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朗诵《我要回家》及美国电影《护送钱斯》 - 艺苑论坛 - 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20:33:26
我要回家,我他妈的就是要回家!',1)">
请朋友们看部美国电影《护送钱斯》并请大家对比一下,
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与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之间的差异有多大?
',2)">
介     绍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海军陆战队上校迈克尔志愿担当军事护卫队员,护送19岁的海军陆战队员钱斯的尸体回他的故乡 当凯文·贝肯扮演的迈克尔上校踏上护送之路,一开始的凝重就被一幕幕的温情所打破。每一次敬礼,每一个人对逝去战士的致敬,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一定也会因为那些场景而动情,正是片中一组组感人的镜头连接在一起构成这部温情动人的电影。虽然是一部电视电影,但是里面的音乐的确是很令人感动的。
海军陆战队的麦克上校,每晚睡前,上网查阅伊战阵亡士兵的名单。祈祷说,不要看见我熟悉的人。一天早晨,他走进将军办公室,请求护送一等兵钱斯的遗体回家。将军提醒说,你是一个高级军官。麦克说,这个19岁的孩子,和我来自同一个小镇。我没上战场,希望能为他做这件事。
这个遗体护送的故事,以异常简单的力量打动了我。电影几乎每个镜头,都在说同一件事。就是对死者及其遗体的尊重。军方的太平间,无数工作人员,将染血的遗物,一遍遍洁净。尤其一个黑人女军官,将钱斯的手清洁干净后,一双黢黑的、女性活着的手,停留在死者净白瘫软的手上。这是上百个打动我的镜头之一。
尽管追悼仪式都是闭棺的,亲人只会看到遗照,不会亲眼见到遗容。可为了这张阵亡士兵的遗照,这个国家实在是不惜血本。更宝贵的,是有无数的人,委身于一个人的遗体。不,不是委身于钱斯的遗体,是委身于他一生的作为,和不死的灵魂。有个精心的细节,负责派遣护送员的军官,交给麦克两面国旗。他说,因为钱斯的父母离婚了,必须分别送给他们。
作为一个军方护送员,麦克上校胸前挂满勋章,跨越了大半个美国。在机场、饭店、仓库、车站,一次次以缓缓举起、缓缓放下的军礼,迎送遗体的每次装载。转机时,搬运工们围拢来,和麦克一起向钱斯致敬。在费城上空,一个空姐蹲下来,轻轻叫醒他,将一个十字架放在他手心。好像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护送军官是干什么的。在另一次航班上,一个时尚女孩坐他身旁,发短信给朋友,说旁边的军官真帅。抵达后,机长广播说,我们的机上还搭乘了一位阵亡士兵,请大家留在座位上,让护送员先下飞机。那女孩转过头来,以忽然间的母性,轻轻对麦克说,对不起。麦克站在行李装卸口,再次缓缓举手,所有乘客都停住脚步,向永远躺着的钱斯致敬。他在一场他们认同或不认同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但宝贵的是,如今他像一位驾崩的王子那样,被送回了故乡。
《护送钱斯》每个镜头都在肯定一件事,就是整个国家对死者的责任。麦克上校将遗物交给钱斯的父母后,说,我必须让你们知道,一路上,有无数人向你们的孩子致敬。
最宝贵的是这一切真发生过。麦克在回程,填写护送报告。或许因为他是上校,不愿像下级军官,写得那么公式化。他便叉去“报告”一词,将题目改为“护送钱斯”,细细记下了无数美国人对阵亡者的尊重。随后,这个故事在网上流传,去年拍成纪录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今年又翻拍,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提名最佳评委奖。
为我们而死去的人,值得如此对待。这不关乎仗该不该打,你们的孩子死得值不值。因为一个人的死,值不值得我们记念,和他自己值不值得去死并没有关系。至少有一件事值得我们尊敬,就是死亡本身。一个人用自己的死,发给我们一封鸡毛信,就是我们当中有人去了,我们也终于要去。换言之死去的人,其实都是为我们而去的。而去的人,总和我们有点关系。
1993年,索尔仁尼琴在海外已流亡了20年。他归国前夕,对俄罗斯记者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们必须对死难者履行纪念的义务。没有纪念,人民的历史就不存在。
上校护送钱斯,还有一个强烈的心,是觉得自己坐在办公室,不像军人。看见一个19岁的同乡死了,他有一种内疚,仿佛钱斯是替他死了。麦克认为自己舍不得家庭温暖,他已习惯了回到家里,拥抱妻儿。他对失去这一切的恐惧,超过了对自己职分的承担。这是他参加海湾战争升职之后,从事文职的潜在动机。在同僚的死亡面前,麦克无法找回自己存活的正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他在无数普通公民面前,一次次向着钱斯缓缓行礼时,他重新获得了军人身份的确据。这就是他为什么,在机场安检口坚持不脱军服、不摘下勋章的原因。
我们所做的事,如果有意义,就意味着有一个家,超过地上的家。否则一切理想、事业,本质上都与我们对家庭的责任冲突。也必有一种血亲,超过地上的血亲;必有一种弟兄,超过地上的弟兄;必有一种看不见的链接,超过看得见的链接。不然你说“四海之内皆弟兄”,你说“血浓于水”,不是一个实现不了的梦想,其实就是一个哄我们去死的谎言。
[此帖子已被 界碑卫士 在 2009-9-4 3:21:47 编辑过]
子睿
2009-8-22 15:42:18
我 要 回 家     作者:窗外青山       朗诵:宏军
84年,在老山前线时,一天带几个兵下山,去麻栗坡县城。
有个战士说:“正建烈士陵园呢。在县城边上。”
我说:“去看看,说不定就是咱宅基地。”
到那里一看:一台破东方红推土机正推那一面山呢(现在记起来好像是坐南朝北,这里是南部边陲,可能寓意是让烈士们今后面向北方的家乡吧),一层层的像梯田,好大一片地方。空气中有很重的硫化氢气味,让人恶心,实际上是棺材埋太浅了。现在已经埋葬了三百多人,一排排土堆,前面都插着个写着名字的长木牌(以后还要砌坟立碑,现在埋的大多是14军弟兄)。
另外是一排排已挖好的长方形墓坑,坑很浅,大概一米深;每个墓坑上面架着两根木棍,上面摆着一个长方形木盒子,薄薄的松木板很毛糙,顶上摆着一块板子,松松的插着了六根铁钉。这就是棺材了。一大片,大概也有上百个。如果有烈士遗体运来,放进这木盒里,钉子敲紧,抽出下面的木棍,木盒“哗啦”滑下去,填上土,算是埋葬了。
我站在那片墓坑之间,心里很难受,看这一排排泛着凄惨白光的薄皮棺材,想着所谓的安葬。心中甚至出现了一种对死亡的恐惧。还有一种愤怒涌上心头。
建国以来,捐躯的军人,埋葬在青藏公路、宝成、成昆铁路沿线;埋葬在阿拉山口,乌苏里江岸边;埋葬在广西云南。他们孤单地躺在那偏僻荒蛮的地方,有谁能记得他们?亲人又怎能把他们探望?
想起当年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把几十万阵亡的官兵留在了朝鲜。
美国军人,无论何时阵亡,无论死在世界哪一个角落。他们的总统都会说:“孩子,接你回家!”CA130飞机徐徐降落在安德鲁斯空军机场,精美的六角形棺上覆盖星条国旗;毛瑟枪声为他送行,悠长的小号声抚慰他飘往天堂的灵魂,海军陆战队员的军礼,代表国人对他的尊敬。
军人视为国捐躯为己任,但他希望在死后能得到荣誉和尊严。希望亲人能常来跟前。
我心中的愤怒无处发泄,只有一个声音在心中不停地喊:“如果我死了,我要回家,我他妈的就是要回家!把我烧成灰,还给我妈妈!”
半年后,部队装备了火葬焚化车;野战部队牺牲的战士在这里变成骨灰,送回家乡,烈士抚恤金:士兵,3000元人民币。
我部撤离时,陵园里埋葬了一千多个烈士,最近听说,有不少烈士自埋葬以来从未被人探望。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祖国,我想你了五十年!》是说埋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情况的。读着文章,我热泪涟涟。
填一曲《江城子》,道不尽今夜心中的感伤:
追忆边城起刀枪,
为国殇,别故乡。
猎猎军旗,沙场映残阳。
硝烟散尽君安在?
血迷茫,透戎装。
廿年坟茔寒如霜,
功勋章,尘满妆。
夜夜相伴,凄凄冷月光。
忽念人间多牵挂,
爹娘啊,儿心凉!
   
麻栗坡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