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要】黑天鹅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7 09:32:20

【读书摘要】黑天鹅效应

(    读完《黑天鹅效应》后,使我对风险与恐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不管是市场的运作本就如此,还是媒体、某些人或集团别有用心,夸大事实,从中获取利益。但在生活中和股票市场中,这些理论都相当用,而且屡屡发生,很有借鉴意义,真的是一部应该多读的好书,现将里面部分喜欢的、划重点的句子,摘录下来,慢慢学习与领会。

一、风险

只要涉及到,便存在一个或收益或损失的问题。每一项金融决策都是一项风险决策。

我们所面临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现代科技的发达,正逐渐使我们丧失了对风险的控制力。环境逐渐恶化,社会压力持续增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实际风险和人们的担心程度并没有一个必然的动态关系。

地壳板块不是赌盘,地震并不是随即发生的事件。重要的是,与赌盘不一样,地震风险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一风险在地震刚刚过后最低,然后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

高胆固醇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一种患心脏病的潜在风险因素。

通过对产品受益人群进行模糊定义,这些实际上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广告暗中致力于使人们相信他们可能会处于多种健康风险,而这些健康风险恰恰是他们产品能够消除的。

媒体通常会告诉人们“X人被害”却很少对“总人数Y”做出说明。无视分母就意味着我们对真是的风险无从知晓。

这回活动者通常认为“八分之一“的美国女性一生中将患乳腺癌。70岁患乳腺癌的概率是1/14(或7%):50岁时为1/50(2%):40岁时为1/217(0.4%),30时岁为1/2 525(0.03%)。只有强调最高风险是一种恐吓而非告知策略。

我们密切关注某些风险而忽略了另一些,这就经常造成在将要消失的风险之间进行选择的两难困境。

调控风险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通常要求权衡利弊,需要仔细考虑并不像我们担心的事情那么显而易见的风险和成本,风险调控还需要证据。我们可能不需要等待确定性的科学证据,我们必须获得跟多证据而不能仅仅停留于推测。

 

二、恐惧:

我们为什么害怕一些小风险,而对一些大风险却视而不见?恐惧文化。部分原因完全是为了私利。心理学家将这成为确认偏误,所有人都会这样,一旦我们形成一个观点,最终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目的。群体极化效应。

一方面,作为科学家,我们从道德上来讲必须遵循科学方法,除了讲真话,别无他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包容所有的怀疑、警告、假设以及条件等。另一方面,我们并部仅仅是科学家,我们也是人。像许多人一样,我们希望把这个世界看得更美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全力以赴将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小。为此我们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并掌握公众的想象力。当然,这意味着我们要占领一些媒体的版面。因此,我们必须推出使人产生恐惧的方案,做出简单而生动的论断,绝少提及我们可能会有的怀疑。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只能在有效和诚实之间找到平衡与适合的选择。

好坏法则所包含的另一个重要暗示也符合典型事物法则的观点:对于令人产生恐惧的事情,我们都会变得脆弱。

然而,我们的信任却在消失。最令人担心的是,我们即将跨越从怀疑到犬儒主义的界限。一旦人们失去了对正统知识的信任,他们便会取道Google搜索引擎和网络聊天室获得自己对科学的认识,最终,犬儒主义者的冷笑将会变为莫名的恐惧。

恐惧是一种非常好的推销自己的工具,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他们可以赢得各种支持,包括政治资本。

发现一种恐惧,将这种恐惧夸大化,利用它扩大自己产品的销路,这一切都是想象的结果,企业的营销人员个个都极富想象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制造威胁的过程是真诚的,原因很简单,人类是一种强迫性合力化者,人们喜欢将自己定位为品格善良的人,因此承认自己通过引起他人恐惧而获取利益能够产生一种认知上的不和谐。

当我们屈服与莫须有的恐惧时就会自食其果。

许多人甚至亲眼目击了这场灾难。这无疑放大了人们的恐惧。

罗斯福警告人们抵制的恐惧变成了日常生活固有组成部分。

历史会让人产生一种幻觉:过去看起来总是更具确定性,而这使得未来似乎更加难以捉摸,也因此令人感到远甚于以往的恐惧。

当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利坚合众国第32任总统时,华盛顿正处于一团深深的迷雾之中。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危难时刻,美国的命运落到了这个半身瘫痪的人身上。就在就职演讲一个月之前,罗斯福险遭暗杀。难怪罗斯福夫人将其丈夫就任总统形容为“一件可怕的事情。”我很清楚,广大的美国人民期待着,在我的总统任期内,我能够用一颗坦诚的心,做出使我们国家摆脱困境的决定。此时此刻,我们应当坦然和勇敢面对摆在面前的所有现实,我们决不能畏缩不前,因此,首先,我认为,我们别无所惧。

蒙田便写道,“我最怕的事情便是惧怕本身。”

 

三、锚定法则

锚定法则还可以用于歪曲公众观点达到私人目的。

 

四、理性

股市大涨缺乏足够的理由希勒写道,这是一种投机性的泡沫,是丧失理性和不可持续的,正如1637年荷兰出现的郁金香热。一种不加截止的投机,并且与经济实体没有太大的联系。

“经济人”是非常理性的,他注重的是证据,他会着重思考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并按此行事。

西蒙换句话说,我们是理性的,但我们的理性是有限度的。

人们所需要的是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以确认隆胸妇女患结缔组织病的比例是否高于未隆胸妇女患结缔组织病的比例。如果的确是这样,也不能确定是隆胸直接导致了结缔组织病,还可能有一个与两者都有关系的第三个因素,他们宣称“我们自己就是证据!”没有人怀疑他们的执著,但是激情和痛苦永远取代不良理性,是理性告诉我们:没有证据。

 

五、情感

相对于获益,人们对于损失会产生更强的情感波动。

情感的一个最简单的经验法则是,某件事情的例证越容易回忆或想象,这件事情便越可能会发生。这就是“意得性其实”,我称其为“例证法则”。

情感不懂得科学。情感只知道例证法则,例证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你几乎想不起之前发生过地震,那么便请不要担心会发生地震。

情感有一种强大的影响力。情感是很固执的,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正义实际上是通过暴力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原始的情感。

统计学会告诉我们,癌症高峰期可能是偶然引发的,但从不会告诉我们,癌症高发期是偶然引发的。即便是最彻底的流行病学研究也不能证明,杀虫剂是否能够引起癌症,它们只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两者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候大有时候小,都带有一定的部确定性。“情感有时候甚至比科学能够更早地获得真相,情感也会经常把科学送上审讯台。科学能够给出的最佳答案中都包括一定得不确定性。如果科学带来的收益并不明显,人们往往更容易相信自己的感觉”。

烟草公司的顾问们为烟草公司做了许多研究工作,我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理解情感重要性方面,要领先我们认知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20年的时间。他们对系统一(情感)的思维方式理解透彻,这便成为了他们广告设计的基础。

愤怒是我们对犯罪的感受中最强烈和最突出的一种情感。越轨者在未来是否构成威胁并不重要。他必须遭受惩罚且秩序必须得以恢复。这与安全无关,这关乎正义。

经验和文化将危险赋予感情色彩,而直觉又根据好坏法则驱动情感。习惯化机制使我们轻视熟悉的事物可能造成的风险而看重新鲜和未知事物可能引发的风险。

 

六、意识

过分有意识思考自己在做的事情会影响到你做事情的流畅性,这就是为什么职业运动员都有体育心理学家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在做已经数重复过千次的动作时不要意识到自己是在做这一动作。一种倾向于记住与众不同事物的偏向性效应。

一般情况下,习惯性是十分有益的。但是问题在于,像无意识心理所做的任何事情一样,习惯性并不能解决科学和统计学问题。

我们之所以意识不到带有偏见的例子,是因为我们对于随机性这一概念的不理解。

锚定法则、典型事物法则以及潜意识中的认识机制是如何对人们的思考过程产生影响的。生活在易发大水的平原上的人们看上去在很大程度上吃了自己的经验的亏。

 

七、死亡

人性可能无法改变,生活的环境,也能改变它。人们对自己往往过于自信。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往往并不去考虑。人类一直在面对各种威胁——金钱和死亡等。

在西方国家,香烟正逐步遭到禁止,但是酒精仍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酒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社会的润滑剂和喜庆的象征。我们喜欢喝酒,因此,难怪公共卫生官员会经常担忧地认为,人们看不到这其中的危险,饮酒能够引起嗜酒、心血管疾病、胃肠道异常、肝硬化、各类癌症、胎儿酒精综合征,过量饮酒能够致命,因饮酒而死亡的人数比死于其他所有毒品的人数还多。

新闻报到呈现的外伤或死亡图片都被扭曲了,过分关注“具有高度视觉冲击力的事件“而对那些没有震撼性场面的事件关注甚微。

人们倾向于高估那些非正常死亡,而这也是研究人员长期研究发现的一贯现象。

如果某件事情或者某项技术有某些特定的特征,那么人们便会更倾向于将其与风险挂钩,不管它是否真的会导致许多人死亡。

现代人类比以往都更安全和健康,但我们对于受伤、疾病和死亡却比以前人更加忧虑。原因是什么呢?原因之一便是如果要说服人们相信他们比从前更加安全和健康,便没有那么多发财的机会考虑,但如果将人们的恐惧感激发起来,便会产生巨大的商机和利润。罗斯福将此称为“无端恐惧”,它对于大众来讲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对于公司股东却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情。有了这种持续升级的恐惧,便会有数不胜数的利润增长机会。那些获取这些利润的人们知道如何控制人们头脑中的时期时代思想,指导按哪一个键便能招财进宝。

恐惧广告通常仅会以黑白两色为基调,伴有或激烈或肃穆的音乐,它们“暗藏着许多关于死亡、没落和哀伤的提示”,比如老人和荒芜的原野。

 

八、数字

那些事先听到过较低数字的人其猜测值较低,而事先听到过较高数字的人其猜测值便较高。

人们喜欢故事而不喜欢数字。

一个熟人的亡故远比抽象的数字更能打动我们。这也是人之常情。

有人曾经将统计数字称为“已经擦干眼泪的人”。

人们发现,人类天生的领悟数字的能力并不比老鼠和海豚强。每个学校学生都要背的乘法口诀说明,人类对数字的初始理解程度是很低的。遗憾的是,数学盲成了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需要更多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计算并不能使我们对数字发生感觉。德瑞莎修女写道,“面对许多人,我不会有行动,而面对一个人,我才会行动”。“一个人的死是一场悲剧,而数百万人的死则是一个统计数字”。

“只要有统计数字,便没有证明不了的事情。40%的人都明白这点”。

关于这一点,的确,在一些重要的公共事务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样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分析、大量的数字以及理论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果,尽管分析人都称自己是本着科学的精神进行分析的。

情感解读数字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形成于钻木取火时代的人类的直觉,其对数字的麻木程度一如其对故事的信赖程度。

当然,我们的情感不是按比例变化的。第一个数字很大,第二个也很大,这便是情感所能看到的事情。

 

九、理智

理智永远不能磨灭直觉,永远不能改变我们的感觉。

我们对风险认知的了解表明此种认识对理智和直觉均会产生负面影响。

使理智引导直觉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由于这么作可以消除恐惧并挽救生命,我们值得为之付出努力。

“百年一遇”洪水可以连续三年每年发生。这显然不是情感所能理解的,理智也需要好好思考一番才会理解。

知道得越多,便越容易激发情感信号的共鸣,知识多并不能保证理智一定能站出来要情感退场。

一个人的数学能力越强,他便越不容易感情用事。这一结果是否是由于数学能力强的人其理智能够更好地对情感做出干预和纠正,数学能力是否像高尔夫那样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大量的锻炼之后将其内化为无意识的能力。不管怎样,数学能力确实对我们有帮助。

锚定与调整启发。当我们对答案不确定并准备猜测时,情感便会抓住最唾手可得的数字,也就是其最新获得的数字。然后,理智再对其进行调整。心理影响,理智却并不知道这一现象的发生。每位限购12瓶,标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字。而在有限够12瓶的标志情况下,大部分顾客都选择购买4~10瓶,没有一名顾客只购买一瓶或者两瓶、

 

十、记忆

扁桃体临时激发出来的荷尔蒙能够提高记忆能力。

人们甚至还能杜撰记忆。

如果我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情并经常回忆起它来,那么这件事情在我的记忆中便会深刻,如果某件事情我只是看见而已,那便不会形成深刻记忆。

一幅使人印象深刻的图片几乎一定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并且深深驻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高度注意力和重复也能促进记忆。即便是在一个特别的地方发生的一次普通谈话,也会留给你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会使你有意识地形成记忆。

 

十一、信息

一窝蜂、传染、信息层叠,一件事情如果为许多人所信奉,那么便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如此而层出不穷。

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鼠标一点,我们便能了解各方面的消息,会使人随大流。

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公众的观点是愚蠢的,那么我们很快便会怀疑起自己的观点。毕竟,盲犬不能为盲人长时间做向导,不是吗?

当人们处理与自己根深蒂固的观点相左的信息时,他们所使用的大脑区域与他们处理中性或者正面信息时所使用的区域不同。证实偏见看上去的确是已被内置于我们的大脑,这便是为什么观念能够存在并传播开来的原因了。

情感吸引力是强大的选举武器,它能够打动那些教育程度不高以及信息不畅通的选举者。

人们会通过潜意识筛选关于风险的信息,使其效力于我们关于社会组织的基本信仰。

 

十二、媒体

但对于少数记者以及大量的个人组织来讲,吸引媒体的关注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百万分之一的例证“根据不具备代表性,但媒体宁可择其鼓动性而舍弃更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以感情色彩压倒客观公正。

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还在其次,媒体一向推崇坏消息,因此记者们总是固执己见总是强调负面新闻而对正面新闻置若罔闻。

人们总是夸大媒体对社会的影响,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将媒体视为超脱于社会之外的某种力量,似乎媒体就是拥有掘地三尺发现新大陆般神奇的力量的异类。

当恐慌消失之后,人们就很容易将其忘掉而且那些曾经对其进行大肆宣扬的媒体也很少在讨论恐慌来自哪里以及缘何又消失了。

媒体有关犯罪行为的报道颠倒了事实真相。它们无视目前最为普遍的犯罪行为,而关注那些极为罕见的犯罪行为。

 

十三、药

健康宣讲团、职业协会和激进分子都是医药巨头们赞助的对象。故意模糊了无私建议和销售技巧之间的界限。

制药公司将药品卖到不健康的人手里之后人们便变得健康起来,这不符合制药公司的利益。实际效果并部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是否相信自己的病能通过这种药治愈。

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性功能障碍、脱发、骨质疏松症、害羞。这些只是制药公司未来拓展市场而扩大严重性的多种疾病中的几种。语言是使问题医学化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使人们找医生开药方的最关键的一步。

但毒理学家并不这么认为。“所有物质都有毒。世上没有不含毒的东西”,“毒药和药额度唯一区别在于剂量”。一定要适量饮水,否则体内钠和钾的含量可能失衡,导致突发疾病、昏迷,甚至还有可能致命。只要剂量足够小就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我们体内是否含有某种物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类物质到底有多少。

如果一旦使用药物对付风险,那么便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只要你吃药,你便会被定位为病人。

在利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推销自己的药品。

这一宣传栏要表达的基本信息就是要想长命百岁便必须服药。这样的信息,绝不会来自大公无私的医学专家,而一定是来自医药公司。

 

十四、预测

学者们的多数预言就像占星术那样不可靠,并且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把他们的预言当真。

对于带有偏见的任何人,无论是企业发言人、环保主义者或仅仅是有某种预感的外行人,基本上总能找到支持其观点的证据。

发达国家超过一半的癌症可以得到预防,只要适当该笔阿尼生活方式,包括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当然还有戒烟。

“好坏法则“。无图片意味着无强烈的情感,人们的直觉也因此不会夸大其对风险的预感。

我们的大脑遵循锚定法则,会以第一个见到的数字为基础对与这一数字毫不相干的事物进行预测,我们的大脑还遵循典型事物发展,认为对未来的详细预测会比简单预测更容易实现。

 

十五、可能性

灾难发生可能性极小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发生概率的存在。

我们整天再说低可能性、高破坏性,但灾难还是发生了。

每次投掷硬币都是随即的,并且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下的可能性相等。但是,人们会认为下一次换一个投掷方式其结果会不一样,这便是一种人们称为“赌徒谬”的现象。

人们对任意性的误解是很深的,“热手效应”,是指人们认为,如果一名篮球运动员之前几次投篮未能命中的次数越多,其下一次投篮命中的可能性便会越大。

理性会冷静的回答:这取决于成本,如果阻止一个低可能性高破坏性事件付出的成本小,那么便值得去做,如果要付出过高的成本,那么我们最好将钱花在其他方面,以降低其他方面的风险。

关于风险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我们过高估计了晚间新闻节目中所报道事件导致死亡的可能性,而过低估计了没有出现在新闻节目中的事件的致死率。

 

十六、判断

时代在变,形势也在变。最近五个世纪的科学知识爆炸为人们的判断提供了新的基础,这些新知识的确超越了个人和集体的经验范畴。我们便没有必要再去左顾右盼,我们自己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思想者。

在人们难以形成明确判断,而周围影响因素又十分明确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一致性。这无疑是一种危险的情况。

当测试难度低,人们认为实验不重要时,有三分之一额度人放弃了自己的判断,选择了与其他人相同的答案。

对某一事件是否具有报道价值的判断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思考、情绪和直觉。

“根据流行病学知识作判断非常困难”,流行病学研究的是人类群体而且存在无数混淆因素。

专家的判断极不准确,他们应当是受到了随即猜测的严重干扰。

现代人的部落规模可能比过去要大一些,出租车的数量可能要超过狮子,然而,人们古老的风险判断方法和求生之道仍没有改变。

“20%”一词的情感含量,这个词太抽象,太空洞,听上去更像是一种统计术语。是名叫做百分数,我能看得见摸得着吗?然而,每100个病人中有20个则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表达方式,他会使人感到眼睛就站着这些病人。跟着直觉判断走是我们人类的一个自然倾向。

除理性计算之外,我们已经确定发现有两种来源能够影响我们对风险的判断。其一是无意识心理(情感)及其所使用的工具,特别是例证法则和好坏法则;其二是我们周围那些持有我们倾向于盲从观点的人群。

因为不可靠的统计数字在公共媒体上随处可见。即便是最坚定的怀疑主义者,也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避免虚假统计数字倾入他们的大脑和影响他们的判断。

情感就像是一只黑盒子,理智无法看清里面是什么。时间压力会降低理性对情感判断的干预和修正能力。

情感并不是独立工作的。理智会干预、调节甚至推翻情感做出的判断。我们知道,理智有时候会在工作时打盹,或者说它的参与程度不够。

最生动方式是照片。许多证据证明,令人恐怖的照片不仅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还能够长久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从而使我们通过好坏法则产生能够影响到我们对风险判断的情感。

科学信息和科学家们的观点当然会对人们的风险观造成影响,但是,随着专业观点和大众观点的冲突日趋激烈,科学家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并不如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有影响力。我们仍然是关注别人思想的社会动物,如果我们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应当担心某种风险,那么看别人是否担心便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如果有人希望能够独立确定海滩日光浴的危险性,那他将会发现自己所要研究的知识点须高达数千个。如果一个独立的思想者真心要对我们日常生活所面对的风险或者新闻中报道的风险形成全面的独立判断,那么他必须是修完多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且还要放下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关于某某人死去的风险和可能性上面,直到此人果真死去的那一天。

典型事物法则,通常会倾向于相信那些叙述确切的假设。情感会对娓娓道来的叙述发生好感。在典型事物法则的指导之下,情感会紧盯可能发生的细节不放,用这些细节对整个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做出判断。“一个包含随即联系和有代表性时间的详细情况看上去可能会比那些事件本身更容易发生”。对大多数人来讲,情感比逻辑更具诱惑力。

 

十七、其它

未来不可知,但往事应给予我们希望。

X射线的照射程度与人们所担心的核反应堆工厂可能发生的核泄漏照射程度相当。

政治分析家要改善他们的讲话水平,通常都会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结论。这些添油加醋的内容使空洞无物的叙述变得活灵活现。

人们越容易想起某件事情的例子,人们便越会认为这件事情会经常发生。

仅有经历和直觉还是不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曾有一句名言,“吃亏学乖代价高,笨汉非此学不好”。

我们的大脑会使用例证发则做出结论:能够轻易回忆起发生过的某件事情便意味着它很可能还会再次发生。

因为天体残骸在进入地球大气时的运行速度高达72公里/秒,大部分在落地之前便因与空气摩擦而燃烧成灰烬,这便是我们在夜晚会看到流星的原因。

所有习惯性,是指我们反复经历的有正面或负面效应,并逐渐不会引起我们注意的刺激。

好坏法则也是人们措辞的关键。世界上的事物天生并不带有注解的标签,人们是通过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将它们划分到不同类别,并赋予它们意义的,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语言和措辞。

现代人的日常谈话很少有指导性意义,大部分人只是闲聊,讲故事,谈论各类人。

如果生存需要与充满敌意的宇宙以及善意或者非善意的周围的人作斗争,那么通过心理想象以迎接下一次挑战便是一种很有益的举动。在这种模式之下,讲故事便成为一种低成本的生命实验,以发现行动的方向。

总的来看,人们在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会选择从众。

我们的思想深受其他人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多数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即便是这样,即便我们面对的众人都是陌生人,我们提出不同意见不会给自己造成损失,我们也终于经常会趋向于相信众人的观点。

在认识和相信真理的道路上,犬儒主义是一只危险额度拦路虎,正如许多睿智的人所理解的,信任易失不易得,但人们不能只在怀疑中度日。

一个人在实验中面对毫无实际意义的问题而盲从他人的答案与他面对数以百万大众的观点而随波逐流,两者情况相去甚远。毕竟,在实验中,人们知道自己的答案无关大碍,如果出现错误也不会受到惩罚,表现好也不会得到奖励。

有证据表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往往会大大增加我们从众的概率。

数十年的研究已经证明,群体通常会得出比群体成员个人更加极端的结论。具有类似观点的人们一旦坐在一起,他们现在有的观点便会倾向于更加极端。

一个社区、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都可以被一种思潮所左右,但一种新思潮不会永远盛行下去,他们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而退出。

一旦一种观点形成,能够证明这种观点的证据便会出现。

人们脱口而出的一致观点除了出自于感情用事,别无其他原因。

孩子们被告诫要勤洗手,甚至在同小朋友玩时不要碰到任何人。就这样,孩子们不再手拉手,孩子们安全了,但却不再高兴。

“一个能够强化你的语言的视觉场景将会产生更为多元化的效果,并使你的语言更为有力”,“一个具有震撼力的视觉场景同样能够彻底吞没原来要讲的话”。

要吸引编辑和记者们的注意力只有一种方式:要放弃稳扎稳打的研究工作,将重点放在耸人听闻的大标题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少的记者在做更多的工作:上午11点钟将一篇新闻稿贴在网站上的记者下午3点钟时又在做视频新闻,而6点钟时他就要为第二天的报纸整理一份报道。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其实记者们所做的工作反而比以前少了——外出采访的时间更少、进行的调查更少、对数据的验证更少,甚至对报道文章的阅读也很少了。

“我们不喜欢坏消息”,但我们需要它。假如有坏消息正向我们袭来,我们需要对此有所准备。这就是生命的原始本能。

新闻报道应当追求自然,它也应当富有启发性,但它也很有可能对我们理解所生活的世界及面临的真正威胁产生误导。

个人经验是主要影响因素,而且我们不能忘记心中希望得到周围人观点印证的固有需求。

我们是社会动物,我们的大脑就是专门用来思考其他人的。我们的大脑一直痴迷于与人相关的所有事物。

讨论罪恶是人类一种非常强烈的本能。

人们可以对我吹毛球疵但没有人能职责我对犯罪心慈手软。

提高警惕总比事后后悔强。

视残酷为乐趣,人类已经为沉迷于迷信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视奴役为节省体力的手段,视政府为政府的使命宣言,视屠戮为夺取领土的必要手段,视折磨和摧残为普通的惩罚,将行为不端和持不同政见者判处死刑以及暗杀成为政治成功的机制,强奸成为战争的战利品,屠杀成为泄愤的方式,谋杀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形式——就大部分人类历史而言,这些都成了最为寻常的生命特征。

污染,就在你体内。砷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饮用水中通常都带有微量砷。

癌症第一次超越心脏病成为人类第一大杀手。癌症主要是由衰老引发的一种疾病,这一事实对癌症统计具有显著影响。

但发病率也可能具有欺骗性。如果医生们癌症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官员存档资料和收集数据方式出现的某些变化也将人为提高发病率。

如果你不在饮用水中添加氯,像南美洲人们的做法一样,那就会出现2000例霍乱。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禁用,除非被证明安全”的方法对化学制品进行监测,那么就几乎没有什么可吃了。

食物中添加维生素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有助于消除疾病,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并大幅延长人们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