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我们的文化生态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47:27

最后,环绕在我们身边的第四层“文化圈”是那些圣贤书,在图书馆里呆着,等人来阅读。除了有修养的少数人经常要阅读经典之外,绝大多数人是无暇问津的,因为现代人都很忙,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消费,忙于娱乐,宁愿一顿饭吃几小时,宁愿“卡拉OK”几小时,也难得读几句书。加之音像时代来临,读书的习惯早已丢失,多数人已经没有读书的习惯了。更何况,那些经典著作又不是那么好读易读,也没有多少人读得懂,就只好让那些圣人哲人贤人像月宫里的嫦娥一样寂寞去。圣人当然不怕寂寞,“自古圣贤皆寂寞”。当然,曲高和寡,古来如此。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无奈人宁愿到洗脚屋里洗脚,也不愿到沧浪之水濯足,遑论濯缨了。

这四层文化“圈”,也许不够全面,但也大致如此。这些个“圈”构成我们的文化环境,就是人们日日吐纳的文化空气。何者为近,何者为远,一目了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墨悲丝染,人的精神状况不可能离开文化环境的熏染。应当说,这四层“文化圈”是自然形成的。第一层文化圈是“商品”的本性所派生,是“资本”增值的广告,所以,是刺激消费欲望的“激素”文化,无论你接受不接受,它也要天天传播,因为它是用钱买来的传播权利;第二层和第三层“文化圈”似乎与商品无关,但在市场经济中,作为文化产品,它本身又是商品,所以,也难脱利益干系。它之所以要“庸俗”“愚乐”,就是想讨得人的“可笑”。至于第四层文化圈,是人类精神追求所产生的,是文化的本意所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以文化人,正是这一层文化的功能。只可惜传播这层文化和利益没有直接关系,不受资本青睐,所以这一文化空气稀薄,人们难得其氧。人是趋利的,尤其是眼前利益。故人人忙于致富,无人在乎修身。

从这四层文化圈来看,文化生态显然不平衡。激素多,娱乐过,庸俗稠,而高雅稀。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生理的刺激与发泄的元素多之又多,而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境界的元素少之又少。生活于其中的人,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健康的文化营养。如今社会生活中的慕豪华、逐奢侈、重投机、轻诚信、富而骄、贫而谄、梦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乃至一夜情、将节俭美德弃如敝屣等等不健康的观念和风气无不与我们的文化环境有关,无不与媒体上那些粗俗的消费广告以及格调低下的游戏娱乐节目有关。

改良文化生态,就是要有意识使各种文化要素达到均衡,抑制那些“非礼”元素肆无忌惮,增加精神文明元素传播力度。商品广告能不能多一些文化修养?虚假广告有人管,粗俗广告为什么就能畅行?广告有没有文化标准?有些电视广告,天天朕长朕短,招皇权之阴魂,夸富贵之奢侈,竟也天天引导百姓。娱乐节目和文艺作品能不能寓教于乐?能不能除了给人“可笑”之外再给人以“可敬”?作为公众传媒,能不能每天传播一两句圣人的名言箴言?公共场所除了有商品广告之外,是不是也应当让人能够看到几句进德修业的嘉言?古话说,赠人以金不如赠人以言,一句话,有时能够改变人的一生。宣传教育文化机构能不能在众人和圣人之间做一点联络工作?“圣人,百世之师也!”难道今天不需要圣人之师了?是百世之外了?圣人寂寞,对一个社会是好事吗?目有嘉言,耳闻良言,对人心是不是一种陶冶?古时候有“四书五经”,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等,今天能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编出新版,再行于世?媒体与公共场所的文字能不能不要那么七扭八歪地媚俗?难道端正了、庄重了、清秀了、整洁了就不入眼了?文字也能养心养正,文字的风气也是文化生态的有机构成。

总之,文化生态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关系到世道人心的健康,关系到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关系到正气与邪风的消长。(张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