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58:10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大意】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动地举兵伐人,而只是被动地起兵自卫;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宁肯自己退避一尺。”这样,就不用列队,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为天下没有敌人了。最大的祸害是轻敌,轻敌几乎能断送我的宝贝。所以若两军对峙,旗鼓相当,那悲伤哀恸的一方必胜无疑。
《老子名言的智慧》在线阅读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8776401_12_1.html 

        老子说,用兵打仗有这样的话:“我不敢进攻,而宁可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
  有句俗话“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人们普遍喜欢先发制人,老子却教我们后发制人。老子的这种思想后来被兵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一条非常有用的战术原则。
  西汉太学者刘向编写的《说苑.·正谏冲有一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后发制人的战术。文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

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这就是中国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来历。后人发挥奇妙的联想,续写这个故事道:黄雀捕蝉,而不知树下童子手执弹丸瞄准向其射击。童子专心捕雀,而不知护林人手持棍棒要打在他身上了。这是后发制人的妙处。
  两军交战,兵贵神速,常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人们通常说,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许多军事家认为战争中“先发制人”最重要,谁掌握了先发制人的决窍,谁就能牢牢掌握主动权。
  但是,如果人人都想用先发制人之术;那么,这个战术将很难奏效。老子的策略思想是“反者,道之动”。你们都欲先发制人,我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后发制人之术,出其不意,攻其后路,取得成功。
在战争中,军事家的取胜策略往往采取以“正’军和敌人正面对抗,同时派“奇”兵从小道险途包抄到敌人背后突袭敌人,使敌人乱了阵脚,腹背受敌,一举歼灭之。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因为遭受陷害,被迫离开晋国逃亡。在逃亡过程中,晋文公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时他就承诺说:‘委是他当了国君,希望晋楚两国永远和好,但是万一两国开战的话,他一
定会命令晋国军队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来报答楚国的恩情。”
  当时,楚成王笑了笑,并未当真。
  后来,晋文公在秦国的帮助下回裙继位。公元前634年,楚国借口宋国投靠晋国为名,派成得臣率兵攻宋,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国于是决定派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这样,晋楚两国直接对
上了。
  这时晋军的力量虽稍弱于楚军,且又远离本国作战,但已占领曹、卫两国作为前进的基地,况且齐、秦已与他结成联盟,从而也很有实力。当晋、楚两军直接相对,正要开战时,狐偃对晋文公说:“当初您在楚国为客时,曾对楚王说,万一交战,晋军一定退避三舍。现在可不能失信啊。”
  晋文公听了不语,身边的部将都纷纷反对。狐偃又说:“成得臣虽猖狂,但楚王的恩情我们不能忘。,我们退避三舍正是对楚王表示谢意,并非怕成得臣啊。”大家听狐偃讲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楚军见晋退兵,以为晋军害怕了,就在后面追。晋军将士奉命撤退,见楚军这样气盛、猖狂,不由得暗下决心,一定要打败楚军。晋军一退就是九十里,待扎下营来,成得臣派人送的战书也就到了。
第二天两军对垒,都想借此一仗置对方于死地。
  交战开始,晋军主帅先轸派三军中的下军去攻由陈、蔡联军组成的楚军中的右军‰这是一个薄弱环节,晋军一个冲锋就将陈、蔡联军击溃了。接着先轸又命上军主将狐毛假充晋军主帅,迷惑对
方。楚左军主将斗宜申看见晋军主帅旗,即指挥兵士冲杀过来,狐毛抵挡几下假意败逃,斗宜申不知是计,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忽听一阵鼓声,晋军主帅先轸率领精锐部队拦腰杀出,狐毛也率队
反击,两边夹击,楚军顿时慌乱。成得臣见势不妊,急令收兵,才避免全军覆没。
  实际上,晋军的‘3邑避三舍”,是晋文公图谋战胜楚军的重要方略。晋军“退避三舍”后,退到了卫国的城濮,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后勤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在客观上,“退避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军、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将晋军的不利因素变为了有利因素,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这样,表面上的退却,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有时候,关乎己身权益的事,退比进更能达到目的。退一步能使对方重新审视彼此,作出更有利于己的决定。
  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余年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秦穆公在将女儿嫁给重耳后:又派出军队协助重耳返回晋国继位。
  大军不一日来到黄河。渡河之际,重耳见手下将过去流亡时的旧衣旧物搬到船上,不禁哈哈大笑说:“我即将人国为君,这些破旧东西,留之何用?”便命手下将旧物都丢人河中。
  重耳的谋臣狐偃见了,心中很不是滋味。他见重耳尚未人国,已将过去的困苦抛在脑后;若一朝登基为君,是否会对这些过去随他一起流亡的臣下弃如敝履?
  轮到狐偃上船的时候,他却留在岸上,没有要离开的样子。众人催促声中,狐偃走到重耳面前跪下,手里捧着一块玉璧,说:“我跟随公子周旋天下十余年,过多于功,尤其当初在齐国之时,趁着公子酒醉,强带公子离开齐国。狐偃待罪之身,不敢再厚颜相从。而且公子此去为君,晋国如云良臣,尽属公子;狐偃庸才,对公子已无助益,所以想留在秦国。临别之际,想将这块秦君赐赠的玉壁送给公子,望公子留作纪念。”
  重耳急忙扶起狐偃,说:‘若非当时你勉强我离开齐国,我那有现在的成就?这不但无罪,反而是大功一件。”然后接过狐偃手中的玉璧,投人河中,说:‘今天请河神见证一一我若能登大位,一定
不忘与狐偃共富贵。”
  狐偃大喜,拜谢再三,遂与众人登船。后来重耳继位,果然拜狐偃为上大夫,封赏居冠,与赵衰同功。
  孙子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菜根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留人宽经,于己宽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是古人总结
出来的处世秘诀。“争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关键在于对“进与退”的把握。

  有进有退,能屈能伸,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那种一往无前、有进无退的人仅仅是村夫莽汉,表面上英勇,实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退一步,却能够达到前进数步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处事技巧。
    以退为进实际上也是后发制人的一种。
  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妁人,善于射箭,百步之内射柳叶能够百发百中,因此人们都赞颂他是后弈再世。这时有一个从他身旁经过的人对养由基说:“既然如此善于射箭,孺子可教。”养由基听到后不高兴地回答:“人人都说我射箭技术高超无比,可是你却只说孺子可教,你替我射一箭试试。”
  过路人笑了笑说:“我当然不会教你出左手屈右手等各种各样的射法,我只是想向你建议:抑使你射柳叶能百发百中,而不会适时休息,过段时间你肯定会气力衰退,弓拉不开,箭锋变弯,到时一
箭射不中,那么你就前功尽弃了。”
  真功夫不可告人,自有其理由。有时是时机不成熟,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潜伏着,等待猎物出现。有时是为了让对手充分表演完全彻底地暴露出他的全部招数,然后再抓住其要害给予致命打
击,让他领略后发制人的厉害。
  后发制人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术。后发制人容易得民心,动员民众,取得同情与援助。后发制人强调以我之持久,对敌之速决;以我之静,对敌之动;以我之速,待敌之劳。
   春秋时代,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即采用了后发制人战术。曹刿指挥鲁军以弱胜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例。强大的齐国背约背信,入侵鲁国,弱小的鲁国被迫应战,同仇敌忾,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写下了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幸福的伊甸园http://wack201031.blog.163.com/
  《战国策·齐策》说:“千里马的力量用尽了,劣马也能超过它;勇士疲困不堪了,女孩也能胜过他,并不是劣马的筋骨、女子的气力比千里马和勇士还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凭着后发制
人的作用。”

     老子“后发制人”的战术丰富了制胜的智谋,提升了后人的斗争艺术。
  有道是: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在很多情况下,实力与地位与发展都不是正比关系,这时就需要有效地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韬光养晦等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