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连环画的收藏价值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37:55
连环画的起源

连环画这一形式,考证起来,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画像石刻、魏代的敦煌壁画。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上的“土伯吃蛇”等可算连环画类的早期作品。千佛洞中的画幡,已经由不能移动的壁画石和镌刻在笨重金器上的形态,转变成了用稀薄透光细绢绘成,并可以随时随需要,挂在庙宇经堂两旁,组成大小画廊,成为宣传佛教的流动连环画。木刻印刷技术发明以后出现了绣像小说、木刻年画,也可归为早期连环画,或连环画的萌芽。

民国初年,上海曾石印过一种《王阳明先生图谱》,共30幅,文字部分均印在每图背后。从书后说明中可知,此画本是王阳明逝世后,根据其弟子所述编撰,在明代嘉靖年间流传,300年后才重新影印。

孙毓修先生编的《王阳明》一书曾认为:“阳明先生一生言行仅见于遗书《王阳明先生全集》20卷,未见有其他著述及有关阳明先生事迹图谱问世。”这册连环图画的发现,纠正了孙毓修先生的这一看法,也为连环画的起源提供了一种新的说法。

至于比较正宗的连环画究竟是哪一种,产生在哪一年,目前均无定论。石印连环画起始于“回回图”,就是根据旧小说作的插图,每一个回目一幅或两幅。如光绪初年出版的《聊斋》、《今古奇观》等。

最近,上海连环画收藏委员会(筹)在征集整理连环画拍品时,又发现一册清版宣纸线装本《圣迹图》木刻人物传记连环画,上半部为《孔子圣迹图》,下半部则为《孟子圣迹图》。据阿英《中国连环画史》一文论证:孟子传记连环画仅见一种,为明代石刻立碑(未见有翻刻本)。因此,该书下半部《孟子圣迹图》,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惟一木刻版本连环画。该书规格为宽10公分,长17公分,竖式,近200页,无出版单位与时间,书前有清人李炳铨印与著书章。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李炳铨(1827-1866),上海浦东高桥镇人,清名画家、诗人,由此分析,该书的编绘发行时间应在1866年之前。这似乎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连环画。1899年,上海益文书局用石印出版了朱芝轩编绘的“回回图”《三国志》,有图二百多幅,是早期较有名的石印连环画。1906年刘伯良绘制的几十本的《薛仁贵征东》,是用流行的方形油光纸石印的册子,每页一画,上有一栏文字说明,故事情节透过画面来作交代。这是第一部加文字说明的连环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末出的《海上花列传》和《增广名花月影大观》是现在意义上的连环画。《海上花列传》原本是刊登在1892年2月创刊的文学刊物《海上奇书》上的章回小说,作者是韩子云(花也怜侬)。《增广名花月影大观》版于1894年,上下两册,由名画家吴友如手绘石印。也还有人把清末长卷画《吴道子释迦图》,或者把1918年根据舞台形象绘制的戏剧连环画《狸猫换太子》列为我国连环画的鼻祖。另外,早期画家朱润斋的《天宝图》、《乾隆下江南》也很有影响。

《点石斋画报》是清末有名的大型画报,由吴友如主笔,以描绘市井风俗、时事新闻为主,为适应石印制版,所画均以线条描绘,黑白分明,画风工整,构图繁复,很受读者欢迎。点石斋书局由英国人美查开办,除印行《点石斋画报》外,还印行有《飞影阁画报》、《新世界画册》等,后者是一些以画的形式表现的故事。最近,有位兰州的爱书朋友费滋春撰文介绍一种点石斋石印的连环画。画本名是《壮游图记》,出版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绘画者叫黄,南海人,少年随宦奔走万里,足迹半天下,官至陕州直隶州知州。作者用连环画形式描绘自己几十年壮游经历。绘画120幅,分四册,一图一题一文,文约数百字。所画之图多可喜可愕,或干戈兵火、舟车走险,或裙屐风流、冠盖游春,或家庭雍穆、堂陛森严,记载了清末的社会风貌、政治背景、名胜古迹、自然灾害等,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生活风景图。

为此画册题字的名人达30多人,其中包括俞曲园。

起初对连环画的名称也不统一,上海叫“图画书”,北京叫“小人书”,两广叫“公仔书”,浙江叫“菩萨书”,汉口叫“牙牙书”。

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西游记》等画册,比64开大一些,光纸石印,横长方形,每部一函,封套的书名上冠以“连环图画”四字,在书内的广告中说:“连环图画是世界书局所首创。”这或许是第一次确定了连环画这个名称。1927年上海有了世界书局的《连环图画三国志》,线装6册,横32开,总计768幅图。这是我国第一次把这种形式的书命名为连环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连环图’的这名目,现在已经有些用熟了,无须更改;但其实应该称为‘连续图画’的,因为它并非‘如环无端’,而是有起有讫的画本”。不久前,上海一家文化公司复制了这部《连环图画三国志》,珍藏本240元一套,不知原版的要卖多少钱。

连环画的版式也有许多变化,清末最初出版的,在画面上仅有简短的说明,有光纸竖10开印,每本5张(10幅)。后来改为上幅有字,下幅绘画,有光纸横10开印,每本10张(20幅)。二三十年代,流行的是白报纸28开本。以后大多数连环画都是28开本,一般都是56张。

世界书局连环画一律用白色有光纸石印,开本大小约等于现在的64开横开本,装订形式为双面对折线订,与线装古籍的装订形式同。每册均为16页32面,每页都是上文下图,文字较为简练,每幅约140字至200字,当然比起解放后出版的连环画还是要多(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0年代规定每幅不超过75字)。图画约占页面的四分之三,文字约占页面的四分之一。图画的绘制也都属上乘,构图造型严谨,凡重要人物出场均在图内另绘一圆形特写头像,背景景物的绘制也十分精到。

每种20册或24册不等,每8册或10册装一函套。这些书现在已十分稀少。

连环画在画面上有对白,大约始于20年代。1929年,上海开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画成连环画时,作者在画面上开口填入对白文字,这种形式受到读者欢迎,一直延用到现在。
做民间工艺的守护者2003-7-6 22:54:15 锦绣 等级:版主文章:2102积分:2986门派:老年俱乐部注册:2003年6月12日11 楼 
几种著名的连环画

那年头,连环画画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收入难以糊口。所以只有拼命地画,多出书,于是产生了一天出一本书的惊人速度,被戏称为“跑马书”。其中粗制滥造的当然不少。

民国时期最有名的连环漫画,可以算是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和叶浅予的《王先生》。它们起先在报刊上连载,后来又出了单行本。

这两部连环漫画大受读者欢迎,特别是《三毛流浪记》,在中国连环画和漫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毛”三根头发,大头,有点幽默感,有城市小孩的种种调皮相。夏衍说:“三毛是上海市民最熟悉的一个人物,不仅孩子们熟悉他、欢喜他、同情他,连孩子的家长、老师,提起三毛也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笔下塑造出来的假想人物,而真像一个实际存在的惹人欢喜的苦孩子了。”张乐平还画有一部《三毛从军记》,调侃国民党军营生活的腐败,喜剧效果更好。叶浅予有一部连续漫画《小陈留京外史》,画家通过小陈这位玩世不恭的五品尊驾,上联一品大员,下及诸色皂隶,活脱脱画出一幅戏谑的官场风情图。

抗战期间,曾经出现一批内容进步的连环画,如《桃李劫》、《醒狮》、《咆哮的许家屯》、《扬州十日》、《表》、《狼心喋血记》、《百劫英雄》、《杨娥传》等,都被日本侵略者查禁。

敌后根据地和后来的解放区,也出了不少优秀的连环画。其中吕蒙、莫朴、程亚军刻的木版连环画《铁佛寺》,是说当时淮南新四军反汉奸恶霸的故事,有100多幅。据阿英说,这本连环画印数很少,流行不广。阿英说这话时是1957年。又过了40年,这本连环画的价值也和同时期的新四军“稿”字邮票差不多了(“稿字票”现在拍价恐怕是个天文数字,起码50万吧)。还有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古元刻的《独胆英雄》等,以及描绘俄国革命的插页连环画《不朽的战士》,都是流传很广、产生很大影响的连环画作品。

40年代末期也出现一批宣传爱国进步的连环画,如赵宏本绘的《文武财神》,由华商书局出版,内容是描写地主压迫农民的故事。杨青华绘编的《诸凤娣》,内容是揭露国民党贪赃腐败的事实,为此,作者还受到了传讯。1947年9月20日,国民党的上海警察局曾下令查禁九种连环画,有《民国万税》、《天下太平》、《农工民主》、《新水浒》等,这些连环画大部分都是揭露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还有一本连环画反映越剧红伶筱丹桂被恶霸张春帆逼死的真情,也流行一时。

画传也可算是一种连环画,比如《骆驼祥子画传》,这是根据老舍的名著绘制的。由漫画家孙之俊所作,首先于1948年10月在北京《平民日报》连载,每天一幅,至1949年1月北京解放该报停刊为止,共发表了59幅,并出了一本单行本。现在这种画册已难找到,前几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大型画册《老舍》,想找这种画传而不得,只能从《平民日报》上复印。可见时隔半个世纪,这些东西的保存之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