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红楼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3:49
再现“红楼梦”
2007-11-29 | 作者: | 来源: 《都市周游》杂志 |

重游大观园 宣南是《红楼梦》的孕育之地
曹家与宣南的历史渊源
朱彝尊生前曾撰写了《曝书亭集》80卷,因耗资巨大而未能付印。朱逝后,曹寅曾计划捐资出版以传世。此事虽因曹寅不久亦辞世而未果,但曹寅对朱的高洁情谊却在学林传为美谈。曾寓居宣南并留下许多咏宣南诗词的浙江海宁人查慎行在《曝书亭集序》中说到此事。
曾寓居于宣武门外铁门胡同的施闰章是曹寅在“己未文会”中结识的一位忘年交。施闰章(1618—1683),顺治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他以办理刑部狱案或文积疑案件,秉公无私。在选拔人才方面,他主张“先德行后文章”,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故时有“冰鉴”之誉。
施闰章长曹寅39岁。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施授翰林院侍讲。据梅庚《学余全集跋》云:“戊午岁,先生以鸿博征,改官翰林,时通政公(曹寅)方弱冠,称诗有寒山见远人句,先生尝吟讽不去口。”又,施之孙施瑮在《四君吟》中《曹通政楝亭》席中亦云:“公(曹寅)少时曾以诗请贽于先祖。”说明曹寅少年时的诗才即得到施的赏识,并由此结下忘年之交。

施逝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即1683年。令人感动的是,施逝后曹曾捐资刊印其遗著《学余全集》(其文集28卷,古今诗词50卷),使施的学问、精神永留人间。
曹寅还与徐乾学、姜宸英、王士禛、毛奇龄、查慎行、阎若璩、梁佩兰等城南知名文人过从甚密。
仔细研究曹寅当年结识的京城名人名单,我们很容易发现三个特点:这些知名人士的年龄都比曹寅大得多,堪称是忘年之交;这些人在当时已是声名卓著,且官位都远高于曹页;这些人人多寓居宣南,为宣南文化的开发和积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清初的这些文化精英们与曹寅的文学因缘,又为宣南文化增加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这个意义上说,曹家与宣南文化有一种历史的渊源关系。
曹雪芹祖上与宣南文化的渊源在曹雪芹身上也有反映。《红楼梦》中所取的民俗材料许多和宣南有关系,写到的大量戏剧材料就是取自宣南,许多民间民俗风物和宣南有密切的联系。
宣南是清代出版发行业最兴盛之地。曹雪芹的抄本最初的流传就在琉璃厂的火神庙,《红楼梦》1791年正式出版也在琉璃厂。此后《红楼梦》许多翻印本都是在宣南翻印的。今天的大观园是红楼文化与宣南文化血脉联系的延续,是红楼文化在宣南文化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它所承载的文化内蕴大大超过了大观园本身所涵盖的文化内蕴。应该在宣南文化当中纳入红楼文化,真正成为宣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支脉。红楼文化与宣南文化的血脉联系我们不能忽视。
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圆的梦——大观园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为迎接“才选凤藻宫”的元妃“省亲”而营建的,主旨是迎接元妃。此刻此时,“崇阁巍峨,面向琳宫合抱,迢迢复道索纡”的大观园,显示的是世家大族的奢华縻费和“君权”的威仪及合于封建伦理的“礼乐”精神。
但是,人们听到的是哭泣和叹息的声音,看到的是尊卑的差别和人伦的颠倒。只有当“省亲”结束后宝玉和他的姊妹们搬进园子的时候,大观园才露出它的真面貌,才使人真正领略到它的雍容华贵、清新深远,成为少男少女的乐园。
北京大观园的建造,初期是为了给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提供拍摄场景。但是从破土动工的那一刻起,它就圆了包括将曹雪芹在内的我们所有人的的梦想。
北京大观园是京城一处极富特色的古典园林。在占地13公顷的范围内,40余处亭台楼阁、佛庵庭院配以山形水系、繁花名木、鹤鸣鹿啼,宛若人间仙境。红学界认为它实现了《红楼梦》的梦外梦,是展示红楼文化的,建筑学认为它把红楼学术、古典建筑、传统造园艺术三术融为一体;文学家认为它创造了影视置景和园林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园林界认为它给中国园林界增加了“名著园”的新内容 ;文物界认为它造就了潜在的文化遗产,是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也是百年后的真文物。大观园的艺术魅力和深远价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公认。十五六年来已接待游客近2600万人次,其中包括几十个国家的元首和军政要人。
《红楼梦》衍生出来的百科学问事物向来都是热门,去年8月启动的新版电视剧演员红楼梦海选,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红学”热潮,堪称2006全民性的文化盛事,大观园再次成为焦点。
此事不久,宣武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在该区第七届经贸洽谈会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充分发挥大观园作为《红楼梦》影视拍摄基地的影响力,全力打造以大观园、大观园酒店及其周边地区为一体的大观园旅游区。将北京大观园、大观园酒店及其周边都规划在内。开展文艺演出、服装服饰、餐饮住宿等活动,同时与公园场景结合,主推游览过程的文化体验。今年春节期间还成功主办了极富古典趣味的“北京大观园第十二届红楼庙会——暨首届稻香村灯谜会”。
宣南文化的沉厚积淀和它所包含的红楼文化的旖旎缠绵是这个纷繁迷乱时代不多的经典文化遗痕,我们应该珍守。大观园的精神寓意是这个世界最后的童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