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画像____如何巧妙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36:37
 我想请你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然后用五分钟的时间画一幅自画像。
每次做这件事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美国宇航局的一名科学家。他小的时候住在一片树林的旁边,经常去树林子里玩,观察一年四季当中植物的变化。他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曾经把电池切开来,让他观察电池的结构。这个男孩子从小就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心。他的这种好奇心一直延续下来,后来就成为了一名行星科学家,并最终作为美国宇航局的一个探月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与同事们一起发射一枚探测器去探索月球。
我接触过的许多科学家,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都是从小就有的。他们的这种兴趣被保存了下来,后来就将研究自然作为职业。相比之下,这样的中国科学家显得有点少。有一名中国的物理学家跟我说过,他就是读书,读啊读啊读啊,就读成了物理学博士,后来在大学里任教,研究理论物理,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兴趣。像他这样的科学家我相信有很多。
还有一位朋友的出版社出了一套书,是给小朋友们看的。他们把这套书拿到书展上去,发现很多小孩子都拿着其中那本讲火山的书不肯放手。
于是我就觉得,小孩子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前些天录一个节目的时候,大家讨论的话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我的观点就是孩子的科学兴趣不需要“培养”,因为它本来就有,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保护”,让好奇心的火种不被我们和环境给灭掉。
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去观察真正的大自然。所以图书馆是不够的,博物馆是不够的,北京的香山是不够的(去那里是看人的吧)。
最近又看到一个故事:为打造“全省第一景观大道”,市政当局将树坑统一“美化”,即围绕树坑嵌大理石框,里面填上白色混凝土,再用彩色石子拼出花朵、笑脸等图案,煞是好看。上周,在树边的公交站台候车,见一年轻妈妈正教孩子认树:“这叫树叶、树干,还有树根,在土里。”“土在哪里?”孩子忽闪着大眼睛问。“土,土在水泥下面。”妈妈忙用脚扒扒树根,试图让孩子见识土的模样,可水泥似盖。妈妈急中生智,一指皮鞋上的灰尘,“看,这是尘,就是飞起来的土。”“哦,土像飞机一样。”孩子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现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有科学课了,我记得我小时候上的是自然课。前些天听了一个会,名字我总是记不住,叫“启发绿色生态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其中有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师就提了很好的建议。
台北县建安国民小学信息发展处主任陈振威说,“没有孩子不喜欢在一个有萤火虫的地方上课。”他提出可以不拿教科书上科学课。他举例说,比如自然课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种菜,由此可了解种子的构造与发芽,认识土壤和地层,学习土壤中的生态群落。种菜就会引来蝴蝶产卵,自然可以养蝴蝶。菜成熟了,请孩子们带火锅调料来学校,一起煮菜炒菜,也请班主任、校长一起来品尝“作业”。多余的还可以带回家。此外,请学生记下种菜的有趣故事,并请语文老师帮助批阅。语文老师也很高兴,孩子们再也不会为作文课没的可写发愁了。
陈振威老师还设计了溪流课。课程围绕一条河流,让学生认识动植物、测算水流速度,创作诗歌、绘画、歌曲,还有垂降和漂流运动,体验风土人情。最后,学生将学校附近美丽的动植物拍下来,做成贴纸。
这样的科学课多好啊。当然,我也明白,很多老师会以学生安全为由,把学生限制在课堂当中。这也是无奈之举。
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画自画像,你会画出什么样的图案呢?很多人都会只画一个脑袋,很少的人会画出全身,更少的人会把自己画在一个环境(尤其是湖光山色的自然环境)之中。根据台湾科学课老师吴海狮的解释,常年远离自然的人会只画一个脑袋,生活在自然当中的人才会把自己画到环境中去。                                                                                                                                   黄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