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古讽今,惊天地动作奇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17:01
离线

帖子: 7


托古讽今,惊天地动作奇文 « 于: 八月 18, 2005, 12:43:08 »
托古讽今,惊天地动作奇文
嫉恶扬善,忧国哀民是鬼才
                                    ——读魏明伦《夕照祁山》(00.2.29)
魏明伦在《魏明伦剧作精品集》的后记中敬告读者说:“若不嫌冗长凡此书,对其他几个剧本尽可一掠而过,对《夕照祁山》则请详细过目。”我“详细过目”后,不禁拍案称奇,诚如余秋雨在序中所说,“是一部堪称重要的历史剧”,魏明伦“是能够把苍凉的历史感悟进行预言化处理的悲剧诗人,他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厚和大气。”但是这部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当然不是魏明伦的悲哀”,而是由于作者“不识时务”和“众所周知”的原因。笔者特此再说说这部作品,以使此剧不再“长期埋没于市井”,让他“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
一、   换哨的呼声
剧作开篇第一句即通过高老兵之口说出了本剧的意旨:“伙计,换哨……(大声)莫打瞌睡,换哨喽,”中国旧有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早已到了该换哨的时候,可是这时仍有人在打瞌睡。并通过形象的思维,艺术的手法,向人们论证了换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让观众在看过戏后不得不心悦诚服的随着矮老兵说出:“换吧,换朝代了:”诸葛这个神被拉下了圣坛,变成了一尊无用的偶像。虽然这个偶像还在,没有正史敢为他敲丧钟,但夕照祁山这部野史,也勇敢的为他敲响了丧钟,并且从剧首敲到剧尾,无情的让观众看清了历史的规律和真相:“刘备名为君王,实为大贼!诸葛名为贤相,实为帮凶!”过去几十年的封建极权主义,实为打着正统知名的“草包”。保这种所谓的社会主义的草包,实为最大的糊涂。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正“救百姓出水火得魅娘们”,却被自以为忠诚正直的糊涂虫们扼杀了,难道这样的朝代还不该换吗?
剧作这样深刻的主旨,就是当代的洗刷灵魂的《雷雨》,医时救世的《药》。与其说魏先生是个剧作家,就是杂文,而之所以没写成杂文,是没找到用“文”之地,因为“天下太无道,不准庶民非议,庶民不敢公开非议”。只好“指桑骂槐”说出“佯狂假痴的真话”!有功无性,神采不实。兼顾二者,然后得齐于古人。魏先生的作品,可谓功性俱得矣。文学即人学,我们从魏先生的文学中,找到了魏先生的“人”和“性”,那就是魏先生念念不忘的“国家兴亡,文学有贵”。正是这种儒家的理想主义的入世的人生观,孕育了这部剧作永恒的思想生命,“文学是狡黠的情人,文学是调皮的小孩子,文学是唠叨的老奶奶”。作者通过这部剧作,为他的文学理论作了最形象最生动的注脚。至于这壶酒是使“文明者喝了更加文明”,那就看喝酒者的德性了,何关乎酒哉?
剧作的标题也很富象征意义,并且更加突出了作品的主旨。它似乎在告诉记者,封建社会这一,已经是夕阳西下了。
二、以古喻今,构思巧妙,意蕴深远
作品以《卧龙相马》开篇,开门见山的表现了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这种斗争的悲剧意义正在于,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车代表保守派,马代表激进派。在将相之争和车马之争中,最后权威的方面取胜了,从而这场戏的悲剧也就铸就了。子午道的正确建议被拒绝了,千里马魏延也因最高决策者追求稳妥而因言废人了。诸葛原只是叶公好龙而已。这个有着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的所谓贤相,只不过是只知道走老路而到死不知回头的老顽固而已。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当前的改革。虽然在“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的基本政策上早已达成了共识,但决不意味着在携手共进中内部就不发生分歧,不发生斗争,而这些一旦发生,决策者应如何处理,如何对待人才呢?看来真是“后人治蜀要三思”呀!不幸的是,历史总是在重演。
《宰相求医》一幕,把矛盾推到了白热化。这时的斗争,已经从人民内部矛盾转化成了敌我矛盾,其悲剧在于,这种转化只是已经昏愦的宰相自己幻化出来的转化。我们可爱的宰相,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汉室在断送汉室的人才,以爱的动机制造着害的结果,这不仅是诸葛一人的不幸,而是人性共有的悲剧,也许这正是命运对人的嘲弄吗?我不禁想起俄狄浦斯反抗命运的悲剧,当我们逃离陷阱时,却正是我们在一步步地陷入陷阱,命运公平吗?命运道德吗?逐个也没能逃脱这个悲剧,我们呢?我们不能让个人的悲剧化为历史的悲剧。而杜绝这种转化的关键则是铲除极权。我们的宰相的确该去求医了,可悲的却是他根本就不信医,非但不信医,发而自作聪明。于是悲剧便无可挽回了。尽管代表人民力量的魅娘第一次策反,暗示了魏延一条生路,但只可惜他愚忠迷住了眼睛,自己引颈就戳,。这反映了改革中的软弱派,脱离人民力量,妄图与保守派苟安,是毫无出路的。
矛盾激化,就要解决。在《渔翁垂钓》这一幕里,我们看到了所谓英雄的另一面——诸葛的卑劣、阴险、狡诈、残酷,而不幸的是这一切正是为了他所追求的自以为高尚的人生理想,当人不尊重别人的人权时,当人把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强加于别人时,我们看到的是多么丑的美和多么美的丑啊。“司马懿”被烧死了,魏延被“烧死”了,矛盾似乎得到了解决,观众唏嘘,正欲起身而走,可是且慢,葫芦谷里只是烧得一把糊涂火,好戏还在后面呢!文似看山不喜平,行文到此才过了第一个高潮,这正是作者情节设计的超人之处。
一波未平起二波,尽管事实教训了魏延,但他仍不知醒悟,于是便有了魅娘的二次策反。《千古隐秘》描述了软弱的改革派和彻底革命的人民之间的恩怨。尽管二者的利益有一致之处,但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统治阶级中的温和派在经过几次摇摆后,最终还是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他们自绝于人民,同时也就是自绝于社会。魏延亲手杀死了爱他的魅娘,充分暴露了他的阶级本性。魅娘的悲剧,是多少惨烈的阶级教训,难道不值得我们今世人记取吗?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六•四”天安门广场上青年学子的血!为什么社会的进步,总要用善良的人们的生命来换取呢?
软弱的改革派没有出路,顽固的保守派也没有出路,历史总要翻到他该翻到的那一页,这就是作者在本剧最后一幕《五丈秋原》中向观众回答的这一历史的铁的定律。当诸葛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他已经对纠正错误无能为力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笔者好像在告诫最高统治者,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不要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否则悔之晚矣。
好的剧本的一个字,就值得文学评论家去分析成一本书,曲终人散,尘埃落定,抚卷长思,诚如作者所云:“中国向何处去?明白人心中都有数,就无需”鬼话“说穿了……”

三、   不足之处
人物刻画得不够丰满。最后一幕诸葛亮于二童的对话似无主旨。
更多文章在我个人学术网站www.e-chine.com欢迎捧场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