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到 “习学”的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42:19

培训应该提升竞争力。但是,根据达沃斯世界经理人大会2001年分析报告:致使企业竞争力下降的近30%因素,是错误的培训导致的。同时,很多国内外的经典培训课程并不能真正的解决企业以及个人的实际问题。例如:《高效率人事的七个习惯》、《赢在执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不是道理不对,不是内容不好,而是培训的问题。

传统的培训仅仅提供知识,培训的最大效果也仅仅是知识的到达率,但是从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能力,从知识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能力,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多数培训没有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绩效。

八九点管理咨询公司的培训承诺的不是知识到达率,而是能力到达率,并且承诺培训投入产出比大于十倍,能力到达率大于传统培训方式的十四倍。他们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呢?

对于能力塑造而言,八九点管理咨询公司认为:

1.“知识是建筑材料,思维是建筑工人”

思维是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仅有知识,而没有思维能力,就会把学员变成书呆子。这就如同没有建筑工人,建筑材料只能是零散的钢筋、水泥、木料等,而永远无法成为一栋高楼大厦。

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状态,只要我们掌握了运用知识的能力,所有资源皆为我用,反之,则可能在烟波浩淼的知识海洋中迷失。所以,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我们的思维、理念能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因而,有效的培训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是塑造人的实战思维、实战心智、行为能力,只有这样,学员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

思维就像肌肉一样,是炼出来的,炼则有,不炼则退化。八九点的实战培训模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还是对学员具体思维、行为的实战训练。那么八九点是如何做的呢?

培训时,让学员产生能力、产生思想,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启发出来的。怎么启发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讲故事,让学员思考,让学员自己去判断、分析、总结、提升,然后将能够内化的东西反应出来形成思维、形成模式。在听故事、讲故事、解决故事问题的时候,人的价值观被重组、思维方式被重组,人从不愿意听到愿意听,到去讲的过程,从拒绝接受到价值实现到自我释放到自我价值认同,形成一个心智转换的历程。

八九点将培训课堂变成实战模拟现场,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不断抛出问题,引发学员自动自发地讨论、思考,最终形成内化于心的思维、理念。

另一个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就是“读后感”、“习后感”、“做后感”。人做完每件事情之后都会有一个感想,例如,工作之后有一个“工后感”,开例会之后会有一个“会后感”,这些“感”是启发员工思考,启发员工去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最终形成内化心智的重要手段之一。学后感这个环节很重要,我们不在于看了电影,而在于看了电影以后所产生的人文反思,方法反思、思想反思而形成的价值内化的过程。

学后感的分享更为重要。每个人的感悟可能只有10%、20%,但是汇总起来就可能达到200%,每个人都把学后感分享出来,团队的进步将是巨大的。

2.人类以实践为师,90% 的知识是实践的产出

“学”和“习”这两个字可以分开来解释:“学”,可以组成另外一个词就是“学问”,学寄托于问,不断提问,不断发言;“习”呢?是实践,一边学理论一边去实践。学习是向理论求知,再进行实践的行为逻辑。而八九点所倡导的理念是“习学”,是基于实践去学习,是做中学。例如,在八九点的培训课堂,有一个团队组建的环节,将所有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分别组建团队,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队名、队长、队旗、理念、精神,这就是让学员通过自身亲自组建团队,来体会团队的内涵以及团队精神。这便是“习学”,基于实践的学习。

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跟“习”是严格区分开的。被称为当代管理大师的彼得•圣吉非常用心地研究了中国的“学”跟“习”两个字,他后来写的《第五项修炼实践篇》中具体地分析了汉语的“学”、“习”两字,他说中国人是这么设计“学”的:把孩子送进去学知识,这就是“学”。“习”字是鸟的一对翅膀,一只小鸟学会飞,光靠妈妈教他知识还远远不够,它必须亲身实践,张开翅膀去飞,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可见“学”是强调学知识,“习”就是要做出实践。

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区别,就在于清华大学是“学习”的方式,而哈佛大学是“习学”的方式,所以两者之间的差距巨大。“习学”的方式在哈佛是怎么运用的呢?在哈佛大学读书,没有书本,老师不讲书本,而是利用案例教学,就像杰克·韦尔奇去哈佛时所说:把这些全仍掉吧,要学会向实践学习,以实践为师。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必须完成2000个案例才能毕业,这就是基于实战的思维实践、行为实践的模拟训练而塑造人才的方法。

这是哈佛大学。我们再来看佛教宝典和新约旧约。《圣经》里没有宏篇大论的谈论理论、精神、理念,有的是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小案例,但是其信徒非常忠诚。毛泽东也用案例这个工具,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达到教育、影响民众的目的。例如,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张思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白求恩;等等。毛泽东教育人民没有讲道理,而是用故事去说道理。

知道不一定做到,将实践和理论结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而案例就是修炼知行合一能力的最佳工具,只有做案例才能从做中形成能力。作为一个管理者老师,你如果不会用案例去沟通,去阐释,去给员工讲道理,去解决问题,你就无法解决问题。而当你把你的管理工作会变成案例会、故事会,天天讲故事,天天讲案例,你的下属都会成为精英。

八九点把实践中的共同的人文规律、思维规律、心理规律、行为规律提炼成为一般性案例,以案例为实践模式进行训练,就完成了实践出真知、以实战案例塑人才的培训革命。

3.培训即管理,管理即培训

“培训即管理,管理即培训”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具体化,是将工作中的案例变成培训案例,将考核单变成培训单,将工作现场变成培训现场的方法创新。它是以实践为师,以角色为师,以问题为师,以标杆为师,以同仁为师的“习学”方式的具体实践化训练。

八九点管理咨询公司正是这一理念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案例管理法便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表现之一。八九点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案例讨论,全员参与,全员讨论。公司员工将其发现的公司内部问题编制成案例,然后进行发布,全员参与讨论,从制度、流程、人员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公司员工在讨论这些来自工作实践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时,就是一个向实践学习,向问题学习,向同仁学习的过程。从公司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这即是一个培训员工的过程,也是一个管理的过程。

这一创新使企业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运用这一方法,人们的务实能力、思维能力将全面基于实践需要而形成。最终,他将塑造一个全新的—— “工场即道场,工作即修行”的管理模式,从而创造管理哲学与管理文化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