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3:16:34

心理咨询的新方向--萨提亚

  ●什么是萨提亚模式?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许多生动创新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被治疗师广为运用。

  在萨提亚模式中,你会学习和体会到许多不同的技巧,例如家庭雕塑、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

  萨提亚模式另一极富魅力的原因,是因她“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在注重“你和我”的同时,更关心“我们”,在这样一个被充分尊重和关心过程中,我们对事业、家庭、婚姻、健康以及个人成长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学习,重获并掌握生命的意义,做一个身心一致的人。

  【基本概念】

  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是由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萨提亚模式,又叫联合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萨提亚模式不强调病态,而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通俗的解释就是她动态的解释人及人在与家庭及社会的互动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价值,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她的理论不会因为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而失去实用性。

  【萨提亚模式的由来】

  萨提亚 (Virginia Satir, 1916-1988) 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 (Family Therapy)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 (Goldenberg 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 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萨提亚的第一本书《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是在一九六四年出版的,此时,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始受到许多专业人士重视,而这本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相关科系的教科书。接着,欧洲各国也接受她的理论。萨提亚的身影自此便经年在世界各国出现,演讲、教学、举行研讨会。每到一处,便为该地留下无尽的热力、希望与爱。一九七零年代,精神医学会发表了一篇全美家族专题报告,列出二十一位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师,萨提亚是名单中唯一的女性,且高居首位。

  萨提亚之所以受到同行的尊崇,实因她有一套异于传统疗法又相当完整的理论,更有她深具个人魅力的实务运作方法。从她担任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可以知道她是个极端的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着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

  因这种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她在进行家族治疗的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特别的活动,例如家庭雕塑、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这也表示萨提亚并不抱持强烈的本位色彩,她尊重并实际运用不同取向的治疗方法,兼容并蓄。

  萨提亚起初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岁时已是一位小学校长,后来她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社会工作,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精神科社会工作员,她最初所受的训练深受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学派影响,但她在工作中逐渐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甚大,例如一些已康复的精神病人,在回到原来的家庭后短期内又旧病复发,于是她决心另寻新的治疗方法。一九五一年,她开始私人执业,并且摒弃了传统个别治疗的方法,转而尝试家庭治疗,发现效果十分理想。四年后,她加入伊利诺州精神病学院(Illinois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教授“家庭动力学”(Family Dynamics)。一九五九年,萨提亚联合Don Jackson、Jules Riskin等人,在加州创立“心智研究学院”(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简称 MRI),推动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和训练,并且在MRI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家庭治疗训练课程(Goldenberg 1985),她在一九六四年出版重要着作“联合家族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圣经”,已有二十二种文字的翻译。萨提亚后来加入了Esalen Institute,研究人文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logy),这方面的研究使她进一步了解“个人内在自我”(inner self)与“家庭关系”(family relationship)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使她所创立的治疗法更充实和完善,最终自成一家。

  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nce)。由于她的治疗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回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The Satir Model) (Banme n 1976, Satir et. al 1991)。

  【萨提亚模式 Vs 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

  萨提亚是最早提出在人际关系及治疗关系中,“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的想法的人。她所建立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不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nce)。由于她的治疗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回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The Satir Model)(Banmen 1976,Satir et.al 1991)。

  萨提亚模式(The Satir Model)在诸多家庭治疗理论中,一直是难以归类的派别,有的教科书将之列为沟通学派,有的将之纳入人本学派,究其原因,在于萨提亚模式不强调病态,而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走进萨提亚

  请你安静下来,好好想想:

  为什么事业的成功让我们拥有了舒适的生活,可幸福的感觉却没有相应的增加?

  在你的人生中,你和你所爱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情侣、儿女、朋友)是否有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

  你是否真切地感受到被爱、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呢?

  而你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他们的内心又是否感受到你的爱、接纳、尊重和肯定呢?

  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自己,你和自己有没有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呢?

  你每天在做的是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还是你真正喜欢的事情呢?

  你明白你自己真正的需要吗?

  科学家发现大多数疾病的产生,都与思想、情绪有关,你对自己身体,思想情绪的了解有多少呢?

  萨提亚女士(Virginia Satir)是全球知名的家庭治疗创始人,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致力探索人与人之间及人类最深层、最本质的问题,特别是探索人在家庭中学习到的沟通模式是如何深远地影响他一生的命运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萨提亚女士相信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不断地在演变、成长,而且永远都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由她设计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萨提亚模式训练课程正扩展到全球各地,帮助人们迈向身心一致,高自我价值感及责任感。越来越多朋友从中都寻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平静、喜悦和力量,也同时为自己创造了更幸福的亲密关系。

  无论国王还是农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是最幸福的人!

  但为什么成功事业易得,而幸福的婚姻那么少呢?秘密在于,人们大多认为事业是否成功是自己的责任,而婚姻是否成功是对方的责任。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并没有学习过亲密关系如何相处,只是潜意识习惯性地重复自己或父母的旧有模式。

萨提亚模式的四个总目标

  萨提亚模式有四个总目标,是积极正向改变过程的焦点。这四大目标是:

  1.提升来访者的自尊。自尊是一个人对自我的判断,或是自我价值的体验。

  2.帮助来访者为自己做出选择。萨提亚鼓励人们在任何情境中至少考虑三种选择。她想要来访者有能力为自己做出选择。当我们用机械、退缩的观点来看待人性时,我们不是在一个极端,就是在另一个极端。例如,对或错,好或坏。简而言之,萨提亚模式总是避免“不是/就是”的两难选择,提倡用三个或更多的可能性来看待一个情境。萨提亚模式还提倡以一个更加整合的观点取代“不是/就是”的思维方式。选择不仅包括关于一个人行为的决定,还包括对未满足期待的不同回应.而非一个人惯常的反应。

  3.帮助来访者负起责任。责任不仅包括对一个人的行为负责,还包括对他的内在体验负责。这里主要的关注点常常是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这意味著要对感受负责、管理感受、享受感受。德马西欧(1999)、勒杜(1996)和波特(1997)等作者的一些文章,详细说明了如何将个人的责任感深入到责任和改变的分子水平。萨提亚模式在治疗中对这些可能性完全持开放的态度。

  4.促使来访者更和谐一致。和谐一致是内在与外在的和谐。那是一种平静、完整、祥和的感受。和谐一致是治疗会谈中要努力达到的状态。这是一种赋予能力的感觉,来访者不是被外在世界控制,也不是被外在世界引发负面反应,而是从内在保持与深层自己以及他人、情境相和谐的状态,并对外界做出反应。

  治疗时以这些总目标为背景和治疗架构,可以帮助每苓来:访者和每个家庭制定出针对他们自己的、具体的、积极正向的目标。这些目标包含了整个人,不仅是生命中的某个方面,如行为或感受。在萨提亚模式中,目标包括行为、感受、对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层面上的改变。目标要涵盖冰山的每个部分。21世纪的萨提亚模式更是积极目标导向的、以转化性改变为基础的。

萨提亚对人的基本信念

  1.人性是善良的,人如果能够正常地发展,人性的善良便能发挥出来。

  2.人有自然的倾向去发展他的潜能,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人的潜能可以完全的发展。

  3.人有足够的内在能力和资源去解决困难,但成长的经验可以使人忘记自己拥有的能力和资源,或使用得比得当。

  4.当某人在情绪和行为出现“病症”时,这表示他的成长遇上障碍,以致不能正常地发展。

  5.当人受到压力或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用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去处理,虽然这些处理的方法可能对自己或别人引起伤害。

  6.只要受到鼓励和环境合适,任何人都可以重新学习新的处理方式。

  7.治疗师的工作是给予鼓励和营造合适的环境,让受助者可以跨过成长中的障碍,继续发展他的潜能。

对家庭的评估

需要了解家庭的动力以及影响家庭成员动力的因素。

  1、家庭成员的自尊

  自尊是人的自我界定,是对自己的一个评价。

  自尊高的人感到自己有价值,爱自己,尊重自己,欣赏自己,接纳自己,拥有内在的安全感,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能力。

  自尊低的人的特征正是相反,他们的处事方式往往是否认、退缩、躲避、埋怨和攻击。

  自尊有“传染性”会影响家庭成员的反应方式。

  2、家庭规条

  每个家庭都有自家的规条,不一定会引起问题。但如果这些规条变得过于绝对和僵化

  便会影响了家庭成员的个性发展和妨碍了家庭关系。

  有负面影响家庭规条的特征:

  非人性化;

  绝对化;

  矛盾化;

  过时化。

  3、评估家规需要注意的方面

  ①这个家庭有什么规条?

  ②其中哪些规条是有问题的?

  ③这些有问题的规条是用什么方法来维持的?

  ④这些家庭规条产生了什么效果?

常见的错误家庭规则

1、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2、不要炫耀自己

  3、不要顶嘴

  4、永远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

  5、性是邪恶的

  6、乖乖的,不然妈妈会担心

  7、要听话,否则爸爸会惩罚你

  8、总要准时准点

  9、不要洋洋自得——骄傲会让人失败

  10、错误是可以致命的,所以永远不要犯错误

心理咨询师的信念

  1、所有人都是同一种生命力量的体现

  2、所有的人都可以成长

  3、所有人都可以建立亲密关系

  4、所有的人都是有能力的

  5、所有人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6、所有人都可以自主自立

  7、所有人都可以成为选择者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时时要记住这些信念,为自己少走弯路,很有必要

萨提亚理论中的改变阶段

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现状:在个人或系统的当前状况中,出现了对于改变的需求。

  2、引入一个外部因素:系统或个人明确地向另一个人——朋友、治疗师,或是系统之外的某个人表达改变的需要。

  3、混乱:系统或个人开始从现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4、整合:新的学习内容被整合,新的存在状态开始发展。

  5、实践:通过不断实践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状态得到强化。

  6、新的状态:新的状态代表了一个功能更加良好的存在状态。

萨提亚提出的五种应对姿态

一、讨好

  行为:道歉、恳求的神情,哀求及请求宽恕、乞怜、依赖、过分的好、过分的雀跃

  言语:这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没有了你,我就一文不值,你喜欢什么?没事,没事。

  主要的情感:受伤、悲伤、焦虑、不满、被压抑的愤怒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把焦点放在对自己的期待上

  冰山:对应感受层面,忽略自己的感受。

  资源:关怀的、滋养的、敏感的

  新认识、新关注:讨好的人会给别人不真诚的感觉,自己也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可能某些经历,让他对自我的评价比较低,他们委曲求全的取悦别人,来获得与他人的交往,或者平息事态。其实这是很让人心疼的,做出了很多牺牲。他们对别人的关怀、滋养、在意,是美好的,是值得珍惜的。他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自己是好的,自己可以帮自己站起来。对我来说,能丰富自己对讨好的认识,我觉得很高兴,我会关注真诚之外的友好、善意、敏感。

  二、指责

  行为:指责、咆哮斥责、愤怒的神情,恐吓、批判、独裁、吹毛求疵、控制

  言语:这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有对过。我完全没有错。

  主要的情感:愤怒、挫折、不信任、不满、被压抑的受伤、害怕失去控制、孤单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不成功的、远离自我、缺乏控制、无助。把焦点发在对他人的期待上。

  冰山:对应期待层面。对他人的期待。

  资源:果断自信、有领导才能、有能量

  新认识、新关注:当我们了解愤怒是习得的自我保护方式,我们会发现那个咆哮斥责的人只是用能量保护自己罢了。他们的无助、焦虑、害怕不希望被别人看到,他们是在指责别人和推卸责任,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他们用指责表达的期待中,也有一份对他人的在意,甚至是关心和爱。

  三、超理智

  行为:僵硬而刻板的姿势、看起来冷淡、严肃、高人一等的神情。操纵、喜欢提出建议、看起来不敏感、不带人性的客观、无聊的

  言语:逻辑而客观的、老是引述规条及抽象的想法、冗长的解释、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复杂的术语。人一定要讲逻辑。

  主要情感:仅显露少许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的、孤立的、空虚的、害怕失去控制、易显示脆弱的。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感到缺乏控制、无法表露感受

  冰山:对应观点层。

  资源:有知识的、注意细节、解决问题

  新认识、新关注:他们很有权威的样子,有知识又注意细节。可也是脆弱和孤单的,可能成长中接触感受是危险的,或是被忽略过的。他们很不容易的努力做个有价值的人,帮助别人理清逻辑和道理。只是难以表露感受。超理智和理智是不同的,不过难以辨别。

  四、打岔

  行为:活动力过多或活动力不足,不安定的、移动的、操纵的、不恰当的、看起来不敏感的、表面傻傻的、争取注意力的

  言语:改变话题以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于一件事上、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言不及义、打断话题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感到缺乏控制、无法表露感受、没有人在乎、没有归属感

  冰山:不在冰山任何一个方面

  资源:幽默、自发性、创造力、好玩、有弹性

  新认识、新关注:他们表现出了幽默和创造力。他们也有孤单和焦虑在。

  五、一致

  行为: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有生命力的、自信的、能干的、负责人的、接纳的、有爱心的、平衡的

  言语:在感受、想法、期待、愿望,甚至于不喜欢的事情上保持诚实;开放而分享;聆听他人的;尊重自己、他人与情境三者

  主要的情感:平和的、平静的、有爱心的、接纳自己与他人、脚踏实地的

  自我概念:高自我价值、能干的、欣赏自己的、庆幸自己的独特性、接纳价值的平等、与生命力的联结

  资源:自我觉察、负责任的、开放的、关怀自己与他人、整合

  新认识、新发现:一致模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方向。老师告诉我们,“越一致,能量越不需要用来防御,生命力越能流淌。”但“并不鼓励任何情况下都绝对做一致性表达和沟通。”

  就像用0~100来标示我们的健康状况。不是只有100才代表健康,而是越趋向一百越健康而已。综合我们能为健康做出的努力和生活实际,也许维持健康在80才是最优的、最符合实际的。

  总结:逐一认识之后,会发现每个应对姿态都有他对应的资源。前面的介绍有一个大前提:那些模式都是在不自知的状况下作用的。在自觉的状况下呢?偶尔幽默的打打岔,缓和一下气氛;做些讨好的牺牲;理智的评述一下;或者率真的责备,都很可爱!大家不会忘记从不自知到自觉我们是有一个资源的吧?就是觉察!

  这样的温习之后我还有个发现,就是“他人的重要性”,我们都好渴望关注,好期待他人的接纳认可,好害怕孤独,害怕自己没有作为,我们都努力的想和他人维持平和、友好的联系,哪怕要自我牺牲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或者讲冗长的道理,或故作轻松的打岔。我们都希望别人能理解我们的感受,可表达时,又常常被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而掩盖掉。

什么是应对姿态

嗨伙伴们!大家会用冰山这个模型了么?我把冰山当做走进“自我”的阶梯,不知大家对冰山的感受是怎么样的?细心的伙伴会发现在冰山的水平面下第一层叫做“应对姿态”的部分,我们似乎还不了解。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来认识一下不简单的“应对姿态”。

  如果被问到我们身边都有些什么样的人?你会怎么回答呢?也许是老师、同学、同事、家人,这些是一些人和你的关系。也许是志愿者,这是你所处的环境。也许是开朗、热情、欢乐等等的一些人,这是那些人的特征。也许是学生、教师、白领等等,这是社会角色上的回答。还可以是丈夫、妻子、孩子、母亲,这样身份上的回答。总之答案会十分的丰富,而且看来都是对的,比较容易回答。那么换个问题,在冲突、压力、亲密关系中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是怎样的呢?这大概要想一想,回忆一下以往的画面。

  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形象是“指责”、“讨好”和“理智”,这样的人。仔细想想的话,还有擅于“打岔”打圆场的人。我不得不说,我讨厌“讨好”的人,他们总是没有主见,也不真诚,让人信不过;我也不喜欢“指责”的人,抱怨一堆,把事态搞得很紧张,对事情的解决也没有什么帮助;以前比较推崇“理智”,遇到冲突、压力,会暗暗对自己说理智理智,现在偶尔也反感那些“超理智”的人,教化一堆,装模作样的,一板一眼,真烦人。“打岔”也不总好,有时候你想把事情解决,碰到这么个打岔的,事情暂时是不了了之了,免不了以后翻出来更掰持不清。

  从上面这段话大家应该看出来了,我做了很多的“指责”,O(∩_∩)O~,同时也揭示了今天的主题。所谓应对姿态,主要指在冲突、压力、亲密关系中我们是怎样的。可能有时会兼顾两种主要模式。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依赖重要他人,而习惯某个方式。这种方式常常是不自知的,因而应对姿态处于冰山水平面下的最上层,是我们对行为、事件、故事最直接的反应。

  萨提亚模式“求生存的应对姿态”,为我们揭示了“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一致”,这样五种模式。

  刚刚我几乎逐一的将这五种模式批判了一番。在我们家,以前如果妈妈指责我,我会指责回去,爸爸会出来打岔;妈妈如果指责爸爸,爸爸可能会比较讨好,有时是比较难指责回去,我可能会超理智的出来把他们俩都说一顿。为此爸妈一度认为我很适合做法官或律师一类的工作。但其实每次我数落完他们,我心里都非常难过。这也是我说“应对姿态”不简单的原因。我想也许也是萨提亚模式用“求生存的”这个词来修饰“应对姿态”的原因。

  我们对这些姿态并不陌生,可是我们不一定真的了解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们、评价他们。我们已然温饱无忧,可还是要“求生存”。接下来我们逐一的认识一下这五种应对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