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分析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35:24
  •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总兵力达550万人的德军及仆从国军,在苏联与纳粹德国、芬兰、罗马尼亚边境北起巴伦支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横贯欧洲大陆,纵横3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全线突击。担任主攻的北方、中央、南方三路集团军群,在德国空军第1、 2、4航空队的空中支援下,以第4、3、2、1装甲集群为先导,7个德国步兵集团军为中坚,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开始了震惊世界的闪击进攻。“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为宏大、场面最为激烈残酷、战争损失最为惨重的苏德战争的序幕。

    但今人回顾这段历史,常常如此评价:“纳粹德国要进攻无论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在其上的苏联,必然是失败的结局。”这种言论实质上是一种成王败寇论:把已知的确定的历史事件结果作为最有力的依据,轻率的判定胜利者理应胜利、失败者必然失败。可是它彻底忽略掉了历史事件本身所包含的多种复杂因素和进程,其各自所起的作用综合起来的效应,才导致了事件的最终结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成王败寇论的持有者,就是把已知结果作为支持其结论的唯一强有力后盾的事后诸葛亮。他们会一味强调并夸大胜利者的有利因素及作用,有意无意的忽略或不提不利因素及后果;不是把胜利者最后的胜利看作是正负双方面因素综合产成的结局,而是片面且极端的无限夸大或贬低某一方面。成王败寇论者对于失败者的评论也是如此处理,仅仅是换了一个方向。但是,如果把他们自信满满举出的作为“某某必胜某某必败”的观点稍稍分析,因为其证据及论证的单薄和片面,很容易就会发现其中的荒谬可笑和不堪一击。成王败寇论,是侮辱自身思考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为何说“苏必胜德必败”是成王败寇论?且看这种论点最主要的论据,就是苏德之间巨大的实力差异。乍一看似乎有理,再看历史上确实是苏胜德败,所以似乎它的正确性是无可置疑的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姑且先提取出这种论点的核心思想,就是认为: 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稀少、资源匮乏、文化技术落后的国家,无法战胜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文化技术先进的国家。现在看来,这种言论的可笑就一目了然了。世界历史早已无可置疑的作出了证明:这是谬论! 纵观史海,小国战胜大国、穷国战胜富国的例子俯拾皆是、数不胜数。

    例如: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的蒙古帝国,凭借骠悍精锐的蒙古骑兵和来去如风的机动战术,打下了横跨欧亚大陆、空前绝后的辽阔疆土。东起白令海峡、西至英伦海峡、南到印度洋红海之滨、北抵北冰洋岸;凡蒙古骑兵铁蹄所踏之处,便是金帐汗国的疆域所在。当日蒙军之威,即使今天的西方人也心有余悸,斥之为“黄祸”。而铁木真统一蒙古本部时,却在疆域、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南宋,但他依然征服了西夏、金、花剌子模、波斯、俄罗斯、欧亚诸国及南宋。蒙古帝国之发源起点与其最盛时期相较,简直不成比例!

    再说英国,往昔的“日不落帝国”也有她辉煌的过去:曾经统治区域的面积高达3350万平方公里(苏联加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辖下人口3.94亿(当时世界人口的1/4),分别是英国本土的137倍和8倍有余! 如今的许多英联邦成员国便是“日不落帝国”夕阳西下之后的余晖。

    这只是两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其他如中国的吴国占领楚国郢都、齐鲁长勺之战、外国的西班牙人征服印加王国、美国13州独立战争、以色列战胜阿拉伯联盟……诸如此类,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看到这些历史事实,有谁还能说小国不可能战胜大国、穷国不可能战胜富国?枉论苏德两国之间差距远远没有前面所举的蒙古和英国两例那么巨大!

    反过来讲,如果判定战争胜负果真如此简单的话,交战两国只要把双方的国力简单作个对比就行了。既然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者必胜,那还打什么?如果成王败寇论者还抱着苏胜德败不放手,那么以上史实如何解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从成王败寇的视角出发,以上史实同样能证明两国交战“弱”“小”者胜,岂不是自相矛盾?

    为何小国能战胜大国?因为面积、人口、资源、技术等因素,更多程度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而不是立即就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战争实力(战争实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武装部队的多寡精锐与否、武器装备是否精良、后勤补给是否充足)——“潜力”不等于现实的“实力”。换言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未能及时转化为战争实力,即使她的潜力再庞大,也有失败的可能。

    国土面积的大小和人口数量及资源丰富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它决定了战略空间的大小和战场上双方的旋回余地,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进行方式:阵地战还是运动战?速决战还是持久战?

    人口数量直接关系到战时急需的人力资源:适龄兵役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军队后备兵力的大小,男女壮年人口是战时扩大军需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来源。

    矿产资源的丰富与否和国家能否生产出足够的战争物资、武器装备有着莫大的关系。石油、铁、铝、煤、橡胶、粮食、布料、各种金属都是战时需求量极大的战略物资,缺少了它们,战争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一个国家如果处在战时被封锁的状态,战略物资无法通过贸易交换等方式获得的话,资源问题就决定了她自持力的大小、持续作战的能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文化技术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在战时能够发明出多少武器装备、生产设备、军事理论、运筹科学等成果,他们是国家战争实力的放大器:先进的武器可以以一当百,优秀的战术可以以寡胜众,卓越的理论可以使战争机器的运转效率最大化。

    但是,战争潜力的转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相当程度的时间、空间和物资保障。一旦被敌方使用以快打慢的方式得逞:国土被大片占领、人民被大批奴役、物资被大量掠夺、技术被疯狂窃取,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的转化就会被强行压制,国家甚至就可能一败不能翻身,永远抬不起头。

    小国如何才能战胜大国?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主要为四个方面:

    1. 使用编制精悍的精锐军队,大量消灭敌方庞大但臃肿的军队。即以精锐胜平庸,消灭敌方直接抵抗力量。

    2. 占领敌方战略要点、政经中心、重要城市、资源矿区、生产基地、交通枢纽,阻止敌方进行战争动员、物资生产、军队集结、部队调动。

    3. 对于已征服地区:征用敌方人员作为劳工甚至士兵;开发敌方的矿产资源、使用敌方的生产设备作为自己的战争补充;利用占领的战略要地或军事基地,作为己方的前进基地和补给后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4. 建立傀儡政府、恢复社会运转;以当地人治理当地人,使敌方人民在符合己方意志的政权领导下,尽快回复到战前的正常生产生活状态,以此最大限度的削弱敌方人民的抵抗意志。

    如果一国做到以上4点的部分甚至全部,就能够有效的压制敌方,防止其战争潜力转化成现实的战争实力,小国战胜大国便不会是天方夜谭。而用于维持已征服地区所需要的力量,则是远远小于战争所需,更加不是问题。

    总而言之,“以战养战、以人治人”,是小国战胜大国的不二法门。核心就是一个字,“快”!

    再举二战的轴心国之一日本以佐证:日本的国土、人口和资源都无法和它的两个交战国:中国和美国相比。日本要做的,就是压制中美的战争潜力,甚至转化成自身的战争实力,籍此来战胜两个大国。在二战中日本贯穿始终的战略思想就是:速胜!虽然二战结果是日本未能如愿被拖进了持久战从而最后战败,但无法否认日本的快攻在战争初期的确曾夺得相当程度的优势。

    中日之战,日本妄图在短期内击溃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迅速占领东北全境;1937年日军入关,声称“三个月灭亡中国”,短期内占领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片国土。在淞沪、徐州、武汉等会战中,日军的企图就是包围并消灭华军主力,未逞;在日占区,日寇疯狂掠夺资源、征用中国劳力,以战养战;在政治舞台上,建立“满洲国”操纵傀儡皇帝溥仪、鼓动华北五省自治、扶植汪伪政权…以上种种措施,就是日本企图压制中国战争潜力、从而战胜中国的具体运用。虽然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中日战争进入了持久战,日寇的速胜战略破产,但必须看到的是,日本的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如果中日战争没有外力的加入,单纯中国想要凭一己之力取胜,相当困难。

    日美之战,偷袭珍珠港的策划者、日本海军大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实际上是极力反对美日开战,理由就是他相当了解美国庞大无匹的战争潜力一旦发挥出来,绝不是小小日本所能够抗衡的。最后虽然他服从国家的命令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但他整套对美战略也是速胜思想:珍珠港事变力图摧毁美太平洋舰队主力、珊瑚海和中途岛战役企图全歼美残余太平洋舰队。目的就是消灭美太平洋上的军事力量,是美国看不到战争胜利的希望从而求和。山本五十六自己就曾预测:“在战争开始一两年日本会占优势,甚至有打胜的可能,但再发展下去的话,希望不要出现这种场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假设没有中途岛这一过于偶然的战争转折点,使日本在太平洋上速胜希望化为泡影的话,日本是否能战胜美国呢?回答还是不,只是时间会拉长。因为日美之间和中日之间有一个决定性的不同,就是日美分处地球东西端,中间隔了一个辽阔的太平洋,美国本土基本上不会受到日本的攻击,自然美国的战争潜力能够从容转化成战争实力。日本纵然能够在太平洋上称雄一时,致命弱点是它缺少维持太平洋上漫长交通补给线的足够兵力、舰艇和物资,更没有能力把大批部队投送到美国本土并支持其进行长期作战。因此,日本的失败,是必然的。

    言归正传,德国是否有可能战胜苏联?且看“巴巴罗萨计划”是否符合以上4点:

    “巴巴罗萨计划”总的战略目的就体现了这个“以小胜大”的核心,“快”:“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具体实施计划为:“以大量坦克、摩托化部队和航空兵为核心的闪电式袭击,分割围歼苏联西部苏军主力,而后向东战略纵深发展进攻,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顿巴斯,前出至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建立一条防止苏联亚洲部分反击的战线,并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

    可见,在歼灭军队、占领土地、开发资源三项都相符合,而在治理人民这项,纳粹德国在战争初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波罗的海三国是被苏联强迫加入苏维埃联盟的、波兰人因为德波战争时苏联的背后一刀也对其恨之入骨、乌克兰人也十分反感苏联政权,把德军看成是解放者,用盐和面包来欢迎他们。在苏德战争拖向旷日持久之前,苏联人民的抵抗尚不至于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以下德国具备的优势也对德国战胜苏联添加了若干筹码:

    1. 战略突然性: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9月波兰战役前夕,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后,苏德瓜分了波兰。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夜,苏德之间的经贸技术交流始终较为密切,德国甚至出售部分新式装备给苏联,以示友好。为了隐蔽战略意图,德军在向苏德边境秘密集结期间,故意把一些二线部队从东向西调动,试图造成苏联的错觉。德国在英吉利海峡东岸大张旗鼓、大肆宣传,制造海狮计划的实行迫在眉睫的假象:给部队配发英国地图,配备英语翻译,准备登陆器材,举行登陆演习。还宣称要实行攻击直布罗陀、占领法国南部、进军北非、以挪威为跳板进攻英国等作战计划,力图把世界的注意力引向上述方向。德国还以“训练”、“换防”、“借道”等名目,在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境内调集德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联领导人以斯大林为首,虽然认识到苏德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日渐增大,并采取了打造东方战线、加强军队及边境筑垒等措施,但仍然存有麻痹大意的心态和侥幸心理、以及对战略形势的误判,以为德国不会如此之快的进攻苏联,客观上造成军队对于苏德战争在心理和物质上的战争准备不足。以至于在大战爆发前一刻,尽管从各方面都得到德军即将入侵的警告,还是未训令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6月22日凌晨德军的突袭,使前线苏军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损失极其惨重。

    2. 军力优势:到苏德战争爆发时,纳粹德国武装力量总人数为720多万,装备有坦克及装甲车辆5600余辆、各种火炮6万余门、飞机1万余架、舰艇210多艘。陆军总兵力约500万人,编成200多个师,其中33个为装甲或摩托化师。“巴巴罗萨计划”投入的兵力(含仆从国军)有180多个师、4300辆坦克、4.7万余门火炮、近5000架飞机,总计550万人。加之德国在白色方案、威塞演习、黄色方案、惩罚行动等历次战争中获得的宝贵战争经验,闪击战的运用已接近炉火纯青;部队人员素质极高、士气旺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而当时苏联总兵力也有500余万人,包括300多个师、7000多辆坦克、十万门火炮、近两万架飞机。但是,苏军部队编制人员不足、素质低下、装备缺少、武器落后,实际上战争准备并不充分。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的总兵力为170多个师约270万人、1800辆坦克、3.5万门火炮、1600架飞机,和德军进攻兵力比约为1:2,处于绝对劣势。而且,苏军战争思想较为落后,还未彻底跳出一战的阵地堑壕战的窠臼。苏军刚刚从德军闪击战的胜利见识到现代化机械战争能在瞬间翻云覆雨、决定胜败的惊人威力,但还没有来得及把军队的建设、编制、装备、思想、战术、训练调整到适应现代战争的模式,如果遇到闪击进攻,便容易受到重大损失。另外,苏联在30年代末的大清洗使苏军伤筋动骨:大批富有经验的高级将领、军队骨干被处决,替补军官普遍能力不够、经验缺乏,严重破坏了苏军战斗力。在苏芬战争中,苏联投入百万大军、付出重大牺牲才战胜国小军寡的芬兰,可见大清洗对于苏军的打击之沉重。

    3. 战略态势:德国在对苏战争前已经组织了针对苏联的战略同盟,包括芬兰、匈牙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土耳其等国,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派出军队参与对苏作战。从北向南:芬兰、德国东普鲁士、原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领土上部署的军队形成对苏呈月牙形包围的态势。多路进攻部队实力强大、突击力量集中、均指向苏联要害部位:

    德挪威集团军进攻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意图切断苏联在战时仅有的北方补给港口;

    芬兰卡累利阿集团军和东南集团军,配合德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试图夺回苏芬战争中失去的领土;德北方集团军群欲经过波罗的海三国,攻占苏联十月革命的圣地:列宁格勒;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德中央集团军群沿着明斯克、斯摩梭斯克、莫斯科的攻击轴线前进,目标直指苏联心脏;

    德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突击,兼有夺取乌克兰境内丰富的粮食、石油、煤等战略资源的任务;

    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协同德南方集团军群进入乌克兰,欲报苏联强迫割让土地的一箭之仇。

    与德国相反,苏联却在国际上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也断绝了与英法等国联手的希望;进攻芬兰的后果是苏联被驱逐出国际联盟;与德国瓜分波兰、逼迫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维埃联盟、发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交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等行动更加使苏联在世界上声名狼藉,制造了很多强仇大敌。另外,苏军在西部边境部署的军队过于靠前,缺乏足够的纵深。一旦防线被德军迅速突破,很容易被分割包围。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整军整师成建制的被包围歼灭,损失部队人数竟高达百万计。

    综合以上因素,德军确实有足够的能力歼灭苏军绝大多数武装部队,占领北中南三个战略城市,推进到乌拉尔山脉一线,完成“巴巴罗萨计划”制定的目标。只要德军占领苏联的欧洲 精华 部分,控制住重要城市、掌握住交通枢纽、开发战略资源,届时仅仅需要较小规模的武装力量,就能够从容应对苏联亚洲部分的反击。虽然失去欧洲部分的残存苏联面积广大,但是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物资缺乏、交通不便,无法集结起足够的力量向占领了苏联的 精华 部分、如虎添翼的纳粹德国挑战。希特勒认为“巴巴罗萨计划”所涉及目标之外的苏联领土是一片荒芜的废地,不值得占领,并非毫无道理。苏联如果到了那个地步,也就和战败无异了。因此,纳粹德国的确有可能战胜苏联。

    由于苏联泥泞的雨季和可怕的冬季,极大的影响了德军的后勤补给和作战能力,导致其无法在1941年冬季前完成“巴巴罗萨计划”,致使苏德战争走向长期战争。那在1942年后,德军是否仍然有可能战胜苏联呢?回答是:有!固然德国没有能够在1941年速胜,她仍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大批苏军被歼灭,大片苏联领土被占领,德军仍然停留在苏联腹地等待下一次进攻。如果德国能够继续大量歼灭苏军使其大量失血而来不及补充、继续占领苏联领土使其失去东山再起的依凭、持续夺取苏联的资源以战养战,还是可以消灭苏联战争实力、剥夺苏联继续作战下去的潜力,从而获得胜利。然而,当时的苏联已经获得了最重要的喘息时间:无数兵役人口加入红军、几十上百个新编师走上前线、大批工厂东迁到乌拉尔山脉已经开工、成百上千件武器装备走下产线…苏联的战争实力逐渐扩大,苏德之间速决战逐渐演变成两国综合实力之间的长期抗衡。伴随着苏联在战场上的进一步胜利,胜利的天平终于倒向了苏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最终没能压制住苏联战争潜力转化成战争实力,是导致纳粹德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也不能忘记另外有许多因素也不容忽视。纳粹德国,是失败在这么许多原因叠加起来的综合效应,而绝对不仅仅是一两个因素片面决定的。

    1.同盟国敌手:纳粹德国虽然在最盛时期,控制了欧洲大陆的绝大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欧陆帝国,但是毕竟造就了太多的敌手。与德国为敌的苏联、英国、加拿大、美国、南美非洲亚洲等多国,掌握了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口、资源、物资、经济和技术力量,尤其是具有强大战争潜力的美国对德宣战后,在同盟国针对轴心国的胜利天平上增加了一颗决定性的砝码:同盟国和轴心国相比,人力具有4倍优势、钢铁具有3倍优势、石油的优势更加巨大、强大的敌手也使德国无法集中全力对付苏联,即使在苏德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德国在欧洲西线、挪威、北非也维持了相当规模的兵力,防止未来可能的进攻。德国在苏联投入一般保持在陆军总兵力的 70%左右,远远未能尽到全力。

    而苏德战争爆发后,最终形成了全面的反法西斯联盟。苏联不仅得到了美英为首国家的军事支援,即使是长期敌对的日本,苏联也与其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得以腾出手来,全力抵抗德军进攻。在莫斯科会战最危急的时分,苏联就是依靠从西伯利亚调来的常驻军队,挽救了千钧一发的局面。这好比是德国绑起了一只手,与可以全力以赴、还可以做场间休息的苏联作战,不利之处非常明显。

    2. 轴心国联盟:德、日、意虽然早已形成三国轴心,但在整个二战进程中,轴心国及其若干仆从国始终未能有密切的战略合作,事实上是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拆台。这些迹象在苏德战争前便可见一斑:

    意大利和德国结成了钢铁盟约,可是波兰战役开始前,墨索里尼却通知希特勒,意大利不准备参加对波作战,惹得希特勒大发雷霆。反而在法国战役时法兰西败局已定后,意大利倒对法宣战捡便宜,结果22个意大利师被6个法国师牢牢挡在阿尔卑斯山脉,又让希特勒大肆轻蔑了一番。

    意大利不通知德国,贸然进攻东非、北非、阿尔巴尼亚、希腊,结果意军不堪一击,招至惨败。不仅破坏了原本符合德国期望的巴尔干和非洲地区的均势,还使得德国不得不派出部队挽救丢脸的战友,间接导致了兵力的分散及“巴巴罗萨计划”的延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年希特勒在西班牙内战时助了佛朗哥一臂之力。但是当希特勒希望佛朗哥回报,实施其制定的“非尼克斯计划”,占领直布罗陀海峡掐住英国命脉时,得到的回答却使他失望。

    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决定二战进程的苏德战争中:

    芬兰虽然和德军一起进攻列宁格勒,但是让希特勒惊恐万状的是:芬兰军队一到达芬兰的旧国界线,便不再前进一步!无论德国如何向芬兰施压也没用,德军只好独自进攻列宁格勒。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让日本内阁集体下台。不久之后,日本还以颜色,也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将国策在“北进”和“南进”之间选择了后者。假设在 1941年日本和德国东西夹击苏联的话,苏联危矣。

    如同德国对“巴巴罗萨计划”讳莫如深一般,日本同样保守秘密到最后一刻,偷袭珍珠港直接导致了美国的参战。而希特勒原本长期以来面对着美国的挑衅,忍气吞声不予宣战的意图,被一举打破。虽然希特勒对人宣称:“我们拥有了一名4000年没打败过的伙伴了!”但私下里,恐怕希特勒还是要怒骂鼠目寸光的日本惹出了一位强大的对手吧。丘吉尔就在得悉珍珠港事变后喜形于色,知道胜券在握而安然入睡,也证明了这一点。

    3. 战争指挥:德军官兵的作战素质固然是无与伦比,但苏德战争中德军高层的指挥却可以说是问题重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希特勒一手建立的德军最高统帅部(OKW)和陆军总司令部(OKH)职责范围重叠,权限交叉。它们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希特勒和德军高级将领间常常意见不和,互不信任。

    希特勒独断专行,过于集权,不把权力下放,越级指挥。不仅在大的战略方向上一意孤行,甚至干涉作战指挥到营连一级,军队无法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合理处置。德军司令官自嘲道:“没有元首的命令,我都不敢把哨兵的岗位从门口移到窗边。”

    德军在二战中重大决策错误如下,略举几例:

    莫斯科会战,德军败势已成后,希特勒坚决不准撤退,直接导致了大批德军被消灭,大伤元气。德军次年起再也没有发起全面进攻的实力,只好实行重点进攻;

    1942年德军同时进攻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地区,结果力量分散,两个战略目标一个都没达成;

    斯大林格勒会战,把整师整团的德军精锐野战部队投入到城市的绞肉机中,造成大量伤亡;第六集团军被围后,不允许撤退,被苏军全歼;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库尔斯克会战的进攻时期先是一拖再拖,变成了强行进攻既然阵地站而不是闪击战;之后又在战局最关键的时候调走南线几个精锐党卫队装甲师用于应对盟军的登陆意大利,致使失去了堡垒战役获胜的最后一线希望。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的失败更多的是受制于军队和装备上的极度劣势,相当多的时候是拆东墙补西墙,迫于无奈,故不再一一讨论。

    不可否认,二战中德国许多错误的作战决策,是导致德军受到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如果德军的作战指挥体

    系能够健全运作、不受干扰的话,德军的成就理应更佳。

    4. 武器装备:德军武器虽然性能优良,但过于精密,不便于大量生产。“虎”式、“豹”式坦克最后还是淹没在T34坦克的群狼战术中。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不重视战略空军,因此根本没有远航程大载弹量的战略轰炸机可以执行战略轰炸任务,无法摧毁苏军后方原料产地、生产基地、物资中心,从而釜底抽薪。Ju87斯图卡纵然能在战场前线耀武扬威,终究不过是扬汤止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5. 种族主义:如前所述,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还被看作是解放者。可是希特勒的种族政策却决定了他无法把被占领地的人民争取过来,斯拉夫人和犹太人都被看成是必须消灭的劣等民族。纳粹德国实行的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苏军战俘;一律处决苏军政治委员的命令;一个德国人死要让百个苏联人偿命的反游击措施……,这些恐怖措施把苏联人推向了自己的敌对面,激起了苏联人民的反抗意志,给自己制造了无数的敌人。

    6.战略资源:德国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战略资源匮乏,一战失利后又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战时所需物资大多要靠进口,如罗马尼亚的石油、挪威的铁矿。尽管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可以利用的几乎是整个欧洲的资源,但还是不敷使用,比如德国自己还要生产人造橡胶和人造汽油,虽然成本巨大,但不得以而为之。故在苏德战争中,对战略资源的掠夺一直就是德军的一个重要目标,某种程度上也干扰了战略决策。而当战争旷日持久进行下去后,资源更显不足。德军在战场上的失败又会导致资源产地的进一步丢失,从而加速了战败的颓势……

  • 0 顶一下 收藏本文
  •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分析相关文章 端午小长假出行,天气原因,没有穿M65。。。
    粽子节~密谋半年的计划终于可以实现鸟~~
    粽子节~密谋半年的计划终于可以实现鸟~~
    群众敢袭警的六大原因
    2020中国北斗争雄四强 美制定毁北斗计划
    魔鬼导演的世界大战 第一部 战前风云 第一卷 巴格达血案 第二十九章 流产的营救计划
    叹为观止: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县级的煤炭局长竟然成为省级第一贪腐。
    2020年中国北斗争雄四强 美制定摧毁北斗计划(图)
    外蒙讨论重归中国计划:美俄感慨无法阻止
    金庸错了,关公地位高于岳飞的真正原因。
    更多相关 巴巴 罗萨 计划 原因
    精彩推荐 卓琳 手电 皮衣 弹弓 国庆阅兵 创建词条
  •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分析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德国对友军的态度是轴心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施利芬计划”:天才的计划 愚蠢的执行?(转)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党卫军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卡累利阿战役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内雷特瓦河战役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戈林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苏联近卫军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里加战役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西喀尔巴阡战役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太平洋战争趣谈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卢夫腾岛夜战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勃朗宁盒子炮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军史:难产的二战美军登陆中国计划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海狮计划必败的理由 转贴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一辆汽车换虎将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原创]从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狂妄自大穷兵黩武分析其失败的必然性!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 两大帝国策划战争:德奥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计划全盘推出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分析]二战初期德国的军事行动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胜利分析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二战德军香烟[组图]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血腥的许特根森林战役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转帖]德国狙击手十诫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