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 马谢对决?台湾大选不曾发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29:52
我不知道你对媒体有多少抱怨,但我发现,台湾新闻媒体的确充满娱乐性,与启发性。
S.H.E.的新歌“中国话”是否媚中?《自由时报》踢掀一波演艺圈的忠诚检查;《三立电视》是否打败苏贞昌?“二二八纪录片”延长了民进党初选的战火。媒体总是难以抵抗政治,就像那则寓言,蝎子总是忍不住叮咬青蛙。差别只在于,介入的程度与角度。
但是,上述两则例证,正好暴露了台湾政治的阿基利斯腱。
我们有素质优秀、教育开明的人民,我们有相对积极且具管理知识的技术官僚(即使或有僚气或贪气的嫌疑),我们有透明开放的信息环境与媒体产业,我们也有尚称健全的民主选制与风气…原本,我们很有机会证明“民主是一连串理性的选择”、我们很有资格自傲:我们是华人社会的民主模范。
但是,我们的政治与媒体一塌糊涂。主要原因,一如《自由时报》与《三立电视》提醒我们的:在台湾,中国问题太过巨大、历史问题太过沉重,以致于吞噬了理性,压缩了对话,让政治与媒体从业者太容易选择立场,而放弃专业伦理及道德责任。
吊诡的是,正因两岸问题与历史争议的沉重巨大,政客与媒体并不想真诚面对它们,而是想尽办法剥削它们,搅动它们,让它们变成可操作的假议题,让它们变成充满情绪与仇恨的标签,以民进党总统初选为例,绿营收割了李登辉“台湾主体意识”此一主流论述,却没有能力提出更具体的前进方法。
刚落幕的法国总统大选,正好能提供一个参照。法国同样面对经济萧条的困境、同样承受族群冲突的阴影,而且还厚涂一层暴力抗争的危机;但在两阶段的选举中,候选人仍然针对经济与政策,进行一系列精彩而关键的的辩论:“三十五小时工时制,究竟会提高或降低失业率?”、“是否应该削减社会福利及工会权力,以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应该削减公共支出,拯救国家财政?”、“法国在欧盟里应扮演的角色,及欧盟体系对法国经济的冲击”…
这些都是尖锐、艰涩、充满高爆性的议题,却是萨柯奇与华亚勒的决战场域,同样高喊“改革”,他们不回避地让选民知道:我的立场与相应政策主张为何?投票给我,未来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法国?
让我们想象,极可能发生的马谢对战,他们能否以同样态度,面对沉重巨大的中国及历史问题?他们能否清楚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两岸议题?如何扭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扣环?要统、要独、要维持现状,他们的中程及长程策略为何?如何在维持台海稳定、确保政治主体、因应经济挑战三者之间,寻求相对完美的平衡?
马英九与谢长廷还应该告诉我们:受制于主权问题的箝制,台湾如何面对区域经济结盟的冲击?如何在外交困境中,寻求台湾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定位,保持民间的最大活力与空间?
马谢更不应该回避:如何面对台湾“温室气体人均产量全球第三”的事实?如何解决二氧化碳减量与重工业发展之间的两难?台湾应不应该接受京都议定书对温室气体减量的时程表?还有,面对诸如乐生拆迁、兴建苏花高等“发展论述vs.环保、人权、文化保护”等冲突性议题时,他们会采取什么立场?
最后,针对二二八、党产、转型正义等议题,国民党是否能在历史面前诚实谦卑?民进党是否愿为台湾的未来宽恕共好?我们共同的历史会是一笔清算的账册、或是一座谅解的石碑?
这些彻底的辩论、明快的立场,可能在马英九与谢长廷之间发生吗?我抱持希望,但充满悲观。
如果,政治人物与媒体一如过往,宁可选择闪烁的语言、情绪的攻诘、狡黠的口号,便宜懒惰地打一场充满负面标签、帽子指控、司法抹黑的选战(民进党初选就是最好的示范);如果,选民如此容易被空洞的“改革”、“台湾”等符号所欺瞒,被悲情或仇恨诉求所左右,终究,我们只能依赖“比较喜欢谁”甚或“比较不讨厌谁”,决定台湾未来四年的领导者,而中国与历史,仍然会像两只纠缠不去的鬼魂,紧紧追随。
若然,就像布什亚说“波湾战争不曾发生”,只是一场镜像的戏剧;2008的马谢对决也不曾发生,我们只是在永劫回归的媒体镜面里,自动堕入轮回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