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翔吴虹飞事件相关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5:02
黄老师黄老师_吴虹飞_新浪博客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243c80100064t.html) -
(2006-11-19 12:39:05)
黄健翔的稿子我已经写了12个小时了,今天还要继续写下去。
我觉得都要崩溃了。好几次我就想,只要我写完这个,我再不做记者了。
问题不是这个人难做,而是这个人本来就简单,然后当你想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问题就复杂了。
这个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内心世界的,大部分人,成功的人,都是单线条的,枯燥的。
我虽然阅历不多,这一点看人的本事,还是有的。
所以说,很多材料,不知道怎么用,都是零碎的,都是不指向中心的。罗列材料容易,组织一个文章。难。
我不能够要华丽文笔了,能多简单,就多简单。
关于这个人已经工作了5天了。我觉得支持不下去了。
但我肯定的是,我的文章会最接近他本人。
其实看怎么写。我一直反对那种深入人心的写法.那样太主观。而周末的许多记者,都是靠主观取胜,靠才华,靠自己强大的主观和强大的刀笔取胜.
做为一个记者,这些都太多余了。虽然我们说,形式即是内容。那说的是,文学。不是新闻。
关于黄健翔采访事件的一些说明----并非反击檄文
(2006-11-26 12:42:15)转载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243c80100069g.html) - 关于黄健翔采访事件的一些说明----并非反击檄文_吴虹飞_新浪博客
黄健翔的关键问题在于他的双重角色:他不但是一个娱乐名人,而且他自己也充当了媒体角色(博客),既是表演者,又是对自身和他人进行评判的判官。对自身和对他人加以了很多倾向性的评判。
编辑让我去采访黄健翔,然后他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唾骂:你做那个(烂)人做什么!
编辑说,为什么这么多人骂他?
最可笑的是,半夜四点钟,另一个NBA的解说员听说我采访了他,非常愤怒地,把我大骂了一通,认为我失去了良心!
作为一个前理工科学生,我很清醒,不是说很多人骂他,就是他值得骂的理由。
另外,我想公允地看待这个人。这是我所有的初衷。我甚至这样假设:那些关于黄健翔的炒作并不是他想要的。而那些骂他的人,只是因为没有真的接触过他而产生的误读。大家都误解他了。就好象我相信,超女们只是陪朋友去参加超女然后不小心得奖一样。对于一个从不参与娱乐新闻的记者来讲,我偏向于相信一切。
于是我接了这个单子。对我来讲,这和我过去接的单子是一样的。除了做黄健翔的专访外,我做了大量的外围采访。当然,这也有另一名记者的很多劳动在内。不是我一人所为。我们主要采访他的朋友为主。至于中央台的人,他们基本上已经封口。一个举足重轻的人给我发短信:我不想参与这么无聊的事情,对不起,请为我保密。几乎所有的人都请我保密,除了李承鹏和董路。
我当然是带着目的去的,我的目的是想让他敞开心扉,友善地谈他的往事和内心世界。比如,他是如何热爱足球的,又如何在婚姻中,受伤并且尽力做好一个父亲的,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要承担这么多的误解,中央台有无对这么有才干的人进行压制,他有什么委屈,然后我会把这些录音了,连带标点符号都写下来。如果他愿意谈及音乐那就更好了,如果他说,我从小就想当一个摇滚歌手。。。。。。我也许会立刻忘记自己的中立立场都不一定。可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如同一个记者说,和他的任何对话都会被立刻堵上。
这样的小聪明,我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过度防范,一种对他人的不信任造成。
后来为了怕他难受,我甚至连让他澄清自己是否赌球,以及离婚的官司的事情,我都不问。
他在此之前,他已经和一名记者不欢而散了。我觉得我们的交谈虽然不到推心置腹,至少还算愉快,我也很愿意照顾他的心情。不提让他太难受的事情。这时候我想,他会不会觉得,这样已经是对一个记者,很好,很好了呢?他是不是应该认为我已经感到很荣幸了呢?
我怀着感激之心回来,写稿子,大概连续写了三天。为了保证大部分材料是一手的,准确的,我基本上,保证所有的引言都有出处,我写得小心翼翼,步步为营,跟我写随笔的跳跃文风大相径庭,简直是写一个论文一样小心,就差标出注解了。我写了一部分,又再打电话给他的好朋友,打了很久,反复打,到了他认为我实在不够聪明为止(是的,一个理工科学生也许是不够聪明灵活)。仔细求证一些传言。所以,我文中写的,属于基本事实。另外,我基本上是用,别人的话来讲话。记者,不过是一个中介,中介是不大搀杂个人色彩的。
可以很诚恳地声明的是:我对他没有任何的好恶,我也一直力求公允。那么实际上在采访中我听到关于他的更大的缺点,这个缺点,主要可以几个贬义的成语表达,我如果想故意让他难过,我就把这个成语写上去,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吧,就放弃了,清除了一些对他更不利的话,而把说他好话的拿进来,做了一个平衡。这个文章,我也不打算丑化他,更不打算美化他。论语说,巧言令色,鲜仁矣。我当然不能太谄媚了,失去公正的立场。所以在报道里,是没有我的声音的。那个自我要消失了,与这点相比,我要比黄老师更为公允些的。
我一直申请和他进一步的交流,但是他实在太忙了,我在TOM的网站等他聊天等了2个多小时。我当然愿意再次沟通。每天我都会主动和他联系,一直到发稿的前一天。在我们整理了三个多小时的采访录音之后,我始终因为没有等到他的最后一次采访而感到遗憾,因为我始终相信,那会更加深入,和有趣。而他,也一定是因为消除了戒心,而变得更友好,我很愿意再做一次采访。这时候,编辑他要发稿,记者是不应该不执行的,不然,《南方周末》也许会出现一个大天窗,那样也许很另类,很特别,但确实不大美观!
在写稿子的过程中,我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在这个世界上,大家以为摇滚乐是疯狂的,但是我认为,在这样的无聊炒作游戏中,其实更无稽,无聊和疯狂。大家都开始烦这个事情了,我更是如此,我巴不得这个事情赶紧结束。我始终认为一点:在这个事情上,那些 “捍卫自由”、“捍卫激情”等一厢情愿的公众话语,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具体的事件,变成了一种“过度阐释”。黄健翔本身,并未清晰认识到这样无聊的,琐碎的娱乐化,他自己也并不加以反省,除了怒气冲冲地指责媒体,好象一个摇滚歌手一样。有一个话我一直想说,这个娱乐时代,并不缺乏“激情”,更多的是缺乏自我克制和自我反省。
在这里我想顺便谈谈“自我认知”这个问题。我当然不会武断地认为他的“自我认知”和别人对他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别,但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这么骄傲和自信,当然是可以理解,这个世界的很多男人都这样的,充满了自信,充满了漏洞。妇女们只有微笑了。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主流就是这样的,自信,大声喧哗,占据话语的制高点,尽量地颐指气使一些。这是一个强人时代,大家都不甘示弱,吵吵闹闹,男人开始象菜市场的妇女一样,超翻了天,与GDP的增长全无好处。黄健翔的这个问题更为明显些:夸大的自我——我就是这样的,你们爱怎么说都行。可是一旦真的说了,他又未必能够接受。
说实话,当我看到标题“狷狂黄健翔“的时候,我感到编辑实在是太好心了,因为狷狂这个词,在我的心目中,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词。我知道每一个艺术家内心,都有一个很大的自我。狷狂,实在是很适合魏晋南北朝的名士气质。这么好的词,用在我身上,我会高兴都来不及。
关于文章有一个细节补充如下:当董路要求看采访文章时,我把他说的所有话都传给了他。为了让他疑心我断章取义,我把含有他的话的整段话,以及上下文,都发给了他。他不但看了,而且还作了少部分的修改,主要是补充状语,但意思没大改,我们按照他改的,发表了。
我一直认为,玩个性,要注意场合和分寸,注意玩得是不是恰如其分。当别人问我,你不想反击吗?我说,我不想。作为一个记者,我始终会对我的受访者表示友好。以我三年47万字的专访为证。所谓的辩解并不重要,我有录音。
吴虹飞,广西侗族人。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中文系双学士,现当代文学硕士。作家,幸福大街乐队主唱。曾为《新京报》记者,现为《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
出版过小说,随笔《小龙房间里的鱼》《阿飞姑娘的双重生活》《征婚启事》《木头公仔》。摇滚唱片《幸福大街》。即将出版名人访谈录《这个世界好一些了吗》
南都社论发表的:关于黄健翔
(2006-11-26 12:51:28)转载
让我们爆炒"黄健翔辞职央视"   南都社论   黄健翔辞职央视,想低调是不可能的。消息传出的第一天,辞职的原因还很模糊,这条新闻还是被很多媒体作了重点处理。本来,这条新闻就和半年前王菲生女差不多,
主要价值在于娱乐群众,没什么可以深究的。最多,不过是再次证明了中国娱乐体育新闻一枝独秀地开放和发达。 但是很快,黄健翔辞职央视之事被进一步挖掘。媒体在他的辞职原因中,找到了纯属隐私的婚变故事,纷扰复杂的人际关系。还非常戏剧性地披露了一封央视某主持人
的检举信,以及黄健翔“愤怒”的回击。于是,这条明星辞职的新闻超越了体育和娱乐的八卦范畴,具有了更普遍的话题性。就像当初的“解说门”事件一样,这个所
谓“话题性”,可能带来深度解析,或者是过度阐释。 在已经呈现出来的辞职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单位”的形象。在这个单位里,领导的表现和同事的检举,尤其是检举信的语气和用词,都带有明显的“单位
文化”的色彩。与“单位”这个词相对应的,是性质更加单纯的“公司”。在一个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公司中,我们很难想象谁会用“缺少组织性纪律性”这种词语来
指责一名员工,即使仍然有“检举”这种行为,说的恐怕也是“缺少团队精神”。 这种对比并非纯粹的文字游戏。“团队精神”与“组织性纪律性”所指称的问题非常相似,但是后者具有强制性的暗示,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政治色彩。更进一步讲,
“组织性纪律性”这类词汇,会让人联想起过去那个泛政治化的时代,个人生活全方位地受到集体意志的挤压。所以,从热烈的网友留言中可以看出,最激动的情绪不
再针对黄健翔,而是针对这位匿名的检举人——这个人和他的行为甚至他的思维方式,实在是惹人生厌,如果不是让人愤怒。 使用“话语体系”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央视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更好地理解这条明星辞职的八卦新闻,还有自“解说门”事件以来,黄健翔身上隐约闪
烁的符号光芒。 在这两个故事里,“央视”不仅是一个介于行政机构和公司企业之间的“单位”,而且它还是一个介于宣传机构和传媒企业之间的单位。这样一个单位,它所传播的话
语自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分裂,例如它既有严肃庄重的《新闻联播》,也有深受百姓喜爱的《开心辞典》,还有颇具社会责任感的各种新闻调查节目。但是,放在整个中
国传媒领域来看,它的语态整体上显得高高在上。这就是为什么《梦想中国》和《超级女声》总是被拿出来当做对比。 在“解说门”事件中,虽然很多人批评黄健翔确实有违职业准则,但是那些对此事高度兴奋的人,却很快脱离了具体的事件分析,把黄健翔的表现概括为“激情”,并
且以保卫激情、保卫娱乐的名义,一厢情愿地支持他,甚至不肯接受他的道歉。“激情”和“娱乐”本来应该是电视节目尤其是足球节目的常态,为什么有些人表现出
过度的防卫?显然,在他们看来,在中央电视台甚至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都有一种与激情娱乐相对立的力量。 在辞职事件中,我们看到,黄健翔在回击检举信的时候,为自己的那些所谓商业活动一一正名,认为那些行为和吃饭喝酒唱歌一样,属于私人生活,有不受电视台控制
的自由。在这封信里,黄健翔的“激情”形象更加鲜明了,而且这个激情还多了一个更显“进步”的注解,那就是自由,个人生活的自由。这一点与他在解说中的表现
相一致,于是新闻读者有了进一步将他符号化的可能。将这个符号与央视的保守形象相对照,典型的二元对立诞生了,整个故事变得更有意味。 其实谁也不能否认,是中央电视台给了黄健翔明星的身份,而他的所谓个人生活中,能够有那么多让同事嫉妒的机会,也是因为这个身份。这种类似父子关系的伦理,
实在很难梳理清楚。只是,黄健翔是个性格鲜明的明星,而中央电视台又太具隐喻性,因此他们的关系才可以拿出来作丰富的解读。人们并不会无端小题大做,总有一
些更宏大的感怀,只能找到一些不堪重负的寄托。  马晓春九段为访谈录写的序
(2006-11-27 02:24:34)转载
一个“笨”记者
马晓春
认识吴虹飞大概是在2004年夏天。那时《南方人物周刊》刚创刊不久,同时我也刚刚出了一本新书,《黑白之间——十二败局反思》。杂志社让她来采访我。而她并不认识我,绕了几道弯才找到我。我们约了在棋院见面。
看得出她不懂围棋,因为她一边拿着我写的书,一边拿着密密麻麻的采访提纲,有时提的问题的确很外行,不过还算顺利。
后来访谈发表在《南方人物周刊》上,据说非常成功,有不少杂志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通过这篇报道,吴虹飞在体育界,至少在棋界是变得小有名气了。
她是一个诚实的记者。就当今的体育界而言,她往往要吃亏。我记得她去年有一次飞到湘西凤凰,奉命采访李昌镐,当时记者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问题,第二天反正都见了报,吴虹飞却不知所云,半天没有吭声。我嘲笑她说,有人根本就没采访,也能编出一整版。她却很认真地说,我听了那些问题了,都是不中要害的,我觉得还是要坐下来好好谈。那一次因为李昌镐太忙,她没能约到专访,结果据她说,因为没能完成任务,自己出了路费。
其实,在现在的记者尤其是体育记者圈里,不要说问几个问题,就可以编出一个长文章来,还有些根本没有此事,就完全造假的报道。而吴虹飞是问了很多的问题,也不是很懂得引经据典,自由发挥,做了许多“无用功”,实在是有些“笨”。
也许正是因为笨,有些人不好采访到的,她做到了。我想,不管初衷如何,她对待职业的态度是诚恳的,充满耐心的。《南方人物周刊》近几年成为了一本很受读者欢迎的刊物,我想和吴虹飞他们的努力和诚恳,是分不开的。
去年的夏天,她去了美国旅行。我就很奇怪,她是单身女子,没有任何公派,是最难通过签证的那类人,不知老美是怎么放心让她去的。后来她告诉我,她一进去就对签证官说,我是一个摇滚歌手,和一个作家,我想希望去美国看摇滚乐演出。因为别人看到了她的诚实,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签过了。
11月份她过生日,给我打电话说,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她月同日生。我就开玩笑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我知道,我看过他的《罪与罚》。但你的小说,一会这个死了,一会那个死了,我都没看明白,看来你和陀氏太沾不到边了。
在这个浮夸的年代,大家都需要有主动“秀”自己的勇气。我觉得她其实有些偏内向,不是很善于表现自己。至于她的采访写得怎么样,我推荐大家看看这本访谈录。这是从她三年45多万字里精选出来的。书中除了棋界,还写了许多文学、音乐、电影,学界里的知名人物,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她尽量生动,贴切、翔实地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是她的第一本访谈录,我认为她写得非常精彩。希望以后能够看到她的第二本,第三本。
2006年11月
南方周末一名记者的信
(2006-12-03 01:40:16)转载
黄健翔:  你好。今天又是本报与读者见面的日子。
自上周本报发表了特约作者吴虹飞(blog)撰写的报道《狷狂黄健翔》之后,你的失当反应令我们感到震惊和遗憾。黄健翔曾经像无数普通人一样拥有我们的尊重,但现在,这尊重已经动摇。在博客上,你对这篇正常报道的无端指责,用歧视女性的语言对女作者进行的辱骂,处处针对“南方周末记者”这个群体的不可理喻的毁谤,都足以导致这尊重的动摇。
你是一位名人,你的名气足以使你的怒骂通过博客,通过其他媒体的广泛传播,给这份报纸,以及那个弱女子带来伤害。但,请珍惜你的名气,请不要滥用它,请不要这么任性,也许你过分高估了一位名人任性可以被容忍的程度。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就表示,从萧伯纳那里,他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里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因此,真正让我不欣赏你的,其实是你的不负责任的夸张。作为前媒体人士,你应该了解,你可以通过正常渠道与本报沟通,而不是到喧嚣的网络中去逞匹夫之怒。在任何纷争中,这都不是一种让对方产生信赖感的做法。
在此,我亦明确表示对吴虹飞那篇报道的支持。以本报的标准,它在技术上或有瑕疵,但“失实”之类的指责决不恰当。作为记者,我决不赞同我的同事或者特约作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但我也不认为,为了润滑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就要在报道中不写符合客观事实的“坏话”。
据我所知,南方周末记者团队中的任何一人亦不曾鼓励吴虹飞以个人名义在网上做出各种回应。在我们的企业文化中,更欣赏“木讷近仁”,行重于言。我们不赞同你的一位朋友的某些关于“名气”的言论,在我们的企业文化中,“名气”甚至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南方周末记者主观应该追逐的目标。
如果脱离一个多年来为你带来无数光彩的平台令你感到害怕,那么请你像男人一样害怕。如今,缺少了你的解说,托蒂的射门依旧精彩,而你的同事也依旧面带微笑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这个世界有变化吗?
有一点儿。
一个最受欢迎的足球解说员失去了让他迸发光辉的舞台,几近疯狂地向一个年轻的女记者宣泄着本应发泄到别处的怒火。
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之一,作为被你指责的“南方周末记者”,我们的工作恰恰是为了使类似的悲剧越来越少。
仅此一次,我和我的同事向你和读者解释:《南方周末》不是一份可以被娱乐化的报纸,“南方周末记者”的这个群体亦不会受物议困扰。虽千万人耽于娱乐与浮华,我们将与《南方周末》一道,往她的使命去。在过去数年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漫长、孤独、时而会被误解的旅程中前行。
时间将证明一切。
南方周末一名记者
2006年11月30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243c8010006cr.html) - 南方周末一名记者的信_吴虹飞_新浪博客
一封感谢信
(2006-12-10 15:01:59)转载
首先非常感谢黄健翔老师。他让我认识了麦克.舒马赫,他让我明白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除了我在学校的小课堂,还有社会这么一个丰富的大课堂,这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我会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时时保持警醒、谦逊和反思。
整个采访事件中,我自始至终对媒体表示:不愿意回应。
唯一的一个讲述采访过程的文章,关于黄健翔采访事件的一些说明----并非反击檄文,经过编辑同意,发表在我的搏客:
http://blog.sina.com.cn/u/474243c80100069g
关于采访本身,请参考发表11月23日的南方周末上的文章:
南方周末:狷狂黄健翔
南方周末:“一个人抵抗体制当然遭人讨厌”
南方周末:过度防卫与过度阐释
对于本次采访做出的结论请参考
“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
除了对“不接电话”一段没有向我本人完全求证,小存异议之外,其余没有任何异议。
而11月23日以后,所有以匿名方式发表的言论,没有经过我的允许,我永远不希望其传播;拒绝一切与此相关的采访.如有影象传播,也是从来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和授权。如我有发言必要,则请以新浪博客为准。
黄健翔在采访发表之后的各种言行,恰恰证明了我采访中的结论。这使得采访在逻辑上更为成立。
我虽然不赞成黄健翔老师的另一个朋友的许多说法,然而他的仗义执言,让我深深感到了友谊的伟大力量。
同时我始终尊重黄健翔的个人才能以及在人生道路上的个人选择,但我对他的不负责任的谩骂以及造成的恶劣的公众影响感到震惊。在我一生之中,我从未承受过如此多的谩骂和误解,到今日为止,我依然无以用言辞表述我的感想。对我而言更艰难的是,我需要用更大的勇气面对内心的消极和挣扎,用更多的毅力来支撑自己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我唯一感到困惑和难以释怀的是:当我已经为自己的职业付出不必要代价的时候,我所钟爱的事物却依然在很远的地方。
我希望黄健翔党同其朋友为其发出的带着女性歧视和针对记者行业的侮辱性质的言语作出道歉。当你学会了尊重别人,你才会懂得尊重你自己;当你学会了尊重女人,你才会懂得如何尊重这个世界。
关于黄健翔在其TOM博客上发的攻击本人和《南方周末》,并对公众和传媒进行误导的文章,已于11月27日在北京市公证处做了“证据保全”公证,保留起诉权。
愿一切平息如常,愿我们学会宽容和遗忘。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名《南方周末》记者的信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时间将证明一切。
吴虹飞   2006年12月5日
董路 :《南方周末》的记者,您采访完了就不认人啦?
(2006-11-24 13:21:29)转载
最新更新:请《南方周末》“划时代”记者回答我6个问题
http://blog.sina.com.cn/u/46e815bb010006is
本文的眼
舍生取义少了,断章取义多了;
移孝为忠少了,移花接木多了……

稿子刊登之前的两天,我连打三个电话,你不接不回;
我之所以给你电话是因为我的手机上突然接到你发的短信,内容是“我是《南方周末》的***,关于黄健翔辞职我想采访您,如果您不愿意公开身份可以匿名。”
第一感觉差点笑喷,此前数天我都接受你关于此事至少4次电话采访了,也从没申请过匿名,显然你是发错短信了,不过这让我突然感觉你为了这个采访正在变得极其“疯狂”;
稿子刊登之前的一天,我又给你打电话,你还是不接也不回;我之所以致电你是因为你的同事给我电话说,她此前对我进行的一次采访将被你引用到最后的稿件中,我想我有必要再次和你沟通核实一下。
稿子刊登之后的一天,我再打你还是不接,这次给你打电话倒不是因为我看到了你写的稿件,而是看到了你在大功告成之后写的一篇“自白”(附后),让我震惊!不过这一次你终于回了条短信,俩字:“何事?”
乖乖!以前听说“穿上裤子就不认人了”的事,我还不相信;不承想类似的事情现在终于得见了——之前哭着喊着采访我的时候,你怎么一连几天不知繁琐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来呢?
“被采访者没有新闻监督的权利”,这是你说的,我也同意;可你作为新闻记者就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权利吗?
具体的我先不多说,单凭采访前后如此之快的“变脸”绝活,你的伪善已昭然若揭。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815bb010006hb.html) - 《南方周末》的记者,您采访完了就不认人啦?_董路_新浪博客
可惜了,中国所谓“最有影响力、最有深度”的报纸居然也沦落到如此苟且之地步,对得起那些常年关注你们的万千读者吗?(完)
PS1:该记者事后写的一篇文字。
我本科毕业应该算是知识分子
——对话黄健翔
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都开始笑了。这个时候,我开始有点喜欢他了。
我们多少,喜欢些有些傻的男人。
这个世界都很傻,自以为自己聪明的人,都很傻.很幸运,他是其中一个。和我见过的大部分男人一样,充满自信,充满漏洞.
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足球是男人的话语.一个女记者,一个从来没听过黄的声音,从来没看过足球的人,来写这个,多少有点划时代意义。
我忽然觉得,一切结束了,苦行结束了。我是认真的,手机24小时开机。夜晚没有男人逗留我家。我无需做爱。我用大家做爱的时间来钻研业务了。放弃我过去所学,所坚持,钻研琐碎的业务。
我本来很想做张玉的。因为我刚看过些大众心理学,我想用这个解释,她和公众的关系。
我总是有些小小的,不合适的想法。
马晓春九段,几乎没看过我写的文章,他就说,吴虹飞采访的人,都很宝贵。他说,这是一本精彩的书。
一个男人,如果他要胡说八道,谁能管住他呢?
这个世界只为男人预设.这没什么不公平。
我的被子发生了异常。我盖2个薄被子。叠在一起,有时它是温暖的,有时它不是。
我从没被人抱着入睡.小康是一个。我在他怀里睡不着.我以为我不爱他,却是不知道,只是因为,我从小没有在人怀里睡过的缘故。我不习惯被爱。
我自暴自弃.
请和我做爱,请爱我。
我的文章署的是我妈妈的名字。30万份(是不是的?),我妈妈的名字将名垂青史.这是我给她的礼物。
PS2:回应该记者的所谓“回击”
该记者在最新的一篇博客中提及:
——关于文章有一个细节补充如下:当董路要求看采访文章时,我把他说的所有话都传给了他。为了让他疑心我断章取义,我把含有他的话的整段话,以及上下文,都发给了他。他不但看了,而且还作了少部分的修改,主要是补充状语,但意思没大改,我们按照他改的,发表了。
我的回应:
1,在我的要求之下,你确实给我传了相关的采访内容,这确保了你没有完全撒谎,但不能证明你没有撒谎——你所谓的“我们按照他改的,发表了”就是在公然撒谎!请问,我关于你写的“你可以把他看成是范冰冰”这句按照我原本的意思所做的补充修改,你和你们的编辑真的修改了吗?!最终见报的时候,不还是按照你们自己的主张将其做成了惹眼的小标题了吗?
2,在你正式发稿前两天,当你的同事来电告诉我之前她采访我的内容也将加在你的文章里的时候,我意识到有必要就采访内容再与你做最后的核实沟通,两天之内连续给你打了N个电话,你为什么在长达48小时的时间不接不回?——别告诉我你忙,没时间,之前数天你三番五次给我打电话问东问西的时候,怎么就不忙,有时间呢?去找另外一个理由继续你的解释。
3,我郑重地告诉你,我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帮任何人骂你,是我自己想骂你!因为你的这次采访和我有很大的关系,也因为你最初的伪装和事后的无耻!
论《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公允”
(2006-11-25 18:10:25)转载
本文的眼:
对于一篇总字数8000字、被直接引用的话语近1000字(间接引用的姑且不计算在内)的一位被采访者
针对此事,我想我应该有一些发言权吧?
学做同一个动作,却可能呈现千姿百态;学同一句话呢?

除了三位当事人(一位被采访的主体和先后实施采访的两位记者),我想我应该是最了解整个采访过程的人;我说的话在通篇文字里被引用了十处、大约900字甚至更多。
但是现在确实是一个混乱的当口。炒做是一件令读者无比心生厌烦尽管又是令媒体无比趋之若骛的事情。如果我写出来,那么我笃定会被一些人视为炒做——要么帮人炒作,要么帮自己炒作。
你怎么采访别人的,我不知道,管不着也不评论,但你怎么采访我的,我知道,所以说说。
这样好了,我淡化细节,只从新闻操作的技术环节简单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语言转化为文字最大的难度在于:文字缺少表情和语气;即便以实录的方式呈现都可能与当时受访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出现偏差,更何况还是挑三捡四以为我所用为目的的录音剪辑。
恶意与善意、中立与偏颇不仅仅取决于你所引用的话是否是真实的,更取决于你为什么只引用一部分的真实而忽略另一部分的真实,同时,也在于你在引用对方话语的时候,是否有相应的描述以便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其言语中真正的含义。
比如,什么是开个玩笑,什么是严肃认真。
你说不怕不怕啦,因为有录音;那么好的,我现在就结合几天前我与你通话中你的一句话语(如果你不剪辑,这句话一定在你的录音带里。)来尝试写下两小段“人物采访”,然后你告诉我: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更真实,哪一段更公允,好吗?
第一段:一个经常做敏感人物稿件的记者,尤其又是一位女记者,想必在实际的采访中有着很大的难度;“我觉得我还不如去做‘鸡’,好歹做‘鸡’还能挣钱呢!”她说。
第二段:一个经常做敏感人物稿件的记者,尤其又是一位女记者,想必在实际的采访中有着很大的难度。当我和她聊起这份艰难的时候,她开玩笑地说:“我觉得我还不如去做‘鸡’,好歹做‘鸡’还能挣钱呢!”说完,电话那头的她,自己都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上面两段文字里的引用都是真实的(认为我是在实施“肮脏比喻”的人,您太高看我的胆量了),话都是对方说的,但所能传递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大相径庭。前者是冒似的公允,后者才更趋于真正的公允。
而称自己“站在公允的立场上”的《南方周末》记者,稿件多处所运用的正是第一段的笔法。
起大早,赶晚集。周报的短处正在于此,没有时效性了,怎么办?这是贵报编辑也包括你当时所面对的一个很大的烦恼。我知道也许你承受了后方编辑的压力,也许你代之前的那位八卦同行受了一部分的过,但你无可否认这一点。
我轻描淡写到这里,建议你再重新安静地看一遍自己写的(也许还有编辑的加工而成的)那篇稿件,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体会一下字里行间弥漫的味道,看你是否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失公允”之处;如果能意识到,我就此收声。
另外,要说别的还可以争议一下或者来个对峙什么的,而我最最搞不懂的地方是,作为除了新闻主体人物之外接受你最多采访次数和时长的人,也是你在电话里一而再、再而三表示感谢的人——我,在你正式发稿前后48小时内数次致电希望再次对此前采访内容做必要且直接的核实与沟通,你为什么始终不接电话、也不回电话呢?
直到最后只看到你回的一个超短信,俩字:“何事?”
不合适!我觉得你这样做一点都不合适!
说实话虽然从未见面,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我还是很钦佩你的勤奋与敬业,只是在采访完了连电话都不接不回这件事情上,于情于理,于公于允,你觉得你的行为正常吗?
不亏心,你为何采访的时候冲锋先前,成稿之后便又躲躲闪闪呢?(完)
附:《南方周末》该篇报道中引用对我的采访段落——
提示:以下内容除工资“3500元”非我所言之外,基本属实,但遗憾的是,只是“一半的真实”。
——引用我的表述并不完整,比如第1句
——问答背景没有交代,比如第9句
——语气情绪也没有真实的传递,比如第4句
——个别地方着实在断章取义,比如第5句
1 《足球》报资深记者李承鹏的赞誉也许有着某种夸张:“和黄健翔同时代说球是悲哀的。”而同为朋友,足球评论员董路的评判则相对保守些:“只是因为央视在特定的时期,没有一个人比他强。”
2 “他有亲和力,那种邻家大哥的形象……”董路说。
3 辞职前夜,黄健翔对本报记者这样评价那次风波中的自己:活该!
时过境迁,董路认为,“从那一件事来讲,他多半是个失败者。这种失败和成功不是纯粹对与错,而是建立在米卢最终率领中国队出线的情况下。40多年,米卢是惟一带着中国队冲进世界杯的人。”
4 这时候,专业人士黄健翔的自我辩解,听起来诚恳并且合乎情理:“足球也带给我痛苦。”董路事后惊讶地说:让黄健翔承认错误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他是个活得很自我的人。
5 “如果你不理解他,你可以把他看成是范冰冰。”他的朋友董路说。
6 某些朋友认为黄健翔是一个血性、单纯、直率的人,而董路认为,“黄健翔虽然在解说中是一个冲动和感性的人,但他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却很有谱,很细腻。在辞职这个事情上,他肯定是经过认真盘算的,他并不是一个浑不吝的人。他的决定也不会是一时冲动。”
7 董路说,“他是矛盾的,在体制内小心翼翼地生存。辞职后他再也不必想:我是去解说呢,还是去参加一个活动呢?以后参加公众的活动,是不是还要注意自己央视主持人的形象呢?他也是苦闷了挺久。”
8 “在‘解说门’事件之后,黄健翔苦闷中也曾经想到过辞职,但央视相对宽容的态度让他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令他心存感激。但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他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娱乐界的新宠!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也令他兴奋不已。他过去,有着一些演艺圈的朋友,如华谊兄弟的老板,如孙楠、那英、景冈山,但实际上他并不属于他们这个圈子的。他曾经说过,‘一个足球解说员再出名,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众范围内的所谓名人。’可是现在机会来了。在娱乐派对上,在赞助商和大众的眼里,他俨然已经是一个明星了。”董路说。
9 “你知道他的工资单上是多少吗?3500元。但是你知道他以后出席一个娱乐活动的出场费是多少吗?可能是十几万!”董路说。
10 “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投向更适合其发展的娱乐圈的怀抱呢?他都想明白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来干扰他的自由了。”董路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辞职这事也很简单,而黄健翔其实也并不复杂。”
归结起来:我对我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但记者却只对我说的一半的话“负责”。
在看看这位特约记者几天之后依据同样的采访发表在另一家媒体上的文章中我的话,两者对比,断章取义的色彩还不够严重吗?
各方人士评说黄健翔:
足球记者董路:他其实活得很仔细
黄健翔有压力大的时候,也有脆弱的时候。
在德国转播,他给国内的女儿打电话,听到女儿一声爸爸,他潸然泪下。
我认为他是活得很自我的人。他有他的行事原则,可能相对独特。他有他的一套理论,按照此理论衡量一切。我想有点才能、成就的人大抵都如此。
2001年中卡之战,可以讲,他多半是个失败者。这种失败和成功不是纯粹对与错,而是建立在米卢最终率领中国队出线的情况下。40多年,米卢是唯一带着中国队冲进世界杯的人。在这个背景下,米卢没有任何错误,那么反对的声音会被人认为是失败。
目前他的状态,是我最近几年看到他最快乐的一面。即便没有世界杯的事,没有卡塔尔的事,我认识他10年来,他整体给我的感觉现在是最快乐的。
我想这源于几点:一是他可能摆脱了一段比较压抑的婚姻(他离婚也是公开的),作为男人,可能生活中的一些烦恼就随之抛弃了。第二,世界杯的事情。他已经快40岁了,可以讲,他历经死去活来的感觉吧。
我们能在一起说相声,源于过去两年,每到欧洲冠军杯联赛日的时候,我们俩有时候就会凑一起,半夜一起看比赛。可能对足球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接近吧,一边看的时候,也一边点评,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可乐的事。有时候把我们两个人都逗得哈哈大笑。他就说了,咱俩要是这样解说的话,那就太有意思了。
当初说相声的背景,也是我们看郭德纲相声,在台下哈哈乐,我在那种氛围下只随意说一句话:要是咱俩把看球那些编一段相声,也应该可乐的。
黄健翔非常狂妄,台里搞优秀主持人评选,要填单子,他连一眼都不看。
他没害过人,孝顺父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有些人欺人太甚。他内心无愧的。
他其实活得很仔细的。如果说有人是透明的玻璃,他就是半透明的“毛玻璃”,但有些人就已经混成铁皮了,他不是“铁皮”。
他说自己是行业标准,只是因为央视在特定的时期,没有人比他强。他确实是群众最喜欢的体育解说员,确实比别人更专业。
他离开央视,只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再多的激情,也会厌倦了,他有时解说,也会像念经一样。他的决定也不会是一时冲动。实际上他在娱乐圈里已经经过了一段热身,发现自己在娱乐方面还是游刃有余的,他就投身进去了。他现在工资卡上可能每月工资3500元,但也许以后出场费是十几万呢?
他是有天赋的。但他缺乏认错和反思的能力,如果在体制外,一定会吃很大的亏。他命还不错,他再怎么受挫折,也只是巅峰时期的一个小波折。他的形象还是有亲和力的。
请《南方周末》“划时代”记者回答6个问题
(2006-11-26 22:15:40)转载
一点说明:
一篇稿子一共8000字,直接引用我的话将近1000字(间接引用的还不算);几天之内,连续接受该记者多次总时长达4小时的采访、询问、求证——所有这些就是我发问的资格和理由。
还是别那么复杂了,让我们来点直接的。我现在向该记者提出几个问题,如果你愿意给公众一个真实的说法,那么请你回答——

1,你当初可怜兮兮(一点都不夸张)恳请黄健翔接受你采访的时候,你至少向我表白过“稿子写完之后一定给黄健翔看”,请问,你最终兑现了吗?
如果你没兑现,这算不算——“欺诈”?
2,你按照我的要求将一部分稿件发给我,我依据我原本表达的意思做了相关的还原、补充、修改,请问最后见报的时候,真的像你所说的那样按照我修改过的发表了吗?
如果你没有这样做,这算不算——“撒谎”?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815bb010006is.html) - 请《南方周末》“划时代”记者回答6个问题_董路_新浪博客
3,“做记者还不如做鸡,做鸡还能挣钱呢!”,请问,这是你自己在电话里对我说的吧?
如果是你说的,(按照你的中介笔法)这算不算——“自白”?
4,“我是《南方周末》的***,关于黄健翔辞职我想采访您,如果您不愿意公开身份我们可以匿名。”,请问,这条短信是你在饥不择食(半点都不夸张)的情况下,将发给别人的短信错发到我手机上的吧?
如果是你做的,这算不算——“引诱”?
5,“如果刘**像我一样,早就被开除600次了”。请你再回去重新听一遍你的录音,那究竟是谁说的?真的是黄健翔吗?(我脑子再不好使,也清楚地记得那是我说的“如果刘**像黄一样,早就被开除600次了”啊!)
如果不是黄说的,这算不算——“编造”?
6,正式发稿前48小时,我为最后核实与我有关的采访内容数次打你的手机,你始终不接不回,这是你干的人事吧?对比此前你采访时毕恭毕敬(丝毫都不夸张)的态度,对此你又会做何解释?
如果是你干的,这算不算——“虚伪”?
自诩为“划时代意义”的并预言自己的妈妈将因文章署名而“名垂青史”的《南方周末》女记者,请别用你的春秋笔法绕弯子,对于我的提问你能回答就回答;不能回答,就就此歇养。
如果你不正面回答我的提问,即使未来你说得再多,这也将是我就此事的最后一篇文字。细心的人一定发现:从始至终在我的博客里我从来没写出哪怕一次你的名字(连姓都没有)——我不想帮任何人炒做,当然更不想帮你。
G和C看上去只有很微小的区别;
只是,当一个人撒了个所谓“小谎”把C变成G的时候,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815bb010006kq.html) - 谎言_董路_新浪博客
其编织起来就可能是一个——弥天大谎。

给大家再提供一个人为编造假新闻的范例
(2006-12-03 09:51:31)转载
本文的眼:
防不胜防,看原稿都不能阻止假新闻,难道必须像总编那样看大样才行吗?
假新闻的出现,有的时候还真不是记者的过错,而是一些惟恐天下不乱的编辑大人……


昨晚《重庆晚报》一位女记者给我打手机,就某特约记者化名在论坛上破口大骂的事情采访我。采访结束之后,其主动提出要将成稿传给我看一眼,并询问了我的MSN。
大约一个来小时之后,其将写好的稿子通过MSN以粘贴的方式传给我,我感觉虽然大部分内容与我陈述的相符,但显然她之前采访的时候要么没有录音要么写稿的时候没有按照录音整理,在个别点上的说法与我的意思有出入,遂做了两处更正并将更正后的稿件存档(吃一堑长一智的表现),更正后的原稿如下——
“董路:我会一直奉陪到底
本报讯日前,在某论坛里,出现一条一署名为“阿飞姑娘”的《关于黄健翔事件的十点说明》的帖子该帖子里说出了很多关于黄健翔和董路的内幕,并毫不客气地骂黄健翔为“人渣”,该帖子使得被认为是某网站作为幕后推手的“采访门”事件再次升级。昨日,记者采访了著名体育记者董路,他表明自己是《农夫与蛇》故事中的农夫,并认定是吴虹飞在撒谎并博取公众同情,如果吴虹飞再一味丧心病狂地骂下去,自己也会奉陪到底。
对于阿飞姑娘所发的帖子中的十点说明,董路一一做出了否定,并坚持吴虹飞在多个问题上撒谎,甚至始终不肯拿出录音,也是心虚的表现。董路表示当南方某报的声明出台前,黄健翔和自己已经请好了律师了,最后没有动用法律手段,是该声明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董路则以自己刚出生的女儿的名义发誓,自己从始至终都说的真话。
对于该帖子中“董路为什么这么帮黄?很简单,他们说的相声,迟早一天要卖出版权的,要分钱”的说法,董路一再表示这个说法很可笑,"相声是我写的本子,我又是演出者之一,即使真有人愿意购买版权,我必然拥有其中的部分收益,我现在就是不‘帮’黄健翔‘帮’吴虹飞,也不会因此少分一分钱."。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815bb010006nc.html) - 给大家再提供一个人为编造假新闻的范例_董路_新浪博客
同时他多次强调自己不是“帮凶”,作为第二被采访对象,纯粹是处于当事人和受害者的立场来说话,本来也想事情以双方都沉默而了解。但现在基于吴虹飞甚至用上了脏话等不可接受的方式来骂,所以才决定再次站出来说话,并且一旦再这么“丧心病狂”和“穷凶极恶”下去的话,尽管暂时不会考虑法律手段,但会在博客给予回应。”
该记者在收到我更正后的稿件之后,在MSN上回复:“好的,我马上传给编辑。”并一再感谢我接受她的采访。得到这样的回复,我以为这次无论如何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了吧。
遗憾的是,刚才在浏览网上新闻的时候看到了《重庆晚报》的刊登的该稿件,结果令我失望不已。最终见报的文字如下——
“黄健翔吴虹飞舌战风烟再起 董路否认是“帮凶”
本报讯日前,在某论坛里,出现了一条《关于黄健翔事件的十点说明》的帖子,署名为“阿飞姑娘”,帖子道出了很多关于采访黄健翔的内幕,更大骂黄健翔是“人渣”。帖子的出现使得黄健翔与南方某报记者吴虹飞的网络舌战风烟再起。昨日,记者采访了吴虹飞“采访门事件”的见证人、著名体育记者董路,他认定是“阿飞姑娘”吴虹飞在撒谎,以博取公众同情,并代表黄健翔表明,如果吴虹飞一味丧心病狂地骂下去,他们会奉陪到底。
对于“阿飞姑娘”帖子中的十点说明,董路一一做出了否定,并坚持吴虹飞在多个问题上撒谎,她始终不肯拿出采访录音,也是心虚的表现。董路表示,当南方某报的声明出台前,黄健翔和他已经请了律师,要起诉吴虹飞,最后没有动用法律手段,是该声明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
对于该帖子中“董路为什么这么帮黄?很简单,他们说的相声,迟早一天要卖出版权的,要分钱”的说法,董路表示很可笑,他说因为自己不缺钱,也没分钱的打算。同时他也多次强调自己不是“帮凶”。本来也想让双方沉默来平息战火,由于黄健翔无暇顾及,加上吴虹飞现在用谩骂方式更不可接受,所以才决定站出来说话,他表明会在博客上给予回应。
呵呵,该改的没改(比如所谓分钱问题的回答)也就算了,虽然我从来没有说过类似“我不缺钱,也不想分钱(您真我当作李嘉诚啊?!)”;不该删的删了(比如我发誓从始至终说的都是真话)也算了,虽然我不是一个轻易发誓的人;但我没说的,原稿中也没写的话,您总不能随意再往上添加吧?
“并代表黄健翔”?谁说代表黄健翔了?即使想代表我代表得了吗?传来的稿子连标题都是“董路:我愿意奉陪到底”,那表明的是“我”董路,代表的是“我”自己啊!
我相信采访我的那位小记者是无辜的,问题更多出在做版的编辑上——其一定觉得记者写的不够刺激,必须把黄健翔拉进文章里才能引起更大的关注,于是,在我没想代表黄健翔之前,某位编辑却直接“代表”我了。
其实熟悉新闻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文章里“并代表黄健翔”这句用的是间接引语的形态而并非像后面一样用的是“直接引语”,显然,编辑在“代表我说话”的时候心里还是有所顾忌的。
《重庆晚报》的朋友,没想到第一次打交道就成这样,我很遗憾,我真不愿意看到天下乌鸭一般黑的现实……我现在手机处于开机状态,我在等着你们的解释。
至于读者,通过这一鲜活的主观人为“不完全编造假新闻”案例的解析,相信对您未来鉴别真假新闻的时候应当有所帮助。
本人关于《南方周末》“人物报道事件”的终极说明
(2006-11-30 18:50:48)转载
背景:
今天,“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公开发表了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具体内容请点击链接浏览http://blog.sina.com.cn/u/46e815bb010006l3)
我的说明
1,作为南方周末该专题数天内先后接受该报一名记者和一名特约记者数次长达数小时电话采访,并有10段话语将近1000字被最终直接或间接引用于见报稿件中的一名被采访对象,我本人具备对相关稿件与相关采访人发出质疑的理由和资格;
2,我曾经在11月26日一篇题为——《请南方周末“划时代”记者回答6个问题》的博文中(具体内容请点击链接浏览http://blog.sina.com.cn/u/46e815bb010006is)有过如下表达:如果你(注:指该报特约记者)不正面回答我的提问,即使未来你说得再多,这也将是我就此事的最后一篇文字。
事实上,该特约记者此后多日没有以任何形式正面回答我上述的提问,但在“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公开发表了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中对相关问题做了间接的回答,故我决定再度撰文对此事发表看法。
3,感谢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在相关专题引发广泛争议之后,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启动调查程序,对该报道操作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了解、核实,并依据本报的新闻职业规范标准,进行了认真比照并形成书面意见予以公布。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读者与关注此事件的人们还原了一部分事实真相,纠正了一度被混淆的是非。
4,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观点可以有无数种,情绪可以有无数种,谎言也可以有无数种,但事实真相只应该有一种——在与事实相关的所有问题上的答案只能有两个——“是”,或“不是”。
比如,该特约记者是否在采访之前承诺“稿件发表之前一定要经新闻当事人(黄健翔)核对”?该特约记者在发稿之前又是否履行了此承诺?该特约记者是否在采访结束后长时间不接听不回应被采访对象的电话?以及类似“如果刘**像我一样,早就被开除600次了”的话语是否真的出自黄健翔的口中,包括突兀引用我一大段相关话语中的最后一句——“你可以把他(黄健翔)看成范冰冰”是否存在人为设计的断章取义?
上述问题只不过是该记者采访过程、写作过程中所暴露的诸多技术、操守问题中的一小部分,所有的问题本都可以用“是”或“不是”来回答。遗憾的是,在此之前,至少被采访对象心中的类似疑问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明确回答,这也直接造成该事件日趋混乱的舆论形势的呈现。
5,该特约记者究竟是如何采访黄健翔以及其他人的,我本人无从知晓也无从考证,一直以来,我只是依据我个人接受该特约记者采访前后的切身感受提出相关质疑,我坚持以为:该特约记者采写过程中存在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手段;有着不恪守承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品质;而事后其在个人博客以及接受相关媒体采访中又体现出文过饰非、避重就轻甚至满口谎言的特征,对于上述判断,本人均有相关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
6,我欣慰地看到,一直以来以追求新闻真实性为己任的南方周末在此事件的处理与表态上,并没有一味相信与维护一位缺乏诚信与诚实的特约记者,彰显出大报的大家风范;尽管在诸多更为关键性的点上,该报或许考虑到该特约记者此前的突出贡献与未来的生活前途没有给予更直接、更切实的调查、求证乃至批评,但作为一位被采访对象同时也是一位新闻同行,我对此表示足够的理解并放弃继续深究。
7,现在,任何一位有头脑的旁观者都应足以认清事件争议的根源,一个最最简单的问题是:所有涉及此风波中的人当中,究竟谁在说谎?究竟谁失缺诚信?究竟谁有炒做之嫌?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815bb010006l4.html) - 本人关于《南方周末》“人物报道事件”的终极说明_董路_新浪博客
8,我本人在该事件过程中,因没有更平和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愤怒之下写过类似“穿上裤子就不认人了”以及曾直接引用该特约记者对我亲口所言“关于做记者与做鸡”的自嘲话语,尽管并无点名道姓,也并非无端指责,但还是感觉有失体统,故在此向我博客的阅读者真诚道歉。
9,最后我也想真诚地对该特约记者说一句话:今天你在“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公开发表了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之后,依旧在某网站搬弄是非为自己做着所谓的辩解,请你继续你的表演,好让更多人能看清你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10,祝南方周末越办越好!坦白讲,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我们都不小心遇到了我们本最不愿意遇到的人,这是我们共同的不幸!
PS:那些认为是我还在没完没了的人,那些认为是我在欺负一个“弱女子”的人,那些认为一切本该安静下来的人,那些不相信一个女人会丧心病狂的人……请你们看看,今天下午5点的时候,在南方周末报社已经做出相应回应之后,谁还在继续满口谎言兴风作浪——
没办法,一个特约记者,大不了不干了或者饭碗丢了,恼羞成怒的时候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
如此无赖言行,扪心自问你对得起培养、重用你的南方周末吗?
非常奇怪,一个口口声声说自己有全部采访录音的人,为什么如今只在论坛上用笔名破口大骂而不索性将其公之于众呢?
一张曾经隐藏很深的丑陋嘴脸越发明显地暴露ING……
http://sports.163.com/06/1130/19/316VFJO300051KMJ.html
南方报业的一干人,你们有完没完?
(2006-12-03 18:04:28)转载
本文的眼:
事实真相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回避、淡化,只挥舞起舆论的大棒,你们的嘴脸越发清晰地暴露出来……
这不仅仅是一个特约记者的操守与人品的问题(尽管该记者此时正在四处炫耀已经和南方周末续约),这更是一个媒体的公信力何以体现的问题!
当初接受特约撰稿人的采访,并不是相信这个素不相识的记者(至今我都没见过该人),而是建立在对南方周末的信任,遗憾的是,我们的这份信任最终带给我们的只有失望;
仅仅揭穿一个伪装无辜满口谎言的女特约记者的真实面目也许“没意思”,但揭穿一家极具影响力的报纸所雇用的一个伪装无辜满口谎言的女特约记者,还“没意思”吗?!而质疑一家极具影响力的报纸的公信力,难道还“没意义”吗?!
如果当两个还算有一定话语权的公民,在面对强权媒体都无法获得应有的公正对待的时候,难以想象那些缺少足够话语权的公民在同样的情况下,又该是怎样的一个结局;
一家以追求新闻的公正、客观与真实为口号的大报,在发布所谓《意见书》之前,居然不与相关的被采访者进行任何沟通、调查、核实,这是一种怎样的公正、客观与真实?!
几天前,面对《意见书》我表达了对南方周末的感谢,但几天来陆续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那些感谢的话说得还是太早,太轻易、太天真了……




名人(不是有名的人。是有名字的人——不匿名,不化名,不盗名。除了做好事之外都留名)不做暗事。从现在开始,我正式宣布跟你们——南方报业势力范围内一些依然在纠缠不休、颠倒黑白、文过饰非、掩藏真相的机构和个人——死磕!
11月29日,“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公开发布了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尽管其中对于一些关键的事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甚至该职业委员会从来没有与被采访当事人进行过任何沟通、核实),但考虑到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一张报纸,能够以书面形式公开承认类似——
“稿件采写编辑时在中性客观方面,略有瑕疵”、“特约撰稿人在个别叙述中不够克制,掺杂了个人评判”、“特约撰稿人在采访后因怕麻烦多次未接采访对象的电话,此举有违本报新闻职业规范”等等,我作为被采访对象之一尤其是被伤害对象之一,大体接受了意见书的态度与说法,在发表了一篇对该意见书的说明之后本想就此结束一切纷争,让事情尽早过去,从此各走各的路。
但没有想到的是,意见书发表之后,至今几天来,一系列带有南方报业色彩的人不依不饶,似乎非要为自己和自己的主子找回一些面子不可——
一,11月30日,先是该报特约撰稿人化名在某网站上对两位被采访人破口大骂,“逼”、“蛋”、“没屁眼”等污言秽语充斥其中;http://sports.sina.com.cn/c/2006-12-01/17222600390.shtml
二,紧接着,一封署名为“南方周末一名记者”的致黄健翔的信http://www.southcn.com/sports/hot1/200611301093.htm以首发的形式在南方网刊出,在淡化许多关键性的事实的同时,对提出质疑的被采访对象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而对南方周末以及该报特约撰稿人极尽粉饰之能事;[今天发现,此文又被女特约撰稿人转发在个人博客上。]
三,接下来,12月3日,与南方都市报又刊发了一位所谓专栏作家题为《黄健翔是反抗者还是暴君?》的所谓评论,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612030158.asp尽管文章最后有“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字样,但仅从该报选取单方面的言论的做法就不难看出,其良苦用心何在。
至此,请所有关注此事件的人回答一个问题:事到如今,究竟是谁在没完没了?是黄健翔吗?是我董路吗?
如今,我想特别强调一点,整个事件中究竟谁是“弱者”?不少普通读者直观认定一位被两个男人口诛笔伐的女记者是“弱者”;见你的鬼去吧!现在是一个国家的大报业集团,配合某些惟恐天下不乱不乱的网站,再加上论坛上一位丧心病狂的女人,以陆海空全面出击的架式围剿着——黄健翔和董路两个“个人博客”。
人的善良是一把双刃剑,同情心有的时候无比廉价;冒似的大度、冒似的柔弱,冒似的公允,只不过是为了博取公众舆论的同情,其实呢?他们才是真正的霸权!他们才是真正的强势!
现在,您去任何一家搜索网站搜索一下,看看过去一段时间,有关这一事件的评说,究竟哪一方拥有着更多的话语权?那个没有良心的流氓女记者居然还有脸说什么“如果有一天,舆论向我倒的时候,你会发现,关于他的专题,一定会从首页撤下。为什么?他背后的强硬的娱乐东家,实际上可以操纵各大的娱乐新闻。”
事实上,诸多大网站所做的该专题最后几乎都是女记者的声音,连其一首所谓暗讽的要滚歌都能挂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供大家欣赏。与此同时,国内各平面媒体包括一些电视媒体也将该女记者作为竞相采访的对象,请问,有这样的“弱者”吗?又有这样“操纵”的吗?
《南方周末》,考虑到你们的地位和处境,我们没有再深究该女记者在采访中涉及技术与人品的诸多问题,是为了给贵报留足够的面子,但没想到的是,一片好心换来的却是一轮更凶狠的攻击;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贵报在发表了意见书之后真的想息事宁人,我不相信你们控制不了你们手下的所谓特约撰稿人、记者乃至报纸版面上的言论。
在今天之前,我一直在代表我自己对此事件和相关人提出质疑——第1000次强调,我是该采访事件的当事人与见证人,也是南方周末意见书里提及的“不被特约撰稿人所尊重的被采访者”,更是该被该特约撰稿人在论坛上骂成“那逼”的受害者,从今天开始,我将对所有针对此事件发表不公正言论的机构和个人,予以回击!
请南方报业集团部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士回答我以下几个问题,只有你们回答了这些问题,只有这些问题的真相被公众所了解之后,你们的一切指责才可能是真正的公允。
1,《狷狂黄健翔》一文是否带有着明显的个人倾向性?
提示:如果对比该文和几天后刊发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的文章http://sports.sina.com.cn/c/2006-12-01/11302599754.shtml,同一个记者所写,同样的采访对象与同样的新闻源,答案显而易见;
2,《狷狂黄健翔》一文中,所谓黄健翔所言“假如刘**像我一样,早就被开除600次了”,这句极易引发黄健翔与其前CCTV同事之间产生巨大矛盾的话语,究竟是否真的是黄接受采访时所说?
提示:如果不是黄所说,那么这样移花接木的写法,不是编造又是什么?
3,《意见书》中陈述特约撰稿人“多次未接采访对象的电话”的原因是因为“怕麻烦”;而该特约撰稿人随后在论坛是公开写明“不接电话不是怕麻烦”;请问,你让公众以及当事人相信谁说的呢?
提示:该特约撰稿人是否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工作的过失以及品质的缺欠?如果没有,那么请问南方周末,你们对手下的工作人员还有足够的领导和教育权威吗?
4,请问南方周末,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如果真正想了解更多的事实真相,如果真正地希望谋求理解和谅解,为什么不与被伤害的被采访对象直接沟通?这是对被采访者真正的尊重吗?
提示:如果南方周末在此期间能与被采访当事人沟通,相信更多的事实真相可以被该报社掌握。
5,该特约记者曾公开声称自己有全部的采访录音,那么,为什么在被采访者质疑其写做内容与手法的时候,其始终不愿公开全部采访录音,而只以狡辩乃至谩骂的方式出现呢?
提示:如果南方周末真的想了解全部的事实真相,完全可以向该特约记者索要全部采访录音。
6,请问南方周末,你们最初设计的采访只是一个人物采访,事实上你们的记者、特约撰稿人两次采访黄的时间都是在其辞职之前,15日晚,特约记者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采访黄当时只是说写一个人物专访。11月16日,黄辞职的消息轰动全国,你们的记者后悔不迭,为了制造热点话题的轰动效应,所以在采访素材与写作目的完全不一致的情况下,只能从外围整出一篇非驴非马的一篇东西。那么,你们所谓的“采访文章写出了黄健翔辞职的本质”,是否有着自欺欺人与欺骗读者的味道呢?
提示:其实,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却可以揭示一些本质的事实。
“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多善良的读者已经或正在被蒙蔽,所谓弱者、所谓弱女子正在做着强权之事,一些根本不了解真相的人无条件或有目的地表达着对无良记者的所谓支持,而许多质疑无良记者、无良媒体的声音却被人为淹没了。
这就是公正?这就是公平?这就是公允?这就是道德?这就是客观?这就是新闻?这就是炒做?这就是弱势?——蒙“弱智”还差不多。
两个个人博客VS一个报业集团、一干专栏写手以及一位论坛谩骂高手(其谩骂、造谣、谎言都不敢写在自己的博客上)——这就是一场战斗对垒双方的兵力对比。
再一次提醒那些正在失去公心的人,先搞清事实真相,再发表你们的观点不迟,否则,未来的某一天你们将无脸面对你们曾经写下的白纸黑字——如果你们还在乎脸面的话。
PS:我对南方周末任用的流氓女记者(现在我终于可以毫无疑问地这样定义她了)论坛言论的回应——
我和马晓春比较象.
但是我谦逊很多. [点评:您这还谦逊呐?]
=================
应该由我的牛比的同事们来决定,不过你确实是一个SB,却实在太昭然若揭了。
你这个乱挺方舟子的神经病.[点评:谁挺痛斥你的人,谁就是神经病?]
======== =========
哈哈 这个SB,爱去哪去哪-[点评:当初你可是满世界打听人家要去哪啊!]
为什么他不遭人带件,是不是太骄傲了呀,他是挺烦的。可是,煞笔才能成功啊,不傻的,都闷着呢[点评:您千万别成功啊]
=================
在我面前装,不是装过了吗 ?我是他奶奶呢。要论个性。[点评:您确实够个性]
=================
动路要求了,我就给他看了,那逼![点评:你还承诺给黄健翔看呢!你兑现了吗?]
他看过了,修改了,没异议,而后来又能讲出话来,是他厉害.我不想和一个,
一般人计较。[点评:你不计较是因为你一直在说谎!]
你会和方舟子 这样没屁眼的人吵架吗?[点评:又走到后门啦!]
我不会。
你知道跟傻子永远说不清楚,不过我的采访都是一手的。[点评:一手胡编吧?]
===== ============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815bb010006nk.html) - 南方报业的一干人,你们有完没完?_董路_新浪博客
我来回答:董路根本就不懂新闻[点评:我确实不懂新闻,如果新闻就是主观臆断的话]
=================
不接 电话不是为了怕麻烦[点评:您这不是公然反对南方周末的声明吗?]
第一,那时候,已经有许多人打暴我电话。为了避免浪费话费,我的多数陌生电话都不接。[点评:之前你不下10次拨打我的手机发短信的时候,你把号码写你家墙上了是吗?]
第二,我的手几很差,存不下几个号,懂路声称给我打电话.我都没接,而那时大部分的陌生电话我都不接,[点评:手机差,你清华大学双学位的脑子不应该那么差吧?]
而是发短信,问有何事.不止对懂路一个人。懂路为人龌龊,我接他电话,岂不是玷污我耳朵,幸亏没接。[点评:您三番五次给我电话采访的时候,你怎么不怕玷污了您的耳朵了呢?]
因为我接我单位和我的编辑的电话就够了。我受雇于他们,又不是受雇于懂路.[点评:谁给你钱你就接谁电话是吗?]
第三,我说的自潮的话,是因为经济原因,而经济原因,又明显来自本单位的原因,所以说到底,我才是体制的悲剧.他老黄算个蛋呀![点评:你不仅是体制的悲剧,你更是做人的悲剧]
=== ==============
第一,我的个子不高,和朱茵一样。
我的眼睛很大,这和小燕子神似,
当我看着一块表的时候,我很象刘嘉玲,
我有着很很多哥们,这和成龙类似,
而我喜欢男人,这和哥哥又是不谋而合的![点评:您高度的自恋颇有姐姐当年的神韵]
=================
谢谢你侠义,这个时候,我的单位都未必会保我..[点评:你的单位没有保你,是因为报社还有最基本的良知。]
我晚上忽然感到。....世界孤独的很。[点评:可耻的人注定是孤独的]
===== ============
关于看稿的问题。黄健翔没有说要看稿。我没给他。但是奇怪的是,懂路要求看了。
公然的撤谎和谩骂

我犹豫再三,给他了。原因是,我还是信任他。 [点评:此前黄刚刚当面回绝了南方周末一位正牌八卦记者的采访,如果没有得到你可以看稿的承诺,他能接受你的采访?这样的谎言符合逻辑吗?你以为你是奥普拉吗?]
===== ============
当时编辑已经在编版了。但他还是很认真的,把懂路那种接近无聊的添加状语其实意思根本没改的改的地方,全部修改了。 [点评:你认为无聊可以,但你说的“全部修改了”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连南方周末的《意见书》够公开承认有两处没改。]
===== ============
这些话我拿来问了一遍董路,他说是真的。我说,有人说黄同学,睚眦必报,是不是真的。他说,是真的,但你可以不用这个词。我索性,删除了。 ![点评:我完整的原话是,“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是你所谓的睚眦必报,那么他是。”相对完整的表达出现在你另一篇采访中,你自己去看看吧。]
===== ============
我怕董路说的负面的话,影响到他和黄的关系,特意把他说的负面的话,都改成匿名,而把正面的话,说成是懂路说的。 [点评:我对你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对黄的评价完整地表达。你做到了吗?]
===== ============
懂路信箱里,有那封“检举信”,但是检举信的报料,不是他。他失去了第一次抄作的风头,在第二次炒作中,他果然很奋勇。他确实帮了我很多忙,我是说,他给了我一个真实的黄健翔。[点评:我奋勇?如果说我奋勇,最奋勇的表现就是不断接到你的采访电话,帮着你所效力的南方周末“炒做”。]
===== ============
懂路为什么这么帮黄?很简单,他们说的相声,迟早一天要卖出版权的,要分钱的。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还需要我阿飞说吗? [点评:我是相声的第一作者,我是演出的三分之一,我就是从一开始“帮”你,该分的钱也不会少一分,你给出的道理像个弱智的阐述。]
===== ============
你们觉得这2个预设,是不是太善良了?实在是对这样的人渣太好了(这个人渣的判断,是事后,非事前) [点评:很遗憾,如果说谁对谁好的话,是我先对你这个人渣不如的太好了。]
===== ============
丫就是一个爱钱如命的家伙(这句是我私下的人身攻击,不会放到采访文章里去的)。[点评:你连接手机都怕花话费,你不是爱钱如命,你是爱钱如钱。]
===== ============
如果有一天,舆论向我倒的时候,你会发现,关于他的专题,一定会从首页撤下。为什么?他背后的强硬的娱乐东家,实际上可以操纵各大的娱乐新闻。 [点评:如果真如你说言,你的诸多言论还见得了人吗?]
===== ============
关于我的前科:方舟子曾经把我列为不良记者。不过,被列入黑名单的还有刘天时,李海鹏这样的记者,他们都是很好的、做过很好报道范本的记者,我非常荣幸,能够担当不良记者,我愿意永远这样不良下去。 [点评:你愿不愿意,都会这样下去的。]
===== ============
这个事情让我看到了人心。黄的,董路的。 [点评:我比你收获大,我不仅看到了你的人心,还甚至看到了一张报纸的报心。]
===== ============
关于事件的结果。我不排除我会打官司。由于各种原因,我虽然工作努力,却没有挣到很多的钱,所以,我考虑,向朋友们借钱。然后打赢他。再把赔偿的钱还给他们。如果没有人可以为我说话,我决心自己为自己说话。 [点评:我无限期待你走上法庭的那一天……]
归结起来:一家全国知名的大报,一家有着光荣历史的大报,居然使用的是这样的一位无良没品的“特约记者”,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或者娱乐,或者死磕
(2006-11-29 13:48:34)转载
分类:一针见血
或者娱乐,或者死磕
/大漠凌鹰
吴虹飞终究违背了自己不予反击的诺言,一柄寒光逼人的刀也在暗示着她不是那省油的灯。至于黄健翔,更是在好友董路的帮助下,似乎有不反抗到底誓不罢休的决心。
这场口水战到底是娱乐还是实战?从事情一开始,各位看客心里都在琢磨了。一个是央视前著名球人,一位是南都赫赫有名的摇滚记者。两个主角一出场,在媒体圈的轰动不亚于张纪中重拍的武侠系列。于是肆无忌惮的炒作开始了。原本文质彬彬的人也不文雅了,进而将自己粗俗的一面暴露在观众面前。更为娱乐的是,两者的七大姑、八大姨也不甘寂寞的参与了这场激烈的争斗。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dbb3c2010006f7.html) - 或者娱乐,或者死磕_大漠凌鹰_新浪博客千万不能用媒体的行业道德来衡量这个事件,也不傻呵呵的听信某一方的网上谈兵。毕竟敲打键盘、发短信不是很麻烦的事。不都有自己特别强调的证据呢?拿出来递交给法院不就什么解决了。费这些事干么?两个人就和拉大锯一样,你一篇我一篇,你有照片,我有笔录。这样来来回回,什么时候是个尽头?上网心思看点体育新闻吧!可整个屏幕都是这俩人的二人转。难道我们的视神经就没有审美疲劳?
想到了那句俗不可耐的古语“让我们相忘于江湖吧”或者“相逢一笑泯浅仇”。虽然文字的很多信息里在透露这不是一场娱乐秀,甚至还有着浓厚的火药味道。自己却更愿意用一娱乐的心态来看待。两个人事前商议好,做一个游戏。只是游戏结束后,一方发现另一方并没有按照当初的约定来记述事情发展经过,进而反目成仇、开始歪歪咧咧骂娘。
多好的一小孩游戏,比如分糖果的不均、比如分苹果的大小。难道因为这样一场所谓的口水战争就不一起大腕喝酒、大块吃肉了?不是十分的确定。当年范志毅、徐根宝的仇恨比谁都大,可到头来还是泯千仇。所以我不能肯定黄健翔、吴虹飞的将来。
再进一步说,在我们这个文明的国度,吵吵嚷嚷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再怎么说,无论黄健翔还是吴虹飞,背后都有N多的粉丝在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如此口水,只怕影响了各自美好的形象。因此这场“争闹”要么将娱乐进行到底,要么就死磕到底!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dbb3c2010006f7.html) - 或者娱乐,或者死磕_大漠凌鹰_新浪博客
黄健翔骂女记者事件再升级:董路要死磕到底(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3:33 国际在线

 
黄健翔PK吴虹飞
【新民网·独家报道】黄健翔痛骂女记者吴虹飞是“鸡”(妓女)事件,又有新进展:昨天(12月3日),黄健翔好友董路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南方报业的一干人,你们有完没完?》的文章,文章中不仅对《南方周末》的公信力再次提出质疑,而且宣布正式跟“南方报业势力范围内一些依然在纠缠不休、颠倒黑白、文过饰非、掩藏真相的机构和个人——死磕!”对此,黄健翔的博客中以“从某种角度上说,董路比我更有愤怒的理由”一句话作为呼应。
事件回放 黄健翔大骂女记者是“鸡”
11月23日,《南方周末》记者吴虹飞的一篇题为《狷狂黄健翔》的人物专访,让黄健翔“发飚”了。黄健翔认为该报道有编造的成分,有对他本人诋毁的成分,于是在其博客中发出了“良心都被狗吃了啊?”、“你就不怕你遭报应啊?” 、“关于做记者与做鸡”这样的恶狠狠的激烈话语。一时间,引发了巨大争议。自“解说门”、“辞职门”过后,黄健翔又一次将自己义无反顾地推进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黄健翔感谢《南方周末》 对骂人事件道歉
11月29日,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在南方网上发布了一篇题为《“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的文章,意见书上公布了对“黄健翔专题”报道操作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的调查情况。针对这篇意见书,黄健翔在博客中撰文:“我必须说,感谢《南方周末》——尽管,还有一些最无缘无故的伤害以及没有给出解释的事实——但是,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同时,黄健翔在文章中还发表了一篇其本人关于《南方周末》“人物报道事件”的终极说明:“感谢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在相关专题引发广泛争议之后,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启动调查程序,对该报道操作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了解、核实,并依据本报的新闻职业规范标准,进行了认真比照并形成书面意见予以公布。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读者与关注此事件的人们还原了一部分事实真相,纠正了一度被混淆的是非。”黄健翔还对于自己部分过火的言论向读者进行了公开道歉。
董路博客列举《南方周末》“罪状” 称要死磕到底
11月30日,南方网上以首发的形式登载了一篇题为《南方周末一记者致黄健翔的信》的文章,文章称,“黄健翔曾经像无数普通人一样拥有我们的尊重,但现在,这尊重已经动摇。”这直接导致了董路再次炮轰《南方周末》的“导火索”。
董路在博客中最新发表文章中,认为《南方周末》在发表了“意见书”之后,依然不依不饶地“以陆海空全面出击的架式围剿着黄健翔和董路两个个人博客。”列举的“罪状”有三:一是10月30日,《南方周末》某特约撰稿人化名在某网站上对黄健翔和董路破口大骂;二是题为《南方周末一记者致黄健翔的信》以首发的形式在南方网上刊出,对黄健翔提出的质疑继续讽刺挖苦;三是12月3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的一篇题为《黄健翔是反抗者还是暴君?》的评论。
董路在博客中还写到:“现在开始,我正式宣布跟你们——南方报业势力范围内一些依然在纠缠不休、颠倒黑白、文过饰非、掩藏真相的机构和个人——死磕!”
律师观点 黄健翔的言论侵犯了记者的人格权
一场“骂人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民网曾电话连线这场“骂人事件”的当事人吴虹飞。吴虹飞告诉新民网,自己当初根本没有想到黄健翔会有如此的反应,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除此之外,吴虹飞表示自己对这件事不愿再多谈。
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的姜林律师告诉新民网,作为一位知名人士,黄健翔在博客中公开攻击记者是“鸡”的言论,已经侵犯了吴虹飞的“名誉权”。
4日上午,《南方周末》主动致电新民网,称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在南方网上发布的《“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是《南方周末》对于“黄健翔专题”事件的最后声明,《南方周末》不会对此事再有任何回应。(新民网崔菁菁)
也说黄健翔和吴虹飞
(2006-12-02 06:41:43)转载
老汉自己焦头烂额还有心思卖呆看别人吵架,说明基本上老年痴呆了。
我说的是黄健翔和吴虹飞干架的事情。
小黄是我非常喜欢的足球评论员,说句倚老卖老的话,老汉大概是最早拿大块文章赞美小伙子的人。小伙子那时还很年轻,小黄见着老汉的时候叫洪大哥。后来没有机会见面了,因为小黄也直奔老黄了,老洪直奔老老洪,更因为老黄不太注意解说了。所谓“解说门”事件发生之后,老汉还写了一篇文章支持老黄:说心里话,老汉也不很赞成老黄喊意大利万岁什么的。当然主要是因为老汉不喜欢意大利足球,想喊澳大利亚万岁来着,但澳大利亚给意大利整死了,喊万岁不怎么吉利。
接着老汉自己倒霉了,一个多月以来弄得基本没人样儿了。
再接着就是老黄辞职,当时感觉他辞职不是什么坏事。老汉很看不上和他搭档的那些混混儿,香肠嘴巴、大眼珠子(不是李大眼儿啊)、男肥婆子人等,老汉觉得老黄离开央视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感觉他都做到了。真行!
再接着就是黄建翔和吴虹飞干起来了。
说吴虹飞吧。
这个姑娘老汉没有见着过,她采访了老汉要饭的事情。一个朋友把她的博客地址给老汉粘了来,就看见一张比较特别的照片。老汉觉得看照片是不能接受她专访的:明显一个前卫女子。老汉是旧时代的人,两个人说话基本要对着唠,掌握话语权的是她不是我,最终吃亏的只能是洪老汉了。但老汉一小兄弟说那是她唱片(磁带?)的封面照,老汉张眼细瞧觉得的确是一张装饰过的照片,不太生活。老汉释然,感觉可以试试。
后来接受吴姑娘采访,觉得她喜欢的许多小说跟老汉胃口接近。老汉怪毛病之一就是喜欢和读书人说小说,一说起来就忘乎所以。那天就把采访的事情给忘记了,光夸什么《霍乱时期的爱情》和骂昆德拉了。吴姑娘先后打了几次电话,是个有经验的记者:很温和也很耐心,但也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好记者都有这个本事,能让被采访的人瞎说。老汉也瞎说了不少,醒过神来才想起提醒她这个不能登那个不能登。虽然吴姑娘都答应了,但老汉还是不放心:光回答问题就用了8000字,老汉做过编辑,知道一个版面能搁多少。老汉把这个疑问说了,吴姑娘说:“洪老您放心吧,不会歪曲你的。”老汉知道是不放心也得放心了,谁让咱已经给人家访了呢?
后来看见《南方周末》吴姑娘的稿子,觉得文字能力很强,叙述时很平静但很有情味(可不是老汉瞎说人家跟咱有情了啊),至于是不是帮助老汉说话反倒忘了。也是后来,一个沈阳的哥们儿说:“写得挺好。”我连忙叫他转述给吴姑娘,怎么说的忘记了,大意是夸她文字好吧。老汉是职业偏执,估计也难夸别的。
老黄和小吴干起来之后老汉有点揪心,就把所有相关的报道都找来看(不看评论,那些基本是借人家嚷自己的)。
断断续续一直看到昨天,看出有结束的意思了:老黄那边表态了,他哥们儿小老董也表态了。
结果凌晨有看见小吴那边不干了,也骂起粗话来了。
老汉的感觉是,老黄千有理万有理还是骂人骂得实在太难听了。老汉看小吴写的那稿子其实不错,老汉因为这个稿子更喜欢老黄:老汉讨厌完美的人,文章中老黄的毛病几乎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毛病。老汉反觉得这才是一个真实可爱,甚至是可以信赖的人呢。我琢磨这老黄到底怎么了,就想到他这些天其实一直给媒体从白整到黑,从红整成绿,再把他和同事整成敌人,还把他和对抗体制整到一起。老黄还要生存,央视对他不薄,这么整以后老黄还怎么和央视笑脸相看了?媒体简直是要把老黄往死胡同里塞了。本指望《南方周末》能拨乱反正,却偏偏弄出了偏执和自大什么的:雪上加霜!
骂人了,那是感觉自己受骗上当之后的脱口而出。
吴姑娘呢,原本一定是有立场的:帮助老黄澄清一些事情。但姑娘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眼里的老黄很张狂,于是就来了几句揶揄和批评。
事情就这样错位了,而且错进错出越错越多越错越厉害。
老汉相信这两个人都不是在炒。有人把老黄分析得每个步骤都井井有条,根本就属于瞎掰:要是老黄有备而来,绝对不会出现骂人的一幕。小吴要是为炒作自己而来,也绝对不会如此温和行文了。
今天凌晨的故事是小吴开骂了,老汉的理解是小吴此前给骂得很不成样子,挠你的心都有。骂就骂几句吧。
大家别拿好男不和女斗说事,也别拿女人是弱者找平衡,这和男人女人无关,大家都是人,谁都有不顺心很愤怒的时候。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69ada1010006t1.html) - 也说黄健翔和吴虹飞_上帝的笔误_新浪博客
对话吴虹飞:采访黄健翔,只是我的一次作业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9:50 红网
一个知识分子的必要条件是有良心和反醒意识。充分条件我还没有想到。
——吴虹飞(blog)
我本科毕业,勉强算(知识分子)吧。我们家世代是读书人。你还问我是不是知识分子!
——黄健翔
吴虹飞,女。《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幸福大街”乐队主唱。(文章源自吴虹飞博客)
黄健翔,男。中央电视台前主持人,现已辞职。
(文章源自黄健翔博客)
11月23日,《南方周末》刊发特约撰稿人吴虹飞撰写的《狷狂黄健翔》。从那一刻开始,刚刚从央视辞职的黄健翔就开始出离愤怒,不停在个人博客撰文或转帖,攻击这名来自南方的小女人。
11月28日,经过再三考虑,处在风暴中心的吴虹飞选择了面对本报的独家电话采访。吴虹飞显然不愿意卷入这场在她看来近乎无聊的纷争。对于此次事件,吴虹飞打了个很有意思的比方,“就像我在做一次化学实验,爆炸了,关我什么事呢?这只是我工作中的一次作业……”
[文章]
我很厚道,没有断章取义
这是黄健翔,38岁,正当壮年,刚离异,有女四岁。不抽烟,不喝酒,仪表堂堂……他依赖足球在这个国度的无上权重,以个人才华一步登天,这与时代欣欣向荣的娱乐产业一脉相承;他作出的选择,和过往大多数脱离央视,脱离体制,彻底娱乐化的主持人,并无二致。——吴虹飞《狷狂黄健翔》
潇湘晨报:事情现在已经受到了全国媒体的关注,你现在的压力大吗?
吴虹飞:说实话,我现在感觉压力很大,但不是因为他(黄健翔),因为这个事情我没有做错,一丁点的错都没有。我的压力是来自工作、单位、生活、创作上面的焦虑。我这个人其实是不怎么上网的,其实真正致命的攻击是来自于内部,家人、朋友,这个(网上的说法)和我没有关系,我不在乎。
潇湘晨报:黄健翔包括他的朋友,认为这篇稿子断章取义甚至杜撰,你这边的说法是怎样的呢?
吴虹飞:我是这样认为的,我有1万字左右的录音,但变成稿子我是不是只能取其中的2000字?年轻记者也许会断章取义,这是个经验问题。我是一个有公信力的记者,这点从我可以借《南方周末》这个有公信力的平台看出来,它是认同我的。你也可以看履历的。这篇稿子我没有断章取义,我是很厚道的。
潇湘晨报:董路(blog)的博客里说,为了核实稿子曾多次打你的电话你却没有接?
吴虹飞:稿子我是给他看过的,上下文,整篇整篇的那种,他还改了的,他改动的我都看到了,那封信现在我还保留着。看到改稿,已经在做版了,我们很耐心地改了一些不必要改动的东西。举个例子,有一句话:这个事件原本就是简单的,而黄健翔也并不复杂。他改成:这个事件本来就很简单,但是对于辞职这件事情来讲,黄健翔也并不复杂。他加了这个有必要吗?因为整个稿子就是在讲辞职这件事。
[后果]
一次实验,爆炸不关我的事
黄健翔的稿子我已经写了12个小时了,今天还要继续写下去。我觉得都要崩溃了。好几次我就想,只要我写完这个,我再不做记者了。
——吴虹飞19日的博客《黄老师》
潇湘晨报:黄健翔在博客里说,你极力要把他描绘成一个乖僻孤独自私的人?
吴虹飞:我觉得我做人很厚道了,你说讲他偏执,这叫缺点吗?这不是缺点,这是性格。这年头做事谁不自负?谁不偏执?在和他的采访中,倒是有些他的缺点我都没有写出来。我从头到尾对黄健翔都是有善意的。我写了5本书,我会为了一个几千字的稿子花三天时间写吗?
潇湘晨报:黄健翔的博客上出现了“名鸡”、“张钰(blog)”等词,你对这个怎么看?
吴虹飞:我都不想说这个事,我只能说,黄健翔这个人太好笑了,我都觉得就他这种说法去评价他是在抬举他。我没有害过人,我连斤斤计较都没有过,我就是一个厚道的人。
潇湘晨报:经过了这次采访,你对黄健翔有什么新的认识吗?如果可以重来,你还会不会再去采访他?
吴虹飞:我没有新的认识,黄健翔从头到尾都不出我的意料,如果你说这个事情让我吃惊,显不显得我太低能了?大家太低估我了,我有这种承受能力,我觉得特别自然。我不会再去做他的采访。
潇湘晨报:对这件事情到如今这个地步,你有什么看法?
吴虹飞:这就是我的工作,做一个采访而已,比如我的工作是在做一个化学实验,实验做完了,爆炸了,关我什么事情,这就是一次作业。这件事情出来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一些人性的东西暴露出来了。
[解析]
扫黄先锋,那是唱片内页
本周的《南方周末》将对这场口水事件进一步报道和评论。尽管现在仍有太多的人对《南方周末》“做这个烂人”持鄙视态度,但口水战肯定将因此升级。
——记者截稿时得到的消息
潇湘晨报:你好像不太愿意就这个事情向大众进行自白?
吴虹飞:谈论这个事情我觉得很无聊。在这之前,我根本就没发声,我也根本不想回击他。我就写了个博客,这也不是回击,就是陈述事实而已。我不想接受采访,我为什么要出声呢?特别没意思。我今天和你谈,没有任何回击或者攻击他的意思,就是表明我的一个态度。
潇湘晨报:你的博客里,有一张你拿着一把短剑的照片,标题是“扫黄先锋”?
吴虹飞:那只是我设计好的唱片内页,扫黄就是指扫淫秽的东西,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他没有关系。
潇湘晨报:有网友在网上说,是因为你最近要出书了,要借这个事情炒作自己?
吴虹飞:我是要出书了,但在出版社排队排了半年多了。你说这是炒作吗?我从来没有对黄健翔还过一句嘴,是不是炒作大家心知肚明。是媒体逼着我站出来说话的,我不需要这个名。
潇湘晨报:采访的氛围你还记得吗?
吴虹飞:在采访过程中,我认为是相当尊重的,彼此之间也比较友好。我从来没有去套他的话,写成这样并不是之前就有预设,在三天中一边写一边做采访,写的过程中,慢慢自然就形成这样了。
潇湘晨报:你在采访曾问过黄健翔什么才是知识分子?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知识分子?
吴虹飞:一个知识分子的必要条件是有良心和反醒意识。充分条件我还没有想到。
一场知识分子的口水战
[吴虹飞引火]
玩个性注意场合和分寸
“黄健翔的关键问题在于他的双重角色:他不但是一个娱乐名人,而且他自己也充当了媒体角色(博客),既是表演者,又是对自身和他人进行评判的判官。对自身和对他人加以了很多倾向性的评判。”
“这个文章,我也不打算丑化他,更不打算美化他。我当然不能太谄媚了,失去公正的立场。所以在报道里,是没有我的声音的。那个自我要消失了,与这点相比,我要比黄老师更为公允些的。”
“我一直认为,玩个性,要注意场合和分寸,注意玩得是不是恰如其分。当别人问我,你不想反击吗?我说,我不想。作为一个记者,我始终会对我的受访者表示友好。以我三年47万字的专访为证。所谓的辩解并不重要,我有录音。”
[董路发飚]
穿上裤子就不认人了
董路,男,足球专栏写手。《狷狂黄健翔》采访的引见人。但报道见报后,董路本人对报道极为不满,他在个人博客中直接攻击吴虹飞,“做鸡”、“张钰”之类的恶性词汇层出不穷,成了此次事件中的直接参与者。
(文章源自董路博客)
“稿子刊登前的一天,我又给你打电话,你还是不接也不回;稿子刊登后的一天,我再打你还是不接,这次给你打电话倒不是因为我看到了你写的稿件,而是看到了你在大功告成之后写的一篇“自白”(附后),让我震惊!不过这一次你终于回了条短信,俩字:何事?”
“乖乖!以前听说‘穿上裤子就不认人了’的事,我还不相信;不曾想类似的事情现在终于得见了——之前哭着喊着采访我的时候,你怎么一连几天不知繁琐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来呢?”
“你按照我的要求将一部分稿件发给我,我依据我原本表达的意思做了相关的还原、补充、修改,请问最后见报的时候,真的像你所说的那样按照我修改过的发表了吗?”
“‘做记者还不如做鸡,做鸡还能挣钱呢!’请问,这是你自己在电话里对我说的吧?如果是你说的,(按照你的中介笔法)这算不算——自白?”
[南方周末《狷狂黄健翔》]
你是知识分子吗?
南方周末:你这样的性格,在中央台这样的体制内,怎么可以活下去了?
黄健翔:如果刘××像我一样,早就被开除600次了。我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一个帽子只有一个脑袋能戴进去。一个人红了,会有很多人眼红。一个人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就不要指望得到公众的宽容。这是麦克·斯马克的传记上写的。
南方周末:你最钦佩的解说员是谁?
黄健翔:我自己。
南方周末:有人说过你自恋的。
黄健翔:自信的人都挺自恋。我肯定是有点自恋的。
南方周末:你好像看过很多的文学作品和听过很多的音乐?
黄健翔:任何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都这样吧。
南方周末:你是知识分子吗?
黄健翔:我本科毕业,勉强算吧(笑)。我们家世代是读书人。你还问我是不是知识分子!
南方周末:你的名声和收入是否成正比?
黄健翔:完全不成正比,我连一个三流歌手、一个三流的文艺主持人都比不上。我们大量的主持人在外面做节目,做歌舞晚会,我们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他们都不会想到你。别的频道早就可以按劳取酬了。我们频道干多干少,从工资单上的体现是一样的。多干活也没有多拿钱,我的工资单上是3500元。
陈海:
我吃惊于他的举动
作为《狷狂黄健翔》一文的编辑,陈海这段时间也选择了缄默。但沉默是诉说的前奏。昨日,一直没有向外界表态的这位《南方周末》人物版的编辑,也首次表达了他对此次事件的看法。
陈海告诉记者,在黄健翔辞职事件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准备对他做一个采访,“他是一个优秀的足球解说员,作为个人,我对他是比较欣赏的。”陈海表示,对黄健翔的采访共进行了两次,在第二次采访结束后,黄健翔突然辞职,于是在报道的呈现上就进行了一些侧重,“因为我们发现,黄健翔被一些媒体推到了一个个人对抗体制的高度,为了更真实和客观,我们肯定要多听听一些其他人的声音,但在我们更深入不断的采访中我们却得知,他的辞职和其他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并没什么不一样,他是在向娱乐圈转型。我们做的就是一篇冷静、客观的报道,自始至终都是如此。”
对于黄健翔事后的勃然大怒,陈海表示很吃惊,“我真的没有想到会这样,作为我们尊敬的一个电视解说员,一位公众人物,他用如此肮脏的语言对记者进行羞辱,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我比较吃惊、失望。作为这组报道的编辑,我向被黄健翔用低俗的语言进行恶意攻击的记者吴虹飞和师欣表达我的敬意。她们这篇优秀的人物报道,会得到新闻同行和大众公正的评价与认知,迟早的事。”陈海还表示,在明日的《南方周末》中,报社会就此事件作出自己的回应。记者 王路
(陈海,《南方周末》人物版编辑)
[黄健翔发难]
她做张钰的机会快到了
“你知道谁是麦克·斯马克吗?我看了这篇东西几乎笑破了肚子。这就是来采访我的记者的素质。我说的是迈克尔·舒马赫啊!她竟然完全不知道。这个人的变态和病态可以从她的采访里看得很清楚……”
“此人居然为了稿子的轰动效应,就把一篇未完成的采访发了。良心都被狗吃了啊。你就不怕你遭报应啊?人品低下的自私的人能够有这样大的能量吗……”
“完全像是在发动一场针对我要从人格人品上彻底消灭我的阴谋……无耻!诬赖!无聊!”
“不幸中的万幸,是我没被她用来实现她作‘张钰’的理想的道具——到此为止,再搭理她就是抬举她。她的博客终于被某网站重点推荐了。她做张钰的机会快到了
黄健翔VS吴虹飞 枕边的话何必拿到街头去说
(2006-11-27 11:54:34)转载
分类:[评论]疯语无阻
■文/草鞋脚
纵观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可以用一句予以概括:以小人的心态,用偷换特定环境为巧取手段,从而制造公众狂欢。
本该是哪的话,就该在哪说。就像夫妻不能把枕边的话拿过街头去说一样,如果再发而扬之,将夫妻的事拿到街头去做,虽说做的是同一件事,但因环境不同,其影响势必也相径庭。
本质上,黄健翔是电视时代的产物。他依赖足球在这个国度的无上权重,以个人才华一步登天,这与时代欣欣向荣的娱乐产业一脉相承;他作出的选择,和过往大多数脱离央视,脱离体制,彻底娱乐化的主持人,并无二致。
这是吴虹飞发表在《南方周末》《狂狷黄健翔》中的开篇语。当这段话,或者这个想法从吴虹飞自认为极其思辨的脑瓜里摇滚而去时,她与黄健翔,已不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一种站在高端,试图将黄健翔剥得赤裸裸呈现于广众的偏执。
在采访中,黄健翔曾出现过一次口误,将自己列入知识分子行列,一反新闻工作者的常态,吴虹飞居然将这个口识广而大之,但不管他们是知识分子,还是等而下子的知道分子,但有一点,贩夫走卒与山野村夫也看得出来,那就是“卖米的见不得粜面的”,而这次论战,从头至尾,所体现的,正是这一精神总指导的小人心态。通过吴虹飞开篇的基调不难看出,正是黄健翔所说,她是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的,而这偏见,无时无刻地贯穿在她的行文中:
——知道麦克·斯马克吗?是打网球还是打桌球的?
记者:我……是不是搞传播的?(联想到了麦克卢汉)
如果说,吴虹飞采访时不知舒马赫是何许是知识的缺陷的话,那么她在后来行文中,依然将出于黄健翔口中的舒马赫写做“斯马克”,又是何居心呢?显而易见,经这样偷换与处理后,无知的,不是作者自己,而是黄健翔了——搞体育的人,竟然将舒马赫叫作“斯马克”。但,这可能吗?如果说我们无法从事件本身来辨别真伪的话,至少从这一点,就知道吴虹飞所宣称的不靠刀笔而是靠扎实与公正取胜之谬了。
在吴虹飞的文章中,不停地出现这样的语意,即黄健翔不够真诚,没有对她说实话。在现在连犯罪嫌疑都有权保持沉默及零口供的时代,吴虹飞之所以说这样荒唐的话,可见她是将自己置于道德法庭之上,与其说是对黄健翔的采访,毋宁说是对他的审判,而且是专制与霸权为背景的审判。而我们一些记者的可卑之处正在于,他是有义务做为中介,捍卫大众知情权,但做为个体的他,并不是人民大众所推选的代表或者人民钦差。这一点,从吴虹飞认为黄健翔是个傻男人且但凡傻男人都有几分可爱的言论中,就可见其一斑:面对黄健翔时,她已彻底忘记了自己的身为记者的身份,而是将自己摆在了哲人或智者甚至先知的位置上。
纵观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可以用一句予以概括:以小人的心态,用偷换特定环境为巧取手段,从而制造公众狂欢。
黄健翔大呼意大利万岁,的确的强奸球迷意志之嫌,但有人抛开世界杯这一特定环境,如郑渊洁说“我只会喊中国万岁”,显然是将语境从足球偷换到政治层面的行为,如果不是因为别有用心,那么则是郑渊洁逻辑思维的混乱。如果这样的逻辑能够成立,那么将“意大利万岁”这一话语移至历史背景,是不是等于黄健翔无异于高呼墨索里尼万岁,东条英机万岁呢?一群混账!这只是推理,而事实则是,的确有惟恐天下不乱的记者,在意澳决战的当天晚上,给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打了电话,试图将此事泛政治化的。
在黄健翔的博客中,不乏对吴虹飞的漫骂,当然,身为娱乐人而不再是新闻人的他,的确有了骂人的权利,有了泄愤的权利,但做为公众人物,这样的行为,也值得商榷。为什么不是启动正常的法律程序呢?显然,黄健翔这么做,同样也偷换了特定语境:将正常不过的一次采访事先设定为阴谋。
本该是哪的话,就该在哪说。就像夫妻不能把枕边的话拿过街头去说一样,如果再发而扬之,将夫妻的事拿到街头去做,虽说做的是同一件事,但因环境不同,其影响势必也大相径庭。就像董路骂吴虹飞是鸡,将她称其为有录音带划同于张钰所说的有录影带,就是对特定环境的偷换,吴的录音是道德的,职业的,而张的录像则是不健康,甚至是可鄙的。同样,当我说这话时,明显也是偷换了语境的:董路说这话时,是调侃的姿态,而我引用这段话时,则是据典的姿态。我想,这也正是董路发怒的原因吧:如果不是黄健翔给他戴了绿帽子,做为朋友,他犯得着公然宣称黄健翔是个封闭的、自我的、自私的、自以为是的人吗?这其中,必然是经过吴虹飞妙笔生花的——可惜,这花,开得像脓血一般鲜艳。
吴虹飞撩拨黄健翔:刻薄人错上了寡恩的床
(2006-11-28 15:23:48)转载
分类:[评论]疯语无阻
■文/草鞋脚
黄健翔发迹的三个阶段: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撞九州。
吴记者的睿智,打动的却不是黄健翔的心,却触动了他的肝胆,诱发起了他的草莽的脾气。真是多情总被无情恼,吴记者含情脉脉的刻薄,终是因为错上了寡恩的床,双方激发起来的,不是欲火,却是肝火。
一个刻薄,一个寡恩,这样一对男女凑到一起后,其结果当然不会是张钰与黄健中的秋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哪怕以后洪水滔天,而是从骚扰一开始便同床异梦,琢磨着思想与性格的强奸与征服。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ea536010006st.html) - 吴虹飞撩拨黄健翔:刻薄人错上了寡恩的床_草鞋脚_新浪博客
在吴虹飞的日记中,有一段描述,大意是:有一天晚上,她没有做爱,在这个时间,通常是别人的做爱时间里,她却在钻研业务。正所谓,有心人,天不负,卧薪不尝腥,一支刀笔终吞黄。事实证明,她把用来做爱的时间花在骚扰黄健翔身上,同样也获得了生命的快感,或者说是获得了痛感,或者是痛并快乐着吧。至于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不得而知,估计她以后还会写书,相信里面不乏这方面的描写。
事实上,吴虹飞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黄健翔的,这点,从她的用词中,就不难发现。如果说黄健翔的乖僻、孤独、自私等性格尚有录音做为支持的话,那么吴记者报道开篇中开宗明义的话,则分明是专断的体现。在开篇中,她说黄健翔依赖着足球电视这一无上权重,凭着个人才华一步登天,这里的一步登天,明显是贬义词,显然没有公正性可言。在剖析黄健翔的过程,她认为黄是个性格分裂的人,而造成这一分裂的,是不是正是她开篇中所说的,因一步登天而造成的失重呢?
其实,让黄健翔真正一步登天,并不是当初的入主央视,而是世界杯时的一声吼,而这,让他迅速摆脱了体育足球这一范围,而窜升为中国红人。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一句歌词,反映黄健翔出名的过程,恰如其分: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撞九州。一声吼,当然是他意澳对决中忘情的呼喊。要说起来,这喊声,出于快感,是人之常情,比如做爱时叫床一样,是自然的生理反应,本无可厚非,但叫床声太响了,就不好了,比如影响别人休息,再比如会刺激到一些男性病患者等。何况黄是通过中国最大的喇叭喊出来的,这就如同现场直播并用大喇叭放大新婚之夜一样,不引起人关注,是不可能的。黄健翔出名的第二阶段,就是辞职,该出手时就出手,一下子搞得满国风雨,红透了半边天。接下来要做的,当然是风风火火走九州了。
黄健翔大骂吴虹飞良心让狗吃了,显然是这回真的动气了,这样的反应,可能距吴记者所想相差甚远。在吴记者心中,黄在看到这篇报道后,初时愕,后怒,继而恍然转悟,须臾缓神后,会抚掌大呼:知我者,虹飞也!然而令吴虹飞意外的是,黄健翔显然没有她所预想的那么宽厚,且富于自省精神。然而事与愿违,吴记者的睿智,打动的却不是黄健翔的心,却触动了他的肝胆,诱发起了他的草莽的脾气。真是多情总被无情恼,吴记者含情脉脉的刻薄,终是因为错上了寡恩的床,双方激发起来的,不是欲火,却是肝火。
吴虹飞是刻薄的,这点,从她的遣词造句并高高在上的姿态就可见一斑,而黄健翔则是寡恩的,这点,除了吴记者报道中的佐证外,还有他一次获“年度最佳主持人”后的感言——这个奖,几年前就本该是我的了。一个刻薄,一个寡恩,这样一对男女凑到一起后,其结果当然不会是张钰与黄健中的秋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哪怕以后洪水滔天,而是从骚扰一开始便同床异梦,琢磨着思想与性格的强奸与征服。
艰难的叙事——从“黄健翔&吴虹飞”谈新闻写作的一种无奈
(2006-11-26 17:19:55)转载
分类:伐客学术
黄健翔:前央视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
吴宏飞:广西侗族人。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中文系双学士,现当代文学硕士。作家,幸福大街乐队主唱。曾为《新京报》记者,现为《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
一年前,我还在上研究生,喜欢思考很多所谓的学术问题,其中一个是关于新闻叙事的。我那时刚看过一本看不太懂的书,叫《作为话语的新闻》,是荷兰人写的,陈力丹先生曾为之写过一篇书评,叫《深刻理解“新闻”》。书里介绍一种研究方法,叫话语分析——我理解还是符号分析,借用这种分析方法研究“新闻”,你能发现连作者本人甚至新闻当事人都未曾意识到的另一层意义,比如“意识形态性”。
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方法。不过我从来没有套用这个方法做过研究,因为我一直搞不懂那其中的句法、意义、语词等深奥的概念,更感觉期间研究过程的繁琐,是我等不能轻松把握的。不过,在我了解了这种研究方法的一些情况后,却思考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记者用“话语分析”审视自己的新闻叙事,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或替换成“无奈”)
显然,这种联想思考是十分可怕的。
而一旦这个问题逐渐延伸下去,就会变得更加异常复杂了。比如:
如果新闻当事人用“话语分析”审视记者的新闻叙事,认为记者曲解了自己的表述,那记者又该怎么办?如果因此涉及纠纷,那该如何判定?
……
这种所谓的学术问题实在深奥至极,以我等这样的能力恐怕也只能是想想罢了。我曾向某位著名的传播学专家请教过这个问题,人家的解释是“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云云。我不懂为什么是两个层面,我想知道这两个层面有没有可能出现交叉,一旦交叉该怎么办——就像我前面的几个假设那样。
还是先说黄健翔的事吧。
我最近一直在网上关注黄健翔的辞职风波。一直以为又是一场媒介与名人的游戏——即使到现在还是这样认为。我之所以会略微垂青这事儿,一是我喜欢足球,而黄是说球的,并且我们都喜欢他说,即使在“解说门”之后,我们还是喜欢;二是黄是一媒体人,而我是所谓“教新闻”的,无论他还是他的事儿,我们都该知道一点儿。
本以为辞职风波会因为各方的平息——央视不说,黄本人不说,黄的名人朋友也不说,光有媒体自己唧唧歪歪不会有多大意思——而平息的。但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又使这个本没多少意义的话题再次升温,并再次转移视角——这次是“当吴虹飞碰到黄健翔”,一个媒体人碰到另一个媒体名人。以我单纯的理解,姑且把期间的冲突解释为有关“符号意义诠释”的矛盾——也许压根儿不是!
两次符号意义诠释
第一次——
主体:吴虹飞
客体:黄健翔及其他
符号意义来源:通过采访黄的朋友李大眼、董路,黄的前同事,以及采访黄本人的临场观察感受,还有对相关资料符号的搜集获得的意义感受……
第二次——
主体:黄健翔
客体:南方周末的稿件
符号意义来源:稿件文本
矛盾——
吴虹飞认为——自己“怀着感激之心回来,写稿子……基本上,保证所有的引言都有出处”,并认为其文中所写,“属于基本事实”,她自己“不过是一个中介”,没有搀杂个人色彩。
而黄认为——吴在没有做完他的采访就写稿发稿,并且“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和立场,几乎是想当面来侮辱我……”
还有黄的朋友董认为——吴的文章“舍生取义少了,断章取义多了;移孝为忠少了,移花接木多了……”
我们姑且相信以上这些话都是他们本人的真实感受,以此说说前文那个深奥的“学术问题”。为了使主题更加集中点儿,我们姑且先围绕一个中心——记者怎么办?(没办法,我只能用新闻传播术语了)
1、记者该如何理解当事人、知情人那里的诸多符号——如何解码
2、记者对当事人的一理解,是否就意味着“先入为主”和“合理想象”,甚至“想当然”
3、董路的文章有这么一段话,说得很好——
归结起来:我对我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但记者却只对我说的一半的话“负责”。
但我要问,记者究竟需要不需要对你说的话负责,或者,记者应该怎样才能对你的话负责?
4、记者的叙事如何保证真相?何谓真相?
5、记者一旦在写稿的过程中就考虑所谓“话语分析”的结果,那他们还能写出优秀的稿子么?
6、记者究竟该怎样平衡新闻事实、文本事实、主观事实的关系
……
以上任何一个问题都够我想上一年半载的,我想把他们抛出来,一是供有理论兴趣的人讨论,或记录下来留给自己以后思考;二是我想表明的一个意思是,黄、董等人对吴的评判——主要是对其新闻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评判——是否恰当,有待公论。
大家都是吃新闻这碗饭的,或者说大家都是“码字”的工匠,谁还不知谁怎么“码”的么?
还有一个与本文无关的细节,黄健翔本人到底喝不喝酒?
大眼的博客写道:
连续两天打黄健翔电话他都在天上飞,一次是他离开北京前往外地签售,一次是他从外地返回北京,健翔落地后给我回过来说:“你怎么这两天总挑这时候打电话,哈,不过这证明现在的我真的成了自由的飞人了,哪天咱俩一定大喝一场”。看得出,他心情不错。http://blog.sina.com.cn/u/46e7ba41010005kp
而南方周末的那篇稿子写道:
这是黄健翔,38岁,正当壮年,刚离异,有女四岁。不抽烟,不喝酒,仪表堂堂。大部分时候,他是坚强的,外向的,乐观的,审时度势的,趋利避害的。日前,他是一个成功摆脱体制,全面向娱乐化转型的尖锋人物。本质上,黄健翔是电视时代的产物。他依赖足球在这个国度的无上权重,以个人才华一步登天,这与时代欣欣向荣的娱乐产业一脉相承;他作出的选择,和过往大多数脱离央视,脱离体制,彻底娱乐化的主持人,并无二致。
我想知道黄健翔到底喝酒不喝酒。如果喝酒,那吴的文章有多了一处失实的地方,黄、董等人可以以此继续抨击吴的业务水准;如果不喝酒,那作为黄的好朋友的大眼博客上黄自己的那句话又该怎么解释呢?
不要烦我牢骚,也不要骂我叙事混乱。叙事本身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只是为了使自己明白一点。
最后还想说一句,如果黄真的很烦媒体,那就最好别向媒体说话,让媒体自己说去吧,不要辩解,也不要生气,气大伤身。当然,如果黄的时间真很宽裕,也可借用博客,办一个自己的媒介,在上面像男人一样和媒体娃娃们战斗!黄,你要做的事情很多,和媒体打嘴头官司是没有多少意思的。在这方面你可以私下和你的同行小崔聊聊。据说他当年和媒体打官司的感受颇多。
终于决心写下来——关于黄健翔和吴虹飞“访谈门”事件
(2006-11-27 02:44:05)转载
这可能是我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日志了
今天考完管原,回来开电脑,上校内,同时打开水木,十大第二就是“黄建翔真是丧心病狂了,恶毒攻击吴虹飞师姐”已经灌到了二十六页(最高贴数)。
原来是吴虹飞作为南方周末的记者对黄做了专访。写出的一片人物访谈对黄健翔很是不利,其中一段是这样的“当然关于黄健翔,从不少人的嘴里可以得知,他自负,偏执,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很难和周遭人相处良好。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有谁不以自我为中心呢?他是不会在意这些的。他在意的是:我是一个艺人,曾经是解说行业的巅峰,我有艺术家的敏感气质,不害人,自食其力,孝顺父母,喜欢音乐,崇拜搞音乐的人,对电影、音乐、时尚,都有着自己的品位。他同时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难道是因为出过两本书的缘故吗?)”
这篇访谈引起轩然大波,互相针对的有两种态度,一:觉得黄健翔确实该骂,有吴记者引用的大量原话和第三者的评论做论据。二:觉得黄健翔没有错或者基本没有错,主要是吴记者想出名,就靠忘黄头上扣屎盆子来激怒大众达到目的。这两种态度马上分为两派,而且被引申为两种立场:支持吴虹飞就是支持清华(吴虹飞是清华校友),支持黄健翔就是真正的球迷。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话题一旦成为公众论题会发生多么严重的夸张和符号化。
这两派人都互相指责对方偏袒自己支持的人,没有就事论事,不够客观,个别网友还发生了互相谩骂,吵得不可开交。一时间,绿阴世界版继世界杯之后第一次成为第一大版,好几千人在线讨论,蔚为壮观。
然后就不断有人从黄和吴的博客转来相关文章,还有人对之作出貌似客观的分析。但是我看过一篇分析吴虹飞的博客文章的一篇,根本不忍卒读,断章取义,任意揣测曲解,一上来就对吴虹飞讽刺挖苦,完全没有可读性,显然是作者为了满足其羞辱吴虹飞的快感和煽动网友情绪而情急之下攒出来的。
对于我,感情上的偏向吴虹飞的,因为很喜欢她的歌和文字,一个传奇般的女子,一直在为着自己的原则和理想生活。我床头贴的唯一一张海报就是幸福大街的《小龙房间里的鱼》,也是我买的唯一一张正版CD。而对于黄同学,除了世界杯的一喉咙之外基本没什么了解,我无法了解,因为我不是球迷。即使看世界杯,也是作为“伪球迷”看的。
我也看了黄和吴的原文,从两个人的文章措辞来看,立马可以看出两人的修养之分。黄健翔愤怒、甚至有些兴奋,口无遮拦,居然说出了“鸡”这样不堪的字眼。这可能与他多血质的性格有关,这也是很多人为了“保卫激情”热捧黄的原因之一。且不说他在世界杯上那个段子的好坏,因为那是黄的专业领域,对于一场球赛,他是唯一有发言权的人,但是现在他已经不是一个足球评论员,看他央视辞职、和郭德纲合作,应该是想往娱乐界发展。如果说以前他还只是一个有公共性的专业人物的话,现在他完全是一个公众人物。口无遮拦,甚至出口骂人,我想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像一片评论写的“一个公众人物对待舆论批评的最好态度就是沉默。当年韩乔生老师的解说也很有争议,但是他从来没有辩解过,事情过去以后,韩乔生还是大家喜欢的解说员,并且带着自己的个人风格。从这方面来讲,黄健翔不如韩乔生”。血气方刚的黄健翔该反省一下了。在他刚刚进入的这个娱乐界中自己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否做好了做一个公众人物的准备。
对于阿飞姑娘,在博客上的几篇文章力图从这方面澄清事实,而且说“辩解没有用,我有录音带为证”她说她写的基本都是原话,而且发稿前发复和黄联系想完成最后一次采访,但是黄都没有时间,最后在编辑的催促下不得不发稿。在人品上,我是相信阿飞姑娘的,而且她在其他文章里一句也没有表露出对黄的敌意。(关于许多网友反复将她和清华两个字连起来,我要澄清,她自己的文章中从来没有提及自己是清华的)
下面是她博客文章的两段“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我很清醒,不是说很多人骂他,就是他值得骂的理由。/另外,我想公允地看待这个人。这是我所有的初衷。我甚至这样假设:那些关于黄健翔的炒作并不是他想要的。而那些骂他的人,只是因为没有真的接触过他而产生的误读。大家都误解他了。就好象我相信,超女们只是陪朋友去参加超女然后不小心得奖一样。对于一个从不参与娱乐新闻的记者来讲,我偏向于相信一切。”
“我当然是带着目的去的,我的目的是想让他敞开心扉,友善地谈他的往事和内心世界。比如,他是如何热爱足球的,又如何在婚姻中,受伤并且尽力做好一个父亲的,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要承担这么多的误解,中央台有无对这么有才干的人进行压制,他有什么委屈,然后我会把这些录音了,连带标点符号都写下来。如果他愿意谈及音乐那就更好了,如果他说,我从小就想当一个摇滚歌手。。。。。。我也许会立刻忘记自己的中立立场都不一定。可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如同一个记者说,和他的任何对话都会被立刻堵上。”
至于黄健翔是否像她描述的那样“和他的任何对话都会被立刻堵上”我们从黄近来情绪失控的种种举动言行完全可以预测,而且另一位记者的采访手记也有描写“除了收发短信,很多时候他的心思也不在谈话上。传递给记者的信息是:他厌倦这些提问。除了厌倦,还有问题的答案只有我知道,任凭你们猜测,我黄健翔坐观事态。”我倾向于相信这个第三者的描述,虽然她作为吴的同事,不可能完全中立,但是她确实没有动机和必要在这样的风口浪尖再中伤争论中的一方。
我感兴趣的是这个事件对双方的影响。对黄而言,这是他第一次在专业领域之外吸引大众的目光,确实是向娱乐大众方向前进了一大步,所以我怀疑这件事情就是黄一手挑起,因为如果没有新的兴奋点,他从央视退出以后很快将消失在大众的目光里,会有新的解说员。但是我怀疑他在这件事情中表现出的缺乏涵养和气度,以及对新闻媒体人员的敌意,将会在他的公众形象上抹下很不光彩的一笔。
而对于阿飞姑娘,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估计阿飞的书和唱片会变得好卖许多,甚至可以预料很快会有唱片公司找她签约。作为一个记者和歌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这可能是她以前梦寐以求但是一直没有实现的。我知道作为一个边缘摇滚歌手的拮据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个她没有作一个专业的音乐人,而是做了一名记者。这也是许多网友说她写文章是为了炒作自己的原因,但是依她的为人和性格,她是不会在乎这些的。我经常看她的日志,虽然经常坦言对金钱和作为歌手的声誉的向往,这是阿飞的可爱之处,她说她想做个世俗的女人,可是她的内心其实是理想主义的。虽然经常说要傍大款当二奶,但只是调侃而已,就像我前女友一样。她是一个安于经济现状的女子,没什么积蓄,经常为了排练和演出把记者的微薄薪水花光。精神的满足对她远远高于物质的吸引力。我不安的是阿飞从此以后恐怕也不能只是一个小圈子里的姑娘了,她和黄健翔一样成为了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在获得影响力的同时也失去了自由。不知道阿飞姑娘能不能适应这种生活的转变。我前些日子看她博客还在想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老去的时候会怎么办,出了几本书和一张唱片,但是只被一个小圈子接受,只能赚些小钱、不结婚、身活动荡,会不会美人迟暮门前冷落,最后落得青灯残卷,了此残生。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了,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新闻午报:黄健翔,一种道德尺度的底线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14:45 新闻午报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拿黄健翔说事,在媒体上码字赚稿费的人千千万,我算一个。我说这个话,是想表达一层意思: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娱乐这一块儿的,千万别把自己朝“社会公器”上扯———从实质而言,咱们就是一赚稿费的。所以,别动不动就自我膨胀,就装大尾巴狼。
借用陈凯歌2006年名言的句式:人,不可以膨胀到这种地步。哪种地步?黄健翔的地
',1)">
步。一个最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膨胀”:黄健翔在接受南方某报记者采访时说:全国上万名记者都在羡慕你,你却在问蠢问题。
在苏三眼里,洪洞县里无好人。在黄健翔眼里,神州大地满眼“无良传媒”。就是上边那家南方报纸,因为记者不知道黄健翔先生“非常知道”的迈克尔.舒马赫,因为对黄本人的个性做了视角稍稍不同的阐释,而被黄在博客上破口大骂“无耻,诬赖,无聊”!
黄健翔是不是疯了?还是“无良传媒”存心逗引他朝“疯狂”转型?或者他在呼喊“ 意大利万岁”时其实就已经疯了?相信这些疑问一直萦绕在尚未膨胀到黄健翔那个size的人们的心头。
我忽然开始理解黄健翔昔日的同事们。我真的不知道,我周围的同事里如果有这么一角儿,我的老板会不会抓狂到黄健翔那个地步。要说黄本人没有自知之明,似也不尽然———他自己表示,如果刘××(那个同样为全国球迷熟悉的主持人)也像他一样做派,早被上头开除了600次。
如此,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黄本人看来,他的膨胀度理应是刘××的600倍?
如果说,李咏(blog)是央视娱乐的底线,黄健翔就是人类道德尺度上自我膨胀的底线———谁的膨胀度超越了黄健翔,他就不仅仅是一个人,很可能是一个“神”。真正的“神”是怎么样的?缘悭一面。但大约和黄健翔近日怒气干云、见佛灭佛、见僧灭僧的气势几近。
我承认,自己就是那“上万名”处于“羡慕”之列的记者。黄健翔的所有腔调,用一个全 上海人民都熟悉的俚语表达就是“老茄”。如果我有当面采访的机会,很想用上海话直挺挺地问伊:“侬啥体介老茄?”
不知道这算不算黄健翔眼中的“蠢问题”。费里尼
黄健翔就“采访门”事件接受采访 斥责记者阴险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7:43 新闻晨报
黄健翔再次“发飙”了,源头是因为11月23日《南方周末》所刊发的关于他的专访以及评论。在该期报纸面市后不久,他便在博客上以一种出离愤怒的语气,痛斥前来采访并写稿的两名记者。日前,记者终于联系上黄健翔本人,谈到此事,他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对哪个记者如此愤怒过。“她们设计的问题很阴险!”黄健翔这样说。
黄健翔在本月两次接受了来自《南方周末》两名记者的采访,第一次,是在11月6日。
',2)">
黄健翔告诉记者:“她们之所以有两个记者来采访,是因为第一个觉得不爽。我每天要接孩子放学,等孩子睡着了以后,我跟那个记者约在我们小区门口的咖啡馆。当天的采访进行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因为晚上21:30有国奥的比赛,我就跟她说,我实在没时间了,得回去看比赛,我们已经聊了一个多小时了。但是,她认为我耍大牌,完全不考虑我有工作要做。而且在采访之前,她也没跟我说好她要采多久。我认为我是很有诚意的,我把家里的事处理好了以后,选择了一个就近又熟悉的地方来接受采访。如果我没礼貌,为什么要跟她浪费这么多时间?”
在这次采访中,黄健翔认为对方的问题也很“那个”。他告诉记者:“她老是问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听说你在生活中脾气特别大,架子大,特别不好相处,是不是真的?’我就问她是哪听说的,她说是从网上查来的。后来又问:‘听说你在 离婚的时候特别不男人,特别不血性,还跟前妻争夺财产?’我说我没法回答,这涉及到我的个人隐私,还有我前妻。我告诉她,她可以去法院调卷宗来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随即,《南方周末》换了一个记者,在黄健翔辞职消息漫天飞的前一天———15日再次采访了黄健翔。黄健翔说:“但是我没想到这个人更阴毒。最搞笑的是,她问我怎么看媒体对我的毁誉参半,我说这个不由我说的啊,那你怎么不去问问为什么齐达内会顶了马特拉齐一头呢?”
“她们设计的问题太阴险!”在谈到采访过程以及稿件内容时,黄健翔这样对记者说,“她们来找我采访,就是抱着要灭了我的想法来的。比如提五个问题,前面四个让你把戒备放松了,到了第五个,就是特别阴险的问题。她们拿着这些问题去找我的朋友,找我的前同事,他们中有几个人很警觉,在接受她们的采访以后发现了这一点,还打电话来问我。”当记者询问黄健翔这些问题怎么“阴险”,黄健翔说:“比如那两个记者一开始会问,平时我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跟我一起出过差,一起出过国。我朋友就说,大家相处都很好,很随和。问我业务怎么样,我朋友或者前同事就说,他(指黄健翔)就是我们这行里的神,是解说界的马拉多纳。到了最后,那两个记者就会问,那他有没有些什么缺点呢?我的朋友就开玩笑地回答,他跟马拉多纳一样,太自我了,他看不见别人,他是个天才什么的。结果出来的稿子,就只用最后的这个问题。我朋友后来看了稿子都怒了,要我把这两个人的电话给他们,说要教训教训这两个人。”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黄健翔的语气一直很激烈。“我从来没有因为关于我的报道想要打过哪个记者,但是这一次,我真的有了这样的念头”。 曾玉
媒体热炒黄健翔VS吴虹飞 董路博客质问南周记者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7:42 重庆晨报
记者采访的公允 起大早,赶晚集。周报的短处正在于此,没有时效性了,怎么办?这是贵报编辑也包括你当时所面对的一个很大的烦恼。我知道也许你承受了后方编辑的压力,也许你代之前的那位八卦同行受了一部分的过,但你无可否认这一点。 建议你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体会一下你稿件里弥漫的味道,看你是否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失公允”之处;如果能意识到,我就此收声。 另外,要说别的还可以争议一下或者来个对峙什么的,而我最最搞不懂的地方是,作为除了新闻主体人物之外接受你最多采访次数和时长的人,也是你
',3)">
在电话……
黄健翔,还是黄健翔。现在的国内体育圈加上娱乐圈,任何事情都比不上黄健翔辞职及其后续事件来得这样吸引眼球。整个事件,从辞职———同事打小报告———前妻婚姻官司———各地电视台挖人一直发展到黄健翔与《南方周末》记者吴虹飞(blog)的口水大战。现在,两人分别在博客上为自己辩护,并且为了驳斥和攻击对方,这场口水战已经发展成了一场险恶且低俗的泼妇骂街战。
不就是辞职吗?无论黄健翔本人还是吴虹飞,不过都是想借此炒作而已。娱人者自娱,愚人者也自愚,这个度,拜托两位自己把握好了。
口水? 黄健翔我已经彻底恶心了
很抱歉我没帮你做成张钰(blog),因为我的胃口没那么好。
这是那个名“鸡”的自述,我只能说,遇到这样的报纸、这样的记者,算我倒霉。不幸中的万幸,是我没被她用来实现她作“张钰”的理想的道具———请大家不要就此问题采访我了,我已经被彻底地恶心了,连苦胆都要吐出来了。到此为止,再搭理她就是抬举她。这不,她的博客终于被某网站重点推荐了。她做张钰的机会快到了。本文摘自黄健翔博客
帮腔? 董路(blog)记者采访的公允
起大早,赶晚集。周报的短处正在于此,没有时效性了,怎么办?这是贵报编辑也包括你当时所面对的一个很大的烦恼。我知道也许你承受了后方编辑的压力,也许你代之前的那位八卦同行受了一部分的过,但你无可否认这一点。
建议你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体会一下你稿件里弥漫的味道,看你是否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失公允”之处;如果能意识到,我就此收声。
另外,要说别的还可以争议一下或者来个对峙什么的,而我最最搞不懂的地方是,作为除了新闻主体人物之外接受你最多采访次数和时长的人,也是你在电话里一而再、再而三表示感谢的人———我,在你正式发稿前后48小时内数次致电希望再次对此前采访内容做必要且直接的核实与沟通,你为什么始终不接电话、也不回电话呢?
不合适!我觉得你这样做一点都不合适!
不亏心,你为何采访的时候冲锋先前,成稿之后便又躲躲闪闪呢?本文摘自董路博客,作者董路,黄健翔好友,著名体育记者一篇未刊登的手记谈话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黄健翔都是埋头收发短信,偶尔还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旁若无人。其中他接了一个电话,忘我而兴奋地讨论,让他们传看自己刚写的《打小人书》,表情看起来很过瘾。毕,记者试图问及何为“小人书”,他笑容收敛,耸肩,无言以对。
采访正值黄健翔说完相声,以此开篇。你知道玩票吗?票友这个概念知道吗?记者有些错愕:知道呀,你不会以为我们不是生活在同一时代吧。黄健翔回答道,就有这样的人。
放置大众关注角度,黄健翔被众人提及的是他惹出的争议。谈到这些话题时,黄健翔通常的回答是:谢谢你通知,我还不知道呢。对你来说,这件事情可能很值得说,对于我来说,完全没有意思……言谈间,并没有给对方留下对话空间,话都堵上了。
除了收发短信,很多时候他的心思也不在谈话上。传递给记者的信息是:他厌倦这些提问。除了厌倦,还有问题的答案只有我知道,任凭你们猜测,我黄健翔坐观事态。
最终黄健翔翻脸了,缘起于离婚事件。问题一出口,黄健翔的脸瞬时拉下来,当即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他说,一个公众人物是不可能指望大众给予宽容的,随便你们怎么想。他直言对媒体没好印象,没有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也没有职业技能。他还说:因为你们媒体没有自由去指责监督官员,所以只能敌视富人和名人,拿富人和名人做靶子,给穷老百姓解闷,开心。
最后他声明,有的记者想要采访他,都是在网络上进行,也就20分钟。对于记者而言,应该知足了,有这样的机会。毕,黄健翔戴上帽子匆匆离开了。
此文节选自吴虹飞博客,作者师旭,与吴虹飞一同采访黄健翔的南周记者
挺飞派
-中国媒体就是少了你这样的记者,这才叫记者。中国人老是把报道当宣传,所以不知道什么叫记者。飞姑娘,好样的!
-显然,黄健翔没有搞清楚自己是是第几排的葱,就有点骄傲地旱地拔葱要像刘翔一样的飞翔。可刚一开始,他就邂逅了阿飞,而这位可能曾用名吴月花的摇滚文学女青年有意无意之间碰到了黄健翔的翅膀。所以,飞姑娘,你要准备好录音带,就像张钰要准备好录像带、饶颖(blog)要准备好笔记本一样,让这些东西去回应那些鸟人,让他们的辩解成为一种娱乐,登上《南方周末》或是《三联》的首版封面,展示一下中国《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的国家刊物的娱乐水(blog)准。
挺黄派
-要采访黄健翔,必须是一个起码有一点喜欢足球的记者。
-王虹飞,你当初可怜兮兮恳请黄健翔接受采访时,你至少表白过“稿子写完之后一定给黄健翔看”,请问,你最终兑现了吗?
旁观? 媒体自由与激情
很快,黄健翔辞职央视之事被进一步挖掘。媒体在他的辞职原因中,找到了纯属隐私的婚变故事,纷扰复杂的人际关系。还非常戏剧性地披露了一封央视某主持人的检举信,以及黄健翔“愤怒”的回击。于是(blog),这条明星辞职的新闻超越了体育和娱乐的八卦范畴,具有了更普遍的话题性。
在辞职事件中,我们看到,黄健翔在回击检举信的时候,为自己的那些所谓商业活动一一正名,认为那些行为和吃饭喝酒唱歌一样,属于私人生活,有不受电视台控制的自由。在这封信里,黄健翔的“激情”形象更加鲜明了,而且这个激情还多了一个更显“进步”的注解,那就是自由,个人生活的自由。这一点与他在解说中的表现相一致,于是新闻读者有了进一步将他符号化的可能。将这个符号与央视的保守形象相对照,典型的二元对立诞生了,整个故事变得更有意味。《南方都市报》