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国民党失败结局源于淞沪会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4:00

  之后,在徐州会战中,虽然中国军队获得了台儿庄小胜,但在战略上眼光短浅,被日军大纵深“铁壁合围”,撤退过程中亦损兵五十万,这其中损失掉的下级军官也有上万人。

  更让蒋痛心的还是在淞沪损失掉的那上万下级军官,北方军队还是杂牌军,中央军里的骨干都是蒋一手培养出来的,如今一战尽失,中下级指挥人才奇缺,到处都是临时提拔和转行过来的接替者,这个弊端很快在之后的作战中显现出来。虽然国军中出现了74军、新1军、新6军等抗日英雄部队,虽然“十万学生十万军”选拔、培养了不少有文化底子的下级军官和技术军士,但国军的结构性缺陷已经深深埋下了。

  到了解放战争年代,国军的结构性缺陷的巨大问题显现了出来。在解放军和国军中,当年的下级军官们,经历了数年征战,(活下来的)不断提升,正好进入中级军官层次,也就是(旅)、团、营一级。换言之,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的团长、营长们,正是抗战初期的连长、排长们。他们的指挥水平,直接决定了两军战斗力。

  个人认为,国共双方高级指挥员,解放军水平高过国军。

  国共双方基层士兵,国军水平高过解放军。有很多史实证明此点,解放军很多部队在补充兵员时,就喜欢要解放战士,不爱要翻身农民。解放战士,毕竟是对面过来的久经战火的职业军人。

  在中级指挥员层次上,也就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层次上,解放军全面压倒了国军。许多战斗中的细节都证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国军中级指挥员水平差劲?问题就回到了淞沪抗战,国军中中级指挥员的好苗子——一万多下级军官阵亡了。国军序列中,缺了一代人。

  这大致是美国史学家的观点。这样的话也并非是说,国军不应该在淞沪抗战,应该早就退守内地,甚至早就让出淞沪——那就成了投降主义的论调了。但是国军的淞沪抗战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战术选择?比如大纵深防御?这也是事后诸葛亮,那个年代全世界都还没弄清浅纵深的危险(所以德军闪击战屡战屡胜),甚至过了这个年代,到了朝鲜战争,志愿军也没完全弄明白这个道理,直到四次战役付出惨痛代价后才一下子进步了……

  国军在抗战中损失了上万下级军官,导致在内战中没有足够的称职中级军官,最终失败。这是个挺顺理成章的因果关系。

  但是解放军方面,甚至更缺乏这样的低级军官,但是在解放战争中却显现了惊人的战斗力。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解放军方面的体系,更有利于军事人才的成长,其成长效率远远高于国军。有其他美国学者论及,延安方面在其各方面都落后的根据地地区,创立了一整套和实际相符的管理体系,使当地的组织(动员)水平达到相对的最高,其效率反倒高过了组织原理先进却无法贯彻的南京政府,因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其他依此类推……

  他们的话,是一家之言,有可以琢磨、值得吸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