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升格技巧(实用附范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34:02
求新·求准·求诚
——议论文写作三法
上海市七宝中学 杜保军
近来以“水滴石穿”为材料写议论文。同学们平中见奇,赋予了这一古老成语以新的内涵。同学甲抓住石块之 “大”败于水滴之“小”,纵谈“小” 与“大”的辩证法;同学乙从石头的怠惰僵化切入,批评啃老族坐吃山空,不思进取,批判为政者骄固而亡,鞭挞为官者有恃无恐终成罪人;同学丙则从水滴只有占据相当的高度才能产生威力入手,谈“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从容与境界;同学丁则联想到近日的巴黎暴乱,进而放眼古今,敲响了历史风云变幻中的警钟——防微杜渐,勿蹈覆辙。(见附文)凡此种种,可谓是精彩纷呈,妙语横生。
但在这些可圈可点的文章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段落,成为全文的瑕疵。下面举四例并加以修改,或可对同学们有所启示。
同学乙的文章《石头与啃老族》的首段:
成语有“水滴石穿”,在惊叹量变以至于质变这伟大过程之外,更质疑石头的愚讷。
乍一看,这个开头还是不错的——简明。不过仔细研读,会发现这三个句子有这三个问题:首先,第二句缺主语;其次,第二句可有可无;第三,“愚讷”一词用得不到位,缺力度。尤其是这第三个问题最为严重。试想,既然全文的批判的锋芒最终指向了“啃老族”,那么释义为“愚蠢迟钝”的“愚讷”是不是不够准确?基于这种认识,再联系苏洵的六国论的写法,有以下两种改法:
其一:“水滴而石穿”。石,败在怠惰与僵化。
其二:石之穿漏,非质不坚,块不足,弊在怠惰,怠惰而僵化,穿漏之道也。
同是此文,又有下面一个论述段:
以古为鉴可以知得失。反观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却又不乏有石头脾气的人。时下的啃老一族,仗着父母的财大气粗,忍心看着年迈父母奔走忙生计,自己却优哉游哉过着太上皇般的生活,有甚者更是挥霍浪费,无视正在流泪的父母。
中心论点既然是批判啃老族的怠惰与僵化,那么所谓“财大气粗,忍心看着年迈父母奔走忙生计”“挥霍浪费,无视正在流泪的父母”就不免有旁顾之嫌,没有切中要害,穷追猛打。不妨改为:
以古为鉴可以知得失。反观我们身边却又不乏有“石头脾气” 的人。时下的啃老一族,不思变通,不肯进取,不敢主动地面对挫折,一味地倚老啃老,坐吃山空,坐失创业良机。长此下去,内则蚀穿心志,外则荒废人生。落得石头的结局不是很可怕吗?
这样写,突出了石之“惰”,进而也直陈了由此带来的危害。不是大有改观吗?
在同学丙的文章《高度问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作者先是论述中国古代王朝虽频频更迭,但终究走不出落后愚昧的怪圈,其根源在于高度问题——新朝的管理体制和观念并不比旧朝高出多少,没有本质的突破。在此番铺垫之后,作者写道:
……于是中国共产党来了,带着马克思主义来了!正是这群站得老高的“水滴”带领中华民族穿破几千年的剥削统治,迎来民主的新社会。
平心而论,并不是很多高中生都有这样的认识深度的,而且语言也不乏巧妙之处。但明显的不足是,“站得老高”一词用得实在太口语化,与前后文乃至全文语言风格不协调,是一处虽小但很“刺目”的败笔。怎样改?请看——
……于是中国共产党来了,他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旗,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呼啸而下,引领中华民族滴穿三座大山,滴破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迎来民主的新社会。
还是这篇文章,作者以鲁迅为例证进行阐述:
……
为何鲁迅如此受人敬爱?鲁迅的笔下不是绵绵情思,奇幻的遐想,是对国民、对民族的深刻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
文题既然是“高度问题”,此段就应该紧紧瞄准“高”字来写,用两个“深”怕是没有正中“靶心”。何妨这样:
……为何人民如此爱戴和敬仰鲁迅?为何旧势力如此害怕和憎恨鲁迅?是因为鲁迅的笔下没有风花雪月,没有低愁浅恨,有的是对社会弊端深入的认识,有的是为疗救痼疾开出的精准的药方,而这些无不反映出鲁迅“凌泰山之顶” 的文化视野和开风气之先的思想高度。
以上两段经过修改,既使语言变得更贴切,又紧扣材料,突出中心,不是吗?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还是那座山,但换一个新视角可能就会有柳暗花明之喜——作文立意要“求新”。
使用语言怕词不达意,忌隔靴搔痒,日常写作时应时时要求自己捕捉到“非它不可”的词句——作文表达要“求准”。
最后,上佳的作文有点像“暗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你要在每一段的写作中,始终如一表现出你对这个恋人的忠贞不渝和萦怀不去,而这个恋人的名字就是 “中心论点”。——在每一段论述主题时,要精诚执著。
附同学丙范文:
缘何石穿才惊水
上海市七宝中学 刘琮
法国的暴动持续十几天了,几场无情的大火将全世界的眼球拉到任何旅游书都不会讲到的地方。浪漫之都在废墟中将它最丑恶的一面展现给世人,石头上的洞已经岌岌可危了,才注意到那一粒粒积攒的水珠。
当年巴黎公社数以万计的尸体,填不平那贫富之间的点点沟壑;自由女神高举的旗帜,也只成了资本家手里的武器,落在弱者手里是永远跃不过的陷阱;卢浮宫蒙娜丽莎甜美的微笑更挽不回巴黎郊区仇恨的眼神。当悲剧酿成现实,人们才会多看上几眼,什么才是进步,什么才是民主,富裕的金字塔是否就是需要垫背的穷人?
缘何石穿才惊水?难道总要坠入深渊才会翻然悔悟?水滴敲打石头的声音不乏清脆,又有谁会站起身来,推开那惨遭腐蚀的石头?当扣击之声成为习惯,石穿已是早晚的事了。法国的民族矛盾,自古就有,种族优越的观念根深蒂固,是冲突的根本原因。政权在各党派间兜兜转转,却始终无法将烫金的革命宣言落实到方方面面。如果天性软弱忍气吞声也就算了,却偏有那“冥顽不化”的,用耀眼的火把烧红那水蚀已深的石头。
也许我们还要暗自庆幸,毕竟人们的关注会给予它解决的动力。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迟”;但如果补了羊圈之后,又继续那悠哉游哉的生活,亡羊之事的重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中国封建王朝持续了两千年的王权交替,朝代变迁不计其数。然而,贾谊的《过秦论》抵不住汉朝衰败的步伐;杜牧的《阿房宫赋》减不了杨贵妃梳妆的亭亭台台;苏洵的《六国论》更护不牢祖国的锦绣山河……一句“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总是宿命般的地预测了这周而复始迷环旋绕的泥潭。历史如此,现实何似?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人们涌起了反日的高潮;然而,事过不久那种看似坚不可摧的精神之墙,早已被时间漫上了一个又一个“忘却”字样。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历史书只在翻开来的时候有一点牵拉神经的作用,一旦合上,人都是健忘的。
滴水穿石,源不再石。只有水滴不再滴下,那才是解决了根本问题。石头位置移动得再勤,也只是白白增加了水的腐蚀面积而已。
缘何石穿才惊水?
移石填平水仍滴!
简评:
本文有两点可贵之处。其一,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本是论“防微杜渐”,论“勿蹈历史覆辙”,却能别出心裁天衣无缝地牵缀到“水滴石穿”上去。其二,所选材料纵横古今,磅礴大气,表现出作者广博的视野和深刻的批判性的思考,而这股指点江山的豪气,更是当今高中学生所普遍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