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唐容川感触之一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8:39:32
初读唐容川感触之一作者:老汉

影响倪海厦最大的是唐容川,这是倪海厦自己亲口说的。三年前我就从网上买了《唐容川医学全书》。 当时收到书看看内容,《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翻翻似乎画了很多西医的生理解剖图,而且是一百多年前的图。我们在初中高中的《生理卫生》《生物学》课程上似乎都学过了。一百余年前的解剖图,似乎没有看的兴趣。 《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似乎是在陈修园浅注的基础上有所增补、修正。《陈修园医学全书》我也有,也还未通读。 《血证论》虽然很有名,似乎专为血证立论,太过专门。暂时没到那个层次,理解不了。 《本草问答》,曾经因为JT叔叔的《药势》启发,粗阅一过,只是有了取象比类的印象,也不曾深入。 《医易通说》也是高一层次,《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亦不曾寓目。 总而言之,作为中西汇通派的先驱,唐宗海(字容川)未曾引起我绝大的注意,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物,生当清季西学东渐时期,而其学说据说曾影响过张锡纯,而今又影响了倪海厦。 三年来几乎通读了汉唐中医网(www.hantang.com)上所有公开的文章,对倪海厦的“人纪”心向神往。 最近听了倪海厦在第三届扶阳论坛上的讲座录音,参照网上有人抄录的讲座大纲(http://www.ty-jk.com/newsview.aspx?id=113),对其诊断、用药思路深感震撼。在倪氏这里,医学变成很简单明了的东西。那么多种的癌症在倪氏手中轻而易举地诊断、成功地治疗,思路清晰合理,用药有根有据,言简刚中。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其经典的中医生理病理知识,也就是他常说的一个中医师要首先明白“何为正常人”。而这一切,倪氏称之为“中医是物理医学,西医是化学医学”。 于是我去读唐宗海,一读之下,才知道倪氏所本很多都可以在唐宗海的书中找到来龙去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乃是倪氏的生理病理学主要来源。《本草问答》则应是其讲《神农本草经》所本的思路,那么《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呢?我想倪氏讲经方一定有唐宗海的影子。当然正如倪氏所说,他还受曹颖甫影响。其推荐书目中提到曹颖甫的《伤寒发微》、《经匮发微》、《经方实验录》,当也给过倪氏营养。 (《血证论》只是唐氏早期的著作,虽然后人推许为唐容川的代表作,但是我感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以《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最有价值。而从《本草问答》一书的序言看,那个写《类中秘旨》的张士骧(字伯龙)是唐氏的受业弟子,关于中风的证治,这篇短短十几页的小文章可是令张山雷和冉雪峰推崇备至。唐容川和张伯龙师弟问答探讨古经方的药理,实在是开启了古典本草学的新境界。) http://www.hantang.com/chinese/ch_Articles/goodbook.htm 而倪海厦的针灸当另有名师,而其精研《易经》,周易六壬、紫薇斗数、阴阳禄命、风水地理等,亦当另有师承,正合孙思邈《大医习业》所要求的,宜乎成为大医! 
初读唐容川感触之二 我读了道少斋主人毛以林教授的《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很喜欢毛教授的文章。毛教授最近又有新书名曰《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辩证》。
我自思维,平心而论,目下讲辨证常用六经辨证、八纲辨证,温病派还有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而源自《内经》的脏腑经络辩证,可能偶尔还能根据经络走向有一丝经络辩证的影子,而脏腑辩证则确乎很少人用到了。
究其原因,《内经》气化不明,藏腑疑义颇多,而藏腑辩证废之久矣。
《内经》文字古奥,凡愚难解。后世老医高手临证既久,偶有悟入,得一鳞半爪,就受用许多。但是不系统,不成片。
仁亮居士说:“中医的生理学散见于内经,但从未见到像倪师这样把他系统起来,让它显得很简单、很连贯,这方面我觉得对内经的内容整理方面确实存在欠缺。比如我们一般读内经,非好大功夫很长时间,能够对中医生理学有个全面图景还是非常困难。能够像倪师一样有个清晰、简洁而全面的生理学图景,整个中医诊断、用药、针灸确实可以做到很简化,很清晰。看倪师的文章讲座,得到最大的收获也是在这里”。
倪氏的生理病理学受唐容川影响很深。他说:“唐容川讲三焦最好”。
近代大医张锡纯《三焦考》一文说“三焦为手少阳之府。既名为府,则实有其物可知。乃自汉唐以还,若《伤寒》、《金匮》、《千金》、《外台》诸书,皆未明言三焦之形状,遂使后世数千年暗中摸索,莫衷一是。至唐容川独有会心,谓三焦即油网,其根蒂连于命门,诚为确当之论。”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篇)
不要小看了这个三焦。三焦不明,心包、膻中、胞室、精室、命门究竟如何作用?旧说膀胱有下口无上口,究竟如何气化?这些概念就模糊不清。脏腑之间的关联作用似明实暗,不能明晰。通解了三焦,则脏腑之气化就明澈无疑,而内经的脏腑不再是孤立的莫可名状的十二官,其间气如何行,血如何生,五行如何相生相克,就活起来了。活的生理明白了,病的机理也就明白了。(仁亮居士有博文《痛无常处》悟到“胆经与其他经络的交会穴最多。这正如JT叔叔讲的,胆经是人体最大的情报网,能搜集全身的信息”,又联想到内经讲“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老汉以为,足少阳胆经要和手少阳三焦经联合以来看,还有“少阳为游部”与三焦古义也要结合起来读,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相表里而寄相火、胆经亦寄相火,义要合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36dfd0100g6n0.html
唐容川用这套活的生理病理学来解读《伤寒》《金匮》,别开生面。前人许多模糊囫囵处就能够细致精确地解读了。
唐容川又通《易》,熟悉古人的思维方式,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能用取象比类、天人合一来解药理,印证仲景的方子之后,对古人立方遣药之道便了如指掌。那么看到病症,分析明白病理,方子立马就来了。
倪海厦继承了这些,并进一步深化,将五行生克更系统地引入内经脏腑气化过程的分析,并且从阳不入阴来辨别阴实,且更全面地从经络来辅助诊断,重心火、重气化,这使得一些重症如癌症的病理分析、诊断、治疗得以简化。
也就是说,对内经的生理病理,倪氏能成片,则诸多癌症、艾滋等疑难,迎手而解。
而其对阴实的形成机理、病理变化规律、诊断及治疗则更是对传统中医学的一个发展、一个开创。
至此,中医的无尚经典《内经》里讲的脏腑经络辨证不再是空洞无用的东西,而是可以用来已大症治疑难的大法,而且大道至简。  ————————上文摘自以下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625df20100fzl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625df20100g4by.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