个军官足以应付了

,又何必在哨下面又去分什么排呢?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假如是马其顿方阵的话,大

概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有一个军官就够用了吧。

淮军源起于湘军,因此组建的时候也就承袭了湘军的营制与战术。应该说在与太平军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捻军的作战中,这样的战术也就够了。但是,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事情已经发生了天翻

地覆的变化。

苏沃洛夫的俄国处在世界火器发展的前沿,俄军火器的水平基本上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

平。因此他对于火器的论断在60-70年之内都是有效的。而曾国藩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

,就在他组建湘军的同时,从国际范围内来看其编制和战术就已经过时了。

当清军遭遇到外国军队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立刻凸现出来。李鸿章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改用洋枪洋操,他却没有看到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战术与编制的关系。

其结果是,在甲午战争中,淮军要么就是“簇前数十人,拥挤一处,易中敌弹”,要么

就是拉开了战斗队形之后士兵没有军官的指挥,战斗意志,主动性都上不来,小部队的

运用无从谈起“遇敌即败,败即逃”



淮军营制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则在于其上层组织。大家都熟知西方各国的基本战略单位是

师,更大的编制如军,集团军,方面军则是在动员之后由各师组成。然而,淮军中有固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编制最大的单位仅仅是营!与西方相差极其悬殊。

淮军没有更大的编制,作战是一般由各个统领指挥数量不等的营参战。各统领之间是平等

的关系,互不统属。而这些营一般都是由统领亲自募集,训练的。与统领本人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不是统领或者由统领指定的亲信,部队就往往拒绝服从命令,甚至鼓噪哗变。

由此这些部队就又有了

“铭军”(刘铭传)“树军”(张树声,张树珊)“盛军”(周盛波,周盛传)“鼎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潘鼎新)等名目。(又称“铭字营”“树字营”等等)这已经颇有些“兵为将有”的味

道了,也可以说是数十年后中国无数军阀的先声。

这就带来了两大问题。

首先,难以进行大兵团作战.一遇到大规模的战事,出兵动辄数万,达数十以至上百个营。

如此庞大的兵力决不是某一个统领可以出动得了的。必须出动数军联合作战,而此时奉命

节制诸军的统领却无法指挥他部,就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除了李鸿章,几乎再找不出哪个能被淮军各部普遍接受的指挥官。即使是号称淮军第一名

将的刘铭传"亦只自统所募铭军,并未兼辖别队",其他的将领就更不用提了。

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时,由于李鸿章常常亲自指挥作战,这个问题并没有显得很严重。但

是,当李鸿章位高权重,必须留居中央统领全局,而不能亲临督战的时候,问题就大了。

甲午战争时,淮军统领直隶提督叶志超奉旨总统朝鲜前敌诸军。他很清楚其他各军不会听

自己的,于是再三请求让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一个毫无军事经验的外交官接替自己。这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倒并不是叶志超一定要讨好李鸿章,而是他看到李经方身为李鸿章之子,或者能够使诸将

服从其命,作为总统当

尤胜于己。李鸿章最终还是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叶志超只得勉强从命。结果在平壤之战中

,诸将皆不遵调度,平壤清军总共虽有35营之多,但叶志超所能指挥得动的只有本部6营

而已。再加上叶志超又不是一个称职的将领,如此作战,焉得不败?

接替叶志超总统诸军的宋庆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甚至要更加严重,因为他本是毅军统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属于湘军一支,连淮军嫡系都不是,诸将自然更加不服调遣。最终导致自平壤溃后,九

连城之战,凤凰城之战,大连湾之战,旅顺之战,威海之战淮军战无不溃,一败千里。



另一个问题则是关于高级指挥员的培养。

淮军各统领辖军不等,如以一般情况的8,9个营计,则相当于师的编制。如

果是较大的军又或者是如叶志超那样总统诸军,则指挥的部队可达20-30个

营甚至更多,就相当于军的编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从营到师,军这样大的差距,中间竟然没有一个衔接的层次。就导致各军

的统领只能从营官中选拔。

众所周知,作为分队的营和作为兵团的师军,对于其指挥员的要求是大为不

同的.一个营官只需要在很狭小的战术范围内考虑问题,其职权内的军事活动

常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概只要下一个决心就可以了。而统领却是需

要统筹全局的大将,必须拥有控制整个战局,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作为联系这两者桥梁的部队一级的组织--团,在现代军队中是培养高级指挥

员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以苏俄为例,著名的军事统帅几乎都有长时间担任团

长的经历,苏沃洛夫大元帅先后担任阿斯特拉罕团和苏兹达尔团团长达7年,

其间写出了著名的"苏兹达尔团条令",奠定了他以后军事思想的基础,而华西

列夫斯基元帅担任团长时间更长达十几年之久。可见,苏联的军事学术将营

及其以下编制称为分队,师及其以上编制称为兵团,而将团独立出来称为部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然而,遗憾的是,淮军中根本就没有团这个概念!

其结果是,淮军中不少将领在担任营官时还曾经建立功绩的,一提升为统领

立刻就显得不称职了,一遇大敌,往往一败涂地。

淮军初建时主要将领另有来源,而且多经战阵历练,这个问题还不大。等到后

期,老一代将领先后退下,一群当初的营官接替了他们的职位,素质就大为下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尤其是所谓"同治中兴"时期,国家没有大的战事,营官们也不经战阵,往往是

论资排辈式的选取统领,质量就尤其的差了.

甲午战争时,淮军的主要统领如叶志超,卫汝贵,刘盛休等人都是这样选出

来的.而事实证明,他们都不具备担任高级指挥员的能力。整个战争中,淮军

诸统领,除了聂士成一人之外,大都表现得十分庸懦无能,这与淮军的制度

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淮军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统领制,是有他的原因的。

首先,这是旧式勇营的痕迹。

清代前期,尤其是康熙中期以后,国家很少发生大的战乱,作为国家主要军事力量的绿

营,其主要职能已经变成维持治安,充当杂役,偶尔镇压一下农民起义或者少数民族的

暴动。根本就用不着大兵团作战,因此采用了镇戍制,兵力极为分散.于是,我们就常常

可以看到一旦发生战争,清朝就得从全国调兵,而每个省所调兵力往往仅有数百或千余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就造成了在清军中,根本就没有大编制的传统和经验。

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战争的规模较以前有了扩大。双方交战兵力

常常可达数万以至数十万,但是,纸面上的数字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况。以太平军为例

,虽然人数动辄数十万,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随从的饥民,属于乌合之众,真正的精锐并不

多。史家一般认为陈玉成兵团的战斗力较李秀成兵团为强,但陈玉成兵团真正的战斗力

也就仅仅是在于其几千,至多是万余"老兄弟"而已。在曾国藩等人的领导下,湘淮军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取的是精兵战略.由于对手的精锐数量并不多,因此湘淮军也就不需要太多的部队.

像著名的“三河大捷”,其实长驱直入太平天国腹地的湘军李续宾部只有13个不满员的营

,5000余人。偶尔几场大的主力会战,如安庆会战,天京会战,湘军投入的兵力达到了数

万,但这不过是很少的例子,同一时间,最多有一两个战略方向有这样大的兵团。湘军

的领袖完全可以亲临督战,用不着担心会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最激烈的战争时期尚且如

此,此后的“和平时期”中,淮军的主要功能又恢复到了原来绿营的维持治安,其情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更可想而知。

因此,从传统和自己的经历上,淮军就没有感到过有建立较大规模编制的必要,而李鸿

章也没有能够预见到将来可能面临的新的情况,于是就以过去的经验为满足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淮军的征兵制度,用个现代的词汇来说就是国防动

员体制。

组建大的兵团,并使这些部队真正的成为国家的军队,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意调遣,组合成更大的建制,而不至于成为私人的部曲,很重要的前提就

是要有良好而统一的国防动员体制以及相应的供给体制。

而淮军组建之时,正值战乱之秋,成军的地点又是清军,太平军,捻军和

地方豪强争夺拉锯之处,完整的国防动员体制早已荡然无存。国家不能统一

的给提供兵员,李鸿章与曾国藩也做不到。同治元年(1862),淮军建军之初

,李鸿章招募的淮勇加上曾国藩调拨的湘军再加上2营楚勇,拼拼凑凑只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6500人。仅仅两年之后,同治三年(1864),淮军就发展到一百余营,7万多人。这

增加的部队是从哪里来的?就只能靠各个统领自己去招募。

自己招募,自己训练,自己装备,自己指挥,许多时候由于国家财政无法支

持还要靠统领自己去筹募军饷。再加上当时举国上下一片混乱,在人们心中

国家的概念若有若无,在许多人看来,当兵是为了“吃粮”,谁招募了自己,给自

己发军饷,就听谁的。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军队,很自然的只会服从自己统领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指挥。就如唐末的藩镇一样。

战争时期淮军采取这样的征兵制度,应该说是由时局所迫,无可厚非。但是,

进入到和平时期,淮军仍然沿用这种制度,而无视其重大的负面影响,应该

说,对于这一点,李鸿章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 0顶一下收藏本文
  • 李鸿章淮军的营制相关文章希特勒的原子弹 第二章 核反应堆试验 一、“一条直接获取炸弹之途”
    希特勒的原子弹 第一章德国的“铀项目” 三、万事开头难
    希特勒的原子弹 第一章德国的“铀项目” 二、其他研究群体
    希特勒的原子弹 第一章德国的“铀项目” 一、“铀俱乐部”
    湛江的哥联名投诉奇瑞
    节能产品身份的进化: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原创]《新三国》该骂之、必骂之、狠骂之!
    印度人没有厕所不结婚[组图]
    一个老警察的忠告 (转帖)
    能不个加个建造建筑队列设置
    更多相关 李鸿 章淮军 营
    精彩推荐 卓琳 手电 皮衣 弹弓 国庆阅兵 创建词条
  • 李鸿章淮军的营制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原创]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原创]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魂兮,孟良崮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马镫! - 中国历史 - 铁血历史论坛 - 铁血社区 近代中国的屈辱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明朝遗人思念明朝的 诗句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台湾海峡上空的最后一次空战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国共对日苏中立条约的反应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鲜为人知的历史中华民国饿死四亿人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原创]小议曾经的军马马种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原创][民国往事]我的老家里湾寨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原创]说说民国的钱钱事儿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原创][民国往事]母亲童年的记忆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中国历史上十大不务正业的皇帝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原创]解开诸葛孔明八阵图的神秘面纱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历史剧中较为少见的国军军衔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原创]再谈林彪不入朝的真正原因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林彪的驭将之道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十分罕见的毛主席的照片 - 中国历史 - 铁血历史论坛 - 铁血社区 1840年至1949年中国落后的原因 - 中国历史 - 铁血历史论坛 - 铁血社区 专家 :1948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真正原因 - 中国历史 - 铁血历史论坛 - 铁血社区 [转载] 邓小平写给毛泽东的信(1972年) - 中国历史 - 铁血历史论坛 - 铁血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