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之城 灵性的回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26:22
诗性之城 灵性的回归 “感性之城”展览收集了意大利6个古城居民的故事及其在城中感兴趣的地方,并标出地图。在一面玻璃屏幕上,有许多慢慢走动的行人影像。当行人走过时,只要参观者伸手触摸这面屏幕,人便会“停下”,转过身,开始讲述他的故事,并出现地图。

  世博会给我们呈现了过去和未来,呈现了文明在城市中最美好的绽放。在历史绵延的文明链条中,城市是其中耀眼的一环,在它那里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期待,但最美好的,莫过于在拥有着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城市中能有拥有诗意的生活。世博会上,我们发现美的城市和美的生活,但这种城市和生活的实现,需要觉醒者,无论是城市的建设者、管理者还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而教育应该成为这种觉醒的引路人……——编者

  这些充满了历史气息而又贴近自然的小城,激发又容纳着居民的感性生活与丰盈的情感世界。人们既不会在感官世界里迷失,又没有在抽象世界里变得僵化。这样的城市,是可以栖居人的灵性的城市,它的子民们不会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界里感到灵魂孤寂

  ■本报记者 杨桂青

  有人说,中国2010年世博会是文化奇观,世界各国,特别是文明古国展出的异域风情,吸引人们去尽情饱览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

  有人说,世博会是科学盛宴,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展出的最新高科技成果,启发人们去自由想象未来的美好生活。

  不错,世博会是人类文化、科技成果和发展理念的盛大集会。

  但是,在盛大的世博会上,有几处景致可能被大多数人忽略甚至遗忘了。

  在那里,人的诗性得到了充分的伸展,城市的灵魂获得了新的表达方式。

  一所真正能够“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应该是一座诗性之城。

  一个真正能够“让生活更美好”的现代人,应该是一个丰富的感性与火热的理性完美结合的人。

  一种真正能够“让生活更美好”的教育,应该是能守护优秀的人性的教育。

  失去感性之后

  一个人对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麻木恣睢,感觉处于沉睡状态,怎么可能体验到世界的美好呢?

  在生命阳光馆体验过“天视奇观”的人们,大概更能懂得人的感觉的宝贵。

  “请大家伸出右手,搭在前面游客的右肩上,左手触摸左边墙壁,我们将进入一个全黑的环境。”在“天视奇观”展区盲人志愿者陈晓斌的引导下,游客走进了一片黑暗。“现在来到一个公园,有竹林,有鲜花。”手下窸窸窣窣,摸到了竹叶和其他细碎的叶子,抑或还有花朵,但不知是什么。

  生命阳光馆不大,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残疾人馆,目的是使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关注残疾人。“天视奇观”是盲人体验区,意在让游客在全黑环境中体验世界,以更加关爱残疾人。

  其实,何止盲视可怕,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基本感觉一旦失去,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就是残缺不全的。

  “请用手指感受东方明珠。”陈晓斌说。手下模糊一片,除了石壁的粗糙,游客竟然感觉不出一个完整的轮廓。“请用手感受缆绳,注意脚下,我们是在一艘颠簸的船上。”脚下虚空起来,如果不是前面游客的肩膀,肯定要“跌入地狱,万劫不复”了。

  短短几分钟的视觉剥夺,足以让人体验失去视觉之后的恐惧。

  终于有了一丝光线,前方舞台上,有两个男孩带着黑色眼罩在踢足球,敏捷、自如。“是真人表演吗?”人群中有一个声音高喊,半是怀疑,半是钦佩。

  “是。”提问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他们是上海盲人足球队的队员。人群中传来啧啧之声。那些被人们称为“盲人”的人,在黑暗中创造了奇迹。

  表演结束了,每个游客都与他们握别。“谢谢!”每握到一双手,男孩子都这样说,声音短促、轻松。其中一个男孩子的手冰凉,汗津津的。

  留言册上,署名蒋静怡的游客写道:“我终于亲身感受到了盲人的难处,在黑暗世界里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我以后一定会经常帮助盲人。”

  其实,生命阳光馆不仅仅是针对残疾人的,它和每个有血有肉、有感觉的人有关。当一个人对美好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麻木恣睢,感觉处于沉睡状态时,他怎么可能体验到世界的美好呢?与被剥夺了身体的感觉有什么区别呢?

  不要问残缺之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当人们失去感性,生活将会怎样?而当人们不珍惜感性,又会怎样?上海世博会以独特的方式提醒人们,未来城市一定要尊重人的感性,尊重人性。

  感性之城 充满人性的福地

  人对生活的鲜活感觉,为生命抛出饱满的质感,使人性自然而优美地泛着波光。

  在意大利馆,走到“感性之城”(Sensitive City)展示区,纯粹是受游戏的吸引。很多游客站在一堵巨大的玻璃幕墙前面,用手捕捉投射到墙上的身影。“我想象中,古罗马剧场一定到处都是玩耍的小孩。我逃学的时候,就去……扔纸飞机。”一个被“捕捉”到的男孩子说。

  意大利馆的主题是“人之城”,整座展馆犹如一座微型城市,充满弄堂、庭院、小径和广场等传统城市元素。意大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上海的传统游戏“游戏棒”,由20个不规则、可自由组装的功能模块组合而成,代表意大利20个大区。“感性之城”展区位于二楼。

  “感性之城”是世界著名多媒体艺术团体蓝色工房的作品。蓝色工房的一位设计师罗伦佐·萨尔迪说:“‘感性之城’是一件以一座理想的反乌托邦的城市为主题的互动作品,城市的设计理念来自居民之间的关系、记忆、梦想甚至恐惧。我们选择了意大利从南到北6座不同风格的小城,找当地人来讲他在城中感兴趣的地方和故事,还画了地图,标明怎么到达这些地方。游历这座城市的唯一方式就是亲手‘拦下’某个过路的人,遵从他的指导,观察那些将你引向被讲述之地的画面。”不同的游客,会选择不同的人来讲故事,演绎出不同的“感性之城”,不同的组合充满偶然与新奇。

  很多游客被这个充满创意的互动艺术吸引,流连不去。但很多人只是好奇,并没有理解。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正“逮”着投影中的一个小女孩不放手,过了一会儿,自言自语地说:“行了,放她走吧。”“上面这些白线是什么?”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说不出来。“是到他们家的地图啊。”妈妈笑着说:“下次去意大利的时候,就按这样的路线去找他们。”

  人的目光和叙事不断造就着这座“感性之城”,它和展馆中的奥林匹克剧院之门、罗马万神殿的大理石模型、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画作、时装模特和豪华轿车等组合在一起,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幻影般的感觉,体现着“人之城”的魅力。罗伦佐·萨尔迪说:“我们在与各种人的交往中,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用感性的方式记录人们的生活。感性的东西比较容易言说,几乎可以触摸得到,也更加直观。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充满光与影、水与土、空与满、静与听的地方。”

  这座“感性之城”,满是人间烟火,但又充满灵性,是真正的“人之城”。

  “感性之城”让人们时刻感到生活的美好,享受各种感觉的愉悦。画面中一个穿花格子衬衣的女孩说:“每天早上我上学时都要经过佛西大街,沟渠里小鱼儿们发出的声响,那些特别小的鱼儿的声响也能听到,它们从水中探出脑袋。”这种声响在现代都市中几成绝响,这样的声音景观诱人神往。

  在“感性之城”里,人与世界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周围的事物可以成为个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城”中一位红衣长发女人说:“我在橄榄树林中长大,夏天的时候我跟表姐妹们一起玩耍……火车的汽笛声提醒我们该吃午后茶点了。”火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不但没有破坏田园生活,反而成为日常生活中某个动人时刻的标志。

  “感性之城”是一座生活便利之城。画面中一位身着黑衣、戴珍珠耳环的中年女人提到一个浴场:“所有的人好像都是从加勒比海度假回来,浑身晒成了古铜色,可实际上他们每天去海滨浴场只需花上0.7欧元。”

  “感性之城”是一片宽容的土地,它包容人的痛苦,激发人的幸福。画面中一位身着毛领黑衣的女子说:“我想哭的时候就会去萨西岩洞居住区,我喜欢在空旷的格拉维纳峡谷前哭,除了河流,没有人能听到。”因为峡谷与河流保守了人的秘密,这片土地变得可信任,成为人的伙伴。一位穿黑衣、戴黑色项链的年轻女子说:“在一个疯狂的下午,在马拉·奥蒂斯码头,我顶着风一直走到了港口的尽头。正是在那一时刻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风浪试图把我席卷而去,而我却感到很幸福。”也许风浪吹打柔弱的身体,几乎把人“拔根而起”,人在痛觉中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从而产生了一种幸福感。

  生活在“感性之城”的人,对城市的文化充满骄傲。一位头发略卷、来自锡拉库萨希腊剧场的女人说:“躺在有4000年历史的石头上,我想到了所有在我之前来过这里的人们。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属于这个地方。”一个城市的文化,就通过普通的生活瞬间——躺在石头上回想,在人们心中传承下来。

  “感性之城”还应该能够栖居人的灵性。一位戴着花围脖的老年男子说:“夏天的夜晚,我们曾经常常和朋友们到望楼上看整个城市,在那里吟诗。就像在耶路撒冷一样。”

  “感性之城”里每个人对生活的描述,都像一首诗,这里应该到处都是诗人。人们对生活诗意的鲜活感觉,为生命抛出饱满的质感,使人性自然而优美地泛着波光。

  新感性 保护人的生命力

  审美解放将造就“有新的感觉的人”,让冥想、诗意、激情重新回到人的感觉之中。

  法国馆有一个嗅觉体验区。

  嗅觉需要体验吗?滚滚红尘,饮食男女,怎么会没有嗅觉呢?

  体验嗅觉,要俯下身,钻到一个个从天花板上吊下来的圆筒里。圆筒的内壁画着各种生活场景,比如咖啡厅、餐馆、花园等,可以闻到咖啡的苦味和香甜、米饭的醇香和鲜花的清香。各种气味儿安静地等着人们来“闻香”,不会外溢。

  这种新颖的体验方式强调了人的嗅觉,新的体验,唤起新的感性。

  这个嗅觉体验区是“感性城市”的一部分,“感性城市”是法国馆的主题。体验,是法国馆的独特魅力。

  在法国馆的入口处,是一处水景,水边竖立着一排人物像,画师似乎故意把人物轮廓勾勒得有点模糊,以呼应水的特色。水在法国馆开头的几个短片中有较多的表现,其中一个短片是“儿时的梦”,人们在雪中嬉戏,片中说:“披上一层白纱的城市成了儿时的梦。”一个短片是“雨中漫步”,一个女人从男人的伞下走出来,在雨中漫步。还有一个短片,一个男人乘舟而行,不慎被冲入瀑布,游客似乎也被激流淹没。

  走在游廊上,能听到不远处热烈的掌声,急急忙忙走过去,原来是游客在做互动游戏。随着掌声,墙上的“树”会不断长高,当然,这不是自然界的树,只是墙上的投影。

  法国馆是一座“凡尔赛花园”,除了香味儿和水,奥赛博物馆的七幅法国国家珍藏品、花草、影像和不规则的线条等,调动了参观者的各种感官。法国人就是要展现一个优雅的感性世界。

  为什么又是感性?

  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二男生戴世云跟随妈妈来看世博会,他看到展馆中大师的作品兴奋不已:“大师在画布上把世界画得那么细致、逼真,没想到油画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次看到了历史性的东西,也看到了时尚的东西,没想到它们都具有这么强的可观性。”戴世云以最直观的方式领略了艺术的魅力。真正的艺术能够唤起人的感性,并让人以美的方式观照现实。

  但人的感性并非总是充盈着鲜活的生命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之一、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说:“大工业化开始无情地吞噬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但完整的、富有感性血肉的人原不是唯理主义的抽象化、概念化的人所能穷尽的,而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又造成人的心灵的枯竭。”人的感性有可能因为理性的过度发达而沦丧。现代传媒把现存社会强加给人,凝固成一种自足、封闭的自动化系统,个性化的生活消失了。而现代科技发展所产生的各种虚拟世界,电子游戏、网上聊天和虚拟社区等,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人的现实存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说:“虚拟技术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割断了人的精神‘还乡’之路,人没有了鲜活的自然真实之家。”

  发达的工业社会,有可能带来感性的沉沦。马尔库塞并不一概否定科学技术,但认为这个社会需要一场“审美解放”,造就“有新的感觉的人”,让冥想、诗意、激情重新回到人的感觉之中。

  “感性之城”,是这样一个世界吗?

  意大利馆“感性之城”中穿白衬衣、留长发的女人说:“小时候,当我沿着灌木林中环绕小山丘一直延伸到圣庞齐安教堂的孔多迪小路散步的时候,我就想象着这里居住着仙女、小精灵、神秘主义者和圣人。十步之内,我就能进入我幻想的世界,因为这座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她的眼里,现实与幻梦只有“十步之遥”吧,这是一座被梦想选中的城市。

  围花围巾、留短发的年轻女子说:“由于它源于大海,这是一座喧嚣的城市,但在市中心也有绝对安静的地方,比如在通往圣多米尼克教堂的桥上。冬天那里经常有雾,让我觉得自己如同置身于帕索里尼作品中的氛围。”喧嚣的闹市,仍旧能让人进入艺术世界,这是一座被美祝福的城市。

  相对于辛苦、麻木,对生活除了利益索取没有其他目标的人来说,“感性之城”中的人们满怀着冥想、诗意和激情,对生活充满热望。

  虽然,“感性之城”中人们所讲的都是过去的故事,它要表达的却是对未来城市的畅想。罗伦佐·萨尔迪说:“这些人找到了过去的故事,也是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够延续下去。未来的发展沿着原来生活的道路继续发展,愿望继续在未来实现,历史是未来的前提。”

  诗性之城 生命绽放

  不管是意大利馆“感性之城”中的故事,还是法国馆“感性城市”中的雪中梦、雨中情,都是人的生命叙事。

  工业文明中人的感性的沉沦只有由艺术和诗来拯救,我们还牢牢记着马尔库塞的这句话。只有艺术和诗永恒地祝福人的激情、回忆、想象、爱恋、苦恼,并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世界,肯定那些处于极端情境中,比如在爱情、死亡、过失、失败、欢乐、幸福和懊悔中达到顶点的经验。

  一旦人获得一种新感性,就成为“新”的人类,“新”人类能够创造新的理想社会。

  在这次世博会上,印度馆曾经举行了“心灵之桥”泰戈尔作品朗诵会,纪念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诞辰149周年。印度馆馆长D·K·南加说:“在印度馆世博会系列活动中推出这场活动,是因为泰戈尔是受世界人民景仰的诗人。泰戈尔也是深刻的哲学家,人人都喜欢泰戈尔。”在印度馆里宗教、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和集市等因素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中,诗和诗人被隆重地凸显出来。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泰戈尔吗?还需要诗歌吗?”面对这个问题,南加馆长思索良久。最后他说:“诗歌是情感性的,它以特殊的方式影响人的心灵。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泰戈尔的诗能够抚慰那些痛苦的心灵,使这个世界变得宁静、慰藉。”

  “哪里有贫乏,哪里就有诗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这样说。诗人在贫乏时代的使命是救护人的内心。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说:“诗涉及一个民族的起源,几乎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从诗开始,从歌唱开始。用德国浪漫派的话来说,诗是人类文化的母亲。”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性之城”是生命绽放之地,是诗性之城。不管是意大利馆“感性之城”中的故事讲述者,还是法国馆“感性城市”中的雪中梦、雨中情,都是人们诗意的生命叙事。

  “感性之城”,因为张扬了人们诗一样的情感,而成为一座记载着人们美好回忆的未来理想之城、诗性之城,成为张扬感性的灵性之地。城中的人们敏锐、多彩而自由。意大利这些充满了历史气息而又贴近自然的小城,激发又容纳着居民的感性生活与丰盈的情感世界,人们不会在感官世界里迷失(想想那个被风浪席卷却感到幸福的女人),也没有在抽象世界里变得僵化(想想那个在望楼上吟诗的老人)。这样的城市,是可以栖居人的灵性的城市,它的子民们不会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界里感到灵魂孤寂。

  你可以说,理性比感性更高贵,但是,贫乏的感性滋养不出丰沛的理性。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说:“人的知识随身体的改变而改变,人的智慧因身体滋养而日增。”新的感性应该能让人以诗的方式触摸世界。德国哲学家诺瓦利斯说,人们通常称为理性的东西,不过是理性一个浅薄而且乏味的类别,他呼唤一种醇厚的火热的理性,这种理性同样会出现在诗人身上,而诗是弥合主体与客观世界、文化与生活、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之间所存在的普遍分裂的力量。

  当太阳从城市肆虐着白色垃圾的地平线上踮着脚跳起来的时候,当月亮从水泥森林中挤出半边脸的时候,想想那些秉有“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气质的古希腊人。比如老苏格拉底,历史告诉我们他长得有点丑,但是他身体健美、灵魂高贵,感性与理性和谐地统一了。身体与灵魂、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才能体现人的最高理想,才最终成就了古希腊的辉煌文明。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当他们(指希腊人——作者)伟大的时候,正是热情和理智的这种结合使得他们伟大的。单只是热情或单只是理智,在任何未来的时代都不会使世界改变面貌。”

  在过度张扬理性的时代,对感性的重新张扬,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让感性和一种火热的理性整合起来,使感性服从于理性的形式,又不失去感性的对象。

  诗性教育 未来畅想

  能守护住优秀的人性的教育,就是诗性的教育。教育不应该和人的天性作对,离开了天性,就失去了对生命本真的关怀。

  “在设计‘感性之城’的时候,你们最期待观众作出什么样的反应?”罗伦佐·萨尔迪说:“希望观众会对这种形式感到惊奇,这些人语言不同,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讲话方式、心情和活动,希望人们能够理解更多的人、更多的故事。”

  其实,他期待的,应该是沉思的观众,只有沉思的观众才会被故事深深吸引,去思考感性的奥秘,进而去追问生命的意义。

  要达到“感性之城”,还需要指引者。

  戴世云的妈妈宋绮辛是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主任,“他小的时候,我们就带他到处走,新疆、云南等,他都去过。这次来看世博会,就是让他多看看,多学学。”宋绮辛说。正是妈妈指引并陪着他到了“感性之城”,观赏意大利馆、法国馆的世界名画,并提醒他要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利用世博会的游览机会,感受艺术的熏陶,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拍了一大堆照片,艺术性的东西却没有感受到,就太遗憾了。”

  在富有诗意的指导下,沉思的观众才能够看出不同寻常的世博会,感受到世博会的展出带来的生命震撼。沉思与沉思中的感受,是教育性发生的美妙契机。诗性之城,让人的沉思、冥想、诗意、幻梦、情感有了栖居之所,保护了人们鲜活的生命感,与人的火热的理性相得益彰。诗性之城,是真正的人性之城。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在《周国平论教育》中引用这句话并说明,“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因为“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法说:“回归人性的本质是肯定人的多层多面多种需要(包括全面感官需要)的合法性,承认身体美学、情感美学,甚至与单一的崇高目标不同的思想美学存在的合理性。”

  能守护住优秀的人性的教育,就是诗性的教育。教育不应该和人的天性作对,离开了天性,就失去了对生命本真的关怀,背离生命本真的教育,是虚假的教育。教育应该循着对美的渴望,鲜活、生动地呈现自己的真谛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